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琳

農產品進出口既是評價農業產業化水平的主要指標, 也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農業產業化能夠做到實現農業工業化基礎上的大量農產品加工與出口,并且能夠占到一定比重,就可以被認定為達到了現代化農業的水平。甘肅農業資源多,特色農業發展基礎好,但是特色農業的工業化程度仍然比較低,加工能力低、出口能力弱,這兩方面嚴重影響甘肅農業的現代化進程。為此,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用工業手段提升農產品的增加值,并以此為基礎不斷擴大農產品的出口規模,是推進甘肅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主要任務。
甘肅省是全國農業大省,農業資源比較豐富,特色農業發展產業化程度也比較高,市場信譽也不錯。但是,多年以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農業的工業化水平還很低,農產品加工不足,出口量有限,在全國的占比也很低。為此,建議甘肅省各方面要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出口問題, 盡快改變農產品出口量太低的局面。
一、近年來甘肅省農產品的出口特點
我國是世界農產品對外貿易大國, 根據國家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2022 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達3343.2億美元,同比增長9.9%。其中,農產品進口2360.6 億美元,同比增長7.4%,約占全球的15%;出口982.6億美元,同比增長16.5%。從進出口的角度看,全國對外依存度為34.8%,甘肅為0.52%。[1]分析甘肅農產品進出口的動態變化, 在部分指標上需要對照國家指標,但是,由于綜合水平的差異性,這種對照只能作為參考。
(一)農產品出口能力橫向比較。農產品出口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2022 年, 甘肅的農產品出口只有24.6 億元(3.66 億美元),與發達地區沒有可比性。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 我國農產品出口省份排名前10 位的情況如下:廣東611.3 億美元、江蘇430.4 億美元、山東425.3億美元、浙江387.1億美元、安徽205.5億美元、福建181.1 億美元、湖北153.3 億美元、河南149.3 億美元、河北114.4億美元、湖南106.3億美元。在這些省份的農產品出口結構中, 民營企業的出口占比超過50%。
(二)農產品出口增長情況。從2015 年到2022年, 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比例接近14%, 農產品出口額近7 年呈增加趨勢。2022 年,全國農產品出口占全部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1.63%,占全部出口額的比重為2.85%。甘肅農產品出口占全部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4.21%,占全部出口額的19.32%。單純看比重甘肅比較高,主要原因是總量基數很小。從2015 年到2022年, 甘肅農產品出口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的比重由0.76%降低到0.36%,并且明顯呈現出持續向低的狀態,需要注意。
(三)農產品出口結構。甘肅近年來農產品出口的種類主要是以蔬菜、種子、水果等為主,另外還有部分馬鈴薯、中藥材、腸衣等。2022 年,甘肅的各種種子、鮮蘋果、蘋果汁出口值分別為5.9 億元、4.5 億元、2 億元, 同比增幅分別為34.7%、12.4%、18.9%。大包裝番茄醬出口創匯1372萬美元。從甘肅省出口農產品的區域看,種子產區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地區,鮮蘋果集中在隴東地區,蘋果汁和蘋果醬集中在慶陽市和天水市, 其他如腸衣、蔬菜、花卉、有機小米、蘭州百合等都屬于小眾出口,目前還沒有形成規模效應。
(四)農產品出口國家和地區。甘肅農產品的出口市場主要以印度、德國、日韓及東盟諸國為主。從2013年到現在,甘肅開發的新的農產品出口渠道主要來自“一帶一路”國家。2022年,全國“一帶一路”的農產品出口占比為32.88%,甘肅為47.60%。為了促進甘肅農產品“向西”增加出口,甘肅做了大量的功課。一是在海關通關、貿易對象和稅收優惠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設立了農產品出口中亞服務平臺, 在某些國家還設立了甘肅辦事處,出口政策和手續更加便利和優惠。二是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建成河西地區(種子)、天水(蘋果)、酒泉(洋蔥)、平涼市靜寧縣(蘋果)4 個農產品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三是大力培育規模外貿企業,企業主體數量已達27 家,全省有41 家企業在境外經營特色農產品的網點達64 個,其跨境電商出口額占比達到69%。
(五)農產品出口品質。目前,國際農產品進出口市場的動態變化和趨勢: 一是對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綠色無公害成為大多數國家進口農產品的主要標準之一; 二是發達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的農產品進出口占絕大比重,而且由于第三產業已經現代化,故此這些國家的農產品進口基本都是成品, 也就是說,農產品必須變成食品;三是世界貿易組織對農產品的進出口監督管理越來越嚴格, 標準化和達標率成為制約許多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限制條件。甘肅目前的農產品絕大多數仍然屬于初級農產品,達到出口要求的15%左右,加工率約20%。這成為制約出口的主要因素。
