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經濟是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對內蒙古工作的8次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3次提及要把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做好,足見總書記對內蒙古做好這項工作的期望之高、囑托之重。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關鍵要把現代能源經濟體系構建起來,將其作為內蒙古推進能源革命的重要舉措、經濟轉型的重要引擎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突破口。構建現代能源經濟體系,既要遵循經濟發展基本規律,也要從體系構建的角度,打造現代能源經濟體系的支柱。
一、加快形成清潔安全的新型能源體系
能源是現代能源經濟的基本要素,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是構建現代能源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均要求“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笆逦濉睍r期,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將進入加速期。新型能源體系關鍵環節在生產和供應。當前,新能源建設速度遠超預期,《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4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7月底,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了12.06億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實現了2030年的裝機容量目標。同時,“十四五”前3年推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年均提高了0.7個百分點,我國還將推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梢灶A見的是,新能源建設仍將保持一定的速度和規模,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要求也隨之提高。
目前,在生產環節,內蒙古基本形成“煤電油氣風光”并舉、多種能源協同互補的能源生產體系,“十五五”期間內蒙古能源生產體系仍將在全國發揮重要支撐作用。未來內蒙古建設安全可靠的新型能源體系其關鍵在供應環節,即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一個重要特征是智能化。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創新性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這意味著我國人工智能已經進入到全面普及和廣泛應用的階段。內蒙古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恰好提供了人工智能應用的場景,“十五五”期間,內蒙古要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能源技術深度融合、廣泛應用,提升電網可觀、可測、可調、可控能力,推動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
二、構建有競爭力的現代能源制造業體系
現代能源制造業是現代能源經濟在中觀層面的重要表現形式。構建有競爭力的現代能源制造業體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推動傳統能源產業的“煥新”發展。重點是推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需要關注的是,目前內蒙古煤化工產業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和優勢正在逐步縮小,比如,相較于陜西榆林煤化工產業,內蒙古煤制烯烴產品中高端專用材料牌號基本空白,就地轉化率不足1%;煤制乙二醇產品延伸至聚酯等中下游應用的比例不足1%。鑒于此,需要在產業鏈延伸升級方面加大力度。二是加快建設國家級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笆奈濉逼陂g,內蒙古風光氫儲裝備制造業產業破題起步,迅猛發展。2023年風光氫儲裝備制造業產值達到2762億元,其中,風電、光伏裝備制造基本實現了從上游到下游的全產業鏈貫通?!笆逦濉逼陂g,要補齊氫能裝備和儲能裝備制造業的短板。發展綠色能源驅動型交通工具的制造,結合傳統能源重卡替代,推動電動重卡、氫燃料重卡、甲醇重卡的研發制造。結合低空經濟的發展,以呼和浩特航天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載體,建設我國重要的低空制造業基地。引進規模更大、技術含量更高、市場前景更好的裝備制造業項目,提高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可持續性和競爭力。三是盡快謀劃能源領域再制造業的發展。在推動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發展的基礎上,探索開展粉煤灰提取金屬鎵。據測算,如準東地區的電廠燃煤粉煤灰得到充分利用,在高鋁粉煤灰中提取金屬鎵,其年產量可達440噸,相當于我國金屬鎵年產量提高1倍以上。同時,部分風電裝備、儲能裝備到2030年將下線,要結合自治區實際組建資源循環利用公司,盡快謀劃發展新能源裝備回收再利用產業。
三、盡快構建能源交易體系
能源商品交易體系是發展能源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內蒙古煤炭產量達到12.1億噸,占全國煤炭產量的24.3%,煤炭保供量及外送量居全國第一;內蒙古煤炭進口量為7305.6萬噸,占全國煤炭進口總量的15.4%,隨著甘其毛都口岸鐵路建成,蒙古煤炭進口量可能會翻番。總體上,內蒙古的煤炭集散量占全國的24.7%。內蒙古作為全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和集散基地,能源交易仍十分被動,在能源價格方面沒有話語權、主導權,與全國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的戰略定位不符。“十五五”期間,內蒙古要立足傳統能源和新能源資源優勢以及區位優勢,加快建立與能源規模相匹配的交易體系,提升在全國配置資源方面的能力和話語權。
