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輝
(江蘇旅游職業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從2019 年國家推行“1+X”證書制度以來,職業院校開啟了探索1 和X 的銜接之路。《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提出“健全進入院校內的各類證書的質量保障機制,杜絕亂培訓、濫發證,保障學生權益”的要求。職業院校作為該制度試點工作的實施主體,質量評價是提高教育質量、保障1+X 證書制度實施的關鍵環節。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使得旅游行業對復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緊迫,如何以“1+X”證書制度為導向,優化評價體系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以旅游管理專業為例,構建職業院校“1+X”證書制度評價體系,為旅游行業提供適合的復合型技能人才。
“1+X”證書制度中,其中的“1”指的是學歷教育,它是個體專業知識及職業素養的反映。“X”是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組合[1]。該證書制度中涉及的職業技能證書的選擇自由度高,既可以是同一等級的證書,也可以是跨專業的技能證書。它既是對學歷教育的肯定,也是對與該專業領域相關職業能力的拓展,更是對學歷教育中未能及時更新體現的新技術、新業態及時有效的補充。可見,實施“1+X”證書制度,既彰顯了學歷教育又提升了職業技能,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達到職業教育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的目標[2]。
“1+X”證書制度下,職業院校的教學目標發生了變化,其評價體系也隨之變動。它的評價標準需要融合“1”和“X”的具體要求,更加突出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考核。
自2019 年至今,各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課程改革、評價體系等方面都做了積極探索。目前,教育部共公布了四批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其中頒發了16 個旅游管理專業的初級、中級、高級職業等級證書及其標準。江蘇省2022年頒發了《省教育廳關于開展1+X證書制度典型專業學分互認試點工作的通知》,積極號召職業院校研制試點專業學分互認標準體系。在此政策的指引下,江蘇省各職業院校在積極申報證書試點的同時,也開啟了對證書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建設工作。而且,X 證書的品種并未形成一個合理的評價體系,證書的選擇比較局限和固定,證書學分互認政策也屬于試運行狀態。同時市場和學生主體對于X證書的認可度較低,經過X證書培訓所獲得的技能在旅游行業市場上的應用效果需要檢驗。因此,需要及時構建基于“1+X”證書制度的旅游管理專業評價體系,以保障該制度在職業院校中高質量運行。
隨著社會對旅游行業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不斷更新,復合技能型人才的評價內容也應該根據社會需要進行動態調整,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也應有自己選擇技能的主動權。因此,對旅游人才的評價也需要一種動態自適性的評價體系。但是現行的旅游管理專業評價系統中學生技能證書的選擇范圍十分有限,沒有辦法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跨專業的技能證書,缺乏自適性;另外,行業發展趨勢、科技的進步等外部環境變化較快,但現行的評價內容一般圍繞專業考核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固定2―3 年,彈性較小,缺乏動態性。
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目的是為行業培養和輸送專業化技能人才。就職業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而言,學校目前的評價主體仍然是學校,學生評價比重較之前有所增加,而行業和企業在評價體系中占據的比重較小。獨立于政府和學校的第三方評價組織既包括行業企業,也包含具有教育評估資質的社會組織或機構。由于評價主體不完整,缺乏第三方評價結果,往往會導致人才培養脫離行業發展,其評價體系在科學性、準確性和指導意義方面都有待提高。
2020 年10 月國務院頒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教育增值評價是破除“五唯論”痼疾、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抓手,是評價教學效能高低的發展性評價工具。將學歷教育評價標準與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標準進行融合構成“1+X”證書制度的評價標準,該標準也是增值性評價的重要內容和方式。但兩者作為較新的概念,在職業院校中的結合應用尚處于初期,評價方式往往以學生個體之間量化考核的橫向比較為主,融合度較低,亟須進行變革。
“1+X”證書制度具有典型的跨界特征,因此評價主體必須多元化。需要學校、旅游企業、社會培訓組織等評價機構組建評價組織共同完成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才能保證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
首先,學校是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主體的第一序列。在“1+X”證書制度實施中,學校負責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系統的評價,需要參考旅游企業、社會培訓組織的需要對學歷培養的評價內容、評價標準提出意見。學校作為X證書運行的試點單位,需要建立X證書對應的評價標準,篩選優秀的X 證書作為學校的培訓內容。根據X 證書標準和培訓評價組織的指導,由校企成員共同構成的考評員團隊,也是雙師型教師隊伍搭建的重要部分,該團隊承擔“X”證書的培訓和考評工作。
