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庸

針灸是中醫特有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式,是我國傳統醫學的“傳家寶”,從千年前就在守護我們的健康。近年來更是走出國門,聞名世界。針灸中的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通過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針灸能夠強力穿透各組織器官的物理屏障,深入人體直達病灶,且患者在針灸治療過程中幾乎感覺不到疼痛,留下的微米級創傷可快速自我愈合。因此,針灸是病灶定位治療非常理想的材料。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孟幻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教育處處長王鵬結合傳統針灸針和納米藥物遞送技術,構建了具有藥物輸運能力的針灸治療平臺(nd-Acu)。研究團隊在傳統針灸針的不銹鋼表面設計并制備了一種表面糖環修飾,使得傳統針灸針具在針刺以外獲得了藥物載帶新功能,提高了針灸的治療效果。
簡單來說,納米藥物遞送針灸技術通過在傳統的針灸針表面進行納米尺度的化學修飾,把針刺和藥物載帶合二為一,實現藥物用量、藥物遞送位置、藥物釋放過程等多個層面的精準控制,同時針具的創新也有望實現療效、患者依從性的提升。
王鵬介紹:“無論是外觀還是操作手感,運用了納米藥物遞送針灸技術的針灸針(簡稱納米藥針)都和普通針灸針沒有顯著區別。”雖然從肉眼看,納米藥針的外觀和普通針灸針沒有任何不同,但在顯微鏡下將針放大到納米級尺度時,就會發現納米藥針的表面上有成千上萬個“碗狀”結構。這些由糖環組成的“小碗”可以簡單理解為盛放藥物的容器,為了適配不同分子大小的藥物,“小碗”的尺寸也可以靈活調整,從而達到與藥物的最佳契合程度。
隨后,研究團隊使用該技術負載了局部麻醉劑利多卡因(lidocaine),進行了一項原理驗證性療效研究,用于治療小鼠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實驗結果顯示,負載利多卡因的針灸治療平臺能有效減輕KOA 小鼠的疼痛和炎癥,在生物化學和組織學上減緩KOA 的發展。
雖然該技術的療效已在小鼠身上得到了驗證,但是距離真正應用于臨床還存在需攻克的技術壁壘。如何實現納米藥針的穩定大量生產、如何在大動物身上驗證其療效和安全性,是研究團隊下一步的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