隨著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速度不斷加快,綠電交易需求迅猛增長。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最新統計數據,2024年1-8月,我國綠電交易電量達到177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3%;綠證交易量超過2億張,同比增長近5倍?!笆逦濉逼陂g,我國綠電、綠證市場將進一步活躍。內蒙古2023年新能源總裝機及新增裝機均居全國第一位,新能源發電量也位居全國第一。要進一步用好國家專項支持政策,盡早盡快融入全國綠電交易市場,啟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推動內蒙古電力交易中心納入國家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平臺。
四、構建新能源融合型產業體系
把能源作為關鍵撬動要素帶動關聯產業發展,是構建現代能源經濟體系的關鍵,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新能源融合型產業即發揮新能源的杠桿作用,利用新能源滲透性強的特點,賦能各行業各領域綠色發展,衍生新產業、催生新模式。過去一段時期內蒙古利用“電價洼地”的優勢,帶動了“電價敏感型”產業的發展,實現了經濟體系的重構。現在和未來,內蒙古要充分利用好“綠電洼地”的優勢,推動新能源與自治區發展戰略、特色優勢產業相結合,加快形成新能源融合型產業體系。
推動新能源基地建設與國家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建設一體化。加快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互補發展,增強能源供給穩定性。推進新能源與化工、冶金等行業的耦合發展,加快生產流程的顛覆性再造,推動傳統高碳產業向先進低碳基礎性產業轉變,把內蒙古戰略資源基地的底色進一步變綠。此外,隨著新能源技術進步和裝備升級,新能源發展成本仍有下行空間,要加強新裝備、新技術的運用,再造“綠電電價洼地”,鞏固、提升國家戰略資源基地的優勢。推動新能源基地建設與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一體化。繼續推廣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建設,發展新能源+生態旅游,持續探索新能源發展與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相結合的新模式。以上應用場景已在“十四五”期間有所展現,除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外,其他場景尚未完全形成規模應用?!笆逦濉逼陂g,內蒙古要盡快發布新能源應用場景清單,開展新能源應用項目示范和推廣。
五、打造利長遠的能源技術創新體系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形成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提高能源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是發展現代能源經濟的核心要求,更是內蒙古構建現代能源經濟體系的主要支撐。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向縱深推進,能源領域技術成果不斷涌現,能源技術獲得可及性更加便利、可選擇性更加多元。經過20多年的能源開發,內蒙古能源類型多樣、能源組合多元、分布廣泛,具備技術多場景應用的特點,已經是全國能源科技研發、應用最大的試驗場,要穩扎穩打,打造利長遠的能源技術創新體系。
一是根據技術的成熟度、趨勢性,動態實施三個技術清單。實施應用推廣技術清單,重點推動相對成熟、有需求、有市場、成本低的技術推廣應用。實施示范試驗技術清單,對有一定技術積累但技術工藝路線尚不定型、經濟性和市場可接受性有待檢驗、尚不具備大規模產業化的技術進行試驗。比如,圍繞新能源發展,要爭取國家級實驗實證基地的建設。實施集中攻關技術清單,結合自治區集中攻關科技“突圍”工程,突破前景廣闊、可能領跑全國全球的關鍵技術。二是建設全國性能源技術創新平臺。內蒙古是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但面臨至今尚未擁有全國性能源科技創新平臺的窘境?!笆逦濉逼陂g,要聚焦新能源、煤基新材料、氫能、煤炭高效靈活發電、新型電力系統等領域,謀劃建設全國性、立得住、管長遠的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內蒙古工業大學新能源學院提檔升級,建設成全國性的能源類院校。三是培育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能源巨頭企業。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特別是大型企業創新集成能力強,在科技創新中帶動作用明顯。盡管能源產業已經成為內蒙古經濟的第一支柱,但至今沒有培育出一家像魯能、申能、浙能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大型國有企業,內蒙古電力集團也僅排在2022年中國能源企業500強中的第47位。根據中國能源報顯示,2022中國能源企業500強中山西有51家能源企業上榜,內蒙古僅有14家上榜。因此,“十五五”期間,內蒙古要綜合施策,培育在全國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能源企業。
六、健全現代能源管理體系
加快構建現代能源經濟體系,其時已至、其勢已成,當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笆逦濉逼陂g,內蒙古要加快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縱深推進現代能源經濟發展,盡快在全國率先建成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現代能源經濟體系。
首先,形成一個規劃。盡快出臺內蒙古建設現代能源經濟體系“十五五”規劃,納入1+N+X規劃體系的N中,引導推動“十五五”現代能源經濟體系建設工作。其次,完善一個機制。從當前能源領域開展的一系列工作來看,能源部門明確了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和舉措,但部分要素在支持政策方面還存在不明確的情況。要加快形成協同工作機制,圍繞現代能源經濟共同開展政策研究,合力推進此項工作。同時,建議圍繞內蒙古現代能源經濟的發展,開展相關政策的一致性評估工作。最后,打造一個窗口。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但目前缺少集中展示的窗口或平臺。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流量思維和平臺思維,建設線上宣傳平臺,形成宣傳矩陣,對內蒙古發展現代能源經濟成效、現代能源經濟技術需求、現代能源經濟重大突破等進行集中展示,引導全國資源和全社會力量參與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建設。
(作者1系內蒙古大學創業學院內蒙古戰略與規劃研究中心主任;作者2單位:內蒙古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