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舒
(經濟日報 北京 100032)
經濟日報是“中央黨報,經濟大報”,應不斷增強在經濟領域的影響力。每當重要的經濟會議召開、經濟大事發生,讀者第一時間想到“看看經濟日報怎么說”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一過程中,經濟言論評論稿件的推出,有助于經濟大報鍛造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經濟日報新一屆編委會高度重視評論工作,確立了“評論立報”的理念,評論委員會常態化運作,各個版面都設計了獨具特色的評論專欄,尤其是舉全社之力打造“金觀平”等言論品牌,影響越來越大。一批中青年采編骨干相繼開設個人評論專欄,可謂各擅勝場,精彩紛呈。面對新媒體時代的經濟輿論場,踐行“評論立報”要求,有助于既掌握經濟信息的第一發布權,也掌握第一解釋權,發揮評論力量,引導社會預期,拓展主流輿論陣地。
以筆者負責的“房地產周評”評論專欄為例,稿件緊跟每周中央和國務院重要會議、行業大事、網絡熱議話題等,力求開辟讀者觀察了解房地產市場發展變化的一扇窗口。總體而言,專欄稿件內容緊跟中央精神,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有相當數量的稿件是對政策的解讀,對市場形勢的觀察和判斷。此外,涉及眾多細分領域和話題,比如學區房、預售資金監管、保障性租賃住房、二手房中介服務、房屋質量、房企轉型、公攤面積、土地市場、房地產金融等等。
我們體會到,頻次較高地推出某一個專門領域的言論評論稿件,有利于形成品牌效應。當讀者知道我們有這樣一個專欄在關注房地產領域的新聞并有分析和觀點,有助于形成讀者對報紙的黏性。如今,經濟日報的青年記者個人署名言論專欄已達14個,除房地產外,還包括三農、糧食、汽車、能源、財金、科創、中國制造、國際經濟等專門方向,幾乎涵蓋了比較重要的經濟領域,這對于經濟類報紙增強經濟味兒,提升專業性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言論評論稿件不但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更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黨報的言論,需要緊跟中央精神,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首先要求穩。這就造成言論稿件可能內容重要,但是文字刻板。倘若像板起面孔說教那樣寫言論,受眾的接受度自然低。黨報的言論評論稿件應該加強改進和創新,應該力求以更加生動活潑的語言,拉進與讀者的距離。
實際上,每一個嚴肅的經濟話題靜下心來講清楚,都是與我們的經濟社會運行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言論應該注意找出其中更接地氣的,與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連接點。經濟類報紙的言論評論,應該在求穩的基礎上,更加專業準確,特別是在面對一些財政、金融等專業度較高的話題時,努力做到深入淺出地闡明其中道理,增強言論評論稿件的可讀性,從而贏得更多讀者的關注,以增強報紙的吸引力,鍛造報紙的核心競爭力。
對黨報工作者而言,要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與時代同頻共振,及時發聲,明辨是非,澄清謬誤,在社會思潮多元、訴求水漲船高、利益沖突加劇、矛盾化解兩難中,不斷提升發現問題、設置議題、引導輿論的能力。
黨報的言論應該成為輿論場上的主流聲音,在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要在眾聲喧嘩中發出最強音、占領輿論制高點,需要生產更多高質量的思想產品,用高質量的言論吸引人、感染人、影響人,發出權威聲音、引領社會輿論。
增強輿論引導力須把穩正確方向。“房地產周評”專欄稿件中,結合房地產市場形勢,努力發出合適的聲音。一段時間以來,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周期,行業良性循環受阻,專欄言論稿件積極為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大聲鼓與呼。比如,《保交樓就是穩民生穩市場》《保交樓給購房者吃“定心丸”》《政策疊加有助強信心穩預期》《“三箭齊發”助房地產市場企穩回升》《市場復蘇力量正在積蓄》《房地產仍是“大行業”“好行業”》等稿件,有助于為市場的企穩回升注入信心。
