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涇河新城黨政辦公室
近年來,涇河新城緊密圍繞西安市“6+5+6+1”現代產業體系以及西咸新區“3+7+N”產業布局,立足西安“先進制造產業帶”和渭北萬億級工業走廊的區位優勢,搶抓西安“北跨”戰略機遇,圍繞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電池、航空航天等產業領域,強化“招大引強”,突出抓好先進制造業項目引進。同時,大力實施產業鏈招商,聚焦“千億級光伏產業集群、百億級智能家居產業鏈、百億級以茯茶為代表的休閑文化產業鏈”三大重點產業鏈,加大項目招引和產業鏈培育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推動產業集群集聚發展,西安“先進制造業新高地”逐漸形成。
近年來,在西咸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的堅強領導下,涇河新城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和在聽取陜西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追趕超越總要求,聚焦高質量發展主題,立足“西安北跨戰略核心聚集區”的發展定位,按照“做最優生態環境、引最多優秀人才、聚最強高端產業”的發展路徑,持續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高品位城市建設,在加快產城一體、產城融合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社會邁上發展的快車道,書寫了涇河故事,創造了涇河速度,實現了“涇”彩蝶變,初步形成了西安“科技創新新引擎、先進制造業新高地”,走出了一條獨具涇河特色的創新城市發展之路。
堅持環境“筑”城,內外兼修、軟硬并施,奠定跨越發展的“堅實基礎”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越是良好的環境,越能吸引企業目光,越能獲得人才的青睞,才能更好地實現產業的聚集和蓬勃發展。涇河新城通過對區域發展現狀進行深入調研和客觀研判,形成了一個共識,即:要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最可行、最便捷、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借力發展”,就是走“做最優生態環境”的路徑,通過環境“筑”城,塑造最具吸引力的環境品牌,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著力塑造“南山北水·靈動涇河”的高品質生態環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對此,涇河新城堅持以打造“彩綠清”的可視生態為目標,積極謀劃實施了一大批生態項目,目前新城綠化總面積達到480余萬平方米,空氣質量穩步改善,瀛洲公園、崇文公園等一批公園建成開放,涇河兩岸5000畝花海“四季有花”,已成為西安及周邊地區市民周末、節假日觀光旅游的“打卡圣地”。同時,為了讓“涇河”這條“母親河”充分發揮出應有的生態效益,涇河新城圍繞打造“南山北水·靈動涇河”的城市品牌,積極推進涇河綜合治理工程,水質近年來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
(二)全力打造“交通更快捷、教育更優質、就醫更方便、城市更休閑”的高品位宜居環境
通過學習總結先進開發區的經驗,結合區域實際情況,涇河新城得出“交通、教育、醫療、休閑是發展的‘剛需,也是區域的‘短板,更是打造高品位宜居環境的‘王牌”這一論斷。在這些方面用心用力,可以迅速變“不足”為“亮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夠形成強有力的“虹吸效應”,造就區域發展的“比較優勢”。一方面,積極助推“西咸一體化”進程,加快打通對外交通連接,5條對外交通主干道、4座跨涇河大橋先后建成通車,包茂高速復線涇河新城收費站開通,與西安、咸陽、新區各新城之間的交通連接更加便捷,逐步構筑了圈層布局、多網融合、全域覆蓋、多式聯運的快速路網。
另一方面,推動教育醫療事業快速發展,大力實施“名校+”“名醫院+”工程,建成各類學校共63所,其中6所新建學校分別由西安中學、陜師大附中、陜師大附小、高新一中等名校托管。與西安交通大學合作共建的綜合性三甲醫院將于2023年底建成投用,改建提升轄區3個鎮衛生院,建設康養服務中心1座,“西安北部教育醫療高地”正在加速形成。
