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為《綱要》)在目標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生命教育是兒童教育的出發點,以生命為本是兒童教育的基本立場。“桑蠶絲語”主題活動是以幼兒的興趣為導向,捕捉生成的一項涉及自然科學的生命教育探究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幼兒對蠶寶寶是否能變成蛾子的過程充滿了好奇,同時體驗了生命從誕生到消逝再到重生的全過程。通過觀察記錄、思考猜測、調查驗證、親身操作等環節,幼兒不僅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還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初探——蠶的飼養

一、觀察蠶寶寶
【活動片段】九兒從家里帶來了十幾條蠶寶寶,幼兒們看著九兒帶來的蠶寶寶滿是欣喜。“它有眼睛嗎?它的眼睛在哪里呢?”“他身上有好多個黑點,這些黑點是干什么的啊?”“你看它身上有好多腳啊!”“蠶身上好冰啊!”膽大的幼兒將蠶寶寶放進自己的手背上說:“你看,蠶寶寶的腳把我的手抓的好緊啊。”隨后,教師與和幼兒們一起探索起蠶的身體結構,了解了蠶寶寶身上的黑點其實是氣孔,一共有9對。蠶的胸足有3對,腹足有4對,尾足有1對。胸足專門用來抱桑葉,蠶在吃桑葉的時候,這些蠶足就像吸盤一樣,能牢牢吸在桑葉上。
【分析】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觀察與記錄的方式,幼兒增強了對蠶寶寶的了解。這一過程有助于在教育的起始階段培養和啟蒙幼兒對生命的認知,這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要求相契合。教師在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后,進行師幼共學,系統地建構關于蠶的“身體”知識。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幼兒的生命意識,這不僅包括幼兒對生命的認知,還讓幼兒認識到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的構造是精妙的,生命本身又是如此的奇妙。
二、蠶寶寶吃什么呢?
【活動片段】隨著蠶寶寶進入班級,幼兒知道了蠶的胸足專門是用來抱桑葉的,隨后的興趣點變為蠶寶寶能吃什么。接著,幼兒們嘗試用桑葉和生菜喂食。幼兒們發現放桑葉的盒子里不一會兒就爬滿了啃食桑葉的蠶寶寶,而放菠菜和水果的盒子卻不見蠶寶寶的身影,最終得出“蠶寶寶喜食桑葉”的結論。隨后,幼兒又對桑葉的存放產生了疑慮,根據生活經驗,幼兒提出把桑葉放進冰箱冷藏保存。然而,在嘗試實施過程中,由于幼兒園廚房和保健室的冰箱不能存放其他物品,幼兒們不得不放棄這一方案。最終一名幼兒想到,他居住的院子有桑樹,可以每天給蠶寶寶帶新鮮的桑葉。至此,蠶寶寶的食物終于有著落了。

【分析】幼兒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對蠶寶寶的食物來源以及桑葉的儲藏方式進行了猜想,并通過實地調查和親身體驗的方式,最終驗證了猜想并解決了相關問題。在探索的過程中,幼兒了解到養蠶需要相對干凈的環境和充足的桑葉供應,這可以引導幼兒認識到環境對生物生存的重要性,進而培養幼兒保護環境和珍惜資源的觀念。幼兒們在一起照顧蠶寶寶的過程中,還培養了友愛和合作的精神,增進了彼此的情感交流和團結互助的意識。
三、蠶寶寶可以曬太陽嗎?
【活動片段】戶外活動時間到了,幼兒們在準備外出時,突然有了新奇的想法:蠶寶寶可以曬太陽嗎?為了驗證這個猜想,他們找來一個牛奶盒,將蠶寶寶放入盒內,將盒蓋一側關閉,另一側打開,放在室外。過了一會兒后,幼兒們發現蠶寶寶都躲在了關閉蓋子的一側,從而得出“蠶寶寶不喜歡光亮,偏好陰暗環境”的結論。于是他們決定白天把蠶寶寶放在陰涼處,并在離園前將蠶寶寶放在柜子里,還要用KT板放在柜子前面以阻擋紫外線照射。
【分析】幼兒是生命體驗的直接承擔者,他們滿懷著對生命的熱忱,認為蠶寶寶和自己一樣需要陽光的照耀。在實際操作后,幼兒們逐漸領悟到生命之間是有差別的,懂得了要尊重和理解各種生物的生活習性,從而認識到生命形態的多樣性。
四、蠶寶寶的糞便可以干什么?
【活動片段】自從蠶寶寶來到了班級,幼兒們早上進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蠶寶寶的桑葉并清掃蠶室。在打掃過程中,幼兒們總是發現有黑色的顆粒物體。通過一番調查,得知這些顆粒居然是蠶寶寶的糞便,但也是一種中藥——蠶砂。于是,幼兒們將蠶砂清理出來,把它當作肥料均勻地灑在了班里的種植區里。
【分析】通過探討蠶寶寶糞便用途,不僅培養了幼兒保護環境的理念,還能促進生產的發展。教師應著重培養和引導幼兒的環保意識與可持續發展理念。養蠶活動要求幼兒定期喂食和清理環境等,這促使幼兒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提升了幼兒的責任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蛻變——蠶的變身
一、蠶蛻皮了
【活動片段】放學前,幼兒喂蠶時發現蠶蛻皮了。于是幼兒們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閱了相關資料,第二天,幼兒們將所了解的的有關蠶蛻皮的秘密分享給同伴——蠶寶寶每蛻一次皮,就會長大一些。

