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亞文化是在互聯網時代誕生的特殊文化現象。大學生作為互聯網中活躍度最高的人群,由于自我表達與擺脫現實生活的焦慮等需要,成為網絡亞文化活動的重要參與者。網絡亞文化具有自由化、泛娛樂化、多樣化等特點,大學生群體在享受網絡亞文化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網絡暴力、引發道德虛無以及消解主流意識形態權威等網絡失范行為。要引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網絡文明行為習慣,防范網絡亞文化帶來的現實危害,可以通過發揮主流文化涵育功能,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文化觀;加強網絡平臺的綜合治理,為大學生網上沖浪營造良好網絡空間;培養學生主體的道德意識,增強自控能力,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網絡亞文化;大學生;網絡文明行為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12-0022-05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與新技術的普遍應用,文化傳播形式也在與時俱進,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網絡文化應運而生。不僅產生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網絡主流文化,還產生了與主流文化相對應而存在的網絡亞文化。進入新時代以來,青年大學生享有的精神文化空間也由實體空間向虛擬空間不斷擴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青年日益成為網絡空間主要的信息生產者、服務消費者、技術推動者[1]。因此,大學生群體于虛擬空間中面對豐富多樣的網絡亞文化時,必須仔細甄別厘清其價值理路和內在特質,堅守向上向善的價值追求,養成良好網絡文明行為習慣。
一、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內涵與興起緣由
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興起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客觀環境的影響,也有主觀選擇的因素。理清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興起邏輯,能夠幫助我們防范網絡亞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帶來的消極影響,從而助力良好網絡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
(一)何為大學生網絡亞文化
亞文化是與主流文化相對的小文化或副文化,是指一些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念、獨特信念的小群體內形成的文化,是與大眾文化相異但不排斥的特殊文化。亞文化在傳統媒介變革的驅動下,以網絡為載體的網絡亞文化應運而生,在表現方式、內容和傳播路徑上都呈現出新的特征。大學生網絡亞文化是以互聯網為依托、大學生為主體,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相同的審美和價值觀而形成的有別于網絡主流文化的群體文化。他們在網絡空間中營造了獨有的文化氛圍,從而形成屬于他們自己的行為模式和語言文字符號,常見的網絡亞文化有“躺平”文化、“佛系”文化、“飯圈”文化等。
網絡亞文化還具有時效性、創新性等特點。網絡流行語本身作為一種語言表達范式,也屬于網絡亞文化,它尤其能夠凸顯出網絡亞文化時效性與創新性的特點。例如:2023年的“i人/e人”“顯眼包”“特種兵旅游”“X門”“遙遙領先”“多巴胺××”“孔乙己文學”等[2];2022年的“栓Q”“PUA”“大冤種”“小鎮做題家”等;2021年的“卷/內卷”“躺平”“破防”“emo”“YYDS”等[3]。從《語言文字周報》評選出的近三年的十大網絡流行語的變化中可以看出,這些特殊的語言符號大部分是從某些社會熱點事件、影視綜藝作品和社交媒體平臺內容以及名人效應中衍生出來,經過網絡傳播后,讓人們能夠在網上沖浪的過程中迅速熟知,并通過網友狂熱的重復模仿行為實現線下立體傳播從而成為熱詞。網絡流行語的更新迭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網絡亞文化的更新與流變。
(二)網絡亞文化受到大學生群體熱情追捧的原因
網絡亞文化能夠受到大學生群體的熱情追捧,可以從傳播學、社會學以及文化歸屬三個視角進行審視。
從傳播學的視角進行審視,網絡新媒介的特性為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形成和傳播提供了基礎條件。網絡新媒介具有諸多鮮明的特征,比如身份的虛擬性,使得人們可以在網絡世界中以不同的身份進行交流和表達;空間的集聚性,讓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人能夠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特定的文化群體。大學生群體能夠隨時隨地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捷的移動工具,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熱門媒體平臺,充分地展現自我,表達個性,從而推動了網絡亞文化的不斷發展和演變。他們基于自己的興趣愛好,如動漫、游戲、音樂、運動、明星等因素,借助互聯網這一大平臺,通過大數據精準查找與推送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基于某一共同興趣點形成一個群體,在其中營造出屬于他們自己的精神烏托邦,滿足自身多元化的情感需求。
