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堅定的理想目標和堅毅不屈的斗爭意志的豐富內涵,對于磨煉大學生吃苦耐勞的內在品質、提升探索創新能力、增強勇于擔當的責任感有著重要教育意義,通過課程相結合、媒體宣傳、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實現路徑,引導大學生成為新時代的棟梁之材。
【關鍵詞】斗爭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斗爭精神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時期,流淌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它作為內在動力推動我們不斷向前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斗爭精神的內涵也在不斷變化,每個時代的斗爭精神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教育意義。
一、新時代斗爭精神的內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必須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1]。”,這一重要論斷對于理解新時代斗爭精神的內涵有著重要啟示。因此,新時代斗爭精神內涵是“立鴻鵠志、堅守初心”的志氣、“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骨氣。
(一)“立鴻鵠志、堅守初心”的志氣
志氣是指積極上進做成某事的決心與勇氣。志氣也體現著有堅定的理想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這種志氣是新時代斗爭精神的精神來源和動力。
新時代我們所面臨的風險考驗可以說是升級版的難題,面對“硬骨頭”,我們要有兩個志氣。其一,我們要堅定鴻鵠之志。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持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探求,取得了如今奇跡般的偉大成績。迎接新時代風險挑戰一定要以無堅不摧的志向為支撐,還要有戰勝一切的勇氣和魄力。其二,堅守初心和使命的志氣。習近平強調:“初心易得,始終難守[2]。”中國共產黨從成立新中國,到建國時的艱辛,再到改革開放時開辟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今天著實不易。我們要學習繼承先人的精神和本領,保持我們的初心,時刻記住我們的使命。
(二)“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骨氣
骨氣是指有堅毅不屈的品格,有骨氣代表有原則、有底線,不會隨波逐流,有強大且堅定的意志支撐。因此,新時代斗爭精神中的骨氣是擁有頑強堅韌的斗爭意志和品格的精神狀態。
斗爭意志是斗爭精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斗爭精神本身也是一種意志品質。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無論貧窮富貴還是面對強權,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斗爭意志一直流淌在我們中華民族的血液當中,這種骨氣在共產黨人的身上表現的尤其鮮明。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抗疫艱難時期,新時代的青年一代不負眾望,用實際行動證明青年人身上的責任感、使命感,哪里有需要他們就出現在哪里,打破了人們對青年人的成見。他們豪不猶豫地接起了時代接力棒,書寫了新時代的華章。
二、斗爭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有利于磨煉大學生吃苦耐勞的內在品質
對于大學生進行吃苦耐勞精神教育,小到關系個人發展,大到關系國家民族的發展。吃苦耐勞是一個隨著時代變化內涵不斷變化的范疇,每個時代各有其特點。在革命年代,吃苦耐勞其表現為赴湯蹈火,奮勇殺敵[5];在建國初期,其表現為艱苦卓絕,勤儉持家;進入新時代,更多體現在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上。當前,各大高校為學生提供的學習、生活環境也都較為優越,多數大學生都沒有學業和生活上的負擔,在這種條件下漸漸使他們缺少了吃苦耐勞精神的意志,例如有的大學生在生活中秉承及時行樂的觀念;還有的大學生產生“躺平”狀態。因此,將斗爭精神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學習中是很有必要的。即使時代在變,但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卻是萬萬不能丟的。
(二)有益于提升大學生探索創新的能力
探索創新精神是斗爭精神的重要體現。中國共產黨走過的一百多年都是通過不斷地摸索學習、創新出很多新的理論支撐我們走到今天。我們根據中國實際創造性的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做的都是從無到有的突破,有留美歸國的“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決了中國糧食的一大問題。這些人身上無不體現這頑強不息、不畏艱險的斗爭精神,這正是當代大學生們所缺少并要借鑒學習的。然而,目前大學里的創新創業活動雖有很多,但大學生并不能在活動中真正有所收獲。因此,對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是很有必要的。讓學生們深刻體會斗爭精神能夠增加大學生對新事物的探索創新的信心和勇氣,學習斗爭精神也使學生增強愛國信念,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三、斗爭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路徑
(一)在思政課程理論中融入斗爭精神
高校思政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思政教師應將斗爭精神有針對性的融入課堂進行教學,使大學生深入了解斗爭精神的相內容。首先,思政教師應加強對思政教材的深入理解。深入挖掘、吃透教材,采取集體備課、外出學習,將教材中有關斗爭精神的內容進行整合,增加講授斗爭精神的生動性。其次,將斗爭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思政教師應通過講解黨史的事例、舉出斗爭中的杰出人物使學生感悟中華民族斗爭精神的偉大與不易,并弄清楚斗爭精神的發展歷程和背景等,使學生對斗爭精神有更為系統化的理解。最后,在課程思政中有側重的融入斗爭精神的教學內容。高校各門學科雖都各有不同的特點,但專業教師都具有教書育人的責任,教師們應在課程中有效融入斗爭精神元素,這樣更能發揮斗爭精神對學生的積極作用。
(二)借助全媒體力量大力宣傳斗爭精神
新興媒體的出現便于人們及時學習新知、掌握政策,也為上好思政課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同時對思政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通過校園公眾號、微博等平臺定時發布有關斗爭精神的故事講解和短視頻,或播放黨史電影電視劇,讓抽象的斗爭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喜聞樂見的方式為大家解讀。其次,增加思政課中的課程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圍繞主題拍攝小視頻、微電影,學生通過參與具有新穎的表現形式的實踐活動,能更加深刻地領悟并理解前輩們的斗爭精神,增強大學生對斗爭精神的認同感。最后,教師可以編寫校報、設計海報或征集有關斗爭精神的主題文章,通過校園里的媒體每日或每周發表出來,供學生們參讀討論,讓學生能夠觸摸斗爭精神的文化食糧,形成良好的研習氛圍。
(三)豐富斗爭精神校園文化實踐活動
校園文化可以說是學校教育中靈魂所在,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能夠在精神層面對大學生進行隱晦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潛移默化作用。首先,從校園環境入手,在校園的文化布置上增添與斗爭精神有關、突出斗爭精神重要地位的海報,在校園墻上增加英雄人物的手繪,這樣可以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加深對英雄的印象。其次,在校園內多策劃一些以斗爭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同時,還有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志愿社團、斗爭精神宣講團等學生組織,讓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在社團中多多實踐、鍛煉。最后,利用校黨支部、院黨支部為單位,宣傳宣講斗爭精神,還可以在活動中增加黨性文藝匯演、舞臺劇,讓學生實地實景地參與其中,使學生們在活動中既學習到了知識,也鍛煉了自身的綜合能力。
四、結束語
總之,將斗爭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揚斗爭精神,增強自身斗爭本領,讓學生敢于直面風險挑戰、不畏懼困難考驗,增強應對困難風險的抗壓能力,用青春書寫生命的奇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本報評論部.堅持發揚斗爭精神[N].人民日報,2022-11-1(5).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71-84.
[3]劉舒皓,靳玉軍.新時代斗爭精神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與實踐路徑[J].理論導刊,2020.No.423(02):4-12.
[4]習近平.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02).
[5]聶啟元.新時代斗爭精神的內涵、意義及遵循[J].理論導刊,2019(12):39-45.
(作者簡介:武俊言,哈爾濱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