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我們聚焦《指南》中藝術領域的核心經驗,強調以兒童的藝術表達特點為基礎,為孩子們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及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兒童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兒童學會用心靈去感受美、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究“兒童為本”的美術活動課程理念和實踐策略,鼓勵和支持兒童的藝術感受和表達。
源于兒童生活的審美體驗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只有源于生活的藝術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陳鶴琴先生曾說:“給什么樣的環境,會造就什么樣的人。”而選取貼近兒童生活的美術資源,以跨領域整合的方式融入美術活動,更能給予兒童最直觀的審美體驗。
生活中的建筑、風景等都可以為孩子們提供審美體驗,尤其是具有典型特征的物體更能引起孩子們的關注和交流。例如,幼兒園后院有一座宏偉軒昂、瑰麗莊重的古代文廟——夫子廟,這是當地僅存的一座較為完好的明代單體建筑。這一特有文物引起了孩子們強烈的探究欲望:“這個房子的屋檐為什么翹起來了?”“這是不是古代的房子?”“屋頂的花紋好漂亮!”……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分享交流著自己發現的美——生活中真實存在的資源豐富了孩子們的體驗,增強了他們的審美感知能力。
大自然蘊含著多種多樣的美學元素,讓孩子們沉浸在大自然中感受美、表現美是著名教育家杜威給教師的建議。對于孩子而言,幼兒園的童話森林就是大自然的縮影。春天,這里姹紫嫣紅、生機勃勃;夏天,我們總能在大樹下找到一片綠蔭,看荷花開、聽知了叫;秋天,這里落葉繽紛,地面像是撲了一層金色的地毯;冬天,皚皚白雪和樹干的顏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將美術活動搬到戶外,搬進大自然,讓兒童在環境中觀察、體驗、思考、建構中積累經驗,進一步豐富兒童美術表現與創造的內容。
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親近動植物無疑是充滿樂趣和啟發的一部分。幼兒園后院的飼養區有兔子、雞和鵪鶉,從小動物們出生起,孩子們每天給它們喂食,小動物們一天天長大……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了解了動物的生活習性、生存環境等。這些美麗的生命形態和生動的生命現象,能夠引發孩子們的贊嘆和喜愛,從而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節日氛圍也是一種寶貴的美術創作資源,孩子們經常會被元宵節街頭的花燈、國慶節路邊的國旗等深深吸引。于是,我們鼓勵幼兒參加猜燈謎活動,并把爺爺奶奶腰鼓隊請進幼兒園,讓孩子們在親身訪問、觀察中感受民間技藝,在獲得精神滿足的同時提高審美情趣,從而更好地將所見所聞創作表達出來。
立足兒童視角的材料投放
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材料不應只有紙和筆,而應從兒童的視角出發,投放多元化、低結構的材料,構建豐富多彩的可能性。
案例:蛋糕
每年國慶節前,各班級都會開展慶祝祖國媽媽生日的活動,在美術活動“蛋糕”中,孩子們習慣于在白紙上畫、涂色再裁剪成蛋糕的樣子,或用輕黏土捏成蛋糕。當我們將孩子帶進木創工坊,那里有各種形狀的木片、樹皮、火柴棒、釘子、布料、繩子等時,孩子們的創作熱情便被激發出來。
孩子們的作品不再千篇一律,有的孩子在木片上涂畫;有的孩子做雙層蛋糕;有的孩子選擇用多種木塊疊加組合做獨特多層蛋糕;有的孩子剪碎布料變成蛋糕的裝飾;還有的孩子將多根釘子釘在最上層的木塊上當做蠟燭……
活動中,材料的作用是幫助幼兒探索外界環境,進而建立認知。同時,幼兒只有在活動中與各種材料產生互動,才能激發探索熱情與創作能力。
基于兒童年齡特點的創作方式
《指南》中強調“感受與欣賞”和“表現與創造”同樣重要,而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教師往往過于追求創作成品,而忽視了兒童的創作過程和創作想法。只有關注兒童的年齡特點,理解兒童的學習方式,才能真正滿足兒童對美術活動的需求。
