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妤
摘? 要:“快餐式”教學表現為:輕構建過程重知識結論、輕新知教學重刷題應用、輕通識方法重解題技巧、輕學科育人重考試分數等,其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知識構建、思考過程、訓練思維、感悟過程、方法領悟,不能掌握知識的本質。基于此,文章提出充分經歷知識構建過程、充分經歷知識運用過程、重視通識方法解決問題三種從源頭上優化教學設計、避免“快餐式”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學習過程;“快餐式”教學;高中物理
“快餐式”教學影響學生掌握知識本質、提升思維品質、領悟物理方法等,對提升學生物理學習效率和學科核心素養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影響物理學科育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要避免“快餐式”教學,就需要教師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將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從問題產生的根源上采取針對性的策略,改進教學,對物理教學過程正本清源,夯實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的過程,經歷知識的運用過程,重視應用通識的一般方法解決問題。
一、物理教學中的“快餐式”教學現象
(一)輕構建過程,重知識結論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講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更談不上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其次,教師教授大量的“二級結論”,例如電路動態分析中的“串反并同”,選擇內外接法時的“內大大外小小”,教師期望學生能夠通過“二級結論”快速解題,但這種略去了物理本質的分析過程,會導致學生即使記住了“二級結論”,也無法正確運用。由于知識教學是膚淺的,因此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也往往只停留在淺層,不能靈活自如地應用知識,只要條件、情境、問題發生變化,學生就會不知所措,由此教學承載的發展學生、培養學生素養的目標就不能實現。
(二)輕新知教學,重刷題應用
刷題是廣大教師傳授知識的重要法寶,針對新課之后的習題課、單元小結、期末復習、高三復習,教師都會讓學生做一定數量的習題,學生才能鞏固、深化、活化對知識的理解,才能在解決習題的過程中提升建模能力、思維水平、知識整合能力。但并非學生做的習題越多越好,習題課比重越大越好,過度刷題會導致以習題訓練代替知識學習,以習題教學代替知識教學,最終導致新知識構建缺位。甚至某些教師為了節約時間讓學生進行刷題,追求短、平、快的知識教學,在課堂上沒有充分展開知識點,因此學生沒有足夠的思考機會和時間,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硬塞的結論,然后通過習題進行重復訓練。
(三)輕通識方法,重解題技巧
總結解題技巧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解決問題,也是學生提煉、優化知識與方法的過程,是學生認知、思維邁上新臺階的必由之路。但是,總結的行為應該建立在學生充分經歷知識構建、應用過程的基礎上,建立在學生豐富的解題經驗基礎上,建立在學生能夠利用通識方法分析問題的基礎上。如果上課初,教師就給學生傳授解題技巧,將導致學生以題論題,難以融會貫通遷移技巧解決新問題。
例如,教師在教授閉合電路的動態分析時,先讓學生按照“局部到整體再到局部”的思路,利用串并聯、歐姆定律等知識分析某一支路中的電阻發生變化,從而應用了電路中的總電路、路端電壓、部分電阻兩端的電壓、功率,即按照圖1分析問題。學生多次經歷了上述分析過程之后,再歸納總結出電源內阻時“串反并同”的解題規律,即按照圖2快速得出結論。
(四)輕學科育人,重考試分數
物理作為高中的重要課程,在立德樹人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設計的教學應高瞻遠矚,著眼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放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現實中存在“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如此取舍教學內容,過于功利,不利于充分展現物理學科的育人價值。雖然有一些題型高考不常考,但這些高考要求較低的內容往往具有較高的育人價值。次要知識雖然在考試中不常涉及,但教材編寫這部分內容絕非應景而為,一線教師必須深刻認識、理解其價值,并在教學中有效地挖掘出來,才能落實課標要求,使核心素養培養落到實處。
例如,多用電表的使用要求在2017年新課標后發生了較大變化。2003年版課標的要求為:“初步了解多用電表的原理。通過實際操作學會使用多用電表”“以多用電表代替學生用電表進行各種電學實驗”和“以多用電表為測量工具,判斷二極管的正、負極,大容量電容器是否短路或者漏電”,并在附錄1的實驗專題中給出“把電流表改裝成多量程電流表、電壓表或多用電表”。
2020年版的課標要求是“觀察并能識別常見的電路元器件,了解它們在電路中的作用,會使用多用電表”,在學生必做的實驗中,列出了“用多用電表測量電學中的物理量”。
由上可知,課標對多用電表的原理、電表的改裝要求已大幅降低,且2019年新編人教版物理教材的必修3中,已經沒有了電表改裝的相關內容,對多用電表內容的編排只是要求能夠使用,不要求掌握原理。但是電表的改裝對學生復習鞏固歐姆定律、串并聯等相關知識,提升學生思維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考就不教、不學,其實是對物理學科教育教學價值的矮化,是對物理學科育人價值的窄化。
新課標、新教材已經降低了相關要求,學生學有余力,因此教師應適度拓展,讓學生掌握原理:一方面,掌握多用電表的原理,對學生使用多用電表有促進作用,只有掌握原理,學生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理解實驗過程為何要這樣操作;另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相關知識、提升了思維,對電學創新實驗有所幫助。
二、“快餐式”教學導致的不良后果與相應應對案例
(一)缺失知識構建,不能掌握本質
“快餐式”教學往往采用“短平快”的策略,節奏較快,學生跟不上,不能及時消化課堂所學知識,對知識的理解一知半解,這會增加物理基礎不好、學習能力不強學生的學習障礙,導致學生不能掌握知識本質,不能遷移應用知識與方法。在缺乏掌握知識本質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刷題、教學生解題技巧等都是徒勞的,學生往往聽起來精彩,自己做起來卻無從下手。以閉合電路的動態分析為例,學生只有掌握了串并聯電路的特點、歐姆定律等方面的知識,才能熟練分析電路的動態變化,準確地利用“串反并同”實現巧解。
