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晶晶
(揚州廣播電視總臺 江蘇 225009)
在當前以新媒體渠道傳播資源和傳統媒體內容生產資源結合為主流的媒體發展形勢下,生產符合時代主題和受眾需求的節目內容,是媒體的制勝法寶。近年來,以國慶70周年、建黨100周年等關鍵時間節點和相關紅色文化內容為載體的紅色專題節目、紅色綜藝節目層出不窮,這促使紅色文化以一種新方式得以傳播。紅色文化傳播,既是環境使然,也是民心所向。對于節目生產主體而言,更多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通過創新性的手段生產出更接地氣、更富現實意義的節目內容,順應和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播。顯然,這一問題需要結合紅色綜藝節目實踐進行深入性的探究。基于此,本文擬以《我把歌舞獻給黨》這一紅色綜藝節目為例,對節目創新的手段進行分析研究。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帶領中國人民共同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其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綜藝節目,是以紅色文化為藍本創作的具有傳播性、教育性的綜藝類節目。這種綜藝節目形式,一方面,使原本沉寂的文化內容以真實、生動、感人的綜藝節目形式呈現給受眾,促進了紅色文化的廣泛性傳播;另一方面,打破了紅色文化的傳播評價,使更多受眾能夠和愿意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并將紅色文化推介給周圍的人,最大限度地傳播了紅色文化的內容,釋放了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同時,紅色綜藝節目也能夠促進紅色文化中的精神內涵的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在建黨100周年的特殊時間節點,紅色綜藝節目以偉大建黨精神等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為參照創作的內容,能夠生動、形象、全面地展示紅色文化中蘊含的核心精神、思想,為國民文化自信的增強提供持續性的動力。
紅色經典,作為紅色革命實踐的產物,不應束之高閣,而是應該融入到現實世界中,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經典的熏陶。與那些紅色文化博物館、展覽館集中性的文物、事跡展覽不同,紅色綜藝節目是以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創造的諸如紅船精神、長征精神,以及當下的抗疫精神、航天精神等紅色精神為精神文化載體創作的綜藝類節目,這種通過精細設計和制作的節目,呈現出形式上一條線、精神上一個點的特點,使受眾能夠在短短幾十分鐘的時間,通過一首歌、一支舞、一個人物、一段故事的觀賞,簡單而直接地感受到特定時代的精神力量,感受到一種精神、一股力量,并從現實生活和工作的角度思考文化的現實意義,促使紅色經典文化真正融入現實、融入人們的生活。
紅色綜藝節目《我把歌舞獻給黨》是由揚州廣電在2021年建黨100周年的特殊歷史節點和背景下創作的歌舞類節目。該節目創作的初衷是借助歌舞這一喜慶的藝術形式謳歌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艱苦奮斗的豐功偉績,表達對黨對祖國的熱愛與祝福。
《我把歌舞獻給黨》這檔紅色綜藝節目邀約了36位各具特色的廣電主播、主持人、名記者,搭配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大中小學校及社會各界代表,形成了36支獻禮隊伍,最終通過網絡票選和專家評定選拔出10支代表團,參與建黨100周年《我把歌舞獻給黨》大型文藝匯演。
