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晨

我小時候熱衷飼養動物,后來研究生物學成了我的愛好,但家里最早的動物似乎是兩只毫無特別之處的鯉魚。它們不是顏色鮮艷的品系,只是兩只白色的小鯉魚,我喜歡觀察它們在水族箱里游動和覓食。
不過,鯉魚絕不是吸引兒童的寵物,它們生性機警,只要人一靠近就緊張,外觀也沒有新奇有趣之處,唯獨吃東西的景象印在我的腦海里。如果不養鯉魚的人,純看公園池塘里的錦鯉總是在水面爭搶餌料,不一定知道鯉魚其實偏好在湖塘底部覓食。鯉魚的嘴部構造略微下傾,在缸底一邊游動著,嘴巴會一邊搜探,不時吸進沙石后迅即又吐出來,在這過程中沙里的細屑也會卷出一團團小小的渾濁。
這種一吸一吐的行為事實上就是鯉魚在攝食,它們是嗜吃水底泥沙中藻類、小蟲及各種殘渣的雜食性魚類,口腔吸進泥沙后截住部分食物,不要的成分則立刻吐出或從鰓部排出。不論吃什么都能快速成長的能耐,加上一次能產下數十萬顆卵的繁殖力、不在意低氧及低溫的本事,造就了鯉魚可以成為世界上分布最廣泛、數量最龐大的魚種之一。
生存力與鯉魚相當的佼佼者要數羅非魚。羅非魚來自以多樣性聞名的慈鯛科,慈鯛會將幼魚放在口中保護,這大大提升了后代的存活率,且又有著靈活的遺傳機制,在東非裂谷區及尼羅河流域繁衍出數千種美麗的種類。羅非魚可以說是慈鯛中外型最不起眼的種類之一,不過存活力要超過那些外觀絢麗的親戚。
它們的本領與鯉魚有一定的相似性:羅非魚也是底層魚類,什么都愿意吃;它們產卵的數量雖然比不上鯉魚,但多了保護后代的能力,生長速度也很快;對于水質的承受力很高,雖然無法像鯉魚那么耐寒,但對低氧與高鹽分的忍受力超過鯉魚。羅非魚及鯉魚憑借這些特性,再經過若干育種改良,在20 世紀成為現代養殖漁業大量生產蛋白質的首選。
魚類學家快速熟悉了羅非魚與鯉魚的優點,但是也不幸地讓它們成為今天世界各地河湖最嚴重的入侵魚種。人們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將它們引入新環境:一種是缺乏生態意識的任意放養;一是使用生態學知識造成的失誤,例如刻意引入羅非魚及鯉魚控制孑孓或水草。快速繁衍的強大競爭力,以及摧毀水底植被的習性,都對各地弱勢物種及生態造成了破壞。
從兩條鯉魚開始的旅程,在我進入大學后來到了臨界點。當時我花了一個學期修習生物系的各種課程試圖轉系,雖然在生物學上沒有遇到太多困難,但卻意識到兩件事:第一是我的數學不行,第二是我對于解剖時的嬉笑聲隱隱感到不安,那時學界對于動物倫理的意識尚未像今日普及,我心中反感人們對生命的輕忽。
人們將羅非魚和鯉魚引入河流是為了利用特定優點,但并未預見其強勢占領整塊區域后的單一化景象。之后這些魚再因疾病或天氣等因素成批死亡,或者人們為控制再大量捕殺,也都是對生態輕忽的后果。成功引入外來物種,需要它們能在新環境中扮演適當角色,滿足生態系的需求,例如能抗堿的慈鯛被引入肯尼亞原本無魚能生存的納庫魯湖,引來大量水鳥棲息,生態變得更為豐富,即是較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