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嵱

在科技經紀人張江身上,可以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顯然不是來自口號,不是一個我們熟悉到麻木的字眼,而是來自這個行業內部的自我認知,來自對數控機床行業深沉而又理性的熱愛。而且,它所指向的是對一種極其精密協同的系統創新的需求,也指向了秦創原這個創新驅動平臺最本質的意義所在。
數控機床,是秦創原在全省梳理和布局的第一條重點產業鏈,也是最難的一條。難度系數是由數控機床的行業本質所決定了的,但是意義也同樣重大。所以,如何尊重行業本質和特點來打造出真正的精密協同創新機制,是秦創原要跟自己較勁的地方。
張江是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科技經紀部副部長,主要負責數控機床產業鏈的研究、企業招引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挖掘、洽談及落地等。他告訴記者數控機床是秦創原重點布局的24條產業鏈之首。
他也是秦創原最初海選來的12名科技經紀人之一。這兩年來,他完整參與了數控產業在西咸新區乃至全省布局的過程。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的入職時間是2021年1月13日,那時候秦創原尚未正式成立,機構也不完善,當時叫西部科技創新港兩鏈融合工作專班,他們以這個專班的方式開始了產業鏈的整合。
科技經紀人是落實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和秦創原總窗口具體工作的團隊,主要服務全省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他們既要了解技術和市場,還要能對企業未來的發展賦能,是一批服務技術和產業的科技人員。
2021年3月,秦創原科技創新驅動平臺成立后,張江和首批科技經紀人圍繞“兩鏈”融合強鏈、補鏈、延鏈的要求,順著產業鏈走訪技術帶頭人,通過提供精準的政策匹配、合適的辦公生產空間以及多維度的落地服務,試圖將他們的核心科技成果轉化在陜西本土。兩年來,他和團隊已經走進了陜西省幾乎所有的高校,通過與技術帶頭人深入溝通,挖掘并落地了一批產業鏈招商項目,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2021年9月,陜西省數控機床產業創新聯盟在西咸新區成立并發布《陜西省數控機床產業鏈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大力推進陜西省數控機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深度合作與信息共享,促進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生態優化,推廣普及新型研發體系和智能制造,建設國家級數控機床產業基地。
和頭部企業的對接
數控機床產業鏈的整合當然是張江職業生涯所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所幸,他并不畏懼,從和秦川機床的對接開始,拉開戰幕。
“因為秦川機床是響應比較快的企業,它是數控機床的龍頭企業,也是省屬國資企業,又有法士特作為股東和客戶的雙重優勢。同時法士特派了董事長嚴鑒鉑兼任秦川機床董事長,他正在在為秦川尋找發展之路,剛好秦創原為秦川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張江說。
與秦川的合作模式是從先了解企業的訴求開始的。張江了解到,秦川機床想把研發隊伍再夯實一些,跟西安交大建立一個密切的合作。他就跑灃西,跑秦川,跑了快半年的時間,協助秦川機床把新基地選在了交大創新港旁邊。新基地有234畝地,工期進展也比較快,預計今年11月可以投入運營。
這是秦創原布局數控機床產業鏈的第一個重點項目。
“科技經紀人更多的創新是在探索合作模式。”張江這樣概述自己的工作職責。“我們的工作思路就是把兩個清單建立起來,一個就是需求清單,一個是供給清單。一開始的工作方法比較原始,市場在哪里?技術在哪里?然后把這兩個要素做一個匹配。”
秦川機床與西安交大機械學院趙萬華教授的合作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趙萬華是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他帶領團隊潛心鉆研數控加工工藝及數控機床15年,全面理解和掌握數控機床從設計、制造到使用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具備攻克和創新數控加工和機床核心技術的基礎。