綜藝節目,一直是媒體受眾普遍喜愛的節目形式。從表面上看,紅色文化與綜藝節目之間似乎缺乏明顯的交集,因為一提到紅色精神,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革命先烈舍身為國、英勇無畏的形象和事跡,頓時能讓人產生肅穆感,而綜藝節目的節奏往往是輕快娛樂的風格,兩者的風格表現出格格不入。實際上,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性內容,可以借助綜藝節目的形式進行主流性的傳播,而兩者融合的難點和關鍵突破點是如何讓紅色主題綜藝化。《我把歌舞獻給黨》選擇以廣電主播、主持人、名記者帶團的方式呈現,其中的歌舞節目元素大多是一些受眾耳熟能詳的紅色經典歌曲和舞蹈,這種將紅色歌舞以流行歌舞的形式進行編排的節目創作方式,使節目既呈現出年代感,又表現出現代感的藝術特點,在“不忘初心感恩黨”“引吭高歌新時代”“開拓創新接班人”“揚帆起航再出發”四個版塊中,節目的主題和篇章設置更多地突出了節目的紅色韻味和內涵,使節目具有明顯的紅色文化特點,并使紅色文化更具時代性、生活性。讓受眾能夠通過節目追憶革命先烈,聆聽紅色故事,弘揚紅色精神。
青年,是綜藝節目受眾中比較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們成長于互聯網推廣和普及的年代,有機會接觸傳統電視媒體和新興網絡媒體中的綜藝類節目;另一方面,綜藝節目歡快、娛樂的主題和節奏,能夠滿足青年群體娛樂身心的需求。在紅色思想傳播方面,青年一代既是接受者,也是傳播者,而要想真正發揮好青年群體傳播紅色文化的優勢,就要努力為他們創造易于接受的文化觸摸機會,使其真正感知、認同紅色思想的時代魅力和價值。《我把歌舞獻給黨》是揚州廣電聯合本地區一些企事業單位編排的歌舞類綜合節目,節目在保持整體完整性的基礎上,盡可能地保持各個單位作品的獨立性,這樣可以使參演的年輕人在無形中接受紅色思想的熏陶,進而成為單位內部最基層的紅色思想宣傳員,帶領和推動本單位內部的紅色思想學習與傳播。同時,參加節目的主播、記者也是媒體融合實踐中的“領頭人”,他們除了有“媒體人”的標簽以外,還帶有生活中的自媒體“網紅”的標簽。這些人與企事業單位的年輕人一起排練紅色歌舞節目,可以產生明顯的帶動感,使紅色思想的傳播范圍和效果得到擴展。例如,一些參加排練的年輕人會將自己身著紅色革命服裝的照片、視頻發布到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體平臺上,形成輿論氛圍,傳播紅色風尚。再者,《我把歌舞獻給黨》的另外一個傳播特點就是“老帶新”“師帶徒”的情況。參加節目編排和錄制的人員多是來自單位基層一線的老黨員、年輕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在節目中,形成“老帶新”“師帶徒”的活潑機制,使各類人員能夠圍繞舞蹈動作、歌曲發音等表演元素進行充分交流,同時,也使那些年輕黨員有機會聆聽老黨員的紅色經典故事分享。
媒體融合背景下,紅色文化的傳播已經完全突破了時間、地點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廣播電視或者網絡媒體收聽紅色文化內容,并將自己印象深刻的內容片段分享給周邊的人,實現紅色傳播的大眾化、平民化,使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革命榜樣的力量。2021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紀念日,為慶祝這個日子,各行各業都開展了豐富多元的黨建活動。綜藝節目《我把歌舞獻給黨》創作的最初思想就是把這些多姿多彩的黨建活動作為分享內容,讓參與人員尋找身邊的優秀黨員榜樣、分享忠黨故事,并把這些主題活動搬上舞臺,形成電視綜藝節目的特定環節、情節,這種方式給受眾帶來的不是那種高高在上、脫離群眾的陌生感、距離感,而是產生紅色榜樣就在身邊、平凡的人閃爍光芒的感受。例如,參與獻禮歌舞節目隊伍之一的“揚州三八疏溝班”的32名女工,她們擔負著市區276公里下水道和二萬多座窨井的疏浚、養護任務,被市民們親切地稱為“城市美容師”,這種與市民近距離接觸的職業的方式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實現了平民化的傳播。
對于電視媒體來說,媒體融合最為明顯的效果就是擴大媒體的影響力。電視節目除了通過電視媒體進行播出外,還可以將節目內容以音頻的方式在廣播媒體進行播出,并將節目整體或者片段在網絡自媒體上進行碎片化推送,這樣就可以讓受眾在公交電視,以及商圈、路口的戶外大屏上觀看展播內容,形成融合化的媒體影響力,盡可能地做到傳播效果最大化。
