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評論員 江坤
短視頻毫無疑問仍然是目前最為活躍的視聽形態,但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短視頻的內容格局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開始的野蠻生長到早期優質短視頻內容的創作,激烈的市場競爭使短視頻內容的賽道已經高度內卷,各類博主不得不持續提升內容質量,不少博主的短視頻內容質量已經達到了被粉絲評為“不敢催更”的程度。時至今日,有不少熱門短視頻的選題策劃、畫面質量、整體呈現都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不遜于傳統主流視聽媒體。在這樣的背景下,主流視聽媒體的內容創作又該何去何從?
傳統主流視聽媒體在短視頻內容創作的過程中大致經歷了早期的跟隨潮流自主摸索和中期的深耕各類新聞內容現場報道兩個階段,涌現出了諸如四川觀察、天眼君、第一現場等隸屬于各級廣電媒體、節目欄目的優秀廣電媒體短視頻賬號。但在今天短視頻內容生產高度內卷的背景下,追求短平快的新聞現場報道的競爭優勢似乎已不再是顯著優勢,傳統主流視聽媒體亟需尋找新的內容發展突破口。
配以簡單的文字或畫外音,再加上時下流行的背景音樂,這樣的傳播內容在短視頻發展早期確實獲得了用戶的高度認可。然而,以目前的眼光審視這些內容,則難免顯得不夠精細,如現場拍攝的簡單畫面內容質量不夠高、信息不夠豐富、形式高度同質化,顯然難以滿足審美要求越來越高的短視頻用戶。
客觀上講,用戶審美偏好的轉移對于傳統廣電視聽媒體而言或許并不是壞事,反而可以催生出更多可能。短視頻用戶對于各類高質量短視頻內容的欣賞、認可反映了用戶對于此類內容審美能力的提升,用戶開始追求更專業、更高質量的視聽內容,期望有更好的審美體驗,而不再是像短視頻發展早期追求內容的數量和感官刺激。
傳統主流視聽媒體作為視聽內容生產的“國家隊”,顯然擁有更強的選題策劃和內容生產能力,過去短平快的內容生產模式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傳統主流視聽媒體內容從業者的創作精力,致使高質量的短視頻內容數量相對較少。如果將有限的內容生產能力高度聚焦,不追求內容的“第一現場”、時更周更,而是追求內容的真、質量的精、審美的美,或許更容易獲取時下短視頻用戶的認可,拓展傳統主流視聽媒體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