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前,我國的工筆花鳥畫發展呈現繁榮多樣的形式,眾多藝術家都在各自尋找自己獨樹一幟的表達方式,他們或挖掘傳統,或借鑒西方,或取材民間,在繪畫技法、繪畫材料、表現方式、色彩運用等方面推動了工筆花鳥畫的改革與發展。在當前多元的繪畫大環境中,徐芳和許多新銳畫家一樣,在新的創造語境中探索、研究,以一位女畫家獨特的觀察視角、表現能力以及對傳統工筆花鳥畫的深刻理解,給我們展現了獨特的花鳥畫表現語言。通過對徐芳的工筆花鳥畫的題材選擇、線條特征、色彩表現方式、技法的使用等方面進行解析,了解這位女性畫家的繪畫風格及精神世界,探尋這種花鳥畫創作方式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徐芳;工筆花鳥畫;藝術風格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桂林學院校級教育科學課題“桂北非遺資源在學前教育美術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中的應用研究”、2022年桂林學院新文科校級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多維融合、協同創新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
藝術風格是指藝術家在創作中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取決于藝術家所處時代的社會和文化狀況,以及本人的思想傾向、生活經歷、藝術素養、個性氣質等主觀因素。獨特藝術風格的形成,是藝術家在藝術上成熟的標志。
工筆花鳥畫自唐代發展以來,歷經五代、兩宋、元明清,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種繪畫技法經過了發展、成熟、鼎盛和衰弱的時期。如今,隨著多元文化的影響及人們生活方式、審美方式的改變,當代的工筆花鳥畫呈現出繁榮多樣、百家爭鳴的態勢。眾多藝術家或挖掘傳統,或借鑒西方,或取材民間,在繪畫技法、繪畫材料、表現方式、色彩運用等方面豐富了工筆花鳥畫的創作與表現,都在試圖尋找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要想形成經典的藝術風格并為大眾所接受和認可,則需要時間的沉淀。
徐芳,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教授,畢業于西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多年來致力于高校美術課程教學及工筆花鳥畫的研究,她深受學院派文化的滋養,有較強的寫意花鳥畫基礎,其工筆畫以傳統為載體,注重寫生創作,借鑒寫意筆法,作品清新飄逸,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作品主要有《鸕鶿》《山花》《果熟來禽》《風暖鳥聲碎》《馨香》《無言》《金蓮》《日高花影重》《秋聲不可聞》《幽獨空林色》《日高花影重》等,其作品或為折枝小品,或為全景鋪陳,皆形神兼備。她在作品中,真實地表達了對人生和自然的感受,表現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寫生對徐芳工筆花鳥畫藝術風格形成的影響
橫看古今,寫生是繪畫實踐的來源之一,是畫家創作的基礎。中國繪畫,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都是以寫生為實踐基礎。唐代畫家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對美術史的發展影響深遠。“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藝術創作取材于自然,而自然的美要上升到藝術的美,需要經歷人對自然美的轉化過程,同時,需要融入畫家的想法和構思。
