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把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與方法同歷史資料結合起來進行科學研究的典范,也是將革命性與科學性高度統一并貫穿于研究工作全過程的典范。它全面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論述民族形成過程及國家產生的三種類型,闡明了國家的形成過程及其本質,揭示了民族與國家產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與國家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多方面的貢獻。對這一馬克思主義經典所蘊含的民族與國家理論及其當代價值進行研究,既有助于人們更為科學、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這一經典蘊含的思想,也有助于充分促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民族與國家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
[關鍵詞]民族形成;國家起源;民族國家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A81;D0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3)06—0027—08
[作者簡介]吳晶,女,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專業博士生,研究方向:民族理論、民族政治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產黨人要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1恩格斯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下簡稱《起源》)就是一部值得共產黨人常讀、從中領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經典。因為這本著作是全面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闡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性質、方式、道路和目標的文獻,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與國家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多方面的貢獻,尤其是豐富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發表后被廣泛傳播,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周恩來同志把它稱為馬克思主義第一部民族學著作。對這本馬克思主義經典所蘊含的民族與國家理論及其當代價值進行研究,既有助于人們更為科學、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這一經典蘊含的思想,也有助于充分促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民族與國家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
一、恩格斯論民族形成與國家起源
恩格斯在《起源》中論述了民族形成過程,分析了國家產生的三種類型,闡明了國家的形成及其本質,揭示了國家產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民族形成理論
1.民族形成的一般過程。在《起源》中,恩格斯是從人類社會的婚姻關系的變化及由此帶來的家庭制度的發展入手,來一步步分析和闡釋氏族發展成部落,部落再發展成部落聯盟,最后發展成民族和國家這一過程的。
原始社會中最早的婚姻狀態是群婚。隨著社會的發展,群婚制先后歷經了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在血緣家庭中,婚姻按輩分劃分,同一輩的兄弟姐妹互為夫妻關系,不同輩之間則禁止性交關系。普那路亞家庭是從血緣家庭演變而來的,是群婚的最高發展階段,它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的婚姻關系,這是人類婚姻史上的重大進步,直接引起了母系氏族的誕生。因為這種族外婚制決定著留在血族集團內的人,只能是每一代女兒的子孫,至于每一代男子的子孫則因這些子孫隨母而居而屬于另外一個血族集團,并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進而演變為母系氏族,于是氏族產生了。
氏族出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多以及活動范圍的擴大等原因,氏族過于龐大就會產生許多不便,于是一個氏族分化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氏族,新氏族與原有氏族一樣作為單個氏族而存在。由于血緣親屬關系的存在,這些新分化的女兒氏族與原來的母親氏族自然組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即胞族。而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互通婚的氏族或胞族便會共同組成一個部落。但并不是所有的部落都存在胞族這一環節,有的部落由于某種原因(如氏族數目不多或大大衰落)沒有胞族這一中間環節。與氏族和胞族相比,部落已經具有政治和軍事組織的性質。
隨著氏族、胞族、部落的人口和地區不斷擴大及相互間戰爭的增多,親屬部落間的聯盟,常因暫時的緊急需要而結成,隨著這一需要的消失即告解散。1但是在有些地方,最初本是親屬部落的一些部落為了長期的共同利益會結為永久的聯盟,這種永久聯盟的出現就朝著民族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2這就是說民族是在部落聯盟的基礎上形成的。當然恩格斯也指出有一些特殊情況,他說“在荷馬史詩中,我們看到希臘的各部落大多數已聯合成為一些小民族;在這些小民族內部,氏族、胞族和部落仍然完全保持著他們的獨立性”3。這就是說,一些親屬部落會不經過部落聯盟階段就直接聯合形成民族。
