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莉
摘要:新時代十年,莊浪縣認真踐行“兩山”理念和“千萬工程”并以莊浪精神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紅色引擎”,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含金量”和“含綠量”均實現了大幅度躍升。然而,打造和美鄉村實現鄉村善治,既有經濟發展方面的現實考量又有環境保護方面的硬約束,既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又需要充分調動鄉村環境多元治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文章在深入分析莊浪縣鄉村環境治理現狀及其成因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聚焦“強縣域”目標,積極轉變思路,厚植發展基礎;以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合力攻堅鄉村環境治理難題;解決環境治理動力不足,必須以培育文明鄉風為突破口的對策建議,以期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關鍵詞:鄉村;環境治理;系統工程;多元共治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11-0023-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 ? ? ?文章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千年大計的戰略高度,強調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1]新時代十年,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之“兩山”理念和莊浪精神的指引下,莊浪縣聚焦“雙碳”目標緊盯民生短板,堅持問題導向樹立系統觀念,全縣各級各部門自覺把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作為抓大事、謀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等與重大民生相關的工作一體謀劃、協同推進,“含金量”和“含綠量”實現了躍升。但是,對于一個脫貧摘帽不到三年且鄉村居住人口占71.58%、農業占比很高、工業基礎有待鞏固提升的傳統農業大縣而言,莊浪縣依然面臨著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加大環保力度的雙重責任和雙重壓力。
1? ?莊浪縣鄉村環境治理現狀
1.1? ?相關概念的界定與梳理
關于“環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對環境的理解程度也因人的認知存在差異而千差萬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一章第二條專門就“環境”一詞作出法律層面的界定:“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2]也有學者認為,環境一般指的是“人類生存的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3]而環境問題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類活動作用于人們周圍的環境引起環境質量下降或生態失調,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受上述定義啟發可以發現,除了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諸如地震、洪水、風暴等)外,大多數環境問題皆因人類對自然界的不友好態度以及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索取行為而起。所以,從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1.2? ?莊浪縣鄉村環境治理現狀回眸
環境有自然和人文雙重屬性,因此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大類,而從不同角度細化又可以包含人居環境、營商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等很多方面。文章認為,環境問題大多因人而起。分析鄉村環境治理狀況理應從“自然與人文”兩個維度來展開。從自然環境維度看,莊浪縣先后經歷了由“林草豐美”(秦漢隋唐宋以前)到“田不川、山不林”再到新中國成立“戰天斗地造梯田”以及“再造秀美山川”整個過程。從1964年開始,莊浪縣委、縣政府九屆領導班子團結帶領莊浪人民經過34年的接續奮斗,把一個又一個被稱之為“滾牛洼”的山坡改造成百萬畝水平梯田,這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水土流失問題并為莊浪縣實現跨越式發展和綠色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時代以來,隨著國家環境保護力度持續加大,在“嚴督察、嚴考核、嚴問責”已成為常態的大背景下,莊浪縣認真踐行“兩山”理念和“千萬工程”,通過拆違治亂等一系列硬舉措有效解決了鄉村目之所及的“視覺貧困”,鄉村生態環境(包括人居環境)質量和鄉村居民生活品質實現了雙躍升。但是,從長遠來看,資金是否充盈、技術是否先進、人才是否充足對于鄉村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久戰起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通過調研發現,由于資金、技術、設備和人才等因素制約,莊浪縣18個鄉鎮到目前仍未真正實行垃圾分類,生活垃圾以及農業廢棄物等大多以填埋為主。因此,莊浪縣要打造形神兼具的和美鄉村必須把生態振興置于優先考慮位置、把生態環境列為民生的優先領域。