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喆,許藝琳,曹 麓,趙文杰,彭 超
(1.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2.中國科普研究所,北京 100081;3.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37;4.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北京 100083;6.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體育與人文藝術學院,北京 102249)
科幻是科學幻想的簡稱,最先興起于歐美,對應英文中的science fiction。science fiction 最初是指科幻小說,后來隨著科幻題材向影視、動漫、美術、舞臺劇、電子游戲等文創領域的擴散,science fiction或科幻逐漸成為了這一類型文藝作品及其文化、商業衍生品的總稱[1]。一般認為英國作家瑪麗·雪萊發表于1818 年的《弗蘭肯斯坦》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2],荒江釣叟發表于1904 年的《月球殖民地小說》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說[3]。由劉慈欣創作的《三體》是目前影響力最大的中國科幻小說,該作品于2019 年榮獲第73 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被譽為“單槍匹馬,將中國科幻拉到世界級水平”。國產版《三體》電視劇于2023 年1 月15 日在央視8 套首播,美國Netflix 版《三體》電視劇將在2024 年1 月上線[4]。
科幻因兼具科學內核與想象特質,蘊含豐富的科技想象力與創造力,能夠激發公眾的科學興趣與好奇心,喚起人們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近年來“科幻熱”不斷發酵,科幻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也逐步受到全社會廣泛認可。1865 年發表的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影響了后世眾多火箭工程學研究者;1950 年發表的科幻小說《我,機器人》,預言了人工智能的出現并提出了可能的應對方案;在1992 年發表的科幻小說《雪崩》中,“元宇宙”(metaverse)概念首次面世,在近年來引發了一波互聯網新興投資熱潮;《自然》雜志因關注到科幻對科技工作開展研究的激勵作用,從1999 年開始刊登超短篇科幻小說至今……從Steinmueller[5]、Robinson 等[6]以及Bell等[7]眾多學者的研究可見,科幻以合理、瑰麗而浪漫的想象為人類認知宇宙、重塑世界觀打開大門,描繪了一種更具希望的未來圖景,并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不斷成為現實。王春[8]曾在《科幻小說的科技創新功能》一文中明確指出,科幻蘊涵著科技創新所需要的最寶貴的未來意識和探索精神,蘊含著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新視域。
隨著科幻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日益凸顯,其作用機制值得深入探索。目前通過實證方法揭示和解釋科幻促進科技創新的深層次機理研究較為有限[9]。本研究致力于探究科幻促進科技創新的路徑與影響因素,具體擬從個體層面出發,將一線科技工作者受科幻影響而產生科技創新活動視為科幻促進科技創新的一種代表性反映,并基于扎根理論和訪談數據,構建科幻經歷向科技創新活動轉化的模型。一方面,通過對上述轉化路徑與影響因素的揭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相關理論與方法體系;另一方面,通過對所得模型的細致解讀,有助于增進對科幻促進科技創新本質與過程的理解,從而為相關實踐的開展提供參考借鑒,同時為科幻如何更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提出建議。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的統稱,是對科學領域的研究和技術領域創新的綜合概括[10]??苹梅从沉巳祟悓κ澜鐨v史的思考方式[11]。Michaud[12]、李娜[13]均指出,因特有的前瞻性,科幻天然地與科技創新具有緊密的關聯,并且通過對未來世界與無限可能的生動描繪,激勵著人們將其變為現實??梢哉f,科幻是顛覆性科技創新的促進劑和催化劑[14]。Bassett 等[15]曾系統總結了科幻與科技創新相關聯的6 種方式:(1)科幻作品中的技術被直接或間接轉化成現實技術;(2)虛構的技術對科技發展計劃或目標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3)科幻作品激發了某些新興產業的形成;(4)科幻作品促進了特定文化圈層的形成;(5)科幻作品引發科學界及社會公眾對科學技術的討論和評判;(6)科幻作品改變了公眾認知和理解科學技術的方式。王一鳴[16]和鄒貞等[17]一些國內學者則聚焦科幻電影這一細分領域,認為科幻電影通過運用與展示新興技術、預見和啟發技術創新、促進科學普及與傳播等方式服務于國家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梢姡瑥恼J知塑造到技術實現,再到文化與產業生態形成,科幻與科技創新之間的聯系已十分顯著。