《我把歌舞獻給黨》是在融媒體背景下進行的紅色綜藝節目創造,其充分考慮了各種媒體在紅色文化傳播方面的特點,并盡可能地契合融媒體平臺傳播的規律,使節目效果盡可能地最大化。一方面,線上線下渠道融合,擴大節目傳播力。節目在錄制過程中充分利用演播室、海選錄制現場等線下結合,與群眾實現零距離接觸,讓揚州群眾目睹紅色文化傳播,在播出方面,除了通過揚州廣電城市頻道進行播出以外,還通過網站、直播平臺等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實現了線上線下傳播的融合。另一方面,線上多元渠道結合,擴大節目影響力。在線上傳播方面,節目組除了將所有節目上傳至揚帆App“我把歌舞獻給黨”網站專頁以外,還將選拔過程的視頻通過揚帆直播平臺進行公開傳播,同時,網頁和直播平臺還設置有轉發、分享等鏈接,受眾可以實時將自己看到的精彩內容通過一鍵分享的方式,推送給親朋好友,實現網絡的廣泛傳播。《我把歌舞獻給黨》的這種融合化傳播方式,一方面,使參與節目的各企事業單位有機會獲得多渠道、多角度的資源來展示本單位的形象,豐富單位員工的文娛活動;另一方面,契合揚州開展的迎黨建、慶黨建的主題,可以將紅色文化滲透到基層群眾的生活中。再者,這種方式也彰顯了揚州廣電作為城市媒體在服務地方、宣傳時代主旋律方面的公益擔當和社會責任感。更讓揚州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處處綻放紅色光華。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綜藝節目表現出了過度娛樂的傾向,對節目內容的策劃、制作和編排過分強調讓受眾歡笑,導致一些粗制濫造的內容出現在節目之中,偏離了節目應當承擔的文化傳播使命。媒體融合背景下,雖然節目傳播的方式比較多樣化,但真正能夠讓受眾有所感悟、有所成長的綜藝節目仍然偏少,而這方面的需求卻在不斷增加。《我把歌舞獻給黨》的創新實踐表明,紅色綜藝節目的重點應當在“紅色”,所應堅持的路線是又紅又專又娛樂,即堅守紅色文化底線、展示專業綜藝品牌實力、創作娛樂輕松的文化傳播氛圍。在此類節目創新中,要盡可能多地安排一些紅色文化的主題作品,并從服裝、道具等方面加以襯托,使受眾盡可能地體會到紅色年代的生活情境,深化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認同。同時,《我把歌舞獻給黨》也凸顯了文化自信在紅色綜藝節目創新中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即文化綜藝節目的創造要堅持增強國民的文化自信為核心,通過節目內容的編排來深化廣大受眾對國家精神文化實力的認同和信心,并在節目中彰顯國家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使紅色文化這一中國特有的文化能夠為更多受眾所了解、認同和傳播。
群眾,是紅色文化學習和傳播的主流力量。雖然媒體的融合豐富了紅色綜藝節目傳播的方式和渠道,但并沒有改變群眾在紅色綜藝節目傳播方面的主體性地位。因此,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紅色綜藝節目創新要以調動群眾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我把歌舞獻給黨》創作中,節目組不僅邀約了具有代表性的個體和組織,還在節目中加入了全民海選環節,使揚州地區乃至來揚州旅游的其他地區的群眾能夠有機會參與到歌舞的排練和表演中,使群眾能夠充分參與到紅色綜藝節目的創新中,并在參與中深化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在當前群眾熱衷于學習和踐行紅色文化內容的情況下,紅色綜藝節目應當堅持走群眾路線,以發現、滿足群眾紅色文化需求,作為綜藝節目創新的重要發力點,避免節目“空心化”。
調動人的參與感,是綜藝節目致勝的關鍵,紅色綜藝節目同樣要遵循這一規律。《我把歌舞獻給黨》在制作過程中,不僅設置了紅色歌舞表演等群眾信手拈來的內容,同時還安排每個代表團設計專屬的手勢、口號和短拉歌等容易激發團體激情的元素,并且,在歌曲舞蹈編排方面,將通過全民征集到的獲獎作品作為素材進行加工演繹,使節目的參與者有激情、有動力參與到節目制作中,在節目表演中展示自己的才藝。對于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紅色綜藝節目創新而言,節目組要充分考慮到節目參與者的感受和體驗,要有一根能點燃所有參與者熱情的“火柴”,并適時點燃,使節目群眾綜藝的特點得到顯現。
綜上所述,紅色綜藝節目,是當前特殊歷史節點下媒體創新的主要方向點。而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紅色綜藝節目的創新不可完全照抄照搬傳統綜藝節目的模式,而是應當遵循紅色文化傳播的規律。通過剖析《我把歌舞獻給黨》的創新手段,可以得出,紅色綜藝節目的創新要堅守紅色文化底線,增加節目的群眾參與性,調動節目參與者的激情,以此來體現和拓展綜藝節目的紅色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