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思達”教學法是指集閱讀、思考、表達于一體的綜合性教學方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合理應用“讀思達”教學法,有助于提高英語閱讀效率,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本文主要探究了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讀思達”教學法的應用策略,認為教師可以根據閱讀、思考、表達三者之間的關系科學設計,堅持以生為本,指導學生有目的、有方法地閱讀文本,加強閱讀和思考、表達之間的融合呈現,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深度探索、合理表達,優化英語閱讀教學活動。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讀思達”教學法
作者簡介:汪麗梅(1978.12-),女,福建浦城人,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夢筆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英語閱讀能力。
英語課程包含聽、說、讀、寫等模塊。其中,閱讀占據的比例最大,在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形成與發展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從長期以來的教學經驗來看,有效的英語教學主要以學生的自主閱讀和探究為主,讓學生親自經歷語言理解和文本解讀過程,靈活建構語言知識和寫作方法,以此來顯現閱讀教學的實際價值。而“讀思達”教學法集閱讀、思考、表達于一體,通過一體化教學突顯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不僅與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相契合,還在英語教學中取得了不錯成效。因此,基于“讀思達”教學法探索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具有現實意義。
一、“讀思達”教學法概述
“讀思達”教學法形成于新課程理念背景下,蘊含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化教學思想,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教師的廣泛認可和應用。“讀思達”教學法是閱讀、思考、表達三個方面的綜合體,其中,“讀”指向文本閱讀,是語言輸入的過程;“思”指向自主思考,是理解分析的過程;“達”指向語言表達,是輸出運用的過程。在“讀”的環節,學生需要聚焦文本內容,利用不同的閱讀策略自主閱讀,了解文本內容并獲取基礎知識;在“思”的環節,教師需要提煉出與文本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問題自主分析和探索,深入研讀文本內容,從中豐富學習經驗,內化所學知識;在“達”的環節,師生共同進行知識總結梳理,組織學生利用口頭或書面的方式表達出來,從中運用所學知識,達成閱讀教學目標。顯然,“讀思達”教學法建立了一個從語言輸入到輸出的閉環過程,與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有著顯著區別,符合新形勢下的一般學習流程。教師可要求學生遵循此流程開展學習活動,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一體化教學模式。
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讀思達”教學法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英語閱讀效率
“讀思達”教學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多維思考、積極表達,整個學習過程均由學生自主完成。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這一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教師僅需向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架即可,使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通過經歷知識輸入與輸出的完整過程,掌握豐富的語言知識,總結全新的閱讀經驗,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二)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
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一方面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另一方面使其運用語言知識進行溝通交流。而“讀思達”教學法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運用這一方法,引導學生基于閱讀過程學習詞匯、語法和句型知識,掌握相關語言知識的使用方法,并完成口語或書面表達,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豐富其語言經驗。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英語核心素養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要求,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啟迪學生的潛在思維,為學生創造自主思考的空間,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其具備良好的分析、推理、批判、創造等思維能力。而“讀思達”教學法將“思”置于閱讀和表達的中間,充分體現了思考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讓學生圍繞文本內容多維思考,這不僅與英語核心素養的內涵相符合,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三、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讀思達”教學法的策略
(一)閱讀——以生為本,搭建支架
閱讀是應用“讀思達”教學法的第一步。在此環節,應以學生的自主閱讀和理解為主要形式,教師發揮指導作用,在閱讀教學中搭建適宜的支架,促使閱讀活動有序推進。
1.激趣引導,增強自主閱讀意愿。學生的自主閱讀動機源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倘若他們缺乏興趣勢必會影響閱讀效率。同時,初中英語教材中的閱讀文本篇幅較長,其中涉及諸多詞匯和語法知識,缺少設計的閱讀教學容易加劇學生的畏難心理。為了讓“讀思達”教學法順利應用,在正式開始閱讀之前,應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生成主動閱讀意愿,點燃深入閱讀的熱情。教師可根據文本主題和內容設計導入環節,融合學生感興趣的元素,利用提問、對話、創設情境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思考和討論的機會,使其對文本內容產生探索興趣,進而主動參與閱讀活動。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3 Topic2為例,Section C部分為閱讀課型,文本內容與音樂、樂器和明星相關,學生對此內容比較感興趣。在閱讀之前,教師需要將學生的興趣轉化為閱讀動力:首先,播放提前準備的音樂素材,展示鋼琴曲、流行樂、民歌、搖滾樂等樂曲片段,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在課堂上營造出濃郁的音樂氛圍。然后,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引出閱讀主題,向學生提問“Do you like the music?”“Which song do you like best? Who is the singer of it?”,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喜好,他們回答此問題十分積極,而教師需要肯定學生的興趣愛好,并將話題引到文本主人公莫扎特身上。之后,繼續提問“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Mozart? ”,大部分學生對于莫扎特的了解較少,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因勢利導,利用“the Wonder Boy”這一關鍵詞調動學生的探索意識,指導他們完整閱讀文本,詳細了解莫扎特的童年故事。此教學過程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利用音樂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并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引出閱讀主題,可促使學生在興趣驅動下主動閱讀。