綜上所述,《起源》中所論述的原始民族要經過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聯盟這幾個發展階段才能最終形成,這是原始民族形成的一般過程。但有時也會有特殊情況的存在,即有些部落和民族會不經過胞族和部落聯盟這兩個中間環節,直接由氏族和部落聯合而成。
2.民族形成的原因和條件。馬克思主義哲學講事物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那么民族的形成也是這樣。對于民族形成的外因,恩格斯在《起源》中明確指出,它的形成常因“緊急需要”。 所謂的“緊急需要”就是指各部落或各部落聯盟之間經常發生的掠奪性戰爭,以及隨后出現的“以俘虜充作奴隸”的現象4。在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較之前有了大的發展,所以生活資料的品種和數量都比之前增加許多,這極大地刺激了各民族的貪欲。因此,各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經常會發生掠奪性的戰爭。在頻繁的掠奪戰爭中,各親屬部落或部落聯盟為了進行防御和保證掠奪戰爭的成功,便聯合在一起,起初是短暫的結盟,后面發展為永久性的結盟,最后發展為民族。因此,可以說掠奪戰爭是促使各親屬部落或部落聯盟聯合而形成民族的外部原因。
除了上述的外部原因之外,民族的形成還應該是內部條件發展成熟的結果。對于這一點,恩格斯在《起源》中也作了詳細的論述,概括起來說就是部落或部落聯盟聯合發展成為民族,一般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語言。
共同的地域,這是民族形成需要達到的最重要的基本條件,也是其他基本條件得以形成的基礎。在原始社會早期,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生活和生產的區域,以及用作防御外敵入侵的周圍地帶。相鄰部落中間有一個誰也不能占領的廣闊中立地帶。中立地帶的大小由語言接近與否而定,語言較接近的,中立地帶較小;語言差別較大的,中立地帶則很大。由于各語言相近的親屬部落領土是接壤的,還由于它們之間有血緣關系,于是相互之間的互動就較為頻繁,這種互動可能是物品的交換、生產技術的交流以及共同抵御外敵等原因造成的,總之頻繁的互動增強他們共同的經濟和生活聯系,共同的文化、習俗等逐漸形成,“親屬部落的聯盟到處都成為必要的了。不久各親屬部落的融合,從而分開的各個部落領土融合為一個民族的整個領土,也成為必要的了1”,這樣就為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地域的基礎。
共同的經濟生活。恩格斯在《起源》中說“游牧部落從其余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游牧部落生產的生活資料,不僅比其余的野蠻人多,而且也不同。同其余的野蠻人比較,他們不僅有數量多得多的乳、乳制品和肉類而且有獸皮、綿羊毛、山羊毛和隨著原料增多而日益增加的紡織物。這就第一次使經常的交換成為可能。”2由此可以看出,正是游牧部落和野蠻部落的分離,從而使之前只是在部落內部進行的偶然的交換,以及由各自的氏族酋長在部落與部落之間進行的更為偶然的交換發展成經常性的交換。交換的次數由偶然的、少數的變為頻繁的、經常性的交換,交換的范圍也從部落內部擴展到了不同部落之間,“而且當畜群開始變為特殊財產的時候,個人交換便越來越占優勢,終于成為交換的唯一形式”,這樣各不同部落的成員之間進行交換以及把交換作為一種經常制度來發展和鞏固的一切條件都具備了3。交換的這種發展變化,使不同部落間的人們經濟聯系越來越多,逐漸形成共同的經濟生活,這就為原始社會后期民族的形成創造了共同經濟生活的條件。
共同的語言。如果說,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使部落或部落聯盟人們之間的交換迅速發展,那么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則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換更為活躍了。因為“隨著生產分為農業和手工業這兩大主要部門,便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即商品生產;隨之而來的是貿易,不僅有部落內部和部落邊境的貿易,而且海外貿易也有了。4”經濟生活聯系需要語言來溝通,這就為形成共同語言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條件,于是人民便以氏族部落的基本方言為基礎,同時融合其他部落的語言形成了共同語言,并廣泛使用。這種共同語言的出現為原始社會后期民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語言條件。至于為什么要以氏族部落的方言為基礎,那是因為“只有主要方言相同的部落才結合成一個大的整體”5,在此基礎上融合其他民族的方言最終形成共同的民族語言。
當然我們也知道,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僅僅依靠上述三個條件是不夠的,但是因為恩格斯在《起源》中幾乎沒有提到,所以這里就不做更多的探討。綜上所述,當原始民族形成的大多數條件都具備了的時候,原始民族便形成了。
(二)國家起源理論
由于各個民族的具體歷史條件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各民族從民族發展成國家的過程形式也各有特色,西方不同東方,羅馬有別于希臘,生動地體現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一致性和多樣性的統一。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總是通過特殊形式表現出來,通過深入剖析典型,可以更好地了解一般。因此,恩格斯在《起源》一書中敘述了國家產生的具有典型意義的三種類型,即雅典式、羅馬式、德意志式,并且以此闡明了國家的本質,揭示了國家產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國家形成過程中的共同之處。
1.國家形成的三種類型。雅典式。雅典的民族和國家的形成具有典型的意義,它是在內部的經濟發展和外地人這兩個因素共同作用下,經過三次社會改革之后,從氏族社會中脫胎出來的,是氏族社會內貴族階級和平民階級進行斗爭的產物,沒有受到外來的或內部的暴力干涉。
羅馬式。羅馬人國家的產生同雅典人國家的產生不同,“在羅馬,氏族社會變成了閉關自守的貴族,貴族的四周則是人數眾多的、站在這一社會之外的、沒有權利和義務的平民;平民的勝利炸毀了舊的氏族制度,并在它的廢墟上面建立了國家,而氏族貴族和平民不久便溶化在國家中了”1。這就是說,羅馬人的國家不是直接從氏族社會內部產生的,而是由不屬于“羅馬人民”的外族人所組成的平民同羅馬氏族貴族進行斗爭并取得勝利的結果,它是國家產生的第二種類型。
