摘 要:中國畫意象性表現是中國傳統哲學與審美觀相互交融,并以繪畫的藝術語言來表現客觀物象的形態,是通過對物象客觀真實的觀察、體悟與主觀感性而概括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過程,是造物象的象外之意與情外之趣,能取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運用意象性表現中國畫作品,從認知觀念、審美情趣、構境到韻律、形體、線質、色彩以及空間布局與構圖、繪畫語言的意象組織,是追求物象與意境的絕妙融合,進而有以形寫神、以形寫心的主觀情感表達。意象思維與意象性藝術表現作為中國畫長期實踐所構建的認識觀與方法論,賦予中國畫作品靈魂,是中國畫藝術表現的精髓所在,也凸顯著中國文化觀念與審美取向。
關鍵詞:中國畫;意象性;形體;色彩;布局;空間
取象表意是中華傳統文學藝術作品的主要表現方式,涉及藝術創作與生活情趣的各個方面。在中國傳統文藝作品中,可以將一切物象形態由意象性表現構建出理想化的精神形象與理想意境,這一取意表象的表現方式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民族審美心理。早在《易傳·系辭傳》中就有對“象”與“意”的論述,即“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也就是說通過圖像描述能夠解決“言不盡意”的缺陷,或用圖像可以表述書籍與言語傳達時無法完全表達的思想與情感。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有“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之句,首次提出了意象這一概念,也將意象觀介入文學與美學內涵,即由物象形象而引發的感覺聯想與觸景生情上升到審美知覺,由主觀感知到寫胸中意氣與寫神的情感表達。《文心雕龍》中的“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可見象征意味的妙處,并顧及物象的意中之態,表現出“以形寫心”“心物合一”的審美意象。
繪畫的意象性表現有其視覺圖像的空間感、直觀性與可觀可讀性,能讓觀者瞬間對意象進行視覺的把握,通過可觀、可讀來感悟物象形態的內在美,進而領會意象美的整體意味。中國畫通過對物象造型、色彩、韻律等方面的感知和概括,不拘泥于物象固有的造型與色彩等具體形體的描繪,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形態表現取得以形寫神、以形寫心的情感表達,追求物象與意境的絕妙融合。潘天壽在繪畫論述中說:“中國畫是受之于眼,游之于心,澄懷忘慮,我物融合,此境惟于靜穆中方能得之?!闭峭ㄟ^對物象的反復觀察、體悟與表達自我感觀,達到“象”與“意”的融會。筆者認為,中國畫的意象性表達涉及畫面的韻律節奏、形體表現以及中國畫中獨特的筆墨語言、色彩的運用、構圖與章法布局等方方面面,既包括了繪畫技巧方面的意象表現,也涉及審美意象與作品意韻的表達與境界追求。
一、中國畫韻律的意象性表達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到“氣韻生動”,并將其放在“六法”首位來作為對中國畫作品的總體要求,也是對中國畫能夠達到最高境界的一個品畫標準。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闡述:“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自在其間矣?!睔W陽炯在《壁畫奇異記》中提到,“六法之內,惟形似、氣韻二者為先。有氣韻而無形似,則質勝于文;有形似而無韻,則華而不實”。郭若虛曾論述:“六法精論,萬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筆以下,各法可學而能,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致,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董其昌在《畫旨》中言:“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可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笨梢娫谶@里所談到的“氣”是作品所表現出的氣質、生氣與韻律,體現的是作品的情感意趣。黃賓虹在《六法感言》提到:“氣韻之生,由于筆墨……遂謂氣韻非畫法,氣韻生動,全屬性靈?!闭撌隽斯P墨與氣韻生動的相互關系。中國畫在有生氣、有神韻的前提下,注重其內在精神氣質和感人的藝術魅力,求得“在意不在象,在韻不在巧”的藝術表現思想,是畫家借物抒情的意象表達。
二、中國畫筆墨運用的意象性表現
