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孟玲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 上海 200083)
“傳播學概論”課系統講述了人類社會傳播的一般規律和基本理論,是國內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在一些未設置新聞傳播類專業的高校中也作為基礎課或者選修課開設,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傳播理念、掌握傳播規律、提高媒介素養。由此可見,“傳播學概論”在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必須學好、學扎實的一門基礎課。但是該課程也因為學科范式與流派復雜、知識點多、理論性強、主要研究成果均來源于國外,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如何改革“傳播學概論”的課程教學,讓豐富的基礎理論更接地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問題。
傳播學是一門站在十字路口的學科,很多學科與它的發展密不可分,在教學過程中厘清傳播學與交叉學科的關系十分有必要。
新聞學與傳播學:“新聞學”與“傳播學”自始就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概念。傳播學的誕生給予了新聞學無數的學術想象與學術滋養[1];反過來,傳播學中李普曼的“擬態環境”、大眾傳播媒介(廣播、電視、報紙等)發展史,新聞專業素養等內容也深刻烙印著新聞學的痕跡,兩者相輔相成。
心理學與傳播學:心理學有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在理論心理學中又包括“社會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而傳播學的四大奠基人之中的兩位——盧因、霍夫蘭,分別是社會心理學家和實驗心理學學家。于是傳播學中的“把關人”理論、耶魯學派的“勸服性傳播”研究成果的誕生水到渠成。另外,自我傳播(又稱“人內傳播”)中的自我意識、主我與客我,也是心理學中個人社會化的重要研究內容。
社會學與傳播學:從傳播學起源來看,傳播學從誕生伊始就與社會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傳播研究的米德、庫利、杜威和帕克是四位社會學家;從研究對象來看,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現實的、具體的社會整體,尤其是人與社會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而傳播學中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受眾”,也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著眼于受眾與其整體社會傳播發生之前和之中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
按照傳播學的學科特點,有兩條清晰的教學脈絡線。
一條是按照傳播學研究領域教學。1948 年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韋爾發表論文《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首次提出了傳播過程中的5 個要素(簡稱“5W”模式)。同時,明晰了傳播學的五大研究領域: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效果研究。這是一條非常清晰的教學脈絡線。
另外一條是按傳播學三大分支教學[2]。早期“傳播學”傳到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大眾傳播學”的專有名詞,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各種新媒介不斷涌現,人際傳播、組織傳播開始被國內學者所重視。因此,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每一種傳播類型都可作為獨立的主題進行授課。
以國家級重點教材、21 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郭慶光的《傳播學教程》為例,該教材結合上述專業的特點,并對相關內容進行充分的研究、整合后,全書共分十五章,涵蓋基礎概念、五大研究領域、三大分支等板塊,全書的邏輯框架清晰明了,學生容易理解、便于掌握。
“傳播學概論”作為一門純理論課程,如何吸引學生愿意去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引入生活化的元素,吸引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更高效地掌握學科內容,幫助學生將所學內容運用到生活當中,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運用能力。
例如,在講解“沉默的螺旋”理論時,引入“同學聚餐”的生活情景——“在餐桌上有一位同學講了一則笑話,笑話本身并不好笑,但我們看見周圍的同學都哈哈大笑起來,于是也只能尷尬地跟著笑起來”,以此帶出“群體壓力”“從眾現象”等學術名詞并引出“沉默的螺旋”機制。在講授“培養”理論時,引入“邪惡世界綜合癥”生活情景——“如果白天看了一部恐怖類型電影,當天晚上我們走夜路的時候會格外小心謹慎,總感覺在沒有街燈的路口會突然躥出一個黑影”,以此帶出培養理論的課堂展開。以生活情景導入新課,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有代入感并在輕松有趣的環境中自然地接觸理論知識。
小組討論法,指的是由教師提出討論問題,學生以小組為一個學習單位進行討論,學生之間相互探討,表達自己的見解,總結出討論的成果,進而達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3]。小組討論法有利于深化學生對傳播理論重難點的理解,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在這種教學方法下,教師的角色更像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甚至是伙伴,而不是主導者。