盡管科幻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已在概念層面被廣泛探討,但關于這種促進作用究竟如何發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尚未在實證層面得到較充分的研究。Appel 等[18]提出科幻作品影響現實技術的兩種路徑:一是為科學家或發明家提供有用信息或深入鉆研的動力,二是對決定一項創新是否成功的消費者、技術使用者等普通公民產生影響,并基于第二種路徑調查研究發現科幻作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們對仿人機器人的接受度。Fleischmann 等[9]則基于Appel 等[18]提出的第一種路徑,通過對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12 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訪談調研發現,雖然他們拒絕承認科幻小說對其職業選擇和研究軌跡有決定性影響,但二者之間仍存在一定的關聯。Michaud 等[19]通過案例分析和理論闡述,論證了科幻小說在幫助產品經理和工程師實現創新方面的積極作用。相較而言,Appel 等[18]提出的第一種路徑從科技創新主體的角度出發,對科幻促進科技創新的揭示更為直接,但現有相關研究的豐富性、深入性和系統性均相對欠缺,因此,本研究擬在此方面進一步深入,以期對現有研究作出有益補充。
本研究以美國著名社會學家Barney Glasser 于20世紀60 年代提出的扎根理論為基礎。作為在研究中引入量化手段自下而上的探索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論強調研究問題及理論的自然涌現,要求科研人員扎根于經驗數據并通過規范、嚴謹的研究程序構建理論,適用于具有行動或互動性、過程性的研究問題[20]。扎根理論在操作層面的實現包括以下步驟:依據研究問題搜集原始資料,通過三級編碼(即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分析,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概念和范疇,依據范疇之間的關系確定主范疇,構建能夠較好闡釋范疇之間聯結關系的理論模型,運用預留數據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進行解讀和歸納并得出結論。該方法具有深入具體情境、探索性強、解釋力高等諸多優點[21],已廣泛應用于形成路徑與影響因素相關的研究之中,例如戴勝利等[22]、林艷等[23]、王進富等[24]、王松等[25]的研究。
在研究對象的選取方面,本研究面向有過豐富的科幻經歷,且目前正在處于前沿科技創新一線的理工科博士研究生選取訪談對象。其中,科幻經歷指與科幻相關的行為活動,包括閱讀科幻小說、觀看科幻電影、參加科幻展覽等;科技創新活動指有助于科技創新的行為活動,包括進一步深化原有研究、解決某項關鍵科學問題、產出顛覆性創新成果等。這類群體對本研究的問題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定的認識。高??苹闷脚_的青年科幻創作者人才庫中,入庫對象主要為公開發表過科幻作品的創作者,目前入庫人員超過230 名,筆者最終從中遴選出13 名正在從事科技創新相關工作的博士研究生科幻迷作為調研對象。樣本的基本信息如表1 所示。

表1 調研對象基本信息
在原始資料的搜集方面,采用半結構化的一對一訪談來獲取調研對象的真實感知和態度。在訪談之前,確保受訪者熟悉訪談提綱的內容,每次訪談約為1 h,具體圍繞以下5 方面展開:(1)請回憶某次科幻經歷對自己的科技創新活動產生影響的事件;(2)當時是出于什么考慮,產生了這樣一段科幻經歷?(3)在這段科幻經歷之后,產生了怎樣的科技創新活動?(4)從這段科幻經歷中具體有何收獲,從而促進了科技創新活動的發生?(5)您認為科幻經歷之所以對自己的科技創新活動產生了影響,與個人的特質、能力等是否有關?是否與一些外部因素有關?在此基礎上,根據受訪者的回答動態調整訪談內容和進程,運用NVivo 質性分析軟件對一手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分析,完成理論模型的構建。
開放式編碼是將原始資料打散后進行概念界定與內涵提煉,以實現原始概念范疇化的過程。為盡可能真實地反映受訪者提供的信息,本研究將訪談記錄去口語化后,基于原始語句直接進行范疇的挖掘。如表2 所示,從原始資料中共提煉出26 個范疇。

表2 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的主要功能在于挖掘出原始資料中有意義的初始概念并形成范疇,而主軸編碼則致力于進一步揭示概念之間的因果關系、序列關系、相似關系等內在邏輯關聯?;?6 個范疇,本研究共提煉出6 個主范疇,詳見表3。其中,行為動機指受訪者的科幻經歷形成的具體原因,例如無意間接觸到科幻作品、受某種因素驅動而進行科幻閱讀或寫作等;科幻經歷指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普遍提到的、在現實中真正能夠對科技創新活動產生作用的科幻相關活動;轉化媒介指在科幻經歷向科技創新活動轉化過程中,受訪者從科幻中吸收的具體元素,它們促使了科技創新活動的發生;科技創新活動則是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普遍提到的、真正能夠受科幻經歷驅動而產生的科技創新相關活動;內部因素指與科幻和科技創新密切相關且能夠影響科幻經歷向科技創新活動轉化的因素,包括科幻作品本身的題材和質量、受訪者從事科技創新的研究領域等;外部因素指科幻或科技創新之外的個體、群體、社會等層面的,能夠影響科幻經歷向科技創新活動轉化的因素,包括受訪者個人的品性特征、專業能力、家庭環境以及社會的相關需求、保障條件、政策制度等。