筆墨作為中國畫的核心議題,也是中國畫意象表現的主要體現形式,包括用筆和用墨的技巧與方法,也涉及畫家人格化的藝術表現與畫家自身的藝術修養。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說:“昔時嫌筆痕顯露,任意用淡墨之渲染……氣韻生動,舍筆墨無由知之矣?!惫P墨語言體現的是表現技巧與繪畫的審美要求。謝赫以“骨法用筆”為線條表現的品評標準,強調線條的勾描技巧、用線的力度與表現物象形體結構的關系,是以流暢的線質表現肯定準確的物象形態、質感與空間關系。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提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标U述了中國畫線質與物象形體及用筆之間的關系,凸顯出線性表現與線質在繪畫表現中的重要性。
線性表現是中國畫情感表達與塑造形態結構的手段,畫論中對線質表現提出“如錐畫沙”“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力能扛鼎”“如枯藤、如墜石”,都形象地闡述了中國畫線質表現的力度、線感與意趣以及線性表現的筆勢、筆性、筆力、筆趣。黃賓虹有言:“氣關筆力,韻由墨生;筆有力而后能用墨,墨可有韻,有氣韻而后生動……一點墨中有干濕互用之筆?!彼麖娬{書畫用筆的重要性,是用筆墨體現客觀物象的生動形態以“應物象形”。黃賓虹提到的“五筆七墨”可謂“筆精墨妙,神韻貫通”,通俗易懂地概括了用筆用墨的方式方法,而墨法往往是通過筆法來體現,這種筆墨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中國畫對物象形態意象的以線造型與線性表現。用筆的提按、頓挫、轉折,行筆的中、側、托、皴、擦,以及線質的粗細剛柔、輕重軟硬等行筆技巧,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線質與具體物象的形態特征,是畫家對物象主觀的自我認知與對物象意象的概括的前提。
另外,書法與中國畫中線性的表現氣脈相同,書法藝術中線質的要求為中國畫描繪物象形態增加了藝術美感,為繪畫所表現的物象增加了動勢與情感。以線造形作為中國畫形態表現的繪畫語言,本身凸顯著意象的表現特征。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南北朝時期畫家陸探微“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說明當時已經意識到書與畫的內在聯系。這一書畫同源思想與書畫互通意識,以書法審美的用筆用線強調了線質力度和意趣,在線性表現上取得動靜互融的變化與多樣性統一,“以書入畫”也直接影響了中國畫的寫意性與意象性,是筆墨與中國畫意象表現的絕妙融合。
三、中國畫物象形態的意象性表現
中國畫對物象結構的表現與西方繪畫在造型上的處理有很大區別。中國畫在有限的尺幅中展示出無限的空間境界,通過對個人生活與人文歷史及世界認知的感悟來表達情思,以物象形態呈現人的精神氣質與審美追求。謝赫提到的“應物象形”意味著塑造形象以客觀物象為依據,把握物象的形態與本質,用繪畫的筆墨語言攝取真實感人的物象形態。張彥遠提到“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蘇軾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歐陽修有言“古畫畫意不畫形”“忘形得意知者寡”,倪瓚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齊白石談到“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黃賓虹亦有“非謂形似之可廢而空言精神,亦非置神似于不顧,而專工形貌”“畫貴神似,不取貌似。非不求貌肖也,惟貌似尚易,神似尤難”??梢娺@些妙理所闡述的“神”與“形”、氣韻與繪畫意境是物象形體通過感官與情感認知升華為意象形態的過程,也非對物象形體的輕視,是通過物象本真形體表達畫家精神世界與呈現繪畫的藝術美。在筆者看來,物象形態體現了形象與造型兩方面的內容,其中中國畫中所說的形象是“形”的因素,造型包含著“神”的因素,物象形態是中國畫對客觀物象意象表現所追求“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審美核心,早已超乎了客觀物象形體,對物象形體的表現由“以形寫形”到“以形寫神”的意象表現,追求以“似與不似之間”為藝術審美的至高境界。由物象本真的形體上升到物象形態意象的表情達意,是畫家對物象本質與內在精神的概括和對物象主觀的情感表達,也是追求對物象表現“神似”與“暢神”的至高境界。
四、中國畫色彩取向的意象性表現
謝赫在“六法”中對繪畫色彩表現提出的“隨類賦彩”,是讓畫面的不同形象合乎客觀物象應有的顏色傾向。中國畫對物象在色彩表達上不僅是服從或遵循物象客觀色彩本身,更是對物象復雜色彩的概括與歸納,其“賦彩”中“賦”字有主觀臆造以賦予物象主觀色彩傾向的意味。中國畫在選取顏色表現上的主觀性,是根據個人的視覺認識與情感體驗來表現物象及物象的色彩變化與顏色傾向。比如一幅竹子或梅花題材的作品,可以用黑色、朱砂色或其他色彩描繪,這些色彩并非物象本身的顏色,而是具有強烈的物象概括性、象征性及主觀的感情色彩,是客觀物象與人的情感交融之后的意象表現。