從社會學的視角進行審視,網絡亞文化作為特定化的話語表達途徑,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提供獲得群體認同的精神場域。它不同于傳統主流話語體系的表達方式,其反映著特定群體的價值觀念、審美取向和生活態度,集中體現為當代大學生借助互聯網載體進行情感宣泄。為了緩解學業壓力和生活焦慮,滿足釋放壓力、自我慰藉、獲得集體認同與自我認同的情感需求,大學生將生活重心轉移至互聯網上,在享受網絡亞文化中宣泄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構建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他們主動加入的網絡亞文化圈層中,他們可以從中獲得群體認同,消除個體孤獨感,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網絡亞文化中的各種暗語、特定詞匯也只有特定群體才能理解,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交流密碼,增強了群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從文化屬性的視角進行審視,網絡亞文化源自當代社會的主流文化,是從主流文化中延伸并逐步發展起來的附屬文化。網絡亞文化以其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和獨特的價值觀念,為人們提供了更多元的文化選擇和體驗。網絡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著社會文化的不斷進步和創新。在主流文化的引領下,大學生群體可以將傳統文化與亞文化相結合,將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諸如近年來興起的馬面裙、漢服、打鐵花、變臉譜等“國風文化”,它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同樣,主流文化也在亞文化的影響下,吸納著亞文化的傳播風格,不斷推陳出新,使大學生們在消費“國風文化”等此類亞文化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認同,真正在享受網絡亞文化的過程中實現文化自信。
二、網絡亞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
網絡亞文化具有自由化、多樣化、泛娛樂化等特征,而部分大學生尚未完全具備理性甄別網絡信息好壞的能力,再加上網絡空間信息傳遞方式的碎片化,使得大學生群體出現網絡暴力現象、引發道德虛無以及消解主流意識形態權威等網絡失范行為。
(一)自由化的過度追求滋生網絡暴力
大學生參與網絡亞文化社群可獲得更多的自由表達空間,但過度自由易引發矛盾,滋生網絡暴力。互聯網具有虛擬性與隱匿性的特點,大學生們可以在網絡上自由地發表言論,不受熟人社會的限制,做真實的自我。在實施一些網絡行為時,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將自我意識擺在首位,這種自我與自由可以讓他們天馬行空地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亞文化。但是過度的自由也會導致矛盾的出現。常見的互聯網矛盾比如:不同明星粉絲群體之間出現的不理智的追星行為,對彼此的偶像互相拉踩、謾罵等,這類矛盾容易發展成為群體事件。而大學生群體正處于血氣方剛的年紀,很容易沖動,一旦陷入極端的情緒之中,脫離了理性的分析與思考,就容易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容易漠視網絡法律法規,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還會演化為群體性的網絡暴力。
大學生易因網絡特性沖動發言導致語言暴力,擾亂網絡生態秩序。互聯網上言論自由的低成本,使得他們針對同一個事件能夠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大學生群體是一個正義感很強的群體,面對網絡上出現的“欺負”弱小、不公平、不正義的內容,容易出現情緒操控理智,“先刷到哪一方就幫哪一方”的情況。網絡的隱匿性以及信息的碎片化傳播,讓他們不搞清楚事件真實的來龍去脈就肆意地發表著自己的觀點,從只言片語中拼湊出一個所謂的“真相”,讓事態朝著他們預想的方向發展,但有時有些過激的言語容易導致出現網絡暴力,致使悲劇的發生。網絡暴力是一種“虛擬世界的非理性亞文化”[4],是一種網絡失范行為,它無視道德底線和法律法規,污染了整個網絡空間,沖擊主流價值觀,如果不能有效地干預和遏制,甚至可能會演變為線下的群體性暴力事件,威脅社會和諧穩定與發展。
(二)泛娛樂化的內容引發道德虛無
網絡亞文化的內容大多具有娛樂性的特點,大學生群體在享受亞文化的過程中容易忽視和脫離道德的約束,引發道德信仰虛無,責任意識逐漸淡化。
一方面,“泛娛樂”思潮所帶來的“娛樂至上”的信念,于無形中消解他們的道德意識。泛娛樂化的內容往往充滿著強烈的刺激性、戲謔性和消遣性。正因為如此,這類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更為大學生所接受,精準地迎合和取悅了他們的趣味偏好以及獵奇心理。然而,不少娛樂內容卻走向了極端,它們大肆褻瀆經典,對那些歷經歲月沉淀、承載著人類智慧和價值的經典作品毫無敬畏之心。在無底線惡搞、無原則戲謔、無尺度調侃中,一切嚴肅的事物、權威的象征統統被消解殆盡。比如,惡搞英雄人物,對英雄們的偉大事跡進行歪曲和調侃,嚴重傷害民族情感和誤導大眾對歷史的認知。大部分大學生網上“沖浪”是為找尋片刻的歡愉,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在這些低俗娛樂的“洗禮”下,逐漸相信“編造”出的內容,對國家歷史產生懷疑和磨滅傳統文化,沖擊著主流意識形態權威,致使人們迷失信仰方向,陷入娛樂陷阱。