畫家通過寫生可以發現生活和自然中的美,發現繪畫的題材,熟悉物象的結構和特征。徐芳深知寫生對花鳥畫創作的重要性,在每一次寫生的過程中,在物象與思想碰撞的時刻,其思想都會得到升華,并在寫生中慢慢體悟自然的美感,領悟自然的生命力。當代花鳥畫家江宏偉就曾指出寫生的重要性,強調到大自然中寫生是人為無法達到的真實。徐芳的工筆花鳥畫中就體現出南方花鳥畫的天然情趣,她長年帶領學生到廣西、廣州、云南等地實地寫生,為自己的花鳥畫創作積累了大量有用的素材。她認為工筆花鳥畫的創作素材來源于生活,寫生過程即在面對自然中生動的物象、場景等內容之后,逐步完成觀察、提煉、整合、夸張等環節。畫家在寫生的過程中,面對一個具體物象,并不是所看即所畫,而是在觀察時有取有舍,做出主觀的判斷組合,用傳統繪畫理論中的形神兼備、情景交融來體驗與觀察物象。從徐芳的寫生畫稿中,可以感受到她對自然物象的細心觀察、精致描畫,以及她對物象的獨到理解。在圖1、圖2中,徐芳筆下表現的是荷花的姿態,可以看出白描作品對現實中的荷花的葉子、花朵、花桿的姿態進行了必要的取舍和提煉,表現出畫家當時的心境、對事物的理解。
二、徐芳工筆花鳥畫中色彩的獨特表現力
色彩是繪畫最基本的藝術語言,也是區別不同繪畫風格和繪畫種類的重要元素。縱觀古今的繪畫,色彩在繪畫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中國工筆畫也不例外。“六法”最早出現在南朝謝赫的著作《畫品》中。“六法”論提出了一個初步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框架,中國古代繪畫自此進入理論自覺的時期。在“六法”中,“隨類賦彩”提出了設色的方法。現代著名畫家和教育家潘天壽曾經說過:“色憑目顯,無目即無色;色為目賞,不為目賞,亦無色也。故盲子無色,色盲者無色,不為吾人眼目所著意者,亦無色。”潘天壽的觀點表達了色彩的重要性,中國畫中的色彩并不拘泥于物象本身的固有色和光線對物象的影響,而超越純視覺的感受,達到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的效果。
在徐芳的繪畫作品中,她有意對個人主觀情感化的色塊進行安排,根據需要來賦彩,以客觀的對象為基礎,憑借自己多年的色彩經驗積累,不滿足于單純的自然色彩的美,而是建立自己對色彩感受引發出來的“因情賦彩”。即使是同樣的芭蕉題材,每一幅作品都被其賦予了不同的色彩,或粉綠,或粉紅,抒寫不同的意境,表達畫家在當時不同的心理感受。這源于畫家對物象特征與本質的深刻認識和把握,以及嫻熟的藝術技巧,從而出色地傳達出事物本身的特征及內在精神。也正因如此,徐芳的作品展現了女性畫家細致不失婉約的一面。
三、徐芳工筆花鳥畫中多種技法的嫻熟使用
現代的工筆畫家從構圖到設色,都在進行各種嘗試和創新,在傳統的基礎上尋求突破,以體現畫家的個性和作品的獨創性。傳統的工筆畫背景幾乎不處理背景,構圖簡約留白,留白與畫面內容相呼應,彰顯畫面的空靈和簡約。在現代的工筆繪畫中,畫家們已不滿足于留白的處理,隨著構圖的復雜化,表達物象的增多使他們思考背景的處理,通過讓背景成為展現畫面效果的一部分,使背景與主體能有效融合在一起。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畫家們開始嘗試各種材料和技法,例如積水法、積墨法、積色法、洗色法、水沖法、沒骨法、貼金銀法、噴法、拓印法、干擦法、撒鹽法等。這對豐富畫面、創造意境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繪畫的肌理效果一般是畫家經過反復試驗得出來的,這種畫法強調的是一氣呵成,尋求制作過程中意外和偶然的效果,所以往往能取得酣暢淋漓、自由舒暢的表達效果,同時,即使畫同樣的作品,也很難制作出相同的肌理效果。這就是當代許多畫家癡迷和不斷探索肌理效果的重要原因。
徐芳在工筆花鳥畫作品中,大量使用積水積色等技法,用筆蘸大面積的水色和石色,趁畫面未干時沖入需要表現的顏色,讓色和水自然滲透,獲得一種斑駁的肌理效果。這種方法對水的要求很嚴格:水不能太多,否則色彩就會全化開;水太少,色和水又不能相互融合,影響畫面效果。有時也用石色表現樹干、果實、石頭,與分染細膩的畫面部分形成一種反差,以豐富整個畫面的效果。徐芳在《惜花惆悵對東風》《悄花無語》《伴侶》《秋色》等作品中,都大量運用了積水法、積色法。尤其是在《惜花惆悵對東風》作品的背景中,運用了積水法,產生了斑駁的肌理效果,使之與花卉的嬌艷形成鮮明對比。