表3 主軸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通過對主范疇進行梳理和凝練,以確定核心范疇,建立核心范疇與主范疇之間的聯系,解釋該聯結關系并確定其內涵的理論構建過程。最終構建的理論模型即研究結論的雛形,旨在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通過對本研究所獲得資料的分析和對比,可以發現26 個范疇和6 個主范疇共同圍繞科幻經歷向科技創新活動轉化這一過程展開。其中,行為動機、科幻經歷、轉化媒介和科技創新活動等4 個主范疇構成“動機—過程—行為”主路徑,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則均為能夠對上述路徑產生作用的影響因素。
經過以上分析,構建科幻經歷向科技創新活動轉化的理論模型如圖1 所示,該理論模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科幻促進科技創新在個體層面的具體路徑和影響機制。
具體而言:
(1)行為動機描述了科幻經歷向科技創新活動轉化這一路徑的原始動力,即促進科技創新的科幻相關活動受何種因素驅使而產生??梢园l現,鮮少存在以科技創新為目的而參與到科幻相關活動中的現象,而真正實現上述轉化過程的初始動因大多出于個體對科幻或科學本身的熱愛和追求,這種動力能夠帶給人更加沉浸而持久的科幻體驗,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科幻更加深遠的影響。
(2)科幻經歷則是對能夠促進科技創新活動產生的科幻相關活動的概括,即哪些科幻經歷能夠真正對科技創新產生影響??梢园l現,科幻經歷可大致歸為由淺入深的3 個層次,包括觀看科幻影片、閱讀科幻小說和科幻科普寫作,其中在受訪者的敘述中較為突出的是閱讀科幻小說。相較于觀看科幻影片,閱讀科幻小說更能夠發揮讀者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引發其進行更深入的思考;相較于科幻科普寫作,閱讀科幻小說是一種輸入而非輸出的科幻體驗方式,更容易影響到科技創新活動(而非科技創新活動對科幻經歷的反作用)。
(3)轉化媒介側重于反映科幻經歷向科技創新活動轉化的具體過程,即從科幻經歷中能夠獲得哪些促進科技創新活動產生的要素。可以發現,相關要素涵蓋從微觀到宏觀的多個方面,包括概念方法的啟迪、思維能力的培養、精神品格的塑造和科技風向的引領。不同的轉化媒介來源于不同的行為動機和科幻經歷,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科技創新活動的表現形式。例如,有受訪者受興趣驅動閱讀了大量有關無人機的科幻小說,從中吸收了相關概念與靈感,構想了一種無人機定位的新思路,從而發明了一項專利;而有受訪者則是看了一部科幻電影,深受其中宏大場景與氛圍的感染,產生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更加堅定地走在學術研究的路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轉化媒介構建起了各個主范疇之間的關聯,是本研究理論模型的核心所在。
(4)科技創新活動則是對受科幻經歷影響而真正能夠產生的科技創新相關活動的概括,即科幻經歷究竟能夠促進怎樣的科技創新活動產生??梢园l現,科技創新活動主要表現為樹立職業理想、產出研究成果、學科交叉探索和科技政策支撐4 個方面,在長、短期的不同時間周期內會作用于科技創新的形成。事實上,在個體層面實現科技創新并非易事,此要素重在表征能夠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間接促進科技創新產生的行為活動。
(5)內部因素用于指代涵蓋于科幻和科技創新內涵之中的影響因素,即科幻與科技創新自身的哪些特征會影響二者之間的轉化過程。從科幻視角來看,科幻題材、作品質量會顯著影響人們能否從科幻經歷中吸收對科技創新有價值的要素;從科技創新視角來看,具體的研究領域則是影響轉化過程的關鍵要素,例如從事應用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可能會從科幻作品中吸收有助于實際研究工作的靈感,而基礎研究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更可能在精神層面受到科幻作品的影響。內部因素主要作用于“科幻經歷→轉化媒介”這一過程,即此類因素傾向于對人們從科幻經歷中收獲的具體內容產生影響。
(6)外部因素用于指代超越科幻和科技創新自身內涵的影響因素,可視為一個傘式術語,旨在涵蓋除內部因素之外可能影響科幻經歷向科技創新活動轉化過程的各類因素。具體包括個體層面的品格特征與專業能力,及其家庭環境和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條件機遇,以及社會層面的科技水平、文化氛圍、現實需求、政策制度等。這些因素主要作用于“行為動機→科幻經歷”和“轉化媒介→科技創新活動”兩個過程,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行為能否發生。
