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伊晗 羅 婭 王 青 李 萍 尹文浩 梁小克
(貴州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提出要著重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大核心素養。[1]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外在表現和內在修養的綜合,其主要培養途徑是“體驗”,即具身學習,從學生的生活環境和親身經驗出發,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使學習內容具身化、學習活動沉浸化,拉近學習者與知識之間的距離。而鄉土地理教學本就是將學生生活中最直觀、最生動的地理素材變為教學案例,通過創設學習情境開展教學活動,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以此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因此,本文以具身學習理論為指導,將高中地理教學內容與鄉土地理資源相結合,設計“烏江流域的綜合開發與利用”這一鄉土地理教學案例,探討如何在鄉土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具身學習是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發展而來的學習觀,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身體各感官系統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中交互產生認知活動,獲取具身經驗從而促使身心一體化的學習方式。具身學習強調身體、環境及心智三者有機結合,認為學習過程是知、情、意、行的統一。[2]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外在表現與內在修養的綜合體現,所以具身學習是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
鄉土地理教學立足于學生所熟悉的地理事物,挖掘家鄉范圍內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將形象生動的鄉土地理資源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使得抽象的地理知識更加具體化,從而引導學生用地理視角分析家鄉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條件等內容,讓學生感受地理知識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3]
具身學習主張認知嵌入身體,身體嵌入環境。當身體和不同的環境相融合時,各感官系統以其獨特的活動方式與環境產生交互,從而建立新的認知。融合鄉土環境的地理教學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將學生置身于特定的學習環境中,增強與環境互動的行為和效果,[4]使學生對家鄉的地理知識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習興趣。
具身學習重視學生身心一體化發展,并強調學習過程的生成性。在地理課堂中運用鄉土地理案例進行教學,借助適當的學習工具和技術支持,為學生建立起身體和認知之間的橋梁。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通過觀察、探究身邊的地理事象,運用地理思維解決實際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具身學習主張學習者通過實踐來增強學習體驗感,鼓勵學生在做中學,促進身心一體化。開展實踐活動是鄉土地理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考察、實驗和調查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有助于實現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以此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具身學習對鄉土地理教學起著優化作用,鄉土地理教學的有效開展能夠深化具身學習理論,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見圖1)。

圖1 具身學習與鄉土地理教學的關系圖
結合具身學習與鄉土地理教學之間的關聯性,本文以“烏江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為例,創建多種教學情境,旨在通過身體活動與環境互動體驗鄉土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由此建構了具身學習視角下的鄉土地理案例教學設計圖(見圖2)。

圖2 具身學習視角下的鄉土地理案例教學設計圖
具身學習環境是一種以學習活動為載體,將身體嵌入不同環境中的主客一體的創新性環境。分析具身環境,有利于為鄉土地理教學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并將其融入教學環節中。
(1)虛擬情境創設
虛擬情境旨在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等手段,使學習者置于虛擬空間觀察事物、解釋原理,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提升抽象思維。教學導入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鄉土地理教學中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在虛擬場域中獲得地理空間感,形成對地理知識的表象認知。
(2)問題情境創設
問題情境以學習資料、認知工具為依托,是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媒介與支架。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將現實情境問題化,設計一系列有邏輯的問題鏈,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融入鄉土地理元素創設問題情境,化抽象為形象,既有利于引發學生共鳴,又有利于核心素養的達成。[5]
(3)真實情境創設
真實情境是與現實世界建立直接關聯的各類條件的有機組合,它為學習者提供直接學習場所及設施,促使學習者在身體與真實情境的持續交互過程中獲得真實體驗感。[6]鄉土地理教學不局限于課堂教學,還包括課外實踐,這要求教師帶領學生從校內的抽象化、無形化學習過渡到校外的具象化、有形化學習,引導學習者親身感知地理知識,鼓勵他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過程中去提升自我的行動力。
(4)心智情境創設
心智情境旨在發揮學習者的主體性,以知識建構帶動主體建構,促進思維的發展,提高認知的深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實際上是知、情、意、行相統一的過程,在鄉土地理課堂和課外教學結束后,為提高學習者反思的質量,要對其學習效果進行可視化評價,促進主體建構目標的實現。
(1)解讀課程標準,設計學習目標
本節內容的課標要求是“以某流域為例,說明該流域內部協作開發水資源、保護環境的意義”。[7]該課標的行為動詞是“說明”,屬于理解層次,即該階段的學生雖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但由于這部分內容較抽象,需要將案例資料與圖片相結合,以增強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該課標的行為條件是“以某流域為例”,烏江作為貴州第一大河,被冠以“貴州的母親河”的美稱。對于貴州省的高中生而言,烏江雖是距離較近、相對熟悉的流域,但對其了解程度卻是淺層化的。在教學過程中以烏江流域為例,分析其自然地理概況,說明其流域水電梯級開發條件,加深學生對烏江流域的深層次理解,因此得出預設學習目標(見表1)。