再者,著力提升文化休閑氛圍,以茯茶文化、陜商文化、秦腔藝術等為立足點,建設了茯茶文化博物館、陜商文化博覽館、國藝秦腔館等一批彰顯區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場館,依托國家級4A旅游景區樂華城和茯茶鎮、國家級3A旅游景區崇文塔等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持續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區域影響力、吸引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建成靜安薈奧萊、薈智廣場等商業綜合體項目,正在建設集賢里創意產業園等項目,彰顯出“知名效應強、品質特色新、服務行業廣、品牌名氣大”的鮮明特點。開放運營西北首家體育文旅商業綜合體——體育中心,先后承辦陜西省青少年擊劍聯賽、黑池舞蹈節西安聯賽、VEX機器人世界錦標賽等重大賽事活動。正在建設中的文化藝術中心作為西北地區唯一一部作品入選2023年“值得期待的建筑”榜單。城市品位顯著提升,文化休閑氛圍更加濃厚。
(三)傾力營造“審批事項最少、收費標準最低、辦事效率最快、服務水平最優”的高質量營商環境
一流的營商環境就是最好的“梧桐樹”、最大的“吸鐵石”,能夠讓企業投資有信心、發展更省心,實現“如魚得水”。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涇河新城扎實推動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創新出臺惠企宜商便民94條舉措、22個營商環境指標提升子方案,各類舉措獲得了企業的一致好評和高度贊許。其中,“打造項目建設拎包入住式服務新模式”“多措并舉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兩個案例入選2022年陜西省營商環境優秀案例。
全力打造高效便捷的審批。建立跨部門議事協調機制,統籌推動項目審批制度創新,對工程項目審批實行分級分類管理,通過優化流程、并聯審批、數據共享等手段為項目審批減時間、減環節、減成本,最大限度助力項目快速開工建設。同時,針對市政配套滯后、報裝手續復雜等影響企業投產的問題,制定了《涇河新城優化市政配套和簡化報裝流程實施方案》,管委會出資直接將水、電、氣、暖、訊等配套管線全部鋪設至企業紅線邊界,在為企業帶來便利和實惠的同時,也顯著提升了項目建設的整體速度。
全面開展細致周到的幫辦。實行“重點項目領導包抓責任制”“中層干部助企聯絡員”“重點項目行政專員”三套項目服務保障機制,為項目建設投產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務。項目包抓領導、助企聯絡員、行政專員定期走訪了解項目建設情況,主動送政策、送服務、送保障,為項目規劃設計、立項、報建、水電氣暖報裝等手續辦理提供全程幫辦代辦,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遇到的各類問題直至項目竣工投產。
全程進行務實管用的調度。建立“重大項目周調度工作機制”,針對隆基、創維等重大項目,堅持每周召開一次重點項目調度會,對項目建設遇到的各類問題進行常態化調度。調度會由管委會主要領導或分管項目建設的班子成員主持,嚴格對照項目建設“作戰圖”,對“滯后任務”和“預警任務”逐一進行調度分析、研究解決措施,有效解決了征地拆遷、土地報批、電力遷改、文勘發掘等一批影響項目建設的難點堵點問題,創造了項目建設的“涇河速度”。以隆基年產15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為例,項目正式簽約2個月內就實現了開工建設,僅用時150天便建成交付了7.2萬平方米的全球單體最大電池生產車間。憑著高度重視項目建設、全心全意服務項目建設的精神和高效務實的工作作風,成就了涇河新城最大的“營商環境”。得益于此,目前隆基在涇河新城的投資已累計超過800億元。
堅持項目“立”城,招大引強、鏈式集聚,撐起產業發展的“四梁八柱”
項目是穩定經濟運行的壓艙石,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有了好項目,才能成就新的增長點,才能鑄就新的增長極,實現以高質量項目推動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涇河新城緊密圍繞西安市“6+5+6+1”現代產業體系以及西咸新區“6+1”主導產業集群,立足西安“先進制造產業帶”和渭北萬億級工業走廊的區位優勢,搶抓西安“北跨”戰略機遇,按照“聚最強高端產業”的路徑,堅持以先進制造業鏈主企業為牽引,圍繞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電池、航空航天等產業領域,強化“招大引強”,突出抓好先進制造業項目引進,先后簽約落地隆基(累計投資超過800億元)、創維(投資100億元)、達闥機器(投資30億元)、陜煤研究院(投資61億元)、絲路水務科創園(投資61億元)、西部超導(投資30億元)等項目200余個,總投資額2900余億元,未來三至五年產值過百億項目將達到6-7個,“十四五”期間工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有效扭轉了2018年以前轄區產業基礎薄弱、先進制造業幾乎空白的劣勢局面。同時,大力實施產業鏈招商,聚焦“千億級光伏產業集群、百億級智能家居產業鏈、百億級以茯茶為代表的休閑文化產業鏈”三大重點產業鏈,加大項目招引和產業鏈培育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推動產業集群集聚發展,西安“先進制造業新高地”逐漸形成。