提到中國畫用色,必須先了解墨在中國畫表現中的重要作用?!澳治迳薄八珵樯稀笔侵袊嬕庀蟊憩F的色彩觀與民族審美取向,以墨當色、以墨顯色、以色助墨、色墨結合,是中國畫用色的主要表現形式,這種墨色的交融與互補,實際上就是對物象色彩感覺的意象處理。而墨色變化所展現出的水墨層次與韻味,正是色彩意象性表現的高妙之處。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強調“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唐代王維把水墨表現評為“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張彥遠提到“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闡述了繪畫之得其意而非物象色彩的逼真?!澳治迳睂L畫所追求的素穆清淡雅逸之美,反映出中國文人繪畫所追求的大道至簡的樸素之美。對墨的運用和對墨韻的審美要求,與道禪哲學提倡心靈回歸寧靜、回歸自然的本源觀相統一,這種意象的表達彰顯了東方色彩觀的獨立魅力與東方藝術情調。
五、中國畫空間處理的意象性表現
中國畫有其獨特的空間表現方式,涉及中國畫中的透視方法、視覺空間,對畫面布局、空白的處理,以及具體物象形態與畫面整體圖式的關系、作品圖案的處理,既包括了以無形寫有形的意象觀念,也涵蓋了畫面章法布局與作品構圖中的虛實、留白、繁簡、取舍、表現對象的主次關系等具體的藝術處理形式。
在中國畫取景方面,畫家根據觀察與畫面表現的需要隨意變換視點,可以自由靈活地按照自己的喜好與意圖來經營位置。同時可以收斂眾景、自由處理被動或受自然物的局限及物象在空間上的制約,在物象透視的大小、空間距離的遠近收放與角度選擇、挑選片斷素材與提煉物象元素方面更加靈活自由,能夠高度概括物象,抓住物象特質。在構圖與處理畫面空間時往往采用留白的處理方法,以“計白當黑”的方式給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間,呈現出“無畫處皆為妙境”的意象美。
六、結語
中國畫意象性表現涉及情感認知與思維觀念、繪畫技巧、藝術語言以及繪畫材料等方方面面,這一意象性表現是中國傳統哲學與審美觀交融,并以繪畫的藝術語言來表現客觀物象的主觀情感,是造物象的象外之意與情外之趣,能取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就中國畫作品創作而言,對物象客觀真實的觀察、體悟到主觀感性的意象表現,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過程。中國畫意象性表現方式從認知觀念、審美情趣、構境到韻律與繪畫語言的意象組織,是由主觀感性概括轉化為藝術表現圖式,再到以形寫神、以形寫心的情感表達,追求物象與意境的絕妙融合。意象思維與意象性藝術表現也是中國畫長期實踐所構建的認識觀與方法論,賦予中國畫作品之靈魂,是中華文化與藝術審美的思想觀,也彰顯著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民族審美取向。
參考文獻:
[1]劉君祖.詳解易經系辭傳[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
[2]劉勰.文心雕龍譯注[M].周振甫,譯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3]潘公凱.潘天壽談藝錄[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4]韓剛.謝赫“六法”義證[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5]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社,2005.
[6]葉子.黃賓虹山水畫論稿[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7]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8]趙志鈞.黃賓虹論畫錄[M].杭州:浙江美術出版社,1993.
[9]楊大年.中國歷代畫論采英[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10]黃賓虹.黃賓虹畫語[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11]王弼.老子道德經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2]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09.
作者簡介:
黃振杰,碩士,天津美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山水畫發展與演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