2.任務驅動,自主閱讀文本內容。學生自發形成的強烈意愿可支撐他們參與自主閱讀,而有效的文本閱讀講究方式方法的適宜性,十分考驗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歸納推理能力。為此,教師需要做好“讀”與“思”的銜接,以學生的認知基礎為出發點,結合文本內容設計學習任務,指導學生帶著任務閱讀文本,抓住文本的關鍵線索,提取有價值的詞匯和句子,逐步梳理文本結構框架,并對文本內容形成大致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此環節設計的任務不宜過于深刻,便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即可,只需利用相互關聯的一組任務引領學生閱讀文本,從中獲取重要信息,實現初步理解的目的。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4 Topic3為例,Section C部分的閱讀主題為“The importance of computers”,主要介紹了電腦的廣泛用途及其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提醒學生合理運用電腦和網絡。為了提高文本閱讀效率,教師可采取任務驅動策略,根據不同環節的教學意圖設計適宜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初步理解文本大意。閱讀之前,向學生提出問題“What are computers used for?”,通過此問題驅使學生調取自己的認知經驗,合理預測電腦的具體用途,與文本主題產生聯系。隨后,結合文本主題提出新的問題“Can you predic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title?”,通過此問題引導學生預測文本大意,擴大學生的認知空間,使其產生閱讀期待。之后,引出下一個學習任務“Please scan the passage and underline the top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通過此任務促使學生略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本內容,找出各段主題句并列出文本的框架結構,與前面的預測結果直接對比,實現把握文本大意的目的。如此一來,學生在三個任務驅動下快速了解文本大意,為后續深度閱讀奠定了基礎。
(二)思考——明確主題,深入研討
經過完整的文本閱讀,學生對文本內容已形成初步認識,接下來便要通過思考環節深入挖掘文本蘊含的內涵思想和語言知識。為了讓“讀思達”教學法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教師可以設計一組有深度的問題,指引學生有目的地研讀文本,把握文本主題并進行深入討論。此環節可采取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開展,著重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一步分析概括,清楚掌握重要知識點,以達到深度理解的目的。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既要在課堂上做好“留白”設計,又要做好啟發誘導工作,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深化閱讀教學質量。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3 Topic1為例,Section C部分的閱讀主題為“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主要介紹了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基于“讀思達”教學法,在課堂導入環節組織學生自由談論學習英語的方法,使其將自身學習經驗遷移至文本閱讀之中,對文本內容產生心理期待。在正式閱讀環節,以合作探究為主線,采取略讀和精讀兩種閱讀策略,利用不同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分析,深刻理解文本內涵。首先,組織學生略讀文本,思考“What the red numbers refer to? ”,以此來引導學生找到紅色數字所代表的含義,分析作者列舉這一系列數字的目的,并通過查找文本主題句的方式,理解文章這種開門見山的寫作技巧和行文安排,為后續寫作環節積累經驗。其次,組織學生精讀文章,思考“What are the details of the article? Please find it.”,針對此問題,以小組競賽的方式展開探究,使學生合作找出文中的多處細節,進一步理解作者的巧妙設計,提升課堂參與積極性。然后,組織學生合作探討,歸納總結文本的主要內容,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邏輯化梳理,各組分別匯報學習成果。最后,組織學生自由交流學習收獲,換個角度說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使其認識到要想成為一個有用之才,必須要學好英語。如此便達成了閱讀教學的育人目的,顯示了文本的核心主題。
(三)表達——豐富活動,學以致用
英語學習的落腳點在于運用英語完成溝通交流。因此,衡量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必須根據其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來客觀判定。而英語聽說讀寫總是相輔相成的,閱讀教學既要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知識,還要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使其通過學以致用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為此,基于“讀思達”教學法,學生需在理解文本內容、掌握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目標語言參與情景對話、口語交際和寫作活動,促進語言輸入向輸出的轉化。在此期間,教師需設計豐富的語言活動,指導學生參與不同目的的語言表達,并根據學生的表達情況,了解其對文本內容及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也可以通過語言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4 Topic2為例,針對“How to protect yourself in the earthquake?”這一閱讀文本,教師應用“讀思達”教學法設計教學活動,需在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掌握有關地震的詞匯和句型的基礎上,設計多樣化的語言活動,為學生夯實語言基礎、實現學以致用提供豐富的機會。活動一:根據教材表格所提供的信息,編寫一組對話并復習學過的關于地震的詞匯和句型。活動二:圍繞“What should/shouldn't you do to protect yourselves in an earthquake? ”這一話題展開討論,聯系文本內容,運用所學的詞匯和句型知識,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活動三:根據所給提綱和關鍵詞,復述文本內容,兩兩一組講述地震中自我保護的知識,把握文本呈現的核心觀點。活動四:利用多種句型表達關于should/shouldn't,如“Remember to...”“You'd better...”等。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對于表達有誤的地方,相互幫助,及時修正錯誤。活動五:向學生布置寫作任務,如“Write an article on how to protect yourself in a fire.”,如此一來,學生圍繞閱讀主題參與一系列語言活動,不僅促進了對文本內容和語言知識的快速理解和鞏固,還顯現了“讀思達”教學法的優勢,保障了閱讀教學效率。
四、結語
綜上所述,“讀思達”教學法與英語閱讀教學的融合,優化了英語閱讀教學流程,使得閱讀教學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課堂教學要求,可引領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學習、高效學習,完成閱讀學習目標的同時,促進英語核心素養的持續發展。教師應根據教學實踐經驗不斷總結和反思,促進“讀思達”教學法的合理應用,推動英語閱讀教學的全面革新。
參考文獻:
[1]伊小英.初中英語閱讀“讀思達”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J].校園英語,2022(28):46-48.
[2]鄭亞霞.探究“讀思達”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2022(21):28-30.
[3]林鳳玉.初中英語“讀思達”閱讀教學實踐探究[J].新課程導學,2022(16):74-76.
[4]申海良.“讀思達”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英語畫刊(高中版),2022(13):37-39.
[5]劉堂娟.初中英語教學中開展“讀思達”教學模式初探[J].考試與評價,2020(3):61.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2年開放課題“‘讀思達’教學法視域下提高初中英語閱讀能力的實踐探究”(項目編號:KCA202217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