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貨幣政策三重福利約束與中介目標選擇——基于中國轉軌經濟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作者:萬建軍,涂穎清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ISBN:978-7-5218-4239-5出版時間:2023 年1 月定價:68 元
貨幣政策作為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對于維持經濟穩定、推動經濟增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的貨幣政策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歷了不斷地調整和轉型,以適應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由萬建軍、涂穎清著,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貨幣政策三重福利約束與中介目標選擇——基于中國轉軌經濟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一書,結合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與最終目標詳細分析了中國經濟轉軌過程中貨幣政策表現出的明顯特征與轉型邏輯,從金融部門和實體部門“雙軌制”視角出發,以理論和經驗結合的形式闡明了兩個部門的不穩定性嬗變,分析了在其影響下中國貨幣政策在金融穩定、價格穩定和經濟增長“三重福利約束”的變遷。
根據書中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分析可知,中國貨幣政策的特征可歸納為靈活性、穩健性和適應性。具體體現為貨幣政策具備高度靈活應對能力,能夠穩定金融體系和經濟發展,同時也能根據經濟形勢和大環境變化進行適應性調整,使得中國貨幣政策能夠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保持金融穩定,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首先,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快、結構獨特,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和壓力,因此貨幣政策需具備靈活應對的能力。這一能力主要體現在政策工具的多樣性和政策調整的及時性方面:一是中國貨幣政策采取了數量型和價格型多種工具混用的形式,如利率調控、匯率調控、存款準備金率等,以應對不同的經濟狀況和需求。二是政策制定者會根據經濟數據和風險狀況及時作出調整,保持政策的靈活性。其次,中國貨幣政策注重穩定金融體系和經濟的發展。中國貨幣政策的穩健性主要體現在保持金融體系的安全穩定和控制通貨膨脹的目標上。中國貨幣政策制定者始終保持警惕防范金融風險,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與此同時還注重對通貨膨脹的控制,以保持物價的穩定和經濟的健康發展。最后,中國貨幣政策能夠根據經濟形勢和大環境變化,及時調整政策方向和措施。中國經濟發展之快,外部環境之變化,對貨幣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政策制定者需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動向,及時作出適應性調整。例如,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貨幣政策大力推動投資和消費,提振經濟增長,但隨著經濟的轉型升級,中國貨幣政策逐步著眼于穩定和結構性改革,以適應新的經濟發展階段。
根據書中描述,中國貨幣政策的轉型目標是實現經濟穩定增長、保持金融市場穩定,并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中國貨幣政策將逐步從數量調控向價格調控轉變、從單一目標向多目標轉變、從集中決策向市場化決策轉變。首先,在過去,中國貨幣政策主要依靠數量調控,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來影響經濟運行。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數量調控的局限性逐漸顯現,無法適應市場需求的復雜變化。因此,中國貨幣政策逐漸轉向價格調控,強調利用貨幣市場工具和金融市場機制,通過調節利率水平和匯率水平等手段來影響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水平,以實現貨幣政策目標。這種轉變有助于提高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促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其次,過去中國貨幣政策主要以物價穩定為中心目標,即以控制通貨膨脹為主要任務。然而,在經濟轉型和發展過程中,以物價穩定為中心目標的貨幣政策出現了經濟結構性問題、市場風險以及金融穩定等許多新的挑戰和困境。因此,中國貨幣政策逐漸轉向多目標導向,除了關注物價穩定,還注重經濟增長、金融穩定等方面的影響,能夠更全面地考慮各種因素,靈活制定和調整貨幣政策,以促進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最后,過去中國貨幣政策由中央集中決策,制定者對經濟運行的判斷和政策的調整主要基于中央對信息的獲取和判斷。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分散、市場需求多樣,單一的集中決策難以滿足需求。因此,中國貨幣政策逐漸向市場化決策轉變,強調更加廣泛的信息采集和市場參與,借助市場機制實現貨幣政策的決策過程。市場化決策能夠更好地反映市場需求和經濟運行狀況,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決策的透明度,使政策制定更加科學和有效。
該書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深入探討了中國貨幣政策在轉軌經濟中的特征和轉型邏輯,對于了解中國貨幣政策的演變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貨幣政策需更加注重宏觀審慎管理,避免過度寬松或緊縮,也需更加注重與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互動,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