增強輿論引導力須緊扣民生,貼近生活,緊跟讀者的需要。推出言論稿件應時刻注意保持讀者視角。讀者想通過中央媒體看到的,應該是我們選題的重要方向。心里想著讀者的需求,才有助于稿件接地氣。作者應該仔細了解稿件的傳播情況,哪些稿子傳播力強,我們應該從中吸取經驗,但不能唯傳播力。作為中央媒體,應該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宣傳貫徹好各項方針政策,同時應該積極反映群眾在這一領域的關注和訴求,成為聯系群眾和大政方針的一座橋梁。《買房還需看清大勢》《中介費下降提振住房消費》等稿件比較接地氣,在互聯網中獲得較為普遍轉發。
增強輿論引導力應強化稿件質量,增強傳播力。傳播力的提升,應該建立在稿件扎實的內容和恰當的觀點之上。良好的傳播力代表稿件的社會關注度較高。我們應該追求寫出優秀的稿件,積極提升稿件的傳播力,只有傳播力越來越強,報紙的影響力才會越來越大,輿論引導作用才會發揮得越來越好。
自2021年4月推出第一篇稿件以來,“房地產周評”專欄已經推出近120篇稿件。一些稿件關注度較高,有時稿件的話題還引發網友們的進一步廣泛討論。稿件得到了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負責同志、專家學者、房地產行業從業人員、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媒體同行、熱心讀者的關注和支持。他們紛紛來電、來函交流行業發展的現狀,在交流過程中讓作者更加深入了解行業發展和困境,以及讀者關注的問題,為形成新的稿件、新的觀察和論點奠定基礎。
《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健康發展》《努力把城中村統租這件好事辦好》《規范房地產中介服務為什么難》等稿件陸續獲得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行業協會主管領導以及廣大網友的高度關注。這些傳播力良好的稿件有助于增強報紙的輿論引導力,為行業的發展凝聚共識和力量。
寫言論看似并不難,只要有觀點,并自圓其說,甚至不用采訪,就可以形成一篇言論稿件。但在我們的實踐和體會中,寫言論其實比寫其他新聞稿件難多了。在傳統媒體中,評論員似乎有著遠高于編輯、記者的地位。好的言論可以感染人、影響人,甚至可以對有關經濟領域的工作形成推動作用。優秀的言論評論稿件,應該以專業性服人。
言論的專業性,可以體現為內容的相對集中。以專欄的形式聚焦某一具體經濟領域,話題的集中有助于提升專業性。仍以筆者負責的“房地產周評”評論專欄為例,中央和有關部門關于房地產的政策和部署是重要選題來源,這有助于讀者通過持續閱讀專業文章了解政策走向以及政策帶來的影響。如近期國家提出將推進“三大工程”建設,這與房地產行業發展密切相關,“房地產周評”陸續推出針對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的相關評論文章。市場變化、房價的漲跌是專欄繞不開的話題,專欄就市場變化“怎么看”“怎么辦”提出觀點,頗受市場關注。
言論的專業性,應體現為稿件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言論稿件不能僅限于對政策文件的宣傳,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且有充分論據,通過適當的論證形成說服力。有時觀點可能顯得很大膽,但是讀過全文又應讓讀者覺得這樣的言論專業準確。《房地產市場企穩還需一些耐心》《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應規劃先行》等文章中,有作者多年觀察行業提出的較為專業獨到的觀點。
言論的專業性,應該體現為合適和恰當。針對某一領域的言論評論想要在輿論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但要有高度還要有深度。同時,涉及行業發展的表態和發聲,始終應該慎之又慎。房地產行業是一個關注度很高,情況也很復雜的行業,發表觀點時,需要在眾說紛紜中保持清醒和理智。不僅應該追求邏輯嚴謹,字詞通順,更應該字斟句酌,措辭謹慎,任何一句話單獨拿出來,都應力求準確,經得起考驗。應把握好度,有分寸感,防止把好話或壞話說過了頭。