在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科技經紀人團隊的幫助和撮合下,2021年6月,趙萬華團隊與秦川集團、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達成合作,注冊成立了陜西高端機床創新研究有限公司和秦川高端齒輪裝備有限公司。創新研究院由趙萬華團隊和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共同成立,聚焦關鍵技術研發、工程化能力建設、培養“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等;秦川裝備公司由創新研究院與秦川集團(西安)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主要職能是新一代齒輪磨床原型機的開發,同時承載秦川集團關鍵新業務、新需求。
“數控機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所以趙萬華教授就聚焦幾個方向,先給秦川服務,把磨齒機的精度再往高提,把動態性能的穩定性再往前探索,之后再推廣到數控機床行業中。”張江告訴記者。
趙萬華團隊也期待通過與數控起床頭部企業秦川集團緊密合作,聯合攻關磨齒機動態性能測試及誤差溯源技術,同時開展新一代磨齒機的技術攻關,爭取早日打破國外高端磨齒機的壟斷局面,為陜西數控機床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第一步你要取得企業的信任,然后要跟老師匹配。企業有訴求,老師有科研的供給,但是二者是否匹配仍然不確定,你得不斷地去摸索,不斷去匹配。最后秦川落子創新港也許不是沖著趙萬華教授一個人,而是看重交大整個機械學院的資源,甚至人工智能、材料、物理、電氣、軟件專業這些資源,所以它把新工廠布局在創新港旁邊,把自己的檢測中心、新產品的研發中心、五軸加工中心等高精尖的研究工作統籌過來。”張江說。
2021年11月8日,秦創原·秦川集團高檔工業母機創新基地項目簽約落戶灃西新城,總投資10.53億元。秦川機床將旗下5家子公司遷至秦創原組建創新聯合體,主要研發和生產高端五軸加工中心、高端通用數控系統、精密測量儀器、智能機床、數字化制造中心及系統集成相關產品。
“校招共用”機制吸引來的
數控機床頭部企業
“今年把創世紀(廣東創世紀智能裝備集團)引過來了。它也處在往產業高端發展的階段,缺的也是一個自有研發體系的完善與健全,所以也是看上了與交大的合作。”張江說。
創世紀是一家集高端智能裝備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上市企業,也是國內數控機床行業頭部企業。產品廣泛應用于3C供應鏈、5G產業鏈、汽車零部件、模具、醫療器械、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風電、船舶重工等諸多領域,是國內同類型企業中技術寬度最廣、產品寬度最全的企業之一,能夠為客戶提供整套機加工解決方案。
和創世紀的合作得益于秦創原推出的新舉措:三池一機制,把人才池、資金池、項目池放在一起,同時提出一個理念叫“校招共用”。“對于秦川、創世紀這樣的頭部企業,從企業角度要招攬到全球頂尖技術人才,是很困難的。我們就跟交大建立了一個通道,學校以教授、學者的身份把人才招回來,招到學校里邊,給企業用,政府為人才提供配套支持。因為頂尖人才的成本是比較高的,只適合頭部企業。我們先拿創世紀打了個樣,通過與創世紀合作,把這個路徑走通了。”張江說。
事實上,每一個小小的創新模式的貫通,都經歷了一個頗為艱難的磨合的過程。張江告訴記者,“我們光去深圳出差都有十來趟。逐漸和企業對接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有這方面訴求,剛好交大在這兒,就跟學校對接。不管是跟上市公司對接還是跟學校對接,過程都挺艱難的,所幸最終達成一致,畢竟這個模式是對雙方甚至多方都有利。”
對于秦創原創促中心的科技經紀人來說,交大創新港顯然已是他們手中一張招引企業落戶的王牌資源。張江吸引南方數控產業頭部企業創世紀落戶西咸的重要因素就是身邊這個人才聚集的大港。對企業來說,人才在哪里,就布局在哪里。創新港周邊的荒地上,慢慢建起了一座座新工廠和新的研發中心。
在這個探索過程中,秦創原也創造了很多靈活的機制吸引企業。
2023年3月20日,西安交通大學、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共同簽訂了《“三池一機制”先行先試建設戰略合作協議》。這是西安交通大學與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探索創新人才招引機制建設的最新舉措,按照“高校聘、企業用、政府助、協同用、多方贏”的思路,聯合發起以人才池、資金池、項目池及對接機制為主體內容的人才項目。
張江認為,創世紀落戶西咸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如果前兩年我們去做對接,這事兒可能沒有這么快的一個效果。也就是因為前面一步步的積累,剛好要素都湊齊了。”
2023年6月16日,西咸新區與廣東創世紀智能裝備集團,灃西新城、廣東創世紀智能裝備集團與西安交通大學分別簽訂合作協議,設立高端機床研究院和西部總部項目。這也是在“三池一機制”模式下受益的首家民營企業。
