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檸豪

2023 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國家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實施“雙碳”等重大戰略,省委省政府構建“一核三帶”發展格局,作出“四強”行動決策部署,為瓜州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瓜州縣不斷校準發展定位,以全省“三抓三促”行動為契機,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人才興縣”戰略,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攻堅破題,推動資源優勢轉換為發展動能,打造縣域經濟新的增長極,全力推進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魅力新瓜州建設, 努力在酒泉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中擔當作為。
一、狠抓項目建設,夯實經濟發展硬支撐。把加快項目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抓手, 全力抓時效求實效,以更多有效投資拉動經濟持續增長。一是高質量謀劃爭取。緊盯國家、省市發展戰略,瞄準“兩新一重”、產業發展、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精準謀劃包裝,儲備一批高質量項目,做深做細前期工作,力爭更多項目進入省市“盤子”。二是全方位招商引資。聚焦新能源裝備、硅材料、精細化工、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鏈,深入開展“鏈長制”招商,持續優化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力促換電重卡、智能光伏支架等項目落地,確保全年新開工建設招商引資項目60 個以上。三是大力推動建設。嚴格落實縣級領導包抓項目責任制,強化跟蹤服務,全力加快項目建設進度。2023年確定實施重點項目123項,53個續建項目建成投用,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80億元以上。
二、突出工業主導,跑出集群延鏈加速度。全面推進“強工業”行動,加速培育優勢產業,助推工業經濟綠色轉型。一是壯大能源發電產業。搶抓河西特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設機遇, 推動常樂電廠二期、恒瑞新“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年內建成投運。加快2 座330 千伏升壓站建設進度,爭取第三座750 千伏變電站納入省級電網規劃,拓寬新能源電力外送通道。支持高能耗企業綠電替代、擴大產能,發展新能源制氫產業,促進電力就地消納。二是壯大新材料及裝備制造產業。以高端化發展為目標,推動硅材料企業延長產業鏈條,打造標志性、引領性裝備制造業集群,加快儲能裝備項目進度,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光伏支架、集裝箱等相關產業,加快由“原材料”大縣向“新材料”強縣轉變。三是壯大現代化工產業。加快柳溝智慧園區、常樂智慧電廠項目建設進度,提升園區發展能級,積極推進廢鹽綜合利用制氯、大型煤化工和“三酸兩堿”基礎化工項目落地,力爭投產化工項目達到10 個以上。四是壯大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加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力度,爭取更多地勘基金、地質調查項目,為優勢產業發展提供資源支撐。
三、堅持農業優先,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一是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加強動態預警監測,深入推進“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健全聯農帶農富農機制,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嚴格規范扶貧資產運營管理,讓群眾共享更多紅利。二是做強特色產業集群。聚力打造高新循環農業示范園區, 完善園區水電路等基礎配套,支持枸杞產業綜合示范園擴規升級。打造國家優質機采棉生產基地,建設花卉、玉米、棉花三大萬畝制種基地,推進生豬屠宰項目盡快投產,引資建設萬頭肉牛養殖園區,推動牛羊飼養量穩中有增,畜牧業發展持續向好。三是實施品牌興農行動。健全質量溯源體系,持續創建“甘味”農產品,啟動國家級棉花試驗站建設,申報“瓜州棉花”地理標志認證,提升“瓜”字號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布局建設精深加工、倉儲冷鏈設施,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四是持續加大鄉村建設。全面落實“5155”鄉村建設示范行動,打造省級鄉村建設示范村7 個。加快創建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積極爭取列入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
四、推動多元融合,打造第三產業增長極。以文化旅游產業為突破口,帶動商貿流通、新興服務等領域互促互融、共同發展。一是加快文旅產業發展。啟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加快絲路交旅融合項目建設進度,實施絲路文化數字展示中心、鎖陽城遺址文保項目,加速構建一體化旅游大景區。積極發展鄉村旅游,高質量籌辦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張芝文化藝術節等節會賽事,不斷提升旅游影響力。二是加快發展商貿物流產業。深度參與酒泉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依托交通節點優勢,加快實施煤炭儲運項目,謀劃建設西部億噸級煤炭儲運保供基地。加大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依托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建成縣級物流快遞共配中心, 力爭電商交易額增長20%以上。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鼓勵社會資本圍繞現代農業、能源化工、康養醫療等發展現代服務業,引進廢舊風機回收利用、新能源運維、危化品運輸等生產性服務企業,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壯大租賃、維修、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增加有效服務供給。
五、加快綠色發展,共建生態宜居和美家園。全面推進“綠色瓜州”三年行動,深入開展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明城市“兩城”同創,讓城市更有顏值、更有溫度。一是完善城市功能。搶抓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機遇,接續開展城市更新行動,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實施柳溝至縣城天然氣管網及門站、城市污水處理廠擴容等項目,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不斷提高城市承載力。二是創新管理機制。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從嚴查處違法違規建設行為。啟動智慧城市建設,加大“智慧交通”“數字城管”應用范圍,建成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全方位加強供熱供氣服務管理,持續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三是堅守生態紅線。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強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建設節水型社會,以“河湖長制”“林長制”為抓手,扎實做好林草資源管理,加快實施尾水濕地、生態林、城東千畝生態治理二期等項目,嚴控農業面源污染,有效管控土壤環境風險。從嚴整改生態環境問題,積極創建綠色企業、機關、學校,倡導綠色消費、低碳出行,共建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六、聚焦創新驅動,提升富民強縣軟實力。深入實施“強科技”行動,優化科技創新、人才引培、營商環境機制,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一是培育壯大科技企業。實施科技企業倍增計劃,積極申報各類創新平臺, 全力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深化與中國農科院、上海電力設計院、甘肅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關系,鼓勵企業引進先進生產技術,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 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8 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實現零突破。二是加大人才引培力度。實施“匠心瓜州”人才倍增行動,拓寬人才引進渠道,采取高校招錄、政企聯聘等方式,引進急需緊缺人才。整合技能培訓項目資金,精準培養產業工人,找準企業的契合點,切實解決用工難的問題。加大住房、醫療等保障政策傾斜,足額發放獎勵補貼,全力解決人才后顧之憂。三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無證明城市”建設,深入推行告知承諾、容缺受理等服務模式,對重大項目、民生工程開通“綠色通道”,設立“企業家接待日”,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制定“小升規”“個轉企”激勵措施,專員服務企業,做到惠企政策“不來即享”。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用好“信易貸”平臺,助推企業融資降本增效。
七、注重普惠共享,增進人民群眾獲得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補齊民生短板,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觸感。一是強化社會保障。全面落實就業創業政策,發放創業擔保貸款,促進城鎮新增就業,大力開展勞務輸轉,開發城鎮公益性崗位,支持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積極推進全民參保,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7%以上。扎實開展“一老一小”關愛關護,建設2 個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出臺鼓勵三孩生育方案,優化完善公共服務,不斷提升社會保障水平。二是完善公共服務。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完善學校基礎設施,開展教師能力培訓,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推動縣醫院三級乙等醫院創建工作, 完成門診綜合大樓搬遷,新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謀劃建設鄉鎮醫療衛生服務中心,提升醫療救治水平,全力保障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完善農村鄉鎮“七室一場”基礎設施,開展農民運動會、文化下鄉、戲劇展演等文體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三是維護社會穩定。推動常態化掃黑除惡斗爭,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加大信訪矛盾糾紛化解力度,開展各類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全面落實食品安全包保責任制,推進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深化建筑工地、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重點領域治理,爭創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