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對其身心健康和未來成長至關重要。兒童福利機構往往通過采用混齡養育方式,以培養兒童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得以學習自我表達、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掌握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本研究發現,混齡養育為福利機構中兒童社會性發展提供更為有利的支持策略和有效途徑。
兒童福利機構養育環境
我國的兒童福利機構主要采用三種不同的養育模式,分別為機構集中養育、類家庭養育、家庭寄養。大多數兒童福利機構依據兒童的年齡和殘疾程度,對孤棄兒童進行分類集中養育。目前,我院(西安市兒童福利院)主要有機構集中養育和類家庭養育兩種模式。
一、機構集中養育
機構集中養育又稱集體養育或者集體照料,是指將孤棄兒童依據殘疾程度和年齡階段,由10人及以上構成的班組,進行集體生活養育的一種形式。這種模式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兒童福利機構采用的主要養育模式。而目前我院養育兒童557名,其中440名為集中養育兒童,占比高達到78.5%。
二、類家庭養育
類家庭養育模式是指由福利機構通過招聘形式構建“一父一母”式的養育家庭化養育環境,旨在為孤棄兒童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促進其全面發展。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特別設立“類家庭養育區”,并按照國家的要求合理安排人員、場地、孤棄兒童養育所需經費等各項保障措施。通常情況下,類家庭中一般安排5到6名5~18歲之間的兒童共同生活,在我院類家庭養育兒童占比約21%。
孤殘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性
人類學家梅爾文·科恩特曾說“幼兒有一種天生的與非同齡人交往的傾向”。近年來,我國學前教育領域積極探索并實踐混齡教育,目的在于促進幼兒之間相互影響和學習,以“大帶小”的形式開展混齡兒童的活動,干預并促進兒童在家庭環境下的認知與社會性發展,營造一個“全兒童”空間,從而激發兒童言語、社會性等多方面的積極發展。
基于我國兒童福利機構的現實狀況,大多數此類機構實行同齡、同級的養育與教育模式。盡管這種方式便于實施管理,但由于孤殘幼童體質普遍較弱,外出機會較少,與外界接觸條件有限,導致兒童對護理員的需求及依賴更強,此外兒童之間的交流機會較少,存在“過度護理”“全程護理”現象,久而久之可能造成兒童社會性發展、動作發展遲滯,甚至影響兒童長期全面發展。
幫助每一名兒童更好適應、融入并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是實現“養育、治療、康復、教育、社工”五位一體協同發展的根本目標。積極探索適用于兒童福利機構的學前養育教育方式方法,延伸“養、教”效能,為兒童福利機構養育提供更為有效的支持策略,是當前亟待進行的研究課題、探索方向和實踐嘗試。這不僅是實現兒童福利機構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途徑,也是完善孤殘兒童養育教育體系的根本策略。

案例分析
為進行有效的個案分析,筆者選取了3~6歲之間,非嚴重殘疾且無重度智力障礙的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在集中養育區和類家庭養育區中,共挑選了6名兒童進行研究,其中集中養育區有3名兒童,類家庭養育區也有3名兒童。研究過程中,以兒童的年齡和觀察指標為基準,對每個案例進行了詳細的記錄。
案例一:餐后洗手環節

觀察分析:在案例一中,集中養育區的兒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需求,并具備持續完成洗手程序的自覺性。然而,他們在解決某些環節問題時的意愿并不強烈,對于護理人員的引導接納度較低。相比之下,類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在相同的環節和類似問題面前,表現出更多的自主嘗試行為,并傾向于尋求類家庭中其他兒童的幫助。此外,在類家庭的案例中,可以觀察到兒童之間具有合作互動、相互回應以及共同解決問題的意識。
案例二:日常活動環節

觀察分析:在案例二中,集中養育區的兒童在合作游戲和合作探索方面表現出較低的意愿。相對而言,盡管類家庭兒童的分享行為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長的對話引導和潛在的訓誡影響,這些幼兒仍然展現出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和與他人協商的能力。
案例三:外出活動環節