一、“玩”字為先,激發創作興趣
幼兒主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美術創意活動中,我們必須在“玩”字上積極實踐,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美術創作的積極性。
案例:秋天的狗尾巴草
狗尾巴草對于孩子們來說既熟悉又新奇。當普通的狗尾巴草遇到水墨時,孩子們會玩出什么花樣呢?本次活動中,教師放手支持孩子們在白色的長布上用狗尾巴草沾墨汁創作。只見孩子們有的用沾滿墨汁的狗尾巴草甩一甩,甩出一條斷斷續續的長線;有的用狗尾巴草畫螺紋,留下的螺紋深深淺淺;有的用狗尾巴草壓一壓,墨的顏色自然暈出濃淡層次……就這樣,伴隨著孩子們的歡笑和時不時露出的驚訝表情,一幅幅水墨作品誕生了。孩子們“玩”出來的國畫作品看似漫無目的,實則處處透露著靈動與趣味。
二、情境為策,營造創作氛圍
在美術活動中,單純地教授會讓孩子們感到枯燥無味,但是很多創作技法又必須通過教學來實現,那么創設教學情境無疑是一個不錯的策略。
案例:和平鴿
剪紙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但是掌握剪紙技巧對于孩子們來說有一定難度的。在國慶節來臨前夕,教師在班級開展了“和平鴿”剪紙活動。為了給剪紙注入新的活力,教師創設了“小剪刀去旅行”的故事情境,通過“上坡”“下坡”“轉彎”“停車”等游戲化語言,讓剪紙過程變得趣味化、生動化,由此,幼兒的語言、思維和動作都被帶動起來,于是一只只富有童趣的“和平鴿”出現了。
在故事情境中剪紙,為兒童營造了寬松、自由的創作氛圍,提供了充分的創想機會,使他們在有趣的操作中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
三、探索為根,豐富創作形式
在美術創作活動中,教師常常被一些慣性思維干擾,比如被固化的材料、工具所限制。但隨著對幼兒行為的進一步關注,我們發現常見的紙、筆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幼兒的創作需求。如果我們在材料、工具上做一些調整,創作形式便會不一樣,而幼兒的作品也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案例:筆筒
在大班主題活動“我要上小學”中,孩子們養成了自己準備、整理學習用品的好習慣,關于筆筒的美術活動也自然延伸出來。此時孩子們卻產生了這樣的苦惱:“畫出來的筆筒不能裝筆啊!”那么,如何調整材料支持孩子們的創作需求,成為教師亟需思考的問題。于是,我們將這次美術活動的地點轉移到隔壁的木工坊——選擇用一塊塊圓木片、一根根圓木棒制作一個真正可以使用的筆筒。孩子們分工合作,有的用鋸子圓木棒,有的用釘子和白乳膠連接圓木棒,不一會兒,一個個小筆筒就呈現在我們眼前。
活動中,孩子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相互合作、積極探索的學習品質,讓我們相信美術創意活動中的材料和工具應該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索和使用。
支持兒童發展的評價視角
兒童作品中處處滲透著兒童的話語,我們可以以兒童的作品為媒介,傾聽兒童、理解兒童,從而欣賞兒童。
案例:大樹
在美術活動“大樹”中,當孩子們的作品被展示在作品墻上時,我聽到有孩子說:“老師,你看浩浩的大樹不是直直的!”我循聲看過去發現,浩浩作品中的樹干全部都是斜著貼的,于是我請浩浩來介紹一下他的作品,浩浩開心地走上前來說:“因為光頭強把我的大樹砍倒了……”聽完浩浩的介紹,孩子們竟然鼓起掌來,紛紛為他的創意想法點贊,同時我也覺得眼前這幅作品立刻煥發出勃勃生機!
教師在解讀作品時,不能僅僅從成人的角度出發“猜測”孩子們的內心想法,而是要基于兒童的視角與其平等對話,了解其創作時的心理狀態與認知發展情況。
總之,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我們需要更多著眼于對“兒童”的研究與支持,基于兒童的學習特點及發展規律,在順應兒童興趣需要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學會用心靈去感受美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美和創造美,從而支持兒童獲得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