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慧,竇雨青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00)
旅游業作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服務行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日新月異,休閑旅游、體驗旅游、鄉村旅游、康養旅游等旅游新業態層出不窮,與旅游相關的新專業、新職業、新崗位不斷涌現。同時,與旅游行業發展一樣,我國職業教育領域也在發生深刻變革。2019 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雙高計劃”)。“雙高計劃”是國家推進的又一重大建設項目,是高職教育提質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雙高計劃”立足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也對旅游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由此,在“雙高”視域下研究高職旅游人才培養質量問題,就顯得尤為必要。一方面能推動我國高職教育的變革和發展,另一方面,也推進我國旅游類院校不斷提高自身的辦學水平,源源不斷地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專業旅游人才,從而更好地為當地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雙高”制定的教育方案對旅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不僅要培養旅游專業人才的基礎文化知識,又要著重培養其團隊合作能力、現代信息化素養、先進的營銷理念,進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該專業領域的人才水平。
旅游業是一個高度綜合的服務行業,包含了許多產業,具有多樣性和分散性等特點,需要多個領域相互配合,每個領域環節之間聯系的默契度會影響消費者對旅游產品和服務的認可程度。因此,旅游從業人員需要全面了解各環節的工作,與管理者建立共識和良好的溝通,解決旅游營銷、旅游服務和旅游管理的各種問題,以實現綜合旅游服務。
信息素養通常指一個人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能力。信息化時代不僅需要人才具備專業技能、理論知識、溝通交往能力,還需要信息素養和信息應用能力。旅游業對信息素養技能的需求比較高,從平時辦公、電子商務、在線經營管理、人際溝通到線上營銷、心理溝通,所有這些都與信息技術密切相關。因此,旅游專業人才需要緊跟信息化社會的步伐,在提高信息應用和處理現代信息技能的基礎上,還要不斷增強與外界信息溝通的能力,實現終身學習,以適應新時代對旅游人才的需要。
隨著當前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新的旅游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萌生,這也意味著該行業的競爭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境下,具備現代化營銷技能的人才在工作中會更加便捷高效。比如,當消費者在權衡旅游產品的質量時,旅游從業人員應當向消費者展示產品的特色和優點,以此來吸引他們選擇這種產品,享受旅游從業人員為其提供的高質量服務。因此,現代旅游從業人員不僅要有良好的旅游服務技能,還要有現代營銷技能[1]。
為能更好地了解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現狀,筆者對高職院校教師和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進行了調研。此外,數據來源主要采用《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7―2022)》,樣本對象為江蘇省旅游高職院校,圍繞影響旅游人才培養質量的旅游人才培養環境(學校背景、專業背景)、旅游專業資源配置能力(經費投入、生源情況、教學設施、師資隊伍、產業資源)、旅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和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成果(學生素質、就業情況)等指標進行系統調查分析,統計了近5 年的最新數據,歸納了高職院校旅游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為進一步研究提升旅游人才培養質量做好基礎實證準備。
新時代對旅游崗位提出了新要求,崗位的新需求和旅游從業者的文化技術技能之間的不匹配、當前經濟結構與勞動力之間的不匹配越來越明顯。因此,培養一批高素質旅游人才作為國家的旅游產業儲備人才,已成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一個不可或缺的要求。傳統的低技能崗位工作因為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生產組織方式的改變受到影響,因此對高職院校旅游人才培養的技術技能積累和創新意識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經濟形勢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失衡,行業的勞動力成本不斷升高、高素質技能人才短缺等一系列因素對旅游人才隊伍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高素質旅游人才短缺、旅游人才素質與工作崗位要求不匹配,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
教學質量監控方面缺乏適合高職學情與旅游專業方向特點的指標體系,甚至有些評價內容已不符合當代的實際情況。很多高校只依據大環境發展的需要設立旅游類相關專業,對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環境、資源配置能力、培養過程和培養成果的質量評價體系不明確,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沒有深入調研,缺少指標明確、操作性強的人才評價體系。
旅游管理專業是一個對人才綜合素質要求很高的專業,對旅游專業人才既要有旅游管理的能力,又要有為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旅游團體服務的能力,使之成為展示旅游產業現代化、國際化形象的領軍人物。但在教學方面,目前的旅游管理人才培養對象還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存在著課程結構不合理,信息化教育應用很少、課程設置與市場的要求不相適應,部分職業學校開設的專業課程內容重復,學生對教學產生厭倦感,學習興趣減弱。另外,目前部分職業學校的教學仍以理論為主,實踐活動比重較低,導致理論與實踐不匹配。“旅游+新形態”的新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在掌握現有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還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和運營能力,因此,必須及時更新人才培養方案,使其專業結構更加科學、合理。
首先,高職院校要根據“雙高計劃”的要求,從課程、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制訂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應考慮結合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重組專業課程體系,注重行業領域職業需求,加強專業課程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其次是要注重教學內容的時代性。職業技術學院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目標定位是面向生產一線從事旅游工作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要順應社會變革、技術發展的潮流,制訂的教學方案必須與時代、社會發展相一致,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為培養新時代的旅游專業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再次是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為學生提供課本上的相關理論知識外,還應加強對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讓學生能借助信息化手段更好地自主學習。最后要重視教學方式的創新。在“雙高計劃”的建設過程中,高職教師要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教學、翻轉式教學、慕課等多種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同時開展經常性的教學研究活動,以備課為重點,深入探索適應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思維,為進一步提升旅游人才素質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設計高職旅游專業教學內容時,重要的是對高職旅游人才要獲得的關鍵知識能力有清楚的認識,并充分將學生的基本專業知識、技能有效地融入日常學習中。另外,在教學時,教師還應注重運用相關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包括團隊管理、酒店服務管理、語言組織等),并將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到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基本素養。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對原有的高職旅游專業的課程進行改進:第一,在課程內容設計時,要充分掌握知識內容,對于一些基礎性的知識點,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活動中了解并掌握,這樣有些課程就可以刪去或減少課時;第二,可以將某些內容重疊的課程合為一體,比如有些課程性質上相同,但在內容上卻有一些重復,于是我們可以把這些課程合并起來成為一門課程;第三,要適應我國旅游發展的要求,調整高職旅游專業的課程設置,因為教學不能只“教”,更要“學”,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的過程中,要把自己代入學生的角色,從中挑選自己想要獲得的知識內容。
旅游管理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應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首先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確保實習實訓占總課時的50%左右;另外,學校要強化師資力量,大力培育“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同時也要從企業中聘請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定期組織教師到企業中任職鍛煉,不斷提升教師的個人專業水平,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因此,院校要培養一批具有高知識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教師。同時,要強化校內和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堅持“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
根據“雙高”建設高職教學理念的實施,我們將改變傳統的“單一成績”的考核方式,探索“理論+實踐,線上+線下”的綜合考核體系。課程內容將包括旅游企業管理實踐案例、“1+X”證書考核內容、學生技能大賽題目、創新創業項目等,以教師、學生和合作企業為評價對象,利用信息化平臺等多種考核工具,通過旅游產品開發設計、營銷推廣、導游講解服務等對學生理論知識、實踐操作和專業素養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鼓勵學生發揮主動性,不斷發現問題,提高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