觀察分析:在案例三中,集中養育區域的兒童與類家庭養育模式下的兒童在自理能力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集中養育區域的兒童在自我管理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困難,難以獨立完成歸納整理的任務。相對而言,類家庭養育模式中的兒童在參與外出活動時,能夠獨立進行如廁、管理個人物品等自我照顧行為。
關于實施混齡養育的探討
一、混齡創設全兒童環境,促進兒童“高躍”發展區
在觀察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令人驚喜的結果: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外出的活動中,類家庭混齡生活的兒童之間交流頻率非常高。這些混齡兒童之間有大量的幫助、模仿和示范行為,同時年幼兒童對于年長兒童口頭引導的接受度更高,對話更自然貼切。案例二中,兒童交流協商,對如何分享糖果達成共識。同時,年長兒童在混齡環境中更容易自發帶頭、自然表率。例如,在案例三中,年長兒童自覺地承擔起“領導者”的角色,帶領年幼的兒童如廁并返回。案例一中,類家庭養育的年長兒童對尋求幫助的年幼兒童表現出自然而然的關心與愛護,他們知曉年幼兒童需要幫助后主動拿取毛巾,有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這些都證明混齡養育環境在不經意間形成“大帶小”氛圍,產生“教與學”活動;年幼兒童對年長兒童的幫助需求信號形成“年幼促年長內化成長”“年長用行為影響帶動年幼”的環境,年長和年幼兒童在解釋、幫助、沖突、合作中不斷超越所處年齡的最近發展區現有水平,甚至突破了他們能力的最高水平。
混齡組合營造出一個更有利于兒童的社會建構環境,更大程度地允許了兒童在生活和活動中扮演主導角色,從而在個體發展領域,特別是在社會發展領域為每個參與活動的兒童提供正面的鼓勵和刺激。相比較而言,同一年齡下的集中養育創設的幼兒社交、語言、活動環境存在自然性局限,尤其在兒童福利機構,殘疾兒童的群體語言難以被護理員充分理解與溝通,導致兒童過度依賴護理員的照顧,兒童活動的潛在發展機會在照料中被忽略。例如,案例一中,集中養育兒童完全依賴于護理員的幫助與照顧,拒絕嘗試自主洗漱;類家庭兒童在相似的洗手環節中展現出更自信的態度,愿意尋求幫助并解決問題。
對于孤殘兒童而言,“最近發展區”的評估與測量顯得尤為困難。提供一個跨年齡段的環境,使特殊群體的兒童能夠獲得充分的交流、指導和溝通,從而實現雙方的共同發展,這是一種值得采納的策略。
二、混齡促進群體認同感,塑造兒童良好品質
鑒于孤殘兒童在生理上的特殊需求以及其成長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近年來,學術界對孤殘兒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力和身體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上。然而,實際上,培養孤殘兒童的群體歸屬感和認同感,對于他們成年后順利融入社會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創設混齡的養育環境,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孤殘兒童對自我身份及集體概念的認知形成。在案例二中,我們觀察到集中養育環境下的同齡兒童在參與某項活動時,分享與合作的能力似乎受到限制。案例中的兒童采取了拒絕接觸和溝通的策略,這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互動環境的形成。最終,兒童護理人員不得不以終止互動的方式結束這一過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類似家庭的環境中,年長兒童模仿成人的語氣和態度進行交流時,年幼兒童似乎更易于接受,并且更容易達成共識。
在混齡環境中,年齡差異相較于護理人員的直接管教,更易于促成角色間的互動,且互動關系的質量亦存在顯著差異。混齡環境在深層次上為幼兒提供了“互助互愛”的氛圍,促進了兒童間的相互接納、相互促進、相互幫助和相互理解,從而形成了“被認可”和“被認同”的體驗與經歷。這種氛圍有助于兒童獲得成功感和成就感,進而樹立自信心。此外,這樣的環境對于兒童福利機構團體人文文化的建設具有深遠的發展意義。
關于混齡養育的探索,我們將持續進行。家庭式混齡養育模式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養育視角,引領我們深入理解兒童之間的潛能與發展的可能性。這無疑為養育者和教育者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和要求。作為兒童福利機構的一線工作人員,我們必須重新定位、重新觀察、并深入陪伴,勇于嘗試和總結,不斷尋找更佳且更實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