另一方面,“泛娛樂”思潮致使大學生思想意識產生利己化傾向,社會責任意識弱化。“泛娛樂”思潮打著娛樂的幌子在網絡空間中肆意蔓延,其中充滿了與社會道德需求相悖的價值觀,如利己主義、極端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大學生在這些不良思想的長期作用下,容易將個人感受放在第一位,肆意在網絡中宣泄情緒,導致出現只顧自己的私利,而不考慮別人和集體利益的現象。在其思想意識出現利己化傾向的同時,也導致社會責任意識的弱化。他們不去顧及自身的網絡行為是否危害到別人的利益,是否違背道德規范,只想享受網絡亞文化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面對網絡亞文化“泛娛樂化”內容的誘惑,大學生很容易走入“娛樂至死”的困境,在過度的娛樂活動中,其道德意志也會變得越來越薄弱,使一部分大學生在面對網絡丑惡現象時,自動忽略,視而不見,最終喪失了承擔道德責任和社會責任的能力,在網絡空間中,道德冷漠也就順勢蔓延。
(三)多元的價值觀消解主流意識形態權威
網絡亞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使其內含的多元價值觀消解著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導致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信任危機。
先進技術為錯誤思潮傳播“助力”,引發大學生價值觀選擇混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種不同的社會思潮如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快速傳播開來。西方國家通過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把西方所謂的自由、民主和人權等思想融入影視作品、音樂和圖片中,變相成為西方國家文化輸出的載體。在與這些思潮“正面接觸”的過程中,青少年看似在進行娛樂活動,實則已陷入錯誤思潮的“涓滴效應”和“滲透效應”之中[5],對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他們將民粹文化、低俗文化與網絡亞文化混為一談,打著享受多元文化的旗號,行意識形態滲透之實,容易造成大學生世界觀、價值取向的混亂。大學生的思維受到多元價值觀念共存的影響,無法理性地區分網絡亞文化中包羅萬象的信息,容易被西方思想所迷惑,出現“別的國家的空氣都比自己國家的新鮮”的“媚外”言論等。
錯誤思潮“偽裝”與主流意識形態產生對抗,淡化大學生國家歷史文化認同感。境外勢力借助互聯網上自由輿論空間,發表丑化、抹黑中國形象的惡劣言論,宣揚國外的自由、民主環境。利用年輕人容易沖動的心理,不斷放大他們的消極情緒,致使他們對現實感到不滿,追求西方國家利用網絡虛構出的完全自由、開放的環境。這些多元文化如果不加以區分而完全接納與包容,其帶來的影響不僅會傷害青年學生對國家的歷史認同和文化認同,還會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造成持續的沖擊,削弱著主流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教育效果,影響與挑戰著當代大學生對于主流價值觀的認同與實踐,消弭著大學生自覺為國家建設奉獻自己青春與力量的決心。
三、網絡亞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網絡文明行為的引導路徑
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的網絡文明意識相對不高,且存在著一些不良的網絡行為,這些都已經影響了網絡空間甚至整個社會的正常秩序。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6]。因此,必須積極采取措施來引導大學生養成良好網絡文明行為習慣,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一)主流文化涵育,匡正價值觀念
堅持主流文化的導向作用,促進主流與“非主流”融合發展。網絡主流文化與網絡亞文化不是相互排斥的,要充分發揮主流文化對亞文化的涵育功能,幫助大學生群體樹立正確的網絡文化價值觀。通過加強主流文化建設來推進對網絡亞文化的引導,將主流文化嵌入網絡話語中,以主流文化涵養網絡亞文化[7]。最近一款熱火的網絡游戲《黑神話:悟空》全球走紅,以其精美的場景設計和獨特的文化氛圍吸引了無數玩家的關注。這款游戲取材于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吸引力,這款游戲不僅在技術和劇情上很成功,更重要的是它通過文化軟實力的輸出,向世界展示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與深厚的歷史底蘊。由此可見,“主流”和“非主流”文化并非相互對立,主流文化可以從網絡亞文化中汲取新鮮的元素和創意,為自身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網絡亞文化也可以在與主流文化的對話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內涵和品質,更好地融入社會文化的大格局。這種健康的互動與交流,將有助于推動整個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和進步,為人們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
樹立正確網絡文化價值觀,以主流意識形態為指引,做新時代文明大學生。大學生在網絡上接觸多元文化時,要樹立起正確的文化觀,不能單純將網絡亞文化看作網絡毒瘤而全盤否定,但也不能過度迎合,應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去看待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自覺抵制文化虛無主義的侵蝕。同時,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群體的主動創造性,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技術結合,創造出具有民族與傳統文化特色的網絡亞文化,用多種形式充分認識并深刻體悟中華文化精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8],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魂聚力的作用,加強對主流文化的認同感,真正做到在網絡沖浪時始終以主流文化為指引,并最終落實到行動上,心中始終有一桿秤,自覺承擔起網絡責任與義務,做新時代文明大學生。