根據理論飽和原則確定樣本數量,即在理論中各部分已經建立相關、合理的聯系之后,進一步訪談的對象不再能提供新的重要信息時便停止抽樣。在現有的研究對象基礎之上,在訪談第10 位受訪者之后便不再能獲取新的信息;為確保理論飽和,又繼續訪談至第13 位受訪者,亦未獲取到新的信息。因此,本研究所構建的科幻經歷向科技創新活動轉化模型在理論上具備飽和性。
伴隨著科幻在文學藝術等領域之外更廣泛的社會功能逐漸引發人們關注,相關的循證政策需求也愈發強烈,而當前相關學術探討遠遠滯后于科幻照進現實的腳步。本研究在現有理論論證與實證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科幻促進科技創新的路徑與影響因素展開深入探討。具體而言,從個體層面科幻經歷向科技創新活動轉化這一過程切入,通過對13 位理工科博士生的深入訪談,運用扎根理論方法構建起科幻經歷向科技創新活動轉化的理論模型,并對“動機—過程—行為”的主路徑及相關的影響因素作出一定揭示與解釋。研究結果對于深入理解科幻對科技創新的作用提供啟示參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拓展了相關理論與方法體系,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路徑。
根據以上結論,從相關具體實踐層面提出如下四方面建議:
(1)鼓勵科幻文藝作品及文化的傳播,促進創新創造氛圍的營造。研究表明無意識接觸、興趣驅動等行為動機是個體發生科幻經歷的前提,科幻經歷又經由概念方法啟迪等轉化媒介對個體的科技創新活動產生影響,因此應重視科幻作品在傳遞科學精神方面的作用,從內容創作、產品孵化、技術賦能等方面鼓勵優質科幻作品及產品的創作與生產,拓寬優質科幻圖書、影視等的傳播渠道,展現科幻所蘊藏的科學文化及其獨特審美價值,吸引受眾接觸科幻、了解科幻。
(2)充分利用科幻資源推動科幻教育多形式、多路徑發展,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苹脤萍紕撔碌拇龠M作用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窗口方能得以體現,并且其具體作用機制以科技人才儲備、科研文化塑造等間接方式為主,因此,應從鼓勵青少年釋放科學幻想、培育科技人才后備軍的角度出發,推動科幻教育與課程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等相融合,通過科幻閱讀、科幻寫作、科幻繪畫等多種方式,培養青少年的科幻與創新思維、提升想象力,激發青少年的探索之心與科技創新精神,鼓勵其探究將科學想象轉化為科技現實的具體路徑。
(3)建立有針對性、差異化的政策與管理機制,促進科幻經歷向科技創新行為轉化。研究發現,科幻經歷向科技創新活動轉化的具體機制在身處不同專業領域、社會環境等的受訪者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其中較為典型的是,科幻對科技創新的作用在計算機、電氣工程等應用型、工程類研究領域的體現相對直接,在基礎醫學、理論物理等基礎型、實驗類研究領域的體現則相對間接。這種差異不僅與學科自身的特質密切相關,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與研發成本、資助體制、文化氛圍等方面均有一定關聯。因而,科技管理者應充分認識和理解科幻對科技創新作用的差異化機制,從而為相關具體實踐制定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政策制度。
(4)推動多主體參與、多方面聯動,為科技創新注入強有力的催化劑。研究發現制度環境、文化環境、資本環境等宏觀層面的因素或多或少地作用于科幻經歷促進了科技創新活動這一轉化過程,例如,多有受訪者表示,2021 年興起的元宇宙、2023年爆火的ChatGPT均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相關領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極大地推動了相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科幻固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科技創新產生積極影響,但科技創新的最終實現仍需要來自多方的合力,因而,需要充分凝聚社會各界的力量,使科幻更好地賦能科技創新。這一觀點在如吳巖等[26]以往相關研究中也得到了一定印證。
誠然,本研究尚存以下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首先,科幻經歷向科技創新活動轉化,不同路徑和因素的作用強度或多或少地存在差異,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更多地結合定量方法實現對具體機制的精準量化;其次,科幻促進科技創新的方式在個體、群體、社會等層面均有不同形式的體現,后續研究可以進一步擴展研究視角,實現對相關過程與機制更加多維、立體的揭示和解讀。
致謝:本研究的開展得到了眾多科幻愛好者與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在此特別向李霜氤、劉洋、齊然、宋培城、趙曉宇、子平等13 位受訪對象表示感謝。(排名不分先后,另外7位受訪者暫不公開姓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