(二)缺失思考過程和思維訓練
思維訓練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使命。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一方面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落實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科學思維是物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科學思維本質就是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提高學生的思考辨析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質疑、判斷、創新等能力。“短平快”的“快餐式”教學會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充分、思考過程缺失、失去訓練思維,無法提升思維水平。
以閉合電路的動態分析為例。學生不僅要掌握物理量間滿足什么規律,還要根據從局部到整體再到局部的思維順序分析問題。在分析電路中的電流變化時,電阻和電壓也會變大,此時學生便不知如何入手分析。如果學生夯實分析過程,根據并聯電路的特點I=I1+I2,抓住電阻不變支路電流的變化和總電流的變化,就能得到電阻值變化支路電流的變化情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感悟到,在分析問題時,可以先分析定值電阻后分析變化電阻,體驗到在物理問題解決過程中抓住不變量分析問題的重要性。
(三)缺失感悟過程,失去方法領悟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只有讓學生領悟、掌握方法,才能促進學生知識、經驗的正向遷移。學生只有經歷了完整的知識學習過程和知識運用過程,才能掌握方法。
以電路的動態分析為例。通過詳細的分析過程,學生除了能夠掌握前述“局部到整體再到局部”的程序法,還可以習得等效電源法和極限分析法。如圖3所示,當滑動頭P向右移動時,分析四盞燈亮度的變化情況。極限分析法是分析物理問題時一直常用的思維模式,對學生的思維水平要求相對較高。它能夠使變化的量到極大或極小,從而使問題顯露出來、學生的分析思路更清晰。在本題中,學生分析L1時,可以利用極限分析法:假設P移動到最右端,RP=0,I1=0,L1變暗;分析L2時,可以利用等效電源法,將L3、L4和電池等效為新電源,L1為滑動變阻器、L2為負載,當RP為0時,外電路電阻R變小,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可知,即L2電流變大,L2變亮。同理,可得L3、L4亮度的變化情況。
三、避免“快餐式”教學的建議
(一)充分經歷知識構建過程
只有充分經歷知識構建過程,避免新課成為“快餐式”的教學,學生才能習得有意義的知識、方法,才能由知識點的短時記憶轉變成長時記憶。這要求新課教學設計要詳細,充分考慮各種細節,預見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放慢教學節奏,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機會,以及預留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消化。只有教學環節完備、扎實,學生的基礎掌握才能牢靠,方法領悟才能透徹。例如,在電路動態分析之前的新課教學中,教師要想開展串并聯電路規律的教學,應讓學生知道某一電阻變化總電阻如何變化。只有夯實學生的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基礎,學生才能分析總電流如何變化,以及路端電壓、部分電路的電壓、電流的變化。
(二)充分經歷知識運用過程
知識運用是學生升華知識理解、習得方法的重要契機。要想夯實知識運用過程,避免“快餐式”習題教學,首先,教師對習題的講解要充分,要解讀清楚習題條件,分清楚物理狀態、物理過程,講清楚為什么,這樣學生才能明白正確解答的來龍去脈。教師需要慎用二級結論解題,即使用口訣等二級結論得出正確答案,也應該用常規方法分析、理解二級結論得到的結果。如前述閉合電路動態分析用程序法、極限分析法、等效電源法等理解“串反并同”得到的結論。其次,對學生的典型錯誤,還要分析清楚錯在何處,錯因是什么(是知識有缺陷還是思維停頓),應如何改正。再次,在知識運用過程中,教師還應給學生時間進行思考,給學生提問的機會,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疑問、困難。最后,夯實知識運用過程,還應適當開展變式教學。
高中物理的不少習題有多種解法,不同解法運用的物理知識、分析問題的思路等一般不同,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變式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思考、分析問題,升華了學生對知識、方法的理解。
(三)重視通過通識方法解決問題
夯實知識,需要學生經歷條件解讀、情境理解、模型構建、規律選擇、布列方程、數學求解、反思小結等思維過程。而采用二級結論解決問題,則跳過了分析的過程,學生雖然能夠巧解某一個試題,但其解題技巧往往難以遷移,就題論題不是習題解決的高效模式。
對此教師應重視教會學生用一般性的通識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構建解決問題的一般性套路;學生在累積了一定的解題經驗后,再探討特殊技巧的解法。學生只有掌握了通識方法,才能更好地遷移運用知識、方法、經驗,避免運用特殊方法巧解時不會出錯。
參考文獻:
[1]晏廷飛. 高中物理“次要知識”的育人價值與實現策略——以“力學單位制”為例[J]. 中小學教材教學,2020(06):45-47.
[2]晏廷飛. 在習題教學中精準設問提升學生思維水平[J]. 課程教學研究,2021(04):74-78.
[3]廖伯琴. 基于《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修訂版高中物理教材解讀[J]. 福建教育,2020(19):28-33.
[4]施東. 物理教學切勿“快餐化”[J]. 內蒙古教育,2015(03):41.
[5]張清兄. 關于高中物理電場解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分析[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08):16-18.
[6]郭向剛. 利用解題后的反思來提高高中物理解題實效性[A]∥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2022未來教育發展與創新教育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七[C]. 2022:6.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