根據協議,在“三池一機制”模式下,創世紀將在西咸新區設立秦創原·廣東創世紀高端機床研究院暨西部總部,一方面與西安交通大學展開合作,搭建高端制造共性技術平臺,進行技術創新、項目研發以及人才培養等;另一方面,專項開發航空航天行業裝備及功能部件以及系統應用與自動化項目,進一步完善企業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為新區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增添新動能。
創世紀成為“校招共用”機制吸引來的數控機床的頭部企業。隨后,中國移動、海爾集團等5家國內領軍企業先后啟動“校招共用”人才合作計劃,海內外人才應聘數量達到750人,22家頭部企業達成進駐創新港聯合建設研究院孵化器的共識。
“我們通過高校這個方式,吸引有創新有研發需要的這些企業來入駐,進到總窗口來。大部分企業理念是人才在哪里,我的戰略布局要到哪里。現在都是圍著人才這個聚集地。”張江說。
數控機床產業鏈全景圖譜
“我覺得在秦創原,是站在一個比較好的視角看這個行業,不像在企業里邊看到的只是這個企業所面臨的上下游關系。”張江說。
一條產業鏈的磨合,也在打通五個新城的聯動與協同。
目前,西咸新區已經聚集了秦川、創世紀、科德、固高等6家數控機床產業的上市公司或者相關子公司,約占全國數控機床產業上市公司的三分之一。
“目前,我們逐漸把數控機床產業鏈的全景圖譜一點點描繪得更加清晰、細致。”張江手里拿的這張圖譜是他和同事們這兩年實踐中不斷構建,然后從心里外化而出的一張數控機床產業鏈全景圖譜。
和產業鏈的下游市場對接過程中,他們不僅走進了比亞迪、隆基這些省內的大公司,還走進了陜西的軍工企業,一方面幫助企業建立市場關聯,一方面把高校的專家教授也邀請進來,看看哪些技術能夠幫助企業再做賦能再做成長,再做新一代的供給。
在《西咸新區數控機床產業鏈主要環節概況》中,張江和他的同事們勾勒出數控機床產業現狀,即上游技術受制于人,自主供給能力弱;中游精確度、穩定性、可靠性存在明顯差距;下游市場空間大、國產替代任重道遠。產業鏈圖譜做出來以后,一些短板或者方向性的東西就顯現出來了。“哪些需要再著力去支持,需要再去補充和完善。隨著企業數量或者業態的豐富,會逐漸發生一些變化。”張江說,“這個圖譜里只是提出問題點,我們有個產業規劃報告,里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一些措施,包括具體的任務分解。”
可以不斷地探索新的模式,這是讓張江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他發現,每個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是不一樣的。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也有不同的要求,在想辦法滿足這些要求的過程中,他也能不斷地學到很多東西。
張江所在的科技經紀部有20多人,主要負責數控機床和氫能兩條產業鏈的布局。而最初負責數控機床產業的3名科技經紀人,也發展壯大到了7名。
2023年5月24日,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榮獲第十二屆“西安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獎。作為全省秦創原建設“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中的“一中心”,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是全省秦創原建設的先行者、開拓者、踐行者,在秦創原建設和總窗口發展方面,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和有目共睹的成績。
張江正是這個榮譽集體當中的一員干將。
秦創原給了張江一個全觀的視角看待數控機床產業。他認為,新區對于這個產業支持的機制是通暢的,但是整個產業提升的卡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對數控機床產業完整的理解,讓張江有了一種為國家建設、為家鄉建設披荊斬棘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王樹國校長經常提到的。我的本碩都在交大,碩士畢業證書上面就是他的名字。他對交大影響很大,這種影響還會持續。”
有一年,王樹國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給學生們讀過一篇叫《愛心橋》的文章,講的是羚羊群體在面對絕境時表現出來的團結和奉獻精神。張江覺得,面對數控機床產業的追趕超越,也需要這種代代相續的團結和奉獻精神。
“所以感嘆人生短暫,我覺得沒有意義,時不我與,應該抓緊時間干些事情。”這位出自交大理工科的科技經紀人的情懷,有點陜西愣娃的氣質。
雖然只是短暫的接觸,但在張江的身上,記者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顯然不是來自口號,不是一個我們熟悉到麻木的字眼,而是來自這個行業內部的自我認知,來自對數控機床行業深沉而又理性的熱愛。而且,它所指向的是對一種極其精密協同的系統創新的需求,也指向了秦創原這個創新驅動平臺最本質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