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東北三省34個地級市,本文從人口、經濟以及空間分析,得出收縮模式由人口、經濟收縮并存逐漸轉變為人口收縮為主、空間擴張并存;黑龍江與遼寧收縮因素逐漸單一化,尤其以人口流失為主,而吉林逐漸綜合化,且綜合收縮程度強于其余兩省。這與國家區域政策、地理區位、資源產業等有著重要關聯。可從產業調整、人才重視、治理能力以及土地利用著手,實現東北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東北地區 城市收縮 可持續發展 轉型路徑
一、引言
目前,中國仍處于關鍵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機遇期。雖然城市化程度較高,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2019年出臺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首次提到“收縮型城市”,提出瘦身強體的要求。2020年出臺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再次強調收縮型城市發展策略,更加凸顯了收縮型城市識別研究的重要性。隨著時代的進步,政府正在不斷調整城市的增長方式,如何調節經濟社會內部結構,轉變城市收縮,增強人民幸福感與獲得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依據現有研究成果,我國出現城市收縮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北與中西部。東北地區尤為甚之,故本文以東北三省地級市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東北地區城市收縮在人口、經濟和空間三個方面的地理分布以及其發展軌跡。
二、城市收縮相關文獻梳理
中國的城市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此,國內學者不僅借鑒了國外的經驗,還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陳肖飛等人從人口視角為切入點,以黃河流域諸多城市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了收縮城市的分布格局與影響因素。劉再起對中國收縮城市的地理分布與形成原因進行研究。魏后凱對東北人口流失縣城的特征與原因進行詳盡探討。孫平軍從集約用地視角對城市收縮的效應進行診斷并對作用機理進行探究。馮章獻對東北收縮城市的活力演變以及影響因素進行探究。盡管有關東北地區的城市收縮研究范圍逐步擴大,從特性到影響因素以及作用機理,但相關研究成果仍然有限。本文分別從人口、空間以及經濟角度出發,研究東北城市收縮現象及其成因,分析其地理分布和特征,并探討該地區轉型路徑。
三、東北收縮型城市的分布及特征
(一)收縮型城市的界定與數據來源
中國的學術界關于收縮性城市的定義頗多,如以常住人口下降、夜間燈照數下降來定義。許多學者還通過構建綜合指標體系評估城市收縮程度來定義。本文引用劉再起的研究,“收縮城市”指的是在過去5年內出現了大量的人口外遷以至于呈現凈人口下降的城市。選擇2013-2022年的34個地級市作為調查對象,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人口上選取城區人口,計算出區間年份人口流失率。經濟上選取人均GDP為指標。空間上選取建成區面積比重來表示城市空間收縮狀況。
(二)研究方法
人口收縮率的計算公式為Si=(Xi,t1-Xi,t0)/Xi,t0*100%。其中,Si為城市i的人口收縮程度,若Si lt;0,則表示城市i呈現出人口收縮現象,屬于人口收縮城市。結果等于0,意味人口不變,大于0代表呈現出人口增長。經濟與空間收縮狀況的計算方式與人口相同。依據劉再起的收縮分級標準,本文結合實際測算結果進行一些調整,將收縮程度指數分為3級,其中Silt;-10%為重度收縮,-10%≤Silt;-5%為中度收縮,-5% ≤ Silt;0為輕度收縮。
(三)研究結果
1.城市收縮水平及地理分布。2013年到2018年期間,人口流失程度最為嚴重,其次為經濟收縮,空間收縮程度較輕,收縮城市數量分別為23座、21座以及9座。從具體維度來看,在人口收縮上,黑龍江與遼寧兩省收縮城市較多,分別為9座與8座,但兩省均以輕度收縮為主,分別占據當省總地級市的50%、42.86%。其中唯一一座重度收縮城市為遼寧省鞍山市,在中度收縮城市數量上,遼寧輕于黑龍江。綜合比較,黑龍江在人口收縮上最為嚴重,收縮城市占比高達75%。在經濟收縮上,遼寧最為嚴重,黑龍江最輕,收縮城市占各省地級市比重分別為92.86%和25%。且三省收縮皆以重度收縮為主。在空間收縮上,三省差異不大,但均以重度收縮為主。