(二)加強平臺治理,營造良好環境
加強網絡平臺的綜合治理,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9]。網絡亞文化內容泛娛樂化現象嚴重,而網絡平臺又是泛娛樂化思潮形成和快速傳播的重要載體。要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網絡媒體以及政府相關部門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一方面,各大新聞媒體以及媒體從業者要堅守自身的職業道德和操守。網絡媒體要堅持真實、客觀、公正的原則,拒絕報道和傳播虛假新聞來獲取收視率與播放率從而獲得經濟收益,應當把新聞真實性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大眾媒體要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不能一味追求“流量至上”,確保新聞人的職業道德和操守不被流量所裹挾,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承擔起社會責任。同時,還要積極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借助媒體平臺宣傳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輕松愉悅的視頻將國家的方針政策和理論浸入人心,引導形成向善向好的輿論氛圍。大眾傳媒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傳播內容質量,特別是娛樂內容的品質,真正地把正面、積極的信息傳遞給人們,不讓低俗文化、消費主義思潮等在網絡空間肆意蔓延,也為大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
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政府部門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力度,制度能夠通過強制性、權威性的方式來約束社會成員的行為。通過建立系統的法律體系明確網民和媒體的行為邊界,對不當言行進行約束和懲處,確保網絡空間的秩序和穩定。完善網絡空間立法和網絡話語干預機制,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網絡空間,及時糾正錯誤的話語傾向,為網絡亞文化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要對網絡平臺進行全程監管,對于網絡不文明行為或不當言論,相關部門要嚴肅處理,并將處理結果公之于眾,從而達到警示他人的目的。并對網絡平臺發布作品進行嚴格把控,對傳播內容進行嚴格審查,以確保其傳播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形成政府主導、平臺自治的管理格局,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從而創設有利于大學生良好網絡文明行為形成的網絡環境。
(三)培育道德意識,增強自控能力
加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培育個體網絡道德自律意識。美國社會學者喬爾·查農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而是有許多不同程度的自由[10]。任何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至少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適度自由,大學生在享受網絡亞文化的過程中,要具有網絡道德意識,并為自己的網絡行為負起相應的責任。
構建良好的網絡道德生活是構筑網絡社會美好生活的題中之義,也是新時代大學生網民不可推卸的道德自覺和社會責任[11]。大學生切不可將網絡社會中的道德與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分隔開來,因為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網絡虛擬空間,道德都應是一以貫之的行為準則。同時,要堅定理想信念,遵守網絡道德規范,樹立正確的網絡交往觀念,遵守網絡禮儀規范,做到文明發言、理性討論,維護網絡秩序和網絡形態安全。大學生作為高素質人群,在面對網絡世界中觸及法律底線的事情時,應當及時主動舉報,絕不姑息違法犯罪行為。還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斷,不參與不實信息的討論,避免被虛假信息誤導,也防止不實信息進一步擴散。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做網絡安全的堅定維護者,為構建風清氣正、安全有序的網絡環境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同時,大學生也要具備一定的網絡行為自控能力。互聯網不是一個沒有輿論監管和外部約束的隱蔽、封閉的空間,要防止被魚龍混雜的信息所誤導而做出沖動性的舉動。大學生在進行網上“沖浪”時,要對網絡上發生的事情和現象進行理性分析,針對事件本身進行客觀評價,讓自己成為健康的“網絡意見領袖”。培養“慎獨”意識,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把自己放在網上關注的事件場景中,思考自己在網上的言論能否產生正面的效果,真正做到健康上網、文明上網。在不同的網絡亞文化的圈層內,大學生要時刻保持清醒認識,通過加強自我教育,培養道德自律意識并提高行為自控能力,不被群體性的意識驅使影響到自己的理性判斷,不盲目從眾做出選擇,共同創造一個良好、和諧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青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