(一)以隆基為牽引,全力打造“千億級光伏產業集群”
2021年1月,隆基與涇河新城首次簽署合作協議。2022年7月,隆基中央研究院項目建成投用。2022年9月,年產15GW單晶電池項目投產。雙方的合作不斷取得豐碩成果,今年6月,總投資約452億元的隆基年產100GW單晶硅片及50GW單晶電池項目開工建設,建成后涇河新城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產能最高、技術最先進的光伏生產基地,帶動就業5萬人,科技成果在未來五年可達5000項。預計到2025年,光伏切片、電池、組件項目將全部建成,形成千億級光伏產業集群。
同時,圍繞隆基綠能,涇河新城以“鏈長制”撬動產業“建圈強鏈”,成立光伏產業鏈工作專班,梳理出光伏產業鏈全景圖,涵蓋上下游4個環節、25項生產工藝流程、77家骨干企業清單,并圍繞項目招商、落地建設、人才服務、宣傳交流4個方面制定13張工作清單,錨定產業鏈開展精準招商。截至目前,拉普拉斯、石金科技、大連星北等核心配套企業10余家落戶涇河,總投資43.9億元;同時在談光伏配套產業鏈項目8個,總投資35億元,力爭到2025年實現落地配套企業超過30家。
(二)以創維為牽引,全力打造“百億級智能家居產業鏈”
一方面,縱向建鏈延鏈,以創維智能電子產業園項目為中心,通過全面梳理上下游配套產業鏈,形成了以廚電及數字機頂盒、電池為主的18家配套企業清單,強化項目對接引進,簽約落地了樂士源特種小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項目、廣東省家居業聯合會的“國貨行天下”總部基地項目等20余個,總投資額150余億元。正在積極對接推進存儲芯片項目、智能科技項目、智能家居產業園項目、智能廚電國家級實驗室等項目,努力形成集聚之勢,進一步助推區域智能家居產業的數字化發展,加快推動培育新型消費場景和新型消費產業,項目全部達產后產值將超過200億元。
另一方面,橫向強鏈壯鏈,對轄區原點家居目前運營的11座商場、入駐的5000余家品牌商家、總面積150萬平方米的產業商圈進行產業升級,與創維項目橫向融通,在原點家居城為創維項目打造一個約1000平方米的集展示、銷售、宣傳于一體的現代化智能家居中心;同時,充分利用原點家居的資源和人氣,通過創維項目的新型產品及營銷模式,開展雙向招商,全力打造高標準、現代化的物聯網智能家居產業園,以及具有影響力、競爭力的高端智能家居家電產業集群。
(三)以茯茶為牽引,全力打造“百億級休閑文化產業鏈”
茯茶作為涇河新城的特色資源,圍繞其做足休閑文化,是提升涇河新城城市品位的最佳途徑。近年來,涇河新城圍繞打造“中國茯茶之都”的目標,按照“一核兩標”產業發展體系(一核:“茯茶大腦”溯源系統;兩標:涇陽茯茶食品安全地方標準、涇陽茯茶沖泡與品飲規程),堅持“以茶為核、以旅為表、以閑為根”的發展思路,全力打造“百億級休閑文化產業鏈”,建設休閑宜居中心。目前轄區內茯茶生產加工企業有40余家,占全省70%以上,擁有銷售企業超200家,先后研發出近百種新產品,茯茶年產量達4000余噸,茯茶產業產值突破40億元。
同時,涇河新城不斷探索構建“以茶興旅,以旅促茶”的產業新格局,以國家級4A旅游景區——茯茶鎮為依托,在茯茶生產和精深加工產業方面持續發力,形成集茯茶生產研發、倉儲物流、文化展示、體驗銷售和旅游為一體的茯茶全產業鏈業態,茯茶鎮年平均接待游客300多萬人次,年平均旅游綜合收入達12億元,并正在加快申報國家級5A旅游景區。
值得一提的是,涇河新城還推出茶文化研學、“官茶配官窯”、文創開發、茯茶器皿、保健化妝、茶衍生品等系列跨界融合舉措,受到社會廣泛歡迎。
此外,涇河新城還制定了《茯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實施茯茶產業培優工程,集中力量培育了一批影響力大、創新力優、帶動力強的標桿企業,充分發揮領軍企業產業生態主導作用。目前,轄區內右任故里、金葉茯茶已晉升為西安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茯茶鎮貿易公司已進入流通型規上企業,為新城茯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夯實根基、注入澎湃動能。
堅持人才“育”城,招優引創、招才引智,釋放科技創新的“強勁動能”