四、工筆與寫意兩種畫法的完美融合
徐芳的花鳥畫達到了工筆與寫意技法的高度和諧統一,她的作品不僅繼承花鳥畫的寫意精神,還實現了現代意識與當代文化觀念的有效銜接。
東晉的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論,這就與西方古典繪畫以摹寫自然為目標的路線分道揚鑣,推動中國繪畫開始沿著“寫意”的方向延伸。工筆畫中的“寫意性”指的是畫家通過觀察自然中的物象,在感知、理解物體的特征之后進行創作,不囿于自然物象的完全真實,而是融合了畫家對物象的理解和體悟,表達畫家的世界觀、人生觀、情感。徐芳的工筆花鳥畫以純水墨出之,撞入重彩,構圖簡練清拔,在筆法和用色上,不滿足于傳統工筆花鳥細細描摹、三礬九染的繪畫方式,而是另辟蹊徑,給背景鋪陳設色,主體繪畫過程也大膽采用撞墨、撞色、積水、積色法,使作品在工整中又不缺乏寫意的靈秀和灑脫,帶有細膩靈動和鋪陳設色的暢快感,這與她個人的繪畫生涯有密切關系。她在讀大學期間深受傳統寫意花鳥畫的滋養,工作后有很長的時間在研究寫意花鳥畫,對筆墨和書法有較長時間的學習,之后因機緣巧合專攻工筆花鳥畫,因經驗和個人成長的關系,其工筆花鳥畫中不免帶有寫意的情感和氣息。徐芳的工筆花鳥畫呈現了寫意畫的自由和灑脫,不脫離于物象本身的嚴謹性,又不僅僅是對自然物象的簡單模仿,是在原有造型基礎上的創作,并融入她個人的情感體驗和審美取向,從而做到在整體意境上的協調統一。
五、徐芳花鳥畫帶來的啟示
徐芳的工筆花鳥畫在題材、線條、色彩、技法方面展示了其獨到的藝術語言,她的作品以水墨出之,撞入重彩,清致而有骨氣,工筆與寫意達到高度和諧。她的作品構圖簡練,設色典雅清新,有清幽、靜謐、恬淡的意境,實現了文人畫的詩意追求和院體畫的精工雅致,達到融合和統一,展現了獨特的表現方式。她對于傳統的理解不拘泥于表面,注重精神的體悟與溝通,形成了具有傳統意義又不失現代性的繪畫風格。徐芳作為一位深受學院派背景滋養的畫家,深受傳統的依托力,然而又不拘泥于傳統的現狀,大膽地嘗試和創新,不斷尋找進一步的超越與突破,這種銳意改革的進取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
當前,工筆花鳥畫歷經千年的發展,呈現了異彩紛呈的局勢,工筆畫家們在題材內容、表現方式、工具材料等方面不斷地革新,都在試圖尋找新的繪畫語言和表達方式。徐芳的撞水撞墨法為當代工筆花鳥畫,豐富和充實了技法內容,對當代工筆花鳥畫的繁榮和發展起到了促進和推動作用。傳統花鳥畫如何在當今時代背景下走向繁榮,朝著現代化方向邁進,在汲取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自我個性,值得我們去思考。
參考文獻:
[1]丁明.隨類賦彩的情感訴求:工筆畫藝術創作中色彩感知論析[J].藝術百家,2015(增刊1):168-169.
[2]周可.文學符號性初探[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2):86-89,92.
[3]王瑞強,梁至淳.當代南方花鳥畫造境實現之我見[J].美與時代(中),2014(7):32-34.
[4]陳沖.中國工筆花鳥畫技法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5(22):31.
[5]崔洪銘.境由心生:江宏偉工筆花鳥藝術探微[J].美術教育研究,2013(5):24-25.
[6]江宏偉.花徑漫步[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7]徐芳.心境[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黃紅韓,碩士,桂林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