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斌 吳欣睿
(廈門外國語學校,福建 廈門 361012)
地理實踐力作為地理課程核心素養之一,是指以地理實驗、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實踐活動為載體,將學科知識與學科活動融入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力和意志品質。[1]地理實踐力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運用適當的地理實踐方法觀察和認識地理環境,認識人地關系,在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樂學善學、不畏困難。傳統課時教學從形式到教學內容上,均限制了教師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指向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單元教學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優化地理實踐力的培養路徑,如何充分開發校內外豐富的教學資源是落實地理實踐力面臨的重要挑戰。
指向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單元教學是以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為目標,在充分分析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教材,按大任務、大觀念、大項目、大問題的邏輯,將相關知識或內容結構化。[2]指向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單元教學從關注單個知識點或課時轉變為大任務、大觀念、大項目、大問題,從關注解題能力轉變為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使學習真正有效地發生。
胡久華提出,單元教學設計包括核心素養導向的單元學習目標、挑戰性單元學習任務、進階性單元學習歷程、持續性學習評價。[3]本文以“地圖”為主題,提出指向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單元教學設計路徑(見圖1)。

圖1 指向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單元教學設計路徑
地圖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本文以“地圖”為主題構建單元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有關地圖的要求,結合教學經驗以及學生訪談得知學生現有的水平。七年級學生已經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學習了比例尺的計算以及方向的描述,但是缺乏在具體場景中的應用能力。學生對“東西南北”方向的表述多習慣以“上下左右”代替。此外,極少部分學生會在日常生活中主動接觸并且使用地圖,對地圖相關的知識較為模糊。在了解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的基礎上,本文整合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中有關地圖的內容,確定了學習進階的單元教學主題(見圖2)。

圖2 “地圖”學習單元模塊
單元學習目標的確定解決了“學習要達到什么目的”問題。本文提出的以“地圖”為主題的單元設計,指向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根據單元學習任務和學生情況,對單元學習目標進行分解與敘寫(見表1)。

表1 以“地圖”為主題的單元學習目標分解與敘寫
將挑戰性學習大任務拆解為具體的學習活動,形成了單元學習歷程。在拆解單元學習歷程中需要思考以下三個方面:核心知識與真實情境融合,問題解決邏輯與學生認知邏輯融合,預設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和可能存在的問題。[4]將核心目標“養成讀圖、析圖、用圖的習慣,掌握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與廈門外國語學校定向越野社團活動相融合,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單元教學情境。依據學生認知邏輯,遵循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由理論到實踐的邏輯,將大任務分解為三個學習歷程:漫步校園,初識地圖;游走山川,再識地圖;智慧出行,玩轉地圖(見圖3)。在構建整體的單元學習歷程后,預設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和可能存在的問題,細化具體的學習任務。

圖3 單元學習歷程圖
(1)漫步校園,初識地圖
“漫步校園,初識地圖”對應的教學主題為“地圖三要素”,是地圖單元教學的第一課時,是學生認識地圖的基礎課程。學生要在達成運用地圖、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識別圖例、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等學習目標后,向更高、更深層次的地圖知識進階。在本階段設計了基于真實情境的地理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走進校園,調動眼耳口多感官參與,觀察并記錄信息,完善校園平面圖,形成可視化成果(見表2)。在觀察、考察的過程中,學生對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有了初步的認識,在“做中學”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中分享、展示的實踐結果開展針對性教學,適時引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并讓學生嘗試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例如,請學生指出學校東門和西門所在位置;依據定向越野地圖,說出選手奔跑方向,計算打卡點之間的直線距離;在A4紙上繪制教室平面圖,判斷比例尺是增大還是縮小。本節課依托地理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讀圖、用圖,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空間關聯能力,體現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

表2 “漫步校園,初識地圖”教學過程設計
(2)游走山川,再識地圖
“游走山川,再識地圖”對應的教學主題是“地形圖及其判讀”,是認識地圖的進階課程,也是本單元的難點。初中生思維仍屬于經驗型,需要借助觀察、制作、實驗等具象教學手段,向學生提供充足的感性認識,進而向高階思維轉化。初中生在建立山地部位、地形類別、等高線地形圖之間聯系時存在一定的障礙,因此在該部分設計2個地理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學習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
在第二課時,學生用橡皮泥制作地形基本單元,加深對其的感性認識。通過手繪不同地形基本單元的等高線地形圖,建立平面空間和立體空間的聯系,促使學生由具象思維上升到抽象思維,化解難點。在第三課時,本文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地理戶外考察轉換為“云端”考察(見表3)。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世界主要地形區的影像資料。在課中,教師帶領學生結合任務單進行信息的分類梳理和歸納總結,并借助視頻影像資料,實現“走出”校園、“考察”地形的教學任務,提升學生對自然景觀的審美能力。

表3 “游走山川,再識地圖”教學過程設計
(3)智慧出行,玩轉地圖
“智慧出行,玩轉地圖”對應的教學主題是地圖的選擇及使用,是對前面所學地圖知識的綜合應用。“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使得學生缺乏一定的地圖應用場景。本節課以百度地圖為平臺,引領學生帶著問題搜索有用的信息,規劃出行路線,養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見表4)。

表4 “智慧出行,玩轉地圖”教學過程設計
傳統教學注重紙筆測試,然而這種方式難以評價學生地理實踐力發展情況,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指向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單元教學評價應是貫穿整個單元的、多元的且具有持續性的評價。根據單元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以“地圖”為主題的單元評價方式采用表現性評價和紙筆測試相結合。在表現性評價方面,從行動力、意志品質兩個角度設置表現性評價量表(見表5),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在紙筆測試方面,緊扣單元教學主題設計3個情境試題,診斷學生地理實踐力的達成情況。

表5 “地圖”單元表現性評價量表
目前,初中地理實踐力在培養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實踐活動單一、脫離課標和教材、重結果輕評價等。《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更加重視以學生為主體動手操作、親身實踐的學習方式。[5]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指向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單元教學,為初中階段培育學生地理實踐力提供了有效路徑,同時也豐富了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