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亞是我國開展糧食安全合作的重要區域。推動中國與中亞糧食安全合作不僅是貫徹和落實新時代中國糧食經濟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題中之義。然而當前仍然面臨著中亞輿論誤讀、耕地潛力發掘受限、咸海地區水資源分配矛盾加劇、耕種理念墨守成規等現實困境。因此,應當進一步推動耕地資源聯合開發,打造現代農工綜合體,優化互利合作模式,強化要素供給,增進新時代中國與中亞糧食安全合作復合收益。
關鍵詞:中國—中亞" " "糧食安全合作" " "糧食生產
糧食安全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問題。進入新時代,中國積極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加強糧食安全合作,與世界各國共同致力于建設沒有饑餓和貧困的世界。中亞擁有廣闊的耕地資源,加強與中亞的糧食安全合作不僅有利于保障我國西部糧食通道的戰略安全,也有助于緩解世界糧食危機,推動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
一、新時代中國與中亞糧食安全合作的重要意蘊
中亞耕地資源潛力巨大,是我國開展糧食安全合作的重要區域。中國與中亞達成糧食安全合作,共同通過現代農業技術開發耕地資源,無疑將打造出一個世界級糧倉,這對于推動我國糧食經濟發展,保障我國西部糧食通道的戰略安全,有效緩解世界糧食危機,穩定世界糧食價格,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更為重要的是,世界缺糧地區主要集中在非洲和南亞,位于中亞的南面,這勢必促使其打通南向糧食通道,在阿拉伯海或印度洋上使“一帶”和“一路”相對接,進而促進“一帶一路”功能全面釋放。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全球近8.7億人沒有足夠的糧食,如果不能有效解決糧食危機問題,地區和全球經濟增長將受到抑制,進而阻礙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中亞地區耕地資源潛力巨大,無論對于中亞,還是對于中國,抑或對于世界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哈薩克斯坦伊希姆河流域有2800萬公頃耕地,咸海流域有3200萬公頃耕地,總計6060萬公頃耕地。如果其中的一半種植糧食,就有3000萬公頃糧田,或4.5億畝糧田。哈薩克斯坦伊希姆河流域大多是肥沃的黑鈣土、栗鈣土,其肥力一般要高于新疆耕地的平均肥力,而咸海流域的土壤肥力則要低于伊希姆河流域,平均水平與新疆大體一致。新疆糧食平均畝產大約在500千克,但是中亞的平均畝產只有100千克,這表明中亞糧食產量的增產空間潛力巨大,如果中國與中亞開展糧食安全合作,將中國先進的糧食種植經驗和技術推廣到中亞地區,在條件相似相近的情況下,中亞的糧食產量可以實現翻番,同時有更多的余糧可以投入國際糧食流通。
中國的“一帶一路”與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戰略有效對接,開辟了兩國戰略合作的新空間。2017年2月5日,中哈糧食聯運正式啟動,哈薩克斯坦的小麥經由中國連云港糧食中轉基地換裝海運發往東南亞。中哈糧食聯運不僅提高了哈薩克斯坦小麥在東南亞糧食市場的占有率和競爭力,也提升了連云港的“一帶一路”交匯樞紐功能,更有效保障了我國的糧食供給,為緩解我國糧食緊張局面創造了有利條件。繼首次將哈薩克斯坦小麥運抵西安之后,后續哈薩克斯坦小麥專列又相繼抵達指定口岸,這些小麥是由中國提供種子和田間管理技術,在哈薩克斯坦種植收獲的優質糧食,極大地滿足了中國日常的糧食消費需求。中國西部大城市的主要糧食缺口較大,居民消費中的小麥、油脂往往需要從外地調入,而哈薩克斯坦面積相當于陜西省的近13倍,人口卻只有陜西省的二分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耕地閑置,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開展合作無疑實現了“雙贏”。更為重要的是,伴隨著中哈糧食聯運線路的開辟,西安港成為中國內陸地區首個進境糧食指定口岸,隨著西安港進境糧食指定口岸的加速運營,為西北乃至全國的糧食企業探索糧油運輸新通道、糧油貿易新方式打開了新的窗口,有力推動了西北農產品市場和世界接軌,為陜西自貿區的投資和貿易便利化增添了新動力。
二、新時代中國與中亞糧食安全合作的現實困境
(一)中亞的輿論誤讀