德意志式。德意志人國家的形成,是國家產生的第三種類型。它同雅典人、羅馬人的國家形成有著不同的特點。在氏族社會末期,由于經濟發展和人口的擴張,促使尚處于野蠻時代的德意志人開始向外遷徙擴張,向正在衰落的羅馬帝國發起進攻,斗爭持續了300年,直到6世紀末才最終征服羅馬帝國,然后在被征服的羅馬帝國的廣大領土上建立了德意志國家。
2.國家形成的原因。恩格斯在《起源》中所論述的國家產生的三種主要類型,雖然都是以古代歐洲歷史作為例證,但卻具有廣泛代表性。恩格斯在論述這三種類型國家產生的同時,對國家形成過程中的共同之處也做了分析。
第一,國家的形成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原始社會末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擴大,隨之而來的便是集體勞動形態被個體勞動形態所代替和私有制的出現。私有制是與氏族公有制完全對立的一種所有制。它不僅得不到氏族機關的保護,相反還被傳統的原始共產制所侵犯。因此,當私有制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便迫切地需要一種新的機關來為它服務,要求這種機關要保護私有財產,承認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這樣國家便被發明出來了。當時的雅典、羅馬和德意志都是生產力較為發達的地區,因此也就率先產生了國家。
第二,各民族廣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氏族社會中,人們是以血緣親屬關系為基礎組成社會生產單位和社會管理機構。同族共居是氏族制度存在的自然前提。原始社會后期,由于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多,于是不同部落成員之間的社會交往便不斷擴大,甚至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和財產,部落開始大規模流動遷徙。最后不同氏族不同部落的人們便雜居起來,以致居住在同一個地區內的人們,不僅職業不同、利益不同,而且血緣、民族、語言等都不同。這種情況下,血緣紐帶被沖破,只能以地區為單位來組織居民并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此外別無他法。這種按地區建立起來的各級權力機關,就是國家。歐洲民族大遷徙就是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就是德意志國家形成的過程。
第三,頻繁的戰爭。民族流動與戰爭是形影相隨的,凡有民族流動的地方必伴隨有頻繁的戰爭。2早期德意志人是主要從事游牧、狩獵和戰爭的部落,人口的增長和生產的發展,使他們深感牧場的狹小,因此不得不開始進行民族遷徙。在遷徙的過程中,男子一般都會武裝起來,起初是為了抵御襲擊,后期為了占有更多的土地、財富和俘虜,便開始主動發起掠奪性戰爭。德意志國家就是直接在征服外國的廣大領土上,由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長期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封建制國家。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分工、商品交換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使集體勞動形態被個體勞動形態所代替,私有制出現。為了獲得財富的累積,部落開始大規模流動遷徙,戰爭如影隨形,最后不同部落人民雜居融合在一起,于是以地區為單位建立起各級權力機關,國家便產生了。以上就是恩格斯在《起源》中關于國家起源理論的論述,奠定了馬克思國家起源學說的基礎。
二、恩格斯民族與國家思想的當代價值
當今的世界都是以一個個的民族國家作為基本的政治單位建構起來的,世界民族之林也是由一個個取得了民族國家形式的民族共同體所組成。因此,建設民族國家和進行國家民族的建構是所有現代國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從當前世界各地區民族國家的建設來說,雖然情況錯綜復雜,各具特色,但基本上都可以從《起源》論述的三種模式中找到可以借鑒的經驗。雖然《起源》中恩格斯論述的是原始民族或者說是前國家社會的民族產生和發展,但是形成現代民族的那些共同性要素是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甚至原始社會中就已經萌芽,而且這些萌芽是產生和保存在原始民族群體所具有的那些穩定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中。因此研究原始民族的形成規律及國家的起源,對于我們今天建構國家民族和建設民族國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恩格斯民族形成理論為現代國家民族的建構提供了基本目標和實踐路徑
從學理上看,共同性就是共同體的命脈,沒有共同性就沒有共同體,共同性的“稀薄”與“濃稠”決定著共同體韌性的弱與強。1共同體的共同性就是指共同體的成員在利益和信念上的一致性,“這些利益和信念,常常是讓一個群體成其為共同體、讓一個個體成其為共同體成員的東西,比如語言、文化、歷史、經濟生活等等”2。也就是說,作為民族共同體,共同語言、共同歷史、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地域等都是民族成員所具有的共同性,它們能起到歸屬聚合的構成性功能,促使民族共同體的組成成員形成一致的利益和信念,從而長久的相互幫扶、彼此善待、共同生活。這一點也正好可以跟《起源》中論述的民族形成的過程相互印證。那么反過來說,構建民族共同體就是要增進民族共同體成員在語言、地域、文化、經濟生活等方方面面上的共同性。這就是說,《起源》論述的民族形成條件,即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雖不全面,但無疑都屬于建構民族共同體而需要增進的最最基本的但又“非建不可”共同性目標,同時也是增進民族共同體共同性的基本實踐路徑。當然,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是國家民族層面上的民族共同體,則會有更高層次的要求:共同語言,即全國通用共同的語言。這一點對那些多民族國家的國家民族建構而言,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說:“實際上對官方語言的界定、標準化和教學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民族國家建構’的首要任務之一”3;共同地域,即擁有主權完整的疆域。主權和疆域是討論國家民族的現代政治前提,也是國家民族的基礎和政治保障;共同經濟生活,即全國統一的經濟體制及其所有形成的地區、行業分工和相互間依存的密切關系4,這是構建國家民族的物質條件。當然,無論從歷史經驗還是現代實踐來看,要構建更加穩定的國家民族共同體,僅僅實現上述幾個方面的共同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情感、意識、文化等等各方面為各民族共同性的增進創造條件,這也是今后各民族國家建構國家民族需要努力的方向。