言論的專業性,可以體現為文字優美。言論的表達總體而言是與消息、通訊類稿件不同的。言論的優美,不在于有多少華麗的辭藻,多么精心的修辭,更在于邏輯的嚴密,說理的曉暢。觀點立得住,道理拎得清,文字有講究,就可以稱得上是一篇言論評論佳作了。有個性的文字表達更是難得。文似看山不喜平,獨到的觀點、嚴密的邏輯、生動的文風是優秀的言論文章應該追求的。好的言論可以讀來沁人心脾,大呼過癮。
在走專業化路線的同時,評論員還應努力成為一個雜家,但形散而神不散。稿件應該具有多方面的視野,從筆者的實踐來看,不應該只盯著中央政策的解讀和評論,內容上,以房地產這個行業為基礎,扎下根以后,應像一棵大樹,內容更充實,枝葉更繁茂,所有有關房地產上下游的,與房地產行業、與人民群眾居住生活相關的話題,都可以觸及,選題思路可以“房地產+”。不能光就市場說市場,房價漲了跌了,而是應更加深入,看到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和未來方向,以及與其他行業的關聯。
專業化的經濟言論還可以加強比較研究。中外的比較,不同城市之間的比較,國際經驗研究,可以對國內房地產行業的改革和發展帶來哪些借鑒,都可以成為言論的選題思路和研究范圍。在“房地產周評”專欄的寫作中,筆者也注重將國際視角融入言論稿件中。
媒體想要更好發揮言論評論的輿論引導作用,需要有優秀的評論員。媒體最主要的職能有二,一是報道事實,二是輸出觀點。專司報道事實的就是記者,專門從事輸出觀點的就是評論員。
如何成長為優秀的評論員?首先,需要有專業積累。記者常常有長期聯系的固定方向,長年的觀察和積累,可以為成為優秀的評論員打下良好基礎。以筆者負責的“房地產周評”評論專欄為例,在開設專欄之前,有多年房地產市場報道經驗,每個月跟蹤國家統計局70個大中城市房價變動情況,并撰寫分析稿件。日常要閱讀很多房地產領域和其他相關產業的公眾號、其他媒體的分析文章、券商分析師的觀點、市場化研究機構的觀點等。時刻關注行業的大事小情,重點企業的動向。同時,也會采訪行業的專家學者,與房地產企業、中介服務企業、建筑企業等保持交流。
當撰寫“房地產周評”評論專欄的任務來臨,有過去幾年的觀察和積累,能夠更好支撐筆者完成這樣一個艱巨的任務。如果說寫言論專欄以前的堅持為我們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寫專欄之后的堅持為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了解這個行業提供了契機,倒逼作者更加努力地觀察和思考整個行業的情況。個人署名言論專欄成了一個平臺,讓我們有機會更加緊密地聯系行業內的人士,有機會拓展視野。
其次,要勤思考有觀點。思考是能創造思想的,評論員在對時事的分析中貢獻自己的思考并產生思想。新聞是海量的,而言論評論中的觀點可以閃耀更璀璨的光芒。言論評論不同于一般性的報道,如果通篇都是陳述事實,可能僅僅在信息量上有一定價值,只有挖掘新聞背后的道理和意義,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觀點,才能稱之為合格的言論,才能更具感染力。筆者在撰寫房地產領域的言論評論時,努力形成自己的觀點。如《別讓高房價嚇跑大城市的年輕人》《以教育資源均衡破解學區房之困》等,均是長期追蹤住房領域新聞后,有自己的觀點。
此外,要學會以合適的口吻講道理。在經濟言論評論寫作中,觀點是否成立,需要有事實的依據,有邏輯的支撐。在實踐中,我們常常遇到需要對某一項經濟工作如何開展發表意見和建議。此時應該注重在先進經驗中提煉觀點,以周密的邏輯說服讀者。如果僅僅是以“既要”“又要”“還要”強加于人,容易讓讀者難以接受。因此,應該多講道理,少“下指示”。
再次要,多讀書、讀好書。對于記者而言,寫好言論評論稿件需要多積累專業知識,很多記者都不是相關經濟領域專業畢業,需要通過讀書學習不斷夯實專業基礎。讀書能夠為評論儲備知識,能夠積累評論的問題意識,還能培養評論的敏感。
最后,要勤寫作。以筆者的經驗來看,在開評論專欄之前,很少寫言論。經過一段時間的寫作和練習,逐漸掌握了言論評論寫作的技巧,并深刻體會到,多寫言論有助于培養言論語感,反復修改,可以讓言論稿件的語言更加凝練,努力追求“多一字多余,少一字意不達”的效果。經濟領域的評論常常是比較枯燥,熟能生巧,多寫方能知道以怎樣的語言去表達更易讓讀者接受。
還要多采訪。雖然言論評論稿件重點在于觀點的提出和論證,文中并沒有采訪內容,但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評論員,還是應該廣泛深入火熱的基層,了解市場,了解民意,唯有這樣,才能觸發更多思考,提出觀點,文中的分析判斷和論證才能更接地氣,更準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