其次,第三方評價組織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旅游企業、用人單位、第三方培訓評價組織根據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提出對應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為學校的學歷教育做參考;旅游企業、行業都將成為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意見反饋者,評價周期建議設置到畢業后的三至五年,跟蹤學生的職業能力最終展現的培養結果,為評價提供更全面的反饋信息。在X 證書方面,學生獲得的X 證書對應的技能必須是行業中當下真實且迫切的需求,因此,旅游企業和第三方培訓評價機構從培訓標準的建立到考評工作中均占據主要地位。
最后,在“1+X”證書制度實施過程中,政府部門中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政府機構將成為人才培養評價中的監督方。在評價體系中起著政策指引、評價監督的重要作用。所以三方共同形成了多部門聯合、校企融合的多元評價主體。
基于“1+X”證書制度,對學生的評價體系需融合“1”學歷證書對應的標準和“X”證書標準的具體要求,同時又要滿足動態自適性的評價需求。
首先,課程體系融入證書對應的課程,形成課證融通的課程體系。學歷證書標準在對接教育部制定的專業教學標準的同時,融入X證書標準和職業標準,實現學歷、職業、證書三種標準的并軌,對學生的評價也體現出學歷、技能和職業三方的要求。其次,旅游行業的不斷發展和科技應用的普及,使得行業對復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在不斷發生變化,高職旅游人才培養也應隨著社會需求和未來市場發展趨勢進行動態調整。因此評價標準體系需要及時進行動態調整。最后,旅游崗位涉及漢語言文學、市場營銷等跨專業的多項技能,不同崗位的實際需求的能力和素養也有較大區別,學生的興趣愛好亦不同。在X 證書中,旅游管理專業對應的證書如研學旅行策劃與管理、定制旅行管理服務、旅行策劃、旅游大數據分析等,同時加入旅游崗位需要的跨專業技能證書,如跨專業證書網絡直播運營、新媒體編輯、數字影像處理、數字營銷與運營、電子商務客戶服務等,對應的評價標準也需要滿足學生的需要,增強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的自適性。
根據美國斯塔弗爾比姆領導的“全國評價研究委員會”提出的CIPP 決策模式,該模式分為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四個階段[3]。基于此理論,本文將背景評價和輸入評價歸結為條件性指標,故而評價指標對應為條件性指標、過程性指標和結果性指標三種。
4.3.1 條件性指標
將背景評價和輸入評價結合共同構成條件性指標。為達成技能復合型旅游人才培養的目標,在融合了專業、崗位和證書三個標準的評價體系中,對應的明確條件指標應該包含旅游崗位需求的新技能對應的證書或課程體系、現代化的實訓條件、具有X 證書培訓資質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多種企業實習通道等保證職業院校實施“1+X”證書制度,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條件指標。
4.3.2 過程性指標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包含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也是國家五育并舉的要求。因此,過程性評價也是不可忽視的評價因素。過程性評價指標主要包含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定量和定性評價,如課程的過程性評價、專業技能實踐、勞動教育評價、學校活動參與度、各種技能比賽、創新大賽獲獎情況等,均可作為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實習評價則反映了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具體反饋和重要的過程性指標,該指標能反映人才培養與具體崗位的匹配度和適應度,從而檢驗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效果,為后期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職業技能證書標準的修訂提供參考意見。
4.3.3 結果性指標
結果性指標主要是以學歷證書和“X”證書的數量和質量獲取評價人才培養的結果,另外一個重要的結果性評價指標則是就業質量,但是該指標的測評時效較長,一般在3―5 年。
4.3.4 增加增值評價方式
職業院校中的評價體系一直以考核為主,從整體上進行橫向比較。增值評價旨在衡量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增值情況,關注于學生個體的縱向發展情況。“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增值評價體系是以職業技能等級為標準,以完成與拓展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為前提,以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為宗旨的疊加式增值考核[4]。將增值評價融入現有的評價方式,共同形成了高職院校橫向和縱向的評價方式體系。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增值評價需要建立學生個人增值評價檔案,以各個科目為單元進行階段式評價,通過確定評價目標和標準,收集數據、計算增值、分析結果后進行下一階段的目標調整作為一個循環體系,按照學期以及職業技能證書的不同等級考查學生的增值情況,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在評價中需要嚴格把關,防止“放水”現象。在“X”證書的獲取上,應嚴格執行學校與培訓評價組織規定的評價方式和流程,確保職業技能評價的客觀性和有效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