例如,在講解“議程設置功能”理論時,以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引出囚徒與巖壁上的影子,請前后左右4 位同學為一組并結合寓言中的對象“囚徒”與“巖壁上的影子”來探討議程設置理論中“著眼于認知層面的效果”“媒體的建構功能”這兩個特點。在講解框架理論時,請學生小組討論后選出著名的“傳染病實驗”治療方案選項,以得出“文本表述框架會影響受眾的決策方案”這一結論。
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前,教師精密策劃與準備案例,并指導學生提前閱讀;在課堂中,教師結合本章節所述理論,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提高學生對理論的理解程度以及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特別注意案例的選擇應結合當下的傳媒現象和新聞熱點問題,課堂上綜合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材料呈現案例。一方面,建立傳播學教學的案例庫,注意案例的典型性與時效性;另一方面,通過案例研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培養學生開放的視野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知識溝”理論假設中,典型性案例重點分析“芝麻街”電視節目拉開了貧富家庭兒童在知識量差距上的原因,對于孩子的教育來講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在于孩子的父母與家庭;時新性案例以上海的“垃圾分類”政策作為切入點,具體探討分析社會經濟地位、文化經濟水平、感興趣的領域范圍對形成“知識溝”的重要作用。
“傳播學概論”教材中大量的理論晦澀難懂,且有多種“舶來品”。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從經典著作、通史著作等渠道收集素材,補充到各個理論講授過程中,解決傳播學基礎理論與現實社會生活實際脫節的問題。要想達到好的效果,教師可對理論的來龍去脈進行講解,講清楚理論緣起、發展脈絡、所處流派,如何用這項研究分析實際案例,這項研究后續都有哪些發展等,將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幫助學生分析傳播現象,掌握傳播規律。
例如,“使用與滿足”理論是受眾行為研究理論,但有些教材中也將其放到大眾傳播效果章節中探討。它是站在受眾的立場上,通過考查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動機及需求是否得以滿足來作為衡量大眾傳播效果的基本標準。這一研究開始于20 世紀40 年代,隨著收音機的普及,當時的人們期待通過廣播來提升大眾的文化水平,但調查發現聽眾收聽廣播主要是用來娛樂的,于是學者開始研究受眾使用各種媒介的動機(廣播、報紙、書籍、電視等)。20 世紀70 年代該理論由卡茨等人進一步發展。“使用與滿足”經歷了從媒介使用動機研究―基本框架確立―傳播效果考量的整個發展歷程。那么現代人為什么離不開手機,為什么喜歡觀看某一檔綜藝節目,互聯網技術的互動性特點對“使用與滿足”實現過程的修正又表現在哪些方面,這些內容的拓展將教學與實踐同步發展,引導學生關注當下的信息傳播現象。
當下社會正在經歷一場以數字化、平臺化和深度媒介化為特征的大轉型。人們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都高度依賴媒介。媒介和傳播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生成和塑造人和組織的身份、關系和行動。了解與掌握傳播學專業中的理論前沿、熱點問題就尤為重要。
媒介領域的研究是目前傳播學的一大研究重點,這一部分內容在教材中一般重點介紹麥克盧漢的“媒介三論”,但僅僅了解這些內容遠遠不夠。在麥克盧漢之后,被譽為“數字時代的麥克盧漢”的萊文森提出“媒介人性化發展趨勢”“媒介補償性功能”“新新媒介”“三個地球村”等觀點。還有,著眼于“認知”層面理解媒介的尼爾 波茲曼,著眼于“情境”層面理解媒介的梅羅韋茨等,這些內容的擴充不僅可以使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媒介,比如解釋近幾年元宇宙火爆的原因,在使用媒介(如電影、電視、短視頻軟件)時,人經由界面卷入一個豐富的表征世界,暫時脫嵌于媒介外部的現實時空,這一過程正好成就了內容之于媒介的獨特性[4],而且可以運用理論預判未來媒介發展的趨勢。
傳播學經典理論的前沿探索,是目前傳播學研究的另一個重點。例如,“把關人”理論的新發展。早在20 世紀40 年,傳播學四位奠基人之一盧因在研究群體中信息的流通渠道時首次提出“把關人”的概念。20 世紀50 年代,懷特將這個概念應用于新聞傳播領域,提出了新聞傳播中“把關”的過程模式。后續,麥克內利的“多個把關人”模式,巴斯的雙重行動模式(記者與編輯的雙重把關),休梅克的綜合把關研究(五個層面),到如今,“把關人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一是“把關人”角色趨向多元化,從專業把關人轉換為“專業人士與網民的協同把關”;二是“事前把關”到“事后把關”,網絡傳播環境中,個人更注重事后對信息的過濾、轉發,再以傳播者的角度發表言論、觀點、評論社會事務,對自己的言論進行把關;三是“人工把關”到“機器把關”,算法把關與人機協同作業成為信息社會中把關的必然趨勢,由此在提供傳播效率的同時又帶來“信息繭房”“群體極化”“網絡巴爾干化”等問題。在教學中,教師組織、帶領學生共同閱讀學習“把關人”等相關的學術前沿論文,通過評價研究論文,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討論[5],并將撰寫論文評價作為學生的平時成績,以培養學生對學術前沿熱點的敏感性,“生生互動”的合作性、獨立探究的創新性能力。
基于學科建設與理論建構的重任,“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除了強調理論素養之外,更需要強調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地位。在教育目標上,立足傳播學教育的批判立場與理論視角,加強對學生的理論訓練、理論積累與學術培養。在課程教學設計上,綜合運用生活情景導入、小組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重難點的把握。在教學內容上,補充經典理論形成的社會與歷史背景,夯實理論基礎,強化實踐應用,帶領學生共同研究學術前沿論文,鼓勵學生勇攀學術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