2018年到2022年期間,最為嚴重的仍然是人口收縮,且程度加深,占總地級市比重由上一階段的67.65%上升至85.29%。經濟收縮得到好轉,占比由61.76%下降至11.76%。空間收縮程度不變,在34個地級市中占比仍為29.41%,不過地域分布發生局部變化。具體來看,在人口收縮上吉林與黑龍江最為嚴重,吉林8座地級市皆呈現收縮現象。黑龍江除大興安嶺地區,僅七臺河屬于擴張,其余13座地級市皆為收縮。其中黑龍江與遼寧皆以輕度收縮為主,而吉林則是中、重度收縮城市為主,占比皆為37.5%。在空間與經濟收縮上,吉林收縮程度均較為突出,且均以重度收縮為主。
2013-2018年期間,遼寧與吉林皆以兩項同時收縮為主,黑龍江則以僅一項收縮為主,占比為50%。相較于遼寧與吉林,黑龍江收縮型城市形成因素更為單一,而后兩者形成因素更為復雜。2018-2022年期間,遼寧改為以單項收縮為主,表明遼寧收縮型城市形成因素的復雜性逐漸變弱,而某一因素的影響力逐漸增強,由上文可知,主要為人口流失問題加重。黑龍江的變化與遼寧相同,單項收縮城市數量增多,兩項收縮城市數量下降。吉林仍以兩項同時收縮為主,與上一階段不同的是,長春與四平代替白城成為新的三項同時收縮型城市,表明這兩座城市收縮因素已呈綜合化。
2.城市收縮特征。由人口、經濟雙收縮并存到以人口收縮為主。東北地區的大部分城鎮都處于工業衰落的邊緣,而且由于其產業結構的單一性,它們不得不承受著人口老齡化、財務壓力、不良的投融資環境以及艱巨的經濟調整等挑戰。從人口和經濟兩個方面來看,遼寧地區有6個城市處于收縮狀態,占該地區所有地級市的42.86%;吉林地區有4座城市處于收縮狀態,占50%;黑龍江地區則有3座城市處于收縮狀態,占25%。其中,與俄羅斯接壤的黑龍江具有一定的地緣優勢。
人口減少與空間擴張同時發生。隨著城市發展的加快,許多城市的人口出現了下降,廢棄建筑和土地閑置的情況也日益嚴重。2013-2018年期間17個城市的建成區面積比重仍然在上升,占比達到50%。而2018-2022年期間,占比上升至52.94%,城市發展正在朝著非均衡的方向發展。這表明有些城市在人口減少的同時,城市開發并沒有停下腳步,反而不斷在擴大,導致資源錯配的情況逐漸增多。
東北城市群呈現大面積城市收縮。近年來,城市群的集聚效應不斷增強,然而并沒有發生隨之而來的擴散效應。大中小城市之間仍然缺乏協作關系,人們更加偏好于向大型城市遷移,使得中心城市及其附近地區的人口數量明顯減少。哈長城市群中有10個城市發生收縮,其中長春與四平最為嚴重。遼中南城市群有9個城市發生收縮。相比于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和遼中南城市群盡管為老牌重工業基地,但新經濟時代下其綜合經濟競爭力卻呈現出弱勢狀態,導致人口外流規模不斷擴大。
四、東北收縮型城市分類
根據國家發改委、國務院公布的69座資源枯竭城市的數據,我們可以把這些城市劃歸到四類。
(一)被動虹吸型
當一個地方的經濟實力較強時,它會吸引來自其他地方的資源。雖然國家多次推行振興東北的政策,但近年來,東北地區的人口集聚仍然以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及其他重點城市為中心,這種趨勢造成了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從而引發了一種被動虹吸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群中的中央城市擁有較多的優勢,它們也可以從中受益,彌補了東北地區的不足,緩解了東北地區的經濟困境。
(二)資源枯竭型
這些城市主要依靠單一的資源產業作為支柱,缺乏吸引城市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能力。在東北地區存在10座該類型城市,其中以煤炭為主的城市有黑龍江的鶴崗、雞西、雙鴨山、七臺河與遼寧的阜新等,而以林木資源枯竭為主的有伊春、舒蘭、敦化。隨著資源的逐漸枯竭和去產能政策的推行,城市無法繼續依靠傳統支柱型產業來維持經濟發展,加之長期開采造成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人口不斷流出。同時,人口和資本也逐漸向東南沿海和省會城市等更具活力的地區轉移,導致這些資源型城市產生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縮。
(三)工業衰退型
在東北三省共有22個該類型的城市,其中多數是因為產業轉型所導致。在改革開放之前,東北地區的工業大多是以重型工業為主。隨著工業化的進步,傳統制造業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由于國有經濟的支配地位較高,市場化程度不夠,產業升級轉型落后,產能過剩,產城分離,就業機會減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經濟增長放緩,東北地區的許多城市正面臨著嚴峻的雙重挑戰:一方面是產業衰退,另一方面則是人口外流。一些以鋼鐵和其他重工業為基礎的城市,如鞍山、本溪和撫順,正在經歷工業衰退,成為典型的代表。
(四)地理位置不便型