(六)出口的運輸和倉儲成本高。甘肅省地處西北內陸,遠離沿海港口,省內又缺乏集中度比較高的農產品種植基地, 更多的是大量分散的農村種植戶、小型的基地,農村大中型企業又比較少。許多鄉鎮交通閉塞,運輸條件差,農產品運輸極為不便,物流過程中損耗巨大,增加了運輸成本、倉儲成本、冷鏈建設成本和外貿交易成本。再加上種植戶在農產品運輸過程中缺乏對農產品的保護意識,對農產品的包裝管理過于粗放,導致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損耗巨大,提高了農產品出口的成本,對于本來競爭力就不足的甘肅農產品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二、甘肅農產品出口中的實際問題
從實證戰略的角度看, 決定農產品出口能力的要素主要有: 一是農業產業化水平及其價值占比。2022 年, 全國農業的產業比重為7.3%, 甘肅為13.5%;二是農產品標準化水平。農產品50%以上達到出口要求就比較理想;三是農業工業化水平。工廠化農業比重高,加工率在50%以上;四是品牌農業水平。向國內外市場提供和銷售的農產品大部分屬于品牌產品。依據這些要求分析近年來甘肅農產品的出口狀態,主要問題有:
(一)農產品出口占比不低,但總量太小。2022年,甘肅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584.2 億元,其中出口值127.3億元,同比增長31.4%。在出口中農產品出口值為24.6億元,同比增長29.7%,占全省出口總額的19.32%。表面看來比重比較高,這主要是因為甘肅省的農產品的出口總量基數小, 所以不宜說比重高就出口水平高。比如,將甘肅的農產品出口放到國家場合情況就不同了,2022 年, 甘肅農產品出口占全國農產品出口比重只有0.47%, 而2015 年為0.76%,從2015 年到2022 年,這個比重是持續下降的狀態。
(二)農產品出口增長速度比較高,但結構優化速度卻很慢。以2022年情況為例。甘肅農產品出口值24.6億元,同比增長29.7%。其中,種子、鮮蘋果、蘋果汁出口值分別為5.9 億元、4.5 億元、2 億元,增幅分別為34.7%、12.4%、18.9%。出口的大部分產品是原料產品,加工產品和成品的比重比較低。所以,擴大農產品出口必須以結構優化為突破口, 從近年來新增加的出口農產品來看,白牦牛肉、清真奶茶、蔬菜及加工產品、紫蘇油和化妝品等已經開始走進了國際市場。
(三)成品市場差距比較大,打造農產品加工鏈任重道遠。成品市場的大小是由多個要素決定的。一是產品品質保證,突出的是綠色有機要求。2022年,中國“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生產比例已達11%,區域普及率已經達到97.6%;二是農業工業化程度,突出的是加工率。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率普遍達到80%左右。2022 年,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收入25萬億,加工率達到72%。甘肅的加工率約有20%;三是加工無害化,突出的是“工廠化+ 標準化”加工。甘肅許多地方都有農產品加工業,但是大多數是小作坊,技術和管理都比較落后。
(四)工業化水平對農業副產品的開發利用影響很大。在這方面甘肅已經有些比較成功的做法和經驗,但是總結和推廣不足。比如,在臨夏有企業對牛羊副產品(骨頭、血液、毛皮、肺葉、腸衣等)進行深加工,所獲得的收入不低于賣肉所得的收入,而且形成了一整套高技術含量的加工技術體系; 定西市將每年生產馬鈴薯淀粉產生的幾十萬噸剩渣加工成飼料和有機肥料; 慶陽市的驛馬高科技農業園區的幾個相關企業,將隴東地區大量杏核殼、桃核殼等加工成活性炭。
(五)農產品出口企業培育工作與發展需求不匹配,與發達地區差距很大。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而決定工業化的基礎其實就是企業化, 也就是大中型專業農業生產、科技、加工和貿易方面的新型經營主體。2022 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最集中的五個省分別為江蘇、河南、山東、四川、安徽,其合計占全國的比重達55%。從入圍“中國食品工業百強企業”的數量來看,江蘇78 家,河南57 家,山東31 家。從加工業產值來看,位居全國前四位分別是山東省(1.33萬億元)、河南省、廣東省和江蘇省。在這方面甘肅的發展差距更大, 現有的加工企業難以與國內先進企業比較。
三、按照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理順發展思路
綜上所述, 甘肅目前在農產品進出口方面與我國發達地區比較,最大的差距是在工業化、技術化、企業化等方面。甘肅省應該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在以下幾個方面創新甘肅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和產業布局工作。
(一)瞄準加工和擴大出口,實踐農業現代化。甘肅要擴大農產品出口, 必須在三個決策緯度上進行戰略重點思考: 一是農產品出口水平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標志。農產品進出口與FDI、自貿區、保稅區、自由港、跨國投資等都是高層次開放經濟的基本形式,共同構成現代開放經濟的主體架構;二是農產品出口是衡量農業強省的主要標志; 三是農產品出口是衡量鄉村振興的主要標志。這就是生產形成規模,企業推動加工,貿易助推開放。
