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智琪,程郁琨
(蘇州科技大學 江蘇 蘇州 215009)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大大提高,他們的學業問題也隨之受到關注[1]。發展型資助是以學生為本,通過物質援助、心理疏導、能力提升等多元資助方式,提高受助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學生自身長遠發展的資助體系[2]。2017 年,教育部提出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并將資助育人納入其中,要求把“扶困”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建立發展型資助體系[3]。《2023 年學生資助工作要點》提出,要大力拓展資助育人新路徑,為受助學生搭建培根鑄魂、啟智增慧、成長成才的平臺[4]。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一個重要的學生群體,他們承載著家庭的期望,注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能力培養、學業提升和個性發展,對建立發展型資助體系、推進精準資助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學業問題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大學生涯中的一個重點問題,甚至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現休學、退學等情況。目前,許多學者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指導、心理健康、精準認定等方面進行探究,但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業問題的專門研究較少。因此,本文通過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業提升機制的研究,加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救助,以期更好地發揮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的實效,服務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生活、經濟的壓力使得其學習動機波動較大,學習目標不明確[5]。受基礎教育影響,學生基礎比較薄弱,不善于挖掘和運用學習資源,不喜歡獨立思考,對學習存在畏難情緒,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導致多門課程不及格。在大學期間,許多學生會積極報名考取一些與本專業相關或有助于就業的證書,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經濟困難或忙于兼職無法集中精力、投入時間考取證書,導致其知識技能不足,影響未來職業發展。
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片面追求專業課成績,忽視了溝通表達、協調關系等能力的重要性,不注意培養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在工作中,他們雖做事踏實,但缺乏隨機應變能力,工作缺少創新性,沒有自己的思考,不能很好地組織班級同學、學生社團有序開展活動。與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相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組織管理時,常常會羞于表達或表達能力較弱,不善于人際交往,不善于合理分配有效資源,導致工作效率不高。
為緩解家庭經濟壓力,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大學期間會選擇兼職或勤工助學崗位,他們在選擇崗位時,通常會回避有挑戰性的工作,而選擇較為簡單的機械工作,如餐廳服務員、發傳單等,工作難度不高,且沒有挑戰性。這些工作能帶來報酬,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綜合素質沒有提高。還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愿與他人接觸,為逃避社交而不參加兼職或勤工助學崗,將自己封閉在宿舍一隅,拒絕認識、融入社會,導致社會實踐能力缺乏。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大部分來自農村,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受到家庭文化影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會較少考慮個人興趣和未來發展,在入校后產生專業排斥,抑制了學習興趣,學習動機不強,成績開始下滑。絕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父母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缺乏知識技能,觀念落后,對大學生活、孩子所學專業并不了解,難以給予孩子科學的教育和有效的引導。還有部分家長常年外出打工,從小由老人撫養長大,父母陪伴的缺失,也使得學生不愿主動與父母交流在校學習的近況,父母對其學業的教育引導也就更少。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入大學后,發現在高中保持的學習優勢消失了,同時感受到周圍同學經濟條件都較好,心理落差較大,開始自卑,自卑心理會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產生不良影響[6]。同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老師的交流較少,師生關系疏離。與任課老師的互動一般僅限于在課堂上點名回答問題。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性格內向,對老師心存敬畏,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認可和支持,這導致許多學習、生活上的問題無法得到疏解和解決,進而影響后續的學業發展。
部分學生被自己不喜愛的專業錄取,入學后專業學習內容與自己想象的差別較大,認為就業前景不佳,產生心理落差,沒有明晰的未來規劃。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入大學后深感迷茫,沒有將來自生活上、經濟上的壓力轉化為勤奮學習的動力,出現學業規劃不科學、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標不明確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業的順利完成。還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習生活受到不良影響,整天無所事事,或沉溺于游戲,或沉醉于刷短視頻,甚至出現了厭學、抑郁等心理問題。
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某些具體的學業問題產生困惑時,學校有必要對其提供充分的學業咨詢,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與困惑。學業咨詢主要針對大一新生和大四畢業生進行具體問題的幫扶。