來自中亞的輿論誤解是中國與中亞在糧食安全合作上的主要難題。哈薩克斯坦《土地法》修正案曾引起巨大的社會誤解風潮。由于中哈糧食安全合作信息的不對稱性以及新聞輿論主導權的缺失,哈薩克斯坦國內民眾與行業部門對中哈糧食安全合作懷有疑慮心態,對中哈糧食安全合作持有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對部分合作項目抱有抵制心理。對此,中國在加大宣傳解釋力度、提高合作信息透明度的同時,推動合作模式轉換,以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合資經營其“農工綜合體”,在哈薩克斯坦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采取“持股不控股”和“訂單農業”模式,與當地農民共同建立農業合作社和專業公司,不涉及土地購買,以消除哈薩克斯坦國內民眾的疑慮心態與抵制心理。
(二)耕地潛力發掘受限
受咸海危機的影響,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中下游地段的耕地潛力發掘嚴重受阻,糧食生產面臨的資源約束不斷加劇。耕地擴大帶來了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伊希姆河流域草原墾荒導致部分原生植被遭受破壞,草原裸露,土壤風蝕嚴重,腐殖質損失巨大,目前已開墾的2600萬公頃耕地中已有800萬公頃因遭受嚴重風蝕而失去肥力退耕。另外,農田灌溉還造成土壤鹽堿化,大水漫灌造成部分耕地沼澤化。總體來看,局部地區耕地質量下降、次生鹽漬化加重、耕作層變淺等問題不斷出現,同時,化肥、農藥、農膜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日漸加重,確保糧食穩產增產與資源約束的矛盾日益尖銳。對此,最有效的辦法是對咸海進行逆向補償,徹底變革傳統農業灌溉模式,實現農業開發與咸海治理同步,糧食增產與環境改善兼得。
(三)咸海地區水資源分配矛盾加劇
原有居中調和的中央權威不復存在,原有中央主導的水資源分配機制不復存在,咸海流域水資源的協調尤其是上下游國家之間的協調變得十分困難,受國家利益沖突和分配權益不均衡的影響,彼此之間的水資源糾紛愈演愈烈,嚴重制約了共同的農業生產合作和生態環境治理進程。對此,推動“退水歸?!焙桶l展現代農業是解決之道,“退水歸?!痹诒举|上具有緩解中亞水資源糾紛的功能,它的實施過程不僅是農業增收和環境改善兼得的過程,也是咸海流域水資源分配糾紛的緩和過程;在中亞地區發展現代農業就是在經營“未來的金山”,可觀的互利經濟效益無疑將促使中亞各國構筑共同的利益基礎,擴大利益匯合點,為構建全新的協同治理平臺創造有利條件。
(四)耕種理念墨守成規
中亞地區耕種理念墨守成規導致糧食產量較低,往往采取原始的、粗放型耕作模式,且普遍拒絕使用化肥,認為化肥帶有不少的有害物質,會“污染”農產品。對此,在合作中要通過經驗傳授和示范引領,積極引導當地耕種理念變革,減少甚至免除化肥的副作用是可以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來實現的,糧食基因的抗毒性能也是可以增強的,同時,增產也不一定非得使用化肥,深耕和土地輪耕也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而中亞地區耕地遼闊,深耕和土地輪耕存在巨大空間。
三、新時代推進中國與中亞糧食安全合作的主要策略
(一)推動耕地資源聯合開發
首先,以哈薩克斯坦為切入點,助推哈薩克斯坦再建其北部伊希姆河流域蘇聯時期的糧倉,將現有耕地1800萬公頃恢復到2800萬公頃。如果其中一半種植糧食,按新疆畝產500千克的一半計算,則每年可以收獲糧食5000萬噸;哈薩克斯坦人口約1700萬,按人均1000千克(含口糧、種糧和工業用糧)扣除預留糧,仍可有約3500萬噸糧食投入國際流通。其次,逐步擴展咸海流域的適耕土地,由現有的1000萬公頃擴展到3200萬公頃。如果其中一半種植糧食,以畝產250千克計算,則每年可以收獲糧食6000萬噸,咸海流域人口約5290萬,按人均1000千克扣除預留糧,仍可有約700萬噸糧食投入國際流通,加上哈薩克斯坦伊希姆流域的3500萬噸糧食,共計4200萬噸。再次,在對以上兩項6000萬公頃的耕地予以優先開發的基礎上,再籌劃并實施哈薩克斯坦800萬公頃的撂荒地和咸海流域2400萬公頃山坡耕地的開發。中亞糧倉重在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是中亞現有耕地的最大持有者,占中亞現有耕地的73.67%,事實上,哈薩克斯坦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是蘇聯的重要糧倉,這也是中國與中亞開展糧食安全合作的資源依托。推動中國和中亞聯合耕地開發與綜合利用,開展中國與中亞糧食安全合作,實現糧食生產技術和種植經驗共享,不僅能有效緩解世界糧食危機、就近解決我國糧食短缺問題,還可以助推打造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體現我國“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彰顯新時代我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