從人文環境維度看,從根本上解決鄉村環境問題,得靠人,得靠人的自律和自覺,而這一切又離不開深厚的人文滋養。因此,不斷夯實人文基礎是打造和美鄉村、實現鄉村善治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領域。就莊浪縣的人文環境來看,莊浪縣是一個人杰地靈、歷史底蘊與人文底蘊都比較厚實的文化大縣。在莊浪這片土地上,古文化、紅色地域文化(莊浪精神)以及依托百萬畝梯田而形成的綠色文化交相輝映,為莊浪縣實現鄉村環境善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但也要看到,如今的鄉村傳統文化影響力式微,各種利益矛盾糾紛復雜。因此,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通過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顯得更為緊迫、更為重要。
2? ?莊浪縣鄉村環境治理的現實困境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莊浪縣堅持問題導向、回應民之關切自覺對標對表中央和省、市委對鄉村環境治理相關部署和要求,在治理理念上有效克服了長期以來形成的“重經濟、輕環保”片面化的發展思路。然而,鄉村環境治理成效,取決于多重因素,是一個合力的結果。莊浪縣在鄉村環境治理方面現仍存在以下現實困境。
2.1? ?“先天優勢”不足、后發優勢不明顯
客觀地說,莊浪縣在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以及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實驗區建設中地位特殊。現階段,莊浪縣與省域內其它發展比較好的縣(市、區)相比,由于在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以及自然資源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上仍然是追趕型;在推進綠色發展上也得直面兩大難題:一是縣域內村落零散且分布廣泛。在總面積只有1 553km2的土地上就有293個行政村。廣袤的土地、分散的居住、隨地傾倒垃圾的不良習慣、村民固有的衛生觀念和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等無形加劇了鄉村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鄉村面臨著“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的雙重壓力。二是受地形地貌限制,縣域內多數鄉村沒有先進的排污設施、固定的排污渠道。在這種情況下,對生活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垃圾要么焚燒解決要么露天堆積,好一點的就地掩埋,嚴重影響居民居住環境。
2.2? ?鄉村環境治理“責、權、能”存在不匹配問題
鄉村環境治理,靠合力促成。在現實過程中,一是縣級政府在對鄉村環境實施監管時顧此失彼、耗費精力,而且對縣域內的所有鄉村難以以相同的指標實行量化、用統一的標準實行考核。二是鄉鎮政府在推進鄉村環境治理上責大權輕、能量有限。比如,鄉鎮政府財力有限、事務繁雜,環境行政執法權有限,鄉鎮干部不作為等。三是鄉村環境治理的重點、難點在農村,因此,有兩大主體力量不容忽視也不能忽視,一個是村“兩委”,一個是村民。但在實際過程中,這兩大主體由于各種原因在農村環境治理方面作用相當有限。四是在鄉鎮的一些企業,環保意識和法治意識均有待提高。
2.3? ?鄉村環境治理缺乏人才
莊浪縣為夯實鄉村振興之人才振興基礎,創新引、育、管、用人才機制,積極開展“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效果明顯。調研發現,近年來莊浪縣在提升鄉村“顏值”方面確實增色不少,磚瓦房、硬化路,住的安全,行的方便。但是從鄉村振興的全局看,應想盡一切辦法留住人,特別是要留住農村的青壯年。隨著形勢的發展,在市場化的進程中大量的農村青壯年走出了農村走向了城市,為城市的繁榮作出貢獻的同時也使得鄉村因長期沒有年輕人“在場”而顯得更加的荒涼、凋敝。長此以往,不利于鄉村的振興,不利于鄉村文化(農耕文明)的承繼。鄉村文化因缺乏傳承主體而存在失傳的風險,鄉村環境因農村青壯年長期不在場單靠白發蒼蒼的老人來治理,心有余而力不足。
3? ?提升莊浪縣鄉村環境治理效能的對策建議
3.1? ?聚焦“強縣域”目標,積極轉變思路,厚植發展基礎
大力推進鄉村環境治理,要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不動搖。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美好新莊浪第一位的要求。具體來說,一是緊盯“四強”行動之“強縣域”目標,牢固樹立“產業為基、生態為本”的鮮明工作導向,全面加快實施產業鏈重點項目,大力培育“鏈主”企業,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筑牢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盤和支撐,為全縣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夯實基礎。二是不斷壯大本土產業、夯實工業基礎、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和文旅康養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高質量發展本身內含綠色發展,要千方百計把經濟搞上去。這就要求:一要在夯實綠色根基上抓實見效。優美的生態環境、綠色的生活空間,是一個地方精神風貌的直接體現,要在生態建設、管控力度和環境治理三個方面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二要在發展綠色產業上抓實見效。堅持以鏈長制為牽引,充分發揮梯田資源優勢,大力開展產業賦能行動,著力構建多產并舉、多元發展、綠色高效的全產業鏈體系。要在農業綠色轉型、農業生態發展、文旅融合推動上出實招、見實效。三要在提升環境品質上抓實見效。堅持把綠色理念貫穿城鄉建設全過程,不斷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家園。要在打造山水園林縣城、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上作“大文章”、作“好文章”。四要在培育生態文化上抓實見效。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引導廣大群眾了解生態環保的現實意義,自覺遵守環保相關法律法規。