針對大一新生,入校后,輔導員應主動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背景,加強人文關懷,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發揮新生入學教育的作用,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了解專業特點,端正學習態度,夯實學習基礎,掌握學習方法,激發學習興趣,盡快適應大學學習步伐。組織優秀的學姐學長開展學習經驗分享會,發揮榜樣的力量。強化班團學風建設,嚴格課堂考勤制度,做好課堂考勤記錄臺賬,努力營造優良的班風學風,為提升學習效果提供保障。
針對大四畢業生,要重點關注學生學業階段、經濟狀況的特殊性。他們往往面臨著多重壓力,要充分理解他們的焦慮與困惑,精準地開展指導幫扶。通過簡歷門診、模擬面試、求職經驗分享會等形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現求職中的不足,并補齊短板。對有意深造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邀請學姐學長開展考研經驗分享會,講解考研政策。輔導員和班主任要對學生考研進行實時跟蹤指導和服務,免除學生的后顧之憂。
利用關鍵時間節點,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的學業困難學生(以下簡稱雙困生)進行有效的預警、干預和幫扶,強化“多方聯動、全過程跟進、精細化指導”學業預警幫扶理念,形成雙困學生精準幫扶體系,確保學生學業的順利完成。
①生生結對。從學生中選拔各方面表現優秀的學生擔任雙困生的學業幫扶導師,“一對一”“多對一”進行全方位難點答疑。各幫扶小組要動態調整幫扶方式和策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堅持打卡并實時記錄階段性輔導成果和收獲。
②師生攜手。建立雙困生工作檔案,堅持一人一策一檔。構建班主任、輔導員、專業導師“三位一體”的聯動幫扶機制。專業導師與雙困生定期聯系,了解專業學習近況;班主任掌握所帶班級中雙困生的學習情況,定期開展座談會;輔導員掌握所帶雙困生整體情況,做好學業幫扶工作。
③家校協同。暢通家校學業幫扶渠道。加強家校溝通,學院要及時將雙困生的在校表現、學業成績通過電話、短信等形式通報給學生家長。對雙困生的幫扶要全過程留痕,持續監督和管理,定期定時反饋給學生家長。家校攜手做好學業督促工作,幫助雙困生走出學業困境。
①強化學習能力指導。建立專門的教師學業指導隊伍,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術研究、科研創新等全方位的指導;邀請校內外行業專家學者開展公益講座,為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提升提供指導。鼓勵學習成績優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學業幫扶小組的輔導者參與,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學生在輔導過程中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也增強了自信心,提升了自我效能感。
②加強實踐能力指導。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創新實踐、技能大賽等活動。深化校企合作,拓展企業資助內容,搭建實踐鍛煉平臺,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尋找和爭取更多與他們專業相符的實習機會,將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增長知識、獲得報酬、增強實踐能力。
③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強調個性發展,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業情況進行全過程、全方位跟蹤了解。開展求職技能專題培訓,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明確職業理想、堅定前進方向、克服心理障礙。針對有創業意向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邀請創業成功的校友開展創業分享講座,為學生創業答疑解惑并提供寶貴的思路。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除了經濟壓力外,還可能伴隨一些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因此,高校在資助育人過程中要重視心理疏導,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
①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學校要將心理健康普及性教育作為必修課,并由專業心理老師開課。學院開設資助育人公眾號,定期發布國家、社會、學校的資助政策和育人成效,推送返鄉資助宣傳大使評選、勵志成才之星評選、“助學筑夢鑄人”主題作品征集等活動,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活動中鍛煉自我,心懷感恩,克服困難,立志成才。
②為學生提供個體咨詢和團體輔導,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在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交流中,應注重挖掘他們的潛能,善于發現他們的優勢,耐心地對其學業問題進行指導,使學生感受到來自學校、學院、老師的關愛,積極應對來自生活、學業、經濟等各方面的挑戰。通過團體輔導、心理沙龍等活動,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擺脫消極心理,正確認識自己,促進人格健全發展,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
③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檔案,并定時更新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狀態。輔導員、班主任通過走訪學生宿舍、進課堂、進食堂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需。在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對于不愿透露家庭信息的學生,應特別注重維護他們的安全感和自尊心。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業提升是高校的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在資助過程中,既要重視經濟援助,也要關注心理健康,幫助他們學業提升和成長成才。在發展型資助育人視域下,要加強高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業提升的方法創新,努力推進“學業咨詢、學業幫扶、指導規劃、動力賦能”四維學業提升體系,持續增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知識技能、組織管理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升受助學生的發展潛能,破解學生學業難題,引導學生掌握扎實學識,練就過硬本領,增強綜合素質,飽有自信自立自強品質,努力實現精準資助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