構建國家民族共同體需要增進共同性,同時也要尊重和包容差異性。《起源》中論述的各種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都是“共同性”與“差異性”共生共存、辯證統一的結果。原始社會早期,人群共同體都是以血緣、族源等天然形成的“共同性”要素來進行內部的整合,同時又以血緣、族源的“差異性”來區別“我們”和“他們”。氏族的本質也因此是由族外婚維系的以血緣親屬關系結合而成的血族團體。之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交往的擴大,人群共同體從氏族發展成部落,部落又結成部落聯盟,最后發展成民族,在這個過程中天然形成的共同性要素逐漸淡化,后天形成的在語言、文化、地域、經濟等各方面的“共同性”要素不斷增多,與之相對應的“差異性”也不斷擴大、復雜化,“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1,這個力量就是國家。國家作為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特殊公共權力有必要進行政治和社會整合,通過構建國家民族共同體,將社會內部不同族群、民族納入其中,使其共同生活。至于如何在國家民族共同體的建構中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不同的民族國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一些國家出于專制統治的需要,采用了強制同化的手段,將不同族群、民族身份或國外移民的身份強制轉化為主體民族的民族身份。還有更為極端者為了建構純粹單一民族的民族國家,甚至采用了“種族屠殺”“族群滅絕”“屠殺宗教異見者”等非常殘忍的手段。以加拿大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則更加強調“差異性”對于民族發展的重要性,它們以維護國家統一為前提,采取了“多元文化主義”來處理國內民族問題,將民族問題“文化化”。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將正確把握民族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置于凝聚與發展的邏輯中,確立和發展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民族理論與政策,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自在走向自覺,由自覺走向自強,最終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這些民族國家的實踐也再次證明,在處理國內民族問題時,過分強調“共同性”或者“差異性”都是不可行的,只有在增進共同性的同時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才能更好地促進內部各民族的團結、融合和發展,才能構建更加穩固的國家民族共同體并持續發展。
(二)恩格斯國家起源理論指導了現代民族國家的建設
《起源》是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在整理他的遺稿的基礎上寫成的,揭示了民族形成與國家起源、發展和消亡的機理,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與國家理論的基礎。但其實在這之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經對民族與國家這兩個歷史現象做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并在他們的許多著作中都做了詳細論述。恩格斯在完成《起源》后,又專門對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及其特點做了認真的研究,寫成了《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這一代表馬克思恩格斯民族國家思想理論的經典名著。馬克思恩格斯民族國家理論指出,當資本主義上升到一定時期,民族過程會與國家形態自然結合而出現一種新的國家形態——民族國家,它會消除封建割據,建立統一市場,形成共同語言和民族共同體意識,然后以民族的名義擁有領土主權和國家建制。2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民族國家的歷史進步性和重要性,認為它最終會取代中世紀的傳統帝國和封建割據國家,成為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形態;同時也指出資本主義民族國家具有階級性,認為它是掩蓋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幌子,各國的資產階級會通過發展國際貿易和開拓世界市場等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逐漸挖掉“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而后形成資產階級的國際聯合,造成“工人的民族性不是法國的、不是英國的、不是德國的民族性,而是勞動、自由的奴隸制、自我售賣”。3基于此,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工人沒有祖國”,同時還強調“無產階級首先必須取得政治統治,上升為民族的階級,把自身組織成為民族,所以它本身暫時還是民族的,雖然完全不是資產階級所理解的那種意思”4。這就是說,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由于資產階級占有能夠實施“政治統治”的民族國家的領導權和幾乎全部的生產資料,因此,“祖國”屬于資產階級,不屬于工人階級,“工人沒有祖國”;工人階級若想擁有自己的祖國,則首先必須要從資產階級手中奪取政權,取得民族國家的統治地位,成為“民族的階級”,也就是相對于“民族資產階級”的“民族無產階級”,即便這是“暫時的”但首先必須是“民族的”。1這實際上就是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推翻資產階級統治之后,實現人類解放(共產主義)之前,采取什么樣的形式組織國家政權指明了道路,那就是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即社會主義性質的民族國家。
