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業職業學院 李赫蠻 董國珍
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面臨著諸多西方文化入侵,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或多或少受到了不良文化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工作需要針對當代大學生特質,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作為高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發現,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典籍知之甚少,且不感興趣,這說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和認知程度都不高。加上一部分高職院校過度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對學生的文化素養培育關注偏少,導致高職學生雖然操作能力強,綜合素質不高,責任感不強。一些高職生心理素質較差,傳統道德觀念淡薄。
老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在世界哲學發展史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老子的《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其中蘊含了豐富而偉大的教育思想。
“不言之教”,“不言”并不是一言不發,而是講究言簡意賅,遵循“道”的教育方式,不強行使用條令進行管理[1]。教育者要以身作則,以榜樣的力量感化學生,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不是教人不作為,而是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順應自然而為。在教育過程中,同樣要遵循自然規律,按照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規律進行教學[2]。
“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世間萬物皆含有陰和陽,這兩個對立面相沖擊,才能實現萬物調和,促進世間萬物的發展。“一陰一陽之謂道”,陰和陽之間的互動,也使世間萬物得以運動變化。同理,教育工作者也應當遵循陰陽之道,激發學生內生動力,實現自我學習,自我進步。
“我無為而民自化”,這里講的是要去順應自然的規律,遵循事物發展的趨勢,遵守社會變化的規則。統治者只有做到無為無欲,老百姓才能實現自化自正。同理,在教育的過程中,也應當順應學生的天性,培養教師的“無為”教育方式,最終讓學生自然化育,達到教育目的[3]。
“大者宜為下”,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和學生一同成長。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各種知識和技術不斷更新,教師原有的知識儲備已無法滿足學生對新知識新技術的需求。而且,當今獲取知識的渠道多種多樣,學生可以輕松從網上搜索到他們想要學習的知識。相比而言,學生的學習能力、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接受能力、科技產品的應用能力都要超過老師。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要互相尊重,共同學習,最終達到教學相長[4]。
“道法自然”是老子所推崇的觀念,“道”的存在,是自然而生,不受外界影響和外力干擾。在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過程中,也可以應用“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就是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和個性特點,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
1、善“用”教材,不“教”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從學生情感體驗的角度出發,將時政內容整合到教材內容之中。如,在教育過程中融入一些歷史名人和時事新聞,在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同時,增強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學習興趣,這就是“道法自然”思想的體現。同時,教師也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通過融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開展思政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
2、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教書的過程中,要“以素養為本”,通過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自孔子以降,中國古代一直提倡因材施教,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有效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們都能成長提升,學有所獲。
“無為而為”,對于學生來說,“無為”就是需要通過遠離誘惑,來強化和完善道德修養。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也可以融入“無為而為”,讓學生做到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
1、構建氛圍,傳播思想。要想做到“無為而為”,首先就是要構建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圍,來弘揚傳播老子的教育思想。如,學生喜歡刷朋友圈、微博、短視頻等,教師就可以通過網絡載體中的內容,利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學習傳統文化,學習老子教育思想,最終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5]。
2、改善環境,豐富內涵。要想做到“無為而為”,還需要通過改善校園生態環境和硬件設施,來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內涵。將“無為而為”的教育理念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之中,實現模式創新。通過在校園文化和中融入老子的教育思想,讓學生領略到老子教育思想的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的感知力和認同感[6]。老子思想是中國先秦諸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特點顯著,對全世界影響力極大。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在全世界的文化視野之下,肯定和弘揚老子教育思想,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力。
德善德信,是老子的重要理論之一,同樣可應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不論是面對善良和不善良的人,都應該以和善的態度來對待他們,從而幫助不善良的人走向善良的道路。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方面,同樣可以應用老子的“德善”理論,完善學生的道德人格,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2、“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不論是面對真誠和不真誠的人,都應該以真誠的態度對待他們,從而幫助不真誠的人形成真誠的品質。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樣可以應用老子的“德信”理論,強化學生的道德品質,教師應該考慮到思政教育對象的復雜性,以引導為主,避免先入為主的思想,以真誠的態度善待每一位學生。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加強黨史課程的學習,向學生系統地講授黨史理論。黨史理論是每一位學生的必修課,通過學習黨史,一方面讓學生形成良好品質,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體會到共產黨擔負歷史使命的必然性。
1、“圣人以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圣人應該行“不言之教”,這并不是不教,而是不通過言語教化的形式,根據個體的實際情況,采用言傳身教的方法來進行教化。應用到學校思想政治的教學之中,教師就必須要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既不能讓學生感受到壓力,又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提升自己的能力,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一是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將其發揚光大;二是要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理論,積極參加校內、外組織的思想政治培訓,豐富自身的知識庫,這樣才能將思想政治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完美結合,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出高素質的建設者。
2、對于高職院校思政教師而言,還需要具備創新精神和民主意識。如,在學校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微信、微博和論壇等,為學生提供一個咨詢問題的平臺,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同時也能讓學生監督和約束好自己的網絡行為。再者,需要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以平等和民主的方式重構師生關系,認真聆聽學生內心的想法和意見并加以引導,讓學生做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以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加強學生的人文關懷,讓學生能夠健康成長。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繼續發揚謙虛謹慎的精神,日常注重新知識的吸收和積累,能夠虛心向“下”學習,向學生學習新技術、新知識。同時,為了防止學生被網絡上不良思想和言論影響,教師應不斷提升電腦及手機應用技術,提高各種網絡平臺的應用能力,了解熱門話題,理解學生所思所想,防止學生在網絡的不良思想中迷失。
當前,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隨之接受的文化入侵和不良言論也越來越多,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致使一部分人的道德感缺失。此時應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對人們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行提升,從而提高國民綜合素質。《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品,其中蘊含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對后世影響巨大。通過將《道德經》中的老子思想應用到高職思政教學中,可以提高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提高高職院校思政工作時效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