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亮亮
1925年10月,上海印行了一本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著作——《經濟侵略下之中國》,結果不到一個月即告售罄。是年11月再版,不到三個月又熱銷一空。次年3月,該書修訂后的第三版由上海光華書局發行,及至1929年,該書已印行到第六版。當時有家境貧困的進步青年不惜變賣隨身物品,只為合買一本《經濟侵略下之中國》閱讀。
漆樹芬,號南薰,1892年出生在今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的一戶書香門第。辛亥革命時期,青年漆樹芬滿懷革命熱情,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1915年,漆樹芬東渡日本留學,并考入京都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師從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先驅河上肇教授。在河上肇教授的指導下,漆樹芬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了濃厚興趣,遂決心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撰寫一部揭露帝國主義列強經濟侵略中國真相的著作。
1924年,漆樹芬獲得京都帝國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隨即從日本回國,并執教于上海法政大學。在這段時間里,漆樹芬集中精力撰寫著作,終于在1925年5月完成了約三十萬字的《資本帝國主義與中國》書稿。
書稿完成時,郭沫若正巧也暫居上海,漆樹芬便將書稿拿給他審閱。郭沫若與漆樹芬不僅是中學同學,而且兩人都曾留學于日本,是故友舊識。郭沫若用一晝夜時間讀完書稿后,非常驚喜,對書中經專業論證得出的見解和觀點十分認同,認為這是一部“能使我國同胞對于資本帝國主義得到一個明確的觀念,能于我國前途,投出一道光明”的著作,并認為漆樹芬是學術界“篤摯的研究家”,遂欣然同意為書作序。
著作付梓時,為避免與上海書局出版的《帝國主義與中國》匯刊混淆,漆樹芬將書名改為“帝國主義鐵蹄下的中國”。不久,漆樹芬考慮到,帝國主義以經濟侵略為前提,是資本主義的產物,且這部著作又純粹以經濟理論和經濟材料進行論證,故最后定名為“經濟侵略下之中國”。由于書稿已經付印,來不及更改,因此著作出版后,保留了《帝國主義鐵蹄下的中國》和《經濟侵略下之中國》兩個書名。
《經濟侵略下之中國》是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著作。漆樹芬在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近現代資本帝國主義國家“外標文明人道之美名,內懷侵略野蠻之實者”,“在我國經濟政治界侵略我最厲害”,“而從來的經濟學者,只有對之謳歌的、贊美的”。為了揭示資本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中國的真相,不能采用資本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學說理論,而“應該為我們采用的,就是馬克斯派”,“因為世界上除了馬克斯派,實無人能將資本帝國主義的真相曝露于外,馬克斯派實為該主義之照妖鏡、鑄奸鼎”,自馬克思主義出現,“那資本帝國主義之吃人的兇相,便赤裸裸露在我們之眼簾前了”。因此,漆樹芬在著作總論部分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進行了詳盡闡釋。正如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胡繩所說,《經濟侵略下之中國》是他看到的第一本理論書,使他知道什么叫帝國主義以及對帝國主義的種種不同的解釋。
在漆樹芬看來,經濟學者研究學理固然重要,“而以學理應用于解決我國之經濟問題尤為重要”,因此他力圖通過研究“明我受病之所在”,“析其及于我之利害關系”,并“研究其補救之方策”。關于“我受病之所在”,漆樹芬在《經濟侵略下之中國》中指出:“弱我中國者,資本帝國主義也;致我于危亡者,由此產生之不平等條約也。資本帝國主義實為蠶食我之封豕長蛇;不平等條約實為束縛我之桎梏陷阱。”關于“其及我之利害關系”,漆樹芬從商埠、交通和國際投資等方面著手,對資本帝國主義國家強迫中國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行了歷史的和系統的條分縷析,從而揭露了各資本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強迫中國割地、賠款、開辟通商口岸和商埠、設立租界,進而攫取領事裁判權、關稅協定權、內河航運和在我國境內駐兵等特權,強行向中國傾銷商品和輸出資本,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對中國施行層層經濟侵略和主權剝奪,對中國人民進行殘酷剝削和強盜般掠奪的歷史真相。關于“補救之方策”,漆樹芬在書中指出,要“促我國人一致起而奮斗改約”,必要時與帝國主義國家“實行經濟絕交亦在所不惜”。難怪梁漱溟說,關于帝國主義列強經濟侵略中國,“漆樹芬先生一部《經濟侵略下之中國》,計之甚悉,推闡甚明”。除郭沫若為《經濟侵略下之中國》作序外,馬寅初、唐紹儀、吳稚暉、徐謙、蕭嫻等人也紛紛為該書作序、題寫書名或題字等。
該書出版后不到兩個月,蕭楚女在其主編的《中國青年》周刊上發表《評〈經濟侵略下之中國〉》一文,對該書給予高度評價和對作者漆樹芬致以敬意。蕭楚女認為,《經濟侵略下之中國》“不啻給了我們一部很有系統的‘中國近代外交史’。一般中學生得此讀之,實勝于讀一百課干枯無味的所謂‘歷史’課程”,“實為目下中國一般國民——尤其是青年的革命者——所應當人手一卷的書”,該書也是一部“暴露帝國主義壓迫中國的罪惡之作”,“可以增加中國人民革命的決心”。當時大批進步青年在讀完此書后,徹底認清了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中國的真面目,從而毅然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業。
1926年初,漆樹芬攜家人回到重慶,他不僅在重慶中法學校擔任經濟學課程教師,向青年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還出任《新蜀報》主筆,撰文揭露帝國主義列強與反動軍閥狼狽為奸、禍國殃民的罪行,并系統闡述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926年北洋軍閥段祺瑞在北京制造“三一八”慘案后,漆樹芬難掩悲憤心情,他在《經濟侵略下之中國》第三版序中,痛斥賣國軍閥為“惡魔”,在中國制造“循環式之內亂”。漆樹芬因此成為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眼中釘、肉中刺。1927年3月31日,四川反動軍閥殘酷鎮壓“重慶各界反對英美槍擊南京市民大會”的群眾運動,制造了慘絕人寰的“三三一”慘案。漆樹芬作為此次大會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被四川反動軍閥殘忍殺害,年僅三十五歲。
漆樹芬犧牲后,《經濟侵略下之中國》一書的熱度有增無減,到1929年該書已印行到第六版。新中國成立后,《經濟侵略下之中國》一書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價值和史料價值。郭沫若痛惜地說,如果漆樹芬未犧牲,我們國家“關于經濟方面的問題,總有許多是由他的手里給我們解答了的吧”。吳玉章回憶說:“漆南薰的思想和著作,影響是很大的,很深遠的”“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貢獻,可以與當時我黨著名理論宣傳家瞿秋白、惲代英和蕭楚女等同志并駕齊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