【分析】這是幼兒第一次直觀感受到生命的變化,幼兒的心靈因此受到驚奇和震撼。通過觀察蠶寶寶蛻皮的過程,幼兒了解到了生命的脆弱性和珍貴,幼兒進一步認識到了生命的頑強。教師可以借蛻皮現象,引導幼兒學會以積極、勇敢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二、給蠶寶寶搭建房子
【活動片段】第二天又是在喂桑葉時,幼兒們發現有一只蠶寶寶不吃桑葉了,而是直立著身子,嘴巴里飄出絲線,還不停地晃動著腦袋,似乎在尋找適宜的吐絲場所。在教師的幫助下,幼兒們找到一些廢紙,用膠帶將紙張兩邊卷了粘起來,試著將這只蠶寶寶放進紙筒里。再過一天,幼兒們再去看時蠶寶寶真的在里面自己蓋起了房子,不過房子還沒有蓋好,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不停蠕動的蠶寶寶。

【分析】幼兒為蠶寶寶構建了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讓其自己造房子。在實際操作中,幼兒更加深刻地了解蠶寶寶對環境的依賴,認識到生態系統對每種生物的作用和重要性。教師此時可以為幼兒拓展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系,進一步激發幼兒保護環境、愛護動植物的意識。
創意——蠶的用途
一、抽絲剝繭
【活動片段】“蠶寶寶為什么要吐絲呢?”幼兒們不停地猜測和分享彼此的想法。經過查閱資料,幼兒們了解到原來蠶寶寶吐絲是在保護自己,它是為了防止在變成蠶蛹的時候被其他的蟲類吃掉。與此同時,幼兒們還了解到蠶絲不僅用于制作蠶絲被和蠶絲面膜,還可以做絲綢、衣服、蠶絲香皂、蠶絲扇等多種產品。
【分析】蠶在結繭的過程中,展現出的堅強與忍耐精神值得幼兒們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堅強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保持內心的堅定。同時,蠶吐絲織繭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教師以此入手,可以培養幼兒安全防護、躲避危險、自我救助與互救的能力。
二、繅絲
【活動片段】在了解了蠶絲的用途之后,部分幼兒繼續深入研究抽絲的方法。他們了解到,必須將蠶繭放在水中煮沸,以便找到蠶絲的起點。然而,面對要不要煮繭抽絲,幼兒們產生了分歧:一部分幼兒認為應該充分利用蠶絲真正的價值,另一部分幼兒認為蠶繭里面還有生命,煮沸會導致其死亡。因此,幼兒們商量后決定先把蠶寶寶安全取出來,再將蠶繭放進鍋里煮沸,以避免蠶寶寶被煮死。他們用剪刀小心地剪開蠶繭,將蠶蛹倒出來。最后選擇繅絲的幼兒們,在教師的幫助下,用電磁爐煮繭成功完成了繅絲。

【分析】在繅絲的過程中,幼兒對于是否煮繭產生了爭議,教師應該支持和理解這些不同的觀點,并為幼兒提供探索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欣賞世界的多樣性,體驗事物的不同方面,并能自己作出選擇,同時接納自己選擇的后果。教師應從兩方面進行引導:一方面,要遵循自然規律,尊重生命,等待自然孵化的過程;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資源,發揮蠶絲的價值。在此過程中,幼兒既表達對生命的渴望,也能深刻理解對死亡的敬畏。
新生——你好,新朋友
一、破繭成蛾
【活動片段】兩個星期后的清晨,幼兒們發現存放蠶繭的盒子里出現了五六只不停撲扇翅膀的蛾子。更令人驚喜的是,蠶繭的周圍布滿了密密麻麻的乳白色顆粒,幼兒們猜測這些可能是蠶蛾產出的卵。
【分析】蠶在繭中化蛹,經歷了蛻變與重生的過程,這為幼兒提供了直觀的感受生命之美的體驗:生育與繁殖的生長概念。此時教師應引導幼兒,珍愛生命、善待生命、欣賞生命。
二、新生命誕生
【活動片段】第二天,當幼兒們再去觀察蠶卵時,發現卵已經變為粉紅色,第三天蠶卵進一步變為了黑色。并且產完卵的蠶蛾一動不動,顯然已經死了。正當幼兒們為死去的蠶蛾傷心難過的時候,他們驚喜地發現了一些形似小螞蟻的蠶寶寶。點點說:“小蠶寶寶吃不了太大的桑葉,我們一定要把桑葉剪的小小的,長大了就可以和它媽媽一樣了。”
【分析】至此,幼兒觀察和了解蠶寶寶的整個生命周期,幼兒親眼見證和體驗生命的奇跡奧秘。面都死亡的話題,教師應該鼓勵幼兒勇敢的接受,積極面對,從而加深了幼兒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關于“桑蠶絲語”活動的思考
“桑蠶絲語”主題活動作為我園的生命教育課程,以“桑蠶”為主題,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教學方法,向幼兒們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通過觀察蠶卵孵化、幼蟲生長、蛻皮進食、結繭化蛹,直至最終羽化成蛾并產卵的整個生命周期。“桑蠶絲語”活動包含了個體生命建構、生命意識熏陶、生存能力、生命周期教育、生態環境教育、觀察與記錄技巧、責任心培養、團隊合作、環保意識、耐心教育、關愛生命、生命價值教育等多個方面。通過實踐活動,幼兒們領悟了生命的寶貴、生態系統的復雜、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思考力、責任感等綜合能力,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標得以實現。
生命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一種人文關懷和教養的體現。生命教育的實施應以生命體驗為基本手段。對幼兒來說,生命教育的重點是在真實的生命情境中直面生命,通過直觀感受、體驗、欣賞和領悟來深入理解生命。通過開展生命教育,幼兒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并感悟生命的意義,從而促進幼兒在生命的詩性和理性方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