(二)優化產業布局,建設高水平出口基地。農產品品質的保證體系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基地建設。甘肅農村地域和自然條件差異很大,農戶分散經營,要打破和解決這種局面,一是要打破縣域、鄉鎮和村落的行政區劃關系, 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出口農業的產業布局;二是要堅持集中連片的原則,規劃建設相對規模較大的產業基地; 三是要依據具有甘肅地方特色的農產品, 分別建設以特色農產品為主的產業基地,基地名稱用特色農產品命名。
(三)選擇“兩新并舉”戰略,用工業化武裝農業。農業現代化的本質是工業化,即用工業武裝農業,用工廠代替農戶,用新型職業農民(產業農民)代替傳統農民等,將這些因素組合起來實際上就是“兩新并舉”,即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結合起來, 用企業組織農民, 用農民推動企業運營。目前,甘肅農村最缺的是企業,應該在發展農民合作社、各種農場、龍頭企業、招商引資和園區建設中,同時融入企業培育元素。
(四)立體設計發展思路,打造四大鏈條。實踐農村現代化不僅僅要考慮工業、企業和種植基地等因素,同時,還要考慮市場和技術因素,將這些重要的發展因素組合起來, 就是要打造甘肅特色農產品出口的“四大鏈條”,即產業鏈、企業鏈、技術鏈、市場鏈。產業鏈主要解決基地和規模化問題,企業鏈主要解決農業組織和工廠化問題, 技術鏈主要解決國內外先進技術的推廣運用問題, 市場鏈主要解決產品的國內外銷售問題。
四、對策選擇
通過對近年來甘肅農產品出口情況的分析,我們認為, 圍繞出口選擇甘肅農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和政策導向, 對甘肅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來說也許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建議考慮以下政策和措施:
(一)全面實施標準化,健全農產品質量保證體系。保證質量是所有進出口產品的第一要求,對于以鮮活為特質的農產品來說更加重要。甘肅打造農產品質量保證體系要突出三大要求:一是產品綠色、有機和無害的品質要求;二是發達國家和世貿組織的農產品出口標準要求;三是農產品加工標準和要求。目前全世界農產品一般有三個標準,即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與地方標準,這是個從高到低的標準體系。根據省上有關部門的估計,目前甘肅農產品能夠達到出口標準(國際標準)的15%左右。通過全面實施標準化措施,每年能夠提高標準化率3個百分點,爭取到2030 年,達到40%以上。
(二)全面實施工業化,健全農產品加工體系。因為農業在科技創新中的角色主要是先進技術的運用,而不是創新和創造。所以,農業的工業化實質上是先進技術的推廣運用和工業化問題。一是要把農產品加工率的提高作為農業工業化的主要衡量指標,爭取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將農產品加工率提高到40%以上; 二是要研究目前甘肅農村機械化、自動化和電氣化的新路徑,整體提高農村農業發展的生產力水平;三是加快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工作,鼓勵創辦農村能人獨資、農戶合資、農民合作社改造、招商引資創辦、城鎮工商企業下鄉投資等多種形式的農村企業,用企業成長支持工業化;四是要打造出口品牌,逐步形成甘肅農產品的出口產品系列。
(三)全面實施科技化,健全技術支撐體系。創新是實現甘肅農業現代化的關鍵。一是加強人才工作。要加強農村人才工作, 一方面要加強對技術人才的培育、引進和充分利用工作,提高使用率;另一方面要加快培養高層次人才, 如農民企業家、農民科學家、農民高層次管理人才,做好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和職稱認定工作。二是加快培育農村科技企業。將“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等的政策向農村傾斜,對農村科技企業實行全部免除所得稅政策。三是加強種質資源庫建設。特別是要在玉米、馬鈴薯、中藥材、油菜籽、蔬菜、航天育種、寒旱農作物等方面培育甘肅的種業優勢。四是加強和加快農業科技企業和技術人才的資格認定及專業化管理制度建設,為農業工業化提供制度支持。
(四)全面實施資本化,健全農產品融資體系。中外多年的市場化改革與發展實踐證明, 資本運行機制是支撐工業化的最重要手段, 資本市場是產品市場的先導, 資本機制的主要功能在于通過將分散的資本集中起來向農業企業運行提供強大的融資動力支持。一是甘肅要加快規劃和建設蘭州西部金融中心以及酒嘉、慶陽、天水區域金融中心,各地要研究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的政策和措施,促進銀行聚集;二是通過優化政府管理和加強法治體系建設等措施,真正改善營商環境,吸引國外和外地的投資;三是實施重點突破戰略,為世界大型農業企業、國內大型農業企業等創造適宜的投資環境,多在“公司+”“集團+”上做文章。
(五)全面實施市場化,健全農產品銷售體系。一是將擴大農產品加工出口作為甘肅整體融入“一帶一路”主要措施,籌劃建設絲路、東南亞、日本美國三條主要出口通道。二是加快發展農產品出口專業貿易集團公司、專業集散市場、專業加工園區、專業保稅和海關管理機制,促進專業化與農業工業化的融合。三是加快在發達國家、發達地區、發達城市和發達港口設立甘肅特色品牌農產品的展銷、出口窗口,發展代理出口。四是大力發展出口供貨公司和業務, 與國內外出口專業集團公司之間建立“集團+ 供貨”的外貿方式,也可以將我省的外貿公司掛靠到國內外大公司上。五是利用一切渠道和手段促進農產品增加出口, 蘭州保稅中心、武威保稅物流中心、三大陸港、三大空港以及省級以上等園區, 都要把支持和安排農產品出口作為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