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一些城市正在遭受著來自周邊的擠壓,這種狀況比起傳統的工廠化建設更加嚴峻。由于其處在邊緣,距離繁華的核心城市、都市圈較遠,以及自然環境貧瘠,使得經濟發展落后,交通落后,人口大量流失。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許多城市由于缺乏必要的資源,不得不迫使當地的移民離開家園,追求新的安定和舒適的生存條件。例如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綏化等城市,便是典型代表。
五、東北收縮型城市的發展對策
基于以上收縮地區分布以及收縮原因的分析,本文認為可以從產業調整、人力資源、治理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實行收縮城市的轉型脫離困境并促進經濟的發展。
(一)產業調整,實現多業態融合發展
不斷挖掘開發特色產品,延長產業鏈、精深化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打響當地特色品牌。利用數字賦能,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構建新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擴大科研投入,培育科研人才,提高當地科技實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產業融合。
(二)以人為本,重視人力資源
以吸引本土人才為主,推動“引雁歸巢”。大力培育人才,雙管齊下,充實當地人才庫。開展再就業培訓與技術提升培訓服務,提高當地勞工技術水平。加強軟環境的建設,比如子女上學問題、配偶就業問題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充分體現對人才的人文關懷;營造良好的勞工氛圍,增強當地企業的招工底氣與誠信。
(三)提升治理能力
東北人口流失地國企較多,深化國企改革勢在必行,是當地國企轉型的關鍵。提高對市場服務與監管意識,提供一個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松綁減負,提高企業活力以及吸引力。為了提高治理效率,建立大數據管理平臺、網上政務系統,方便村鎮居民通過上網便可辦理部分業務。
(四)整合土地資源,提高利用率
首先,對于舊廠房、舊住宅,能拆則拆,不可則就地改造。其次,合理規劃開發區、產業園,將以往盲目跟風、使用率低下的園區進行整合,留出閑置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及增加可用土地面積。最后,對于廢棄工廠、礦區、林場采取復墾利用,如結合文化屬性進行文旅開發,開展老工業紀念觀光旅游。
參考文獻:
[1]陳肖飛,郜瑞瑞,韓騰騰,等.人口視角下黃河流域城市收縮的空間格局與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20,40(6):37-46.
[2]劉再起,肖悅.中國收縮型城市的地理分布、形成原因及轉型發展路徑[J].稅務與經濟,2021(3):1-8.
[3]魏后凱,李玏,楊沫.東北縣域人口流失的特征、原因及應對措施[J].社會科學戰線,2022(8):89-95.
[4]孫平軍,彭雅麗,周馨雨.集約用地視角東北三省城市收縮效應診斷與作用機理研究[J].地理研究,2023,42(1):106-122.
[5]馮章獻,李嘉鑫,王士君,楊志鵬,季顧烽.東北地區收縮城市活力演化及影響因素分析[J/OL].地理科學,2023(6):1-12.
[6]張明斗,劉奕,曲峻熙.收縮型城市的分類識別及高質量發展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2(5):47-51.
[7]張學良,張明斗,肖航.成渝城市群城市收縮的空間格局與形成機制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4(6):1-14.
[8]王常君,曲陽陽,吳相利.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人口收縮治理研究——基于黑龍江省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現實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9,(8):156-169.
[9]王巍,路春艷,王英哲.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人口流失問題與對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S2):63-66.
(作者單位:青海大學財經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
基金項目:本文系青海省高端創新人才千人計劃項目(編號:k99191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