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高校德育的傳承與創新研究》作者:陳建偉出版社: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ISBN:978-7-5639-8210-3出版時間:2021 年12 月定價:60 元
創新教育視角下,高校德育的發展策略需要與時俱進,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由陳建偉著、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校德育的傳承與創新研究》一書,從高校德育的地位、特點、基礎、發展歷史及發展成果等多個角度,全面分析了高校德育的傳承與創新,強調了德育工作的創新性和前瞻性。該書深入剖析了高校德育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和制約因素,闡述了創新教育引導高校德育的發展方向,針對高校德育在方法和內容等方面的理論創新、原則和基本路徑進行了詳細敘述。筆者基于吉林省教育廳課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原創性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編號:120230011)及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校“五育融合”育人體系建設研究》(編號:GH22395)的研究,結合書中針對高校德育的傳承與創新所提出的顯性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發揮現代教育的技術功能、開發生活化的教育渠道等相關方法可知,在創新教育視角下,高校需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來構建德育實踐平臺,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對學生開展針對性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內化德育的相關內容,實現道德品質向道德人格的轉化。
首先,課堂教學是開展高校德育最主要的渠道和載體之一。高校需結合現代教育的需求,對課程、課堂進行創新和改革,將德育內容和方法滲透到學科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的熏陶和影響。例如,在文學類專業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文學作品或藝術欣賞的形式,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觀賞藝術作品,以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同時借助著名的文學作品和故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時,要避免選擇可能引發爭議的內容。此外,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高校德育課程需嘗試引入演講式教學、辯論式教學或討論式教學等新的教學方法。例如,辯論式教學是一種通過學生之間的辯論來促進其思辨和批判性思維發展的教學方式。在德育課堂中,教師可提供一個有爭議性的社會熱點話題,讓學生分成不同的隊伍,通過辯論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并反駁對方的觀點,以此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論證能力,培養其團隊合作能力和辯證思維。
其次,實踐是德育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高校可通過構建多樣化的實踐平臺,拓寬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渠道。一方面,高校可積極與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或公益機構等社會組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使學生能夠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與社區服務、志愿者活動、社會調研等實踐項目,能夠加深學生對社會問題和社會責任的認識。其次,高校可組織社會調研、公益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多種類型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現實,培養其自身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高校還可鼓勵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社會創業等社會實踐競賽和項目,以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精神,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的平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最后,在創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可充分發揮媒體和技術平臺的優勢開展德育工作。一方面,高校可建立校園媒體中心或德育傳媒中心,以負責統籌校內媒體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通過校園廣播、校報、校網等媒體渠道宣傳和推廣德育理念、德育活動和德育成果,向學生傳遞正確的道德觀念,并提供一系列德育教育的資源和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增強學生對德育的認知和參與度。其次,高校可與社會媒體平臺合作,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社交媒體工具建立德育互動平臺,積極拓展德育的傳播渠道和影響力,將德育理念和實踐推送到更廣泛的群體中,引導其關注社會和參與德育事業;同時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道德觀點和經驗,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此外,高校還可通過學生信息管理系統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對學生道德素質的發展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和評估,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德育方案并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
《高校德育的傳承與創新研究》一書全面闡述了當今時代高校開展德育工作在內容、方法和途徑上的創新點,突出了高校德育發展的最終目標,即希望學生能夠自覺內化德育的理念和要求,形成自我約束和自我實現的能力。為此,高校需合理利用課堂教育這一渠道,將德育滲透到學科教育當中,并從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著手,使其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同時,高校還需要借助校內外教育資源,為學生搭建專業的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發掘和發展自己的潛質,不斷積累經驗,形成高尚的人格與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