要想在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變道超車”“換車超車”,核心動力在人才,根本出路在科技創新。涇河新城深刻認識到,要想實現“一核兩新”的戰略目標,沒有高素質的人才和強有力的科技創新是行不通的。涇河新城按照“引最多優秀人才”的路徑,堅持“以人才吸引人才,以頂尖人才吸引一流人才”的思路,著力建設“涇河灣院士科創區”,在打造西安“科技創新新引擎”上實現了顯著突破。
涇河灣院士科創區作為涇河新城規劃建設的重點科技創新片區,既是“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先導區”,也是“秦創原兩鏈融合促進器示范區”,還是“陜西省自貿試驗區協同創新區”之一。聚焦立體聯動“孵化器”、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三大目標,力爭三年實現“三個1000”目標,即引進1000家科創企業及研發機構,引進1000名高端人才,實現1000億科技產值。圍繞涇河灣院士科創區建設,涇河新城積極轉變招商工作思路,由“招大引強”轉向“招優引創”,大力引進科技創新企業、研究院所、創新中心等科研機構,并聚焦“高精尖缺”領域,突出抓好招才引智、引才育才,全力匯聚創新資源。
涇河新城構建了“1+3+5+8”的涇河灣院士科創區現代科技生態體系。“1”指的是苗圃-孵化-加速-成長-上市的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模式;“3”就是打造新材料產業平臺、新能源智能商用車產業平臺、信息技術產業平臺三大產業平臺;“5”則是突出創新引領、強化雙招雙引、升級園區平臺、完善基礎配套、堅持綠色發展的五項配套任務。“8”指的是載體建設、平臺搭建、產業服務、人才引進、政策支撐、創新提升、金融助力、品牌塑造等八項重點工程。
在這一現代科技生態體系指引下,涇河新城先后引進陜汽新能源智能網聯商用汽車創新中心、交大1896創新基地、光電子學研究與創新中心等科研院所(研發機構)近300家,引入及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5家、優質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126家,申報市級創新聯合體4個。累計引進培育各類人才12000余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高層次人才19人,西安市英才計劃1人,秦創原創新人才25人,經營管理型及其他人才4000余人。累計培育“科學家+工程師”隊伍8支,“新雙創”隊伍5支。打造了秦創原·涇河灣秦智匯項目、涇河智谷等一批創新載體,為企業創新、人才創業提供優質土壤和良好環境。
除了高度重視引進培育各類人才和科創企業,涇河新城還著力健全政策支撐體系,形成制度保障,先后制定《院士科創區產業扶持專項政策》《特色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提升方案》《光伏產業招商引資及專項人才引進辦法》《入企工作服務辦法》《政策工作服務辦法》《人才安居工作服務辦法》等系列政策規定,為轄區科技創新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涇河灣院士科創區實現了從無到有、實至名歸,并將在推動區域創新驅動發展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正是涇河新城始終堅持“一核兩新”的發展定位和目標,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不懈努力、砥礪前行、穩扎穩打,主要經濟指標在西咸新區范圍內實現了一年一進位,2021、2022連續兩年主要經濟指標整體在新區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涇河新城在GDP、固投、規上工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中有7個在新區排名第一。
下一步,涇河新城將在西咸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和在聽取陜西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圍繞“西安北跨戰略核心聚集區”的發展定位和西安“科技創新新引擎、先進制造業新高地”的發展目標,扎實推動“三個年”活動和8個方面重點工作,爭當西安“北跨”的“扛旗手”,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全面推進西咸新區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西安實踐作出涇河貢獻。
(執筆:朱濤 卓波 馬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