(二)打造現代農工綜合體
與中亞各國攜手合作,共同打造現代農工綜合體,助推農業現代化。自2010年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哈薩克斯坦開展了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多元化農業合作,為今后中國—中亞農業合作樹立了樣板,使中國現代農業技術規?;M入中亞,展示出廣闊的推廣前景。在此基礎上順勢利導,建立生態示范農場,以風能、太陽能為耕作、節水動力,開展農作物生態種植,以種植糧食為主,輔以蔬菜瓜果生產,實施多種經營,打造現代農工綜合體。將其作為綠色農業示范區在阿姆河及錫爾河流域推廣,并參照這個模式,依據伊希姆河流域的土壤(優質黑鈣土、栗鈣土)以及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建設同類示范農場,并將其推廣到整個北哈薩克斯坦產糧區。即以生態示范農場為牽引,通過樣板示范、典型引領,由點到面循序推進。不僅有助于應對當前日益逼近的世界糧食危機,而且有利于建立解決世界糧食問題的長效機制。
(三)優化互利合作模式
在哈薩克斯坦部分民眾中,始終存在著土地被人占有的憂慮。應該改變過去外出租地種植的模式,與當地政府和農民共同合作,成立農業合作社和專業公司,既積極吸納當地人就業,又充分實現耕作收益共享。采取“持股不控股”和“訂單農業”的形式,有效解決當地農產品的銷路問題,同時,也打消了哈薩克斯坦地方政府對土地所有權的顧慮,開辟了全新合作路徑。當前可以繼續升級合作模式,鼓勵更多中國農業企業抱團出海,與當地政府和農民合作,共同打造農產品加工園區,以油脂廠、面粉廠為依托,積極吸納牛羊肉、乳制品、蜂蜜等當地特色優質農副產品和各類小食品加工企業入駐,實現合作共贏。
(四)強化要素供給
首先,強化人才要素供給。實施“引才聚才”戰略,有效匯聚中國與中亞糧食產業高端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同時,支持中國與中亞地區各國建立院士工作站等新興人才載體,支持中國本土高校與中亞地區各國高校院所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培養滿足糧食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能人才。其次,強化基建要素供給。重視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中亞各國加強水利設施投資合作,共同設立專項投資基金,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傾斜,加大在人員配備、技術升級、管理維護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完善水利基礎設施設備,破除在糧食生產灌溉方面的制約因素,有效補齊水利設施建設短板。最后,強化資金要素供給。通過國內銀行與中亞糧農企業合作座談會或推介會進一步擴大金融產品的業務覆蓋范圍,增加更多的普惠性、可及性金融產品供給,惠及更多中亞糧農企業。同時,設立糧食產業對外發展合作專項基金,采取“基金領投、政府跟投、券商輔導”一體化模式,扶持中亞糧食產業化項目。此外,積極探索辦理糧農專業人才貸款業務、科研專項貸款業務,對掌握國際先進糧食生產技術、領航糧食產業方向的科研人才和團隊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提升金融服務糧食產業能力。
四、結語
中亞是我國開展糧食安全合作的重要區域。當前面對我國與中亞糧食安全合作的現實困境,應該以耕地資源聯合開發為重點,以現代農工綜合體為載體,以互利合作模式為抓手,以要素供給為支撐,增進我國與中亞糧食安全合作復合效益。
參考文獻:
[1]徐海燕.構建絲路糧食通道的若干思考[J].國際問題研究,2016(4):66-74.
[2]曹檳,潘潔.中哈農業領域合作邁上新臺階[J].中亞信息,2017(4):46-47.
[3]徐海燕.綠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在中亞的實踐與政策探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119-125.
(作者單位:中共滁州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張莉莉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研究課題“安徽建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研究”(編號:2020CX08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