表1 預設學習目標及對應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2)創設學習情境,探究學習活動
以學生所熟悉的流域搭建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還能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為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的情感。[8]
①巧用信息技術,形成表象認知
材料一:烏江流域位于北緯26°07'~30°22',東經104°18'~109°22',分屬云南省、貴州省、重慶市、湖北省,總流域面積8.792萬平方千米。烏江發源于云、貴兩省交界處的烏蒙山東麓,流經黔北及渝東南,在重慶市涪陵區注入長江,干流全長1037千米,是貴州第一大河(見圖3)。

圖3 烏江流域示意圖
教師活動:借助谷歌地球等技術軟件,向學生展示烏江流域分別在我國、貴州省的地理位置,并結合材料一和烏江流域示意圖,帶領學生了解“流域”一詞的基本概念。
學生活動:熟悉烏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并準確概括出“流域”一詞的含義,即河流的干流和各級支流以及連通的湖泊、沼澤構成了水系,由分水嶺所包圍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區域稱為流域。
設計意圖:在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地理信息技術等學習媒介,將家鄉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等引入地理課堂,創設具身程度強的課堂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和積極互動。不僅讓學生形成對烏江流域地理位置的直觀認知,還使學生形象生動地掌握“流域”概念。
②設置系列問題,構建知識體系
結合課標要求,在問題設置上按照“流域自然地理概況”“流域開發與利用條件”“流域綜合治理措施”這一邏輯鏈串聯。[9]
材料二:烏江是貴州省的母親河。烏江流域地處云貴高原東北部的斜坡地帶,呈東北至西南的狹長形。流域的水系主要為羽狀分布,河流落差大,徑流量豐富。
材料三:烏江流域蘊藏1042.59萬千瓦的豐富水能,居全國第六位,在長江各大支流中,可開發的水能資源僅次于大渡河和雅礱江,是中國水電開發的“富礦”區(見圖4)。烏江流域因地制宜開發水能發電,使以電力為主的能源工業成為貴州重要產業,不僅帶動礦產、旅游、航運等資源的綜合開發,還對振興貴州經濟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圖4 烏江流域水電站分布圖
材料四:烏江流域屬弱震構造環境,在梯級水電站開發中大量修筑大壩,引發了一系列地質災害;在大壩及水電建筑施工期間,大量人員和車輛、施工機械的進場和建設活動給施工區的環境造成影響,庫區的水質遭到污染;大壩在建成蓄水后均按正常蓄水位標準形成不同面積的水庫,正常蓄水位以下的區域由陸地生態環境變為水生生態環境,其中被淹沒的植被無法繼續生存,生存其中的動物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材料五:2022年3月底,《貴州省深化烏江流域生態保護專項行動方案》印發,提出深入推進烏江流域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將烏江流域打造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區。目前,烏江流域主要以水電開發為龍頭,以水、陸交通建設為突破口,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主線,以流域內獨特的資源為依托,旨在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歸納烏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結合材料三,思考烏江流域是如何在該自然條件下進行開發的;結合材料四,分析探討烏江水電站不合理開發的后果;結合材料五,歸納烏江流域綜合開發與治理的有效措施。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引導下依次探究分析相應問題,形成知識體系,構建思維導圖(見圖5)。

圖5 思維導圖
設計意圖:在鄉土案例教學的過程中,設置鏈式問題,環環相扣,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并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構建知識體系,以加強知識生成的過程,有效鍛煉學生分析、歸納和遷移拓展地理知識的能力。[10]
③開展實地調查,增強身體體驗
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地調查,感受烏江流域綜合開發與治理的實際成果,并填寫好調查記錄表(見表2)。

表2 調查記錄表
設計意圖:開展鄉土地理調查活動,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和感悟烏江流域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家國情懷和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④評價學習效果,提高認知深度
針對課內教學以及課外實踐兩大環節,評價學生在不同教學場所、教學環境下的學習效果(見表3),并反思與總結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加深學生對“烏江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這一內容的整體認識和理解。

表3 學習效果評價維度
鄉土地理案例教學是沒有具體范本的教學形式,對師生來說,都是全新的學習體驗,所以在教學中也難免會存在各種問題,教師要和學生一同進行反思總結。例如有些問題的設置對學生來說可能過難,他們難以通過自主探究得到答案,所以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該更細化;學生在訪談過程中,可能會對問題的把握有偏差,所以在調查活動前,教師可以先解讀每個問題的具體要求或者舉例示范。
設計意圖:學習共同體之間的交互活動能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生,通過有效評價學生對知識學習的理解程度和學習效果,達到內化知識的效果;通過師生共同反思總結有利于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并吸取經驗,提高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率。
鄉土地理案例從選取到實施階段重在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資源,并將其作為案例素材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從實施到反饋階段旨在促進學生身體一體化發展,增強學生認知深度。教師在開展鄉土地理案例教學時,要充分挖掘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合理利用鄉土地理案例,創設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學習情境,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地理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