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仙紅 劉俊玲 李海立
習主席強調指出,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1]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特征,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既有發展方向的指引,也有發展路徑的導向,集中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在根本屬性、發展要求等方面的內在規定性,而其中的國防意蘊更需要從深層次去探究和把握,為實現強國強軍復興偉業找到多元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建國之初就有一個基本國情不能忽視,那就是龐大的人口基數。毛澤東同志在建國之初就指出,我們做計劃、辦事情、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6 億人口這一點出發,承認這是一個客觀存在,這是我們的本錢,我國人口眾多是好事,當然也有困難。[2]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起步階段,如何充分發揮人口數量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又能激發出人力資本的智力因素,實現人口眾多的紅利,是全面處理人口問題的關鍵。全國人民經過70 多年團結奮斗,克服種種困難,闖過萬般險阻,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現代化的百年歷程,各個歷史時期現代化建設的順利推進與發展都得益于對當時人口重大問題的積極應對與統籌安排。今天,中國人口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的情況沒變,相較西方現代化國家的人口規模而言是史無前例的。因此,作為超大規模國家的中國,沒有現成的現代化教材可以參考,也沒有成功的現代化經驗可以借鑒,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斗,主動開創中國式現代化人力資源開發新模式,在統籌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人力資源總量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因材施教,重點培養,整體提升,探索出提升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的新道路。
強軍之道,要在得人。[3]人才是第一資源,面對當今世界新一輪的軍事變革和科技競爭,國防和軍隊建設不僅是軍事理論、部隊武器裝備、軍事制度、軍事管理以及后勤保障的競爭,說到底更是軍事人才的競爭。人是軍事實踐活動的主體,只有實現軍事人員現代化,才能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提供人力支持。從軍隊歷史上看,我軍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完成各個歷史時期黨和國家賦予的使命任務,關鍵的環節是抓住了人才培養這個根本。不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人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當是一切為了革命,一切為了勝利。國防和軍隊建設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改革過程中既注重體制結構的優化升級,更關注人才資源的激活增能;不僅關注戰爭形態的優化升級和組織結構的變革完善,更關注人員體能智力因素對組織功能形成的支撐和助力,在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道路上,軍事人員現代化的道路越走越堅實,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打下堅實的人力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堅持向貧窮宣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強調“要完善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這一系列舉措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明確了發展方向,指出了奮斗目標,全方位深化了人民對共同富裕的規律性認識與開創性實踐。
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論述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是黨的二十大一大亮點,展示了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從戰略目標看,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中“富強”的含義中,既有人民的富足、國家的富裕,又有國家的強盛和軍隊的強大,所以說“民富”和“國強”是有機統一的,即“國強”“軍強”“民強”三者是高度一致的,只有這三股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順利實現。
新時代十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深入發展,我國取得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社會發展具備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更為完善的制度保障,老百姓的生活安居樂業,國家發展平穩有序,這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努力奮斗的結果。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中國式現代化,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認識上升到新高度。習主席深刻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4]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都改善,中國式現代化才能順利推進。所以說,中國式現代化能夠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道路,有著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更高的要求,在社會發展的全面性上有了更深遠的考量。
十八大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了許多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在習主席的堅強領導下,擘畫新時代政治建軍方略,引領全軍重振政治綱紀,加強練兵備戰,積極主動開辟軍事斗爭新格局,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步伐越來越堅實。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長期不打仗的和平環境下,極容易滋生“和平積弊”,而帶來的后果必然是斗志的消磨,戰斗力的銷蝕,正如習主席所說,思想的銹蝕比槍炮的銹蝕更可怕。因此,在物質力量增強的同時,軍隊精神力量也不能忽視,必須在增強軍隊物質力量與提升軍隊戰斗精神上齊用力,軍隊武器裝備在更新換代的過程中,更要重視駕馭武器裝備的人,“大國重器”“深海利劍”只有掌握在信念堅定、聽黨指揮、作風優良的軍人手中,才能真正發揮它強大的戰略威懾和實戰功能,因此,中國式現代化中,必須提升人與武器裝備結合的能力,既有物質力量的提升,又有精神力量的躍遷,不斷增強軍事治理效能,是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在軍隊建設和發展中的題中之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在一個有著超大規模人口的國家實現現代化并非易事,必須高度重視人口、資源和環境等因素帶來的影響。資源環境和生態發展的制約程度、全球氣候變化和重大疫情事件帶來的挑戰,都會對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帶來重大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規劃越來越清晰,落地指標越來越細化。因此,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制定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舉措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打牢生態基礎。
國防和軍隊建設不是封閉的搞建設、謀發展,而是要放在國家發展的大環境中,我軍從革命戰爭年代就堅持艱苦奮斗,勤儉建軍的優良傳統,進入新時代,節約光榮、浪費可恥、艱苦樸素的好傳統更要堅持下去。提高軍隊科學管理水平,走上高質量發展新道路需要在人口、資源、環節等因素上有全面的考量和統籌。進入新時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過程中,要持續弘揚科技創新、勤儉建軍的優良傳統,并將其作為寶貴的紅色基因一代代傳遞下去,一方面,從科技創新中謀發展,通過高新技術賦能,通過創新科技節能,在人才培養和武器裝備研制的過程中,依托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方面實現集約發展,提升投入效能;另一方面,堅持物盡其用,堅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大力倡導力行節約新風尚,根治鋪張浪費等突出問題,探尋國防和軍隊建設資源節約、綠色發展的新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局勢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共產黨人敏銳捕捉到這一重大變局,對世界局勢的走向和國家格局發展做出了科學判斷,提出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中國積極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積極融入世界發展歷史潮流,特別是十八大以后,中國以自身快速發展和長期穩定贏得了世界的關注,也積累了和平發展的實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傳遞了中國堅定走和平發展現代化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堅持“走自己的路”,堅持“走好自己的路”,絕不干涉他國內政,絕不強加自己的發展模式給他國,沉重打擊了“中國威脅論”。我們堅持以“一帶一路”倡議為抓手,推動世界各國攜手前行,共同進步,以開放的胸懷,推動全人類共同發展,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中國人的努力。
新時代的人民軍隊是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必須完成新時代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堅定帶領中國人民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道路上走下去,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和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在促進各國共同發展、開創人類美好未來道路上的強力保障。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勝利之師、威武之師,也是文明之師、和平之師,將和平的陽光灑滿全球,是國防和軍隊建設在走和平發展道路過程中的不懈追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和習主席推進強國強軍的戰略決心和深遠籌謀,也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增添戰略威懾和實戰能力,在新征程上,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要求,關乎長遠又決定當下,戰略意義深遠,必須奮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