[2]孫瑞琪,楊以豪.腔調2023:“十大網絡流行語”正式發布[N].語言文字周報,2024-01-10(1).
[3]高銘婉.2021年“十大網絡流行語”[N].語言文字周報,2022-01-10(1).
[4]鄧榕.多元文化視域下網絡暴力的本質、成因與文化對策[J].求索,2015(5):183-187.
[5]董卓寧,于鵬飛.網絡“泛娛樂化”消解青少年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主要方式、內在機理和應對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4(6):98-104.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7]王延.大學生網絡亞文化微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1):92-94.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08.
[9]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79.
[10]查農.社會學與十個大問題[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89.
[11]劉燕.大學生網絡表達道德失范的類型、成因及糾治[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20):65-67.
(責任編輯:王義祥)
The Guidance of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Civilized Behavior Based on Network Subculture
Wang Xiao" Zhou Wencui
(School of Marxism, Ludong University)
Abstract: Network subculture is a spe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born in the Internet era.College students,as the most active group in the Internet,have become important participants in the network subculture due to the need for self-expression and getting rid of the anxiety of real life.The network subcultu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beralization,pan-entertainment and diversification,and college students are prone to network violence,moral nihilism and the elimina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ical authority in the process of enjoying the network subculture.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network civilized behavior and prevent the real harms brought by network subculture,we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form a correct cultural view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mainstream cultural cultivation function,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network platform to create a good network space for college students whensurfing the Internet, cultivate students'moral consciousness,enhance their self-control ability,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elf-education.
Key words: Network sub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ivilized behavior
*基金項目:教育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項目“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名師工作室”(21SZJS23010225)子課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規律與實現策略研究”;山東省思政教改項目“‘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研究與實踐”(SDS2022YB08)。
" "作者簡介:王曉(2002—),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周文翠(1972—),女,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