3.2? ?以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合力攻堅鄉村環境治理難題
鄉村環境治理單靠各級政府的監管效果十分有限,從長遠看,實現鄉村環境有效治理需要政府、企業、社會以及村民共同來完成[4]。就政府而言,除了日常監管外對其他各環境治理主體的財政支持是關鍵。首先,將其職能向服務型轉變的同時還要在服務中求質量。其次,巧借“他力”不斷壯大自己。最后,要做到規劃先行、財政支出到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包括生態振興的確是一篇大文章,而做好這篇文章離不開縣級黨委和政府的謀篇布局、離不開鄉鎮黨委和政府的集思廣益。對已入駐鄉村的企業而言,在加大政策扶持和一定的財政支持的前提下,讓企業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牢牢守住環保底線;對于一些肆意污染環境的企業,政府要責令其加大整改力度,對令不執行整改的,要加大處罰力度,該罰款的罰款、該關停的及時關停。對于村民而言,通過村“兩委”的示范帶動作用,強化環保意識,加強自我教育。
3.3? ?解決環境治理動力不足,必須以培育文明鄉風為突破口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告訴我們,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我們在前兩條建議當中,重點強調錢與人的問題。但是,鄉村環境治理,光有錢不行,人是關鍵。而鄉村環境治理是一場持久戰,通過各主體參與最終形成人人參與的良好局面,應鼓勵參與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縣鄉(鎮)兩級政府要制定適合本縣、本鄉鎮鄉村環境治理獎懲制度。對鄉村環境治理較好的鄉鎮,縣政府要給予重獎;對環境治理較好的村莊,鄉鎮政府可以結合自身財力對相關責任主體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其次,在縣鄉(鎮)兩級政府的正確指導下,村“兩委”要制定適合本村發展實際又不違背我國憲法和法律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村規民約”,讓“村規民約”在厚植人文基礎特別是在移風易俗如根除不良習俗、根絕封建迷信活動、傳承農耕文化、建設和美鄉村、形成文明鄉風等方面發揮作用。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平臺打造,對村上所涌現出的一些先進事跡、模范人物及時給予精神和物質雙重獎勵,在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大眾媒介上進行廣泛宣傳,大力營造“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向善、向美的社會氛圍。
4? ?結束語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鄉村環境治理從某種程度上是一場需要多元治理主體協同參與的持久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鄉村環境治理的成效直接關系到鄉村全面振興的成色。因此,在實踐過程中要以更加務實的舉措、站在人類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以“兩山”實踐基地創建為契機,緊盯目標任務,明確責任分工,強化工作聯動,形成強大合力。要形成政府推動、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的協同治理格局,并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和微信等現代媒介,認真做好生態文明理念等知識的普及等工作,凝心聚力打造鄉村“顏值”的同時厚植鄉村人文底蘊。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綜述[EB/OL].(2021-06-03)[2021-06-03].https://www.gov.cn/xinwen/2021-06/03/content_5615092.htm?eqid=f978960a00003b91000000066459f6d3.
[2]四川省交通運輸廳.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EB/OL].(2022-03-25)[2022-03-25].http://jtt.sc.gov.cn/jtt/c101526/2022/3/25/eb3216e46a3540e5bedf01e9ec2bf0ad.shtml.
[3]陳德第,李軸,庫桂生.國防經濟大辭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
[4]賞秘芳.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人居環境治理研究——甘肅省宕昌縣鄉村環境治理的實踐與思考[J].南方農機,2023,54(09):122-124.
[5]華聲在線.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觀點)[EB/OL].(2022-09-30)[2022-09-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5383234164587330&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