當然,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國家思想理論并不是僅僅限于對單一民族的民族國家的認識和研究。在他們的論述中,多次提到多民族國家,如“恢復波蘭,就意味著恢復一個至少由四個不同民族組成的國家”2,“歐洲沒有一個國家不是不同的民族處于同一個政府管轄之下……沒有一條國家分界線是與民族的自然分界線, 即語言的分界線相吻合的。”3這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充分認識到在很多國家內部普遍存在多民族或族群的現實情況,只是他們沒有來得及論述應該如何建設統一多民族的民族國家。但這不代表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國家理論不適用于指導這些多民族的民族國家的建設。關于這一點,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繼承人列寧和斯大林,以馬克思主義民族國家思想為指導,領導蘇聯的工人階級進行了建設統一多民族的社會主義民族國家建設的初次實踐,雖然最終失敗了,但為在多民族國家建設統一的社會主義民族國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是偉大且成功的實踐,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國家理論是可以用來指導現代多民族國家建設的科學理論。
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國都在加快國家民族和民族國家的構建,以便更好地應對外部的挑戰。與西方資本主義所提倡的“一族一國”的民族國家建構理論相比,馬克思主義民族與國家理論無疑更有助于各民族國家正確認識民族國家內部民族構成的復雜性,為構建現代民族國家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三、中國共產黨對恩格斯民族與國家思想的創新發展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基于這樣的歷史基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始終將各民族的共同意志作為民族理論闡釋和民族政策實踐的根本原則,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與國家理論的認識與研究,并且將其與中華民族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和立場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成功的走出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正是基于對中國統一多民族國情的把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實質上是分為兩個層面的兩條道路:一個是啟迪于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反帝斗爭中的民族自覺,然后又在中國的民族國家建構和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道路;一個是以自在的中華民族為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發展而確立和實行了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定了一整套立足于真正平等基礎上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諸方面的民族政策4,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這兩個層面的兩條道路最終統一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對各民族共同意志的堅守闡釋出的是中華民族即“國家民族”的政治價值取向和各民族貫通古今、邁向未來的共同力量,即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四個共同”理論的提出,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國家理論,是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民族國家理論的創新發展。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四個共同”的要素內容既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目標指向和核心內容,又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開拓了從歷史到現實、從現實到未來的“共同”視野1。“共同”就是一同、一起、一塊、協同的意思,強調的是各多元主體間的平等關系、參與關系、協同關系,強調各民族都是主人、都是共同主體。2幾千年前,56個民族在中國的大地上相遇、相知、相融,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為中華民族的生存提供了物質載體;共同書寫了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歷史基礎;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厚植了文化根基;共同培育了偉大的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凝聚了精神動力。面對現在和未來,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需要全國各民族群眾的共同團結奮斗和共同繁榮發展。因此,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以下簡稱“兩個共同”)成為當前民族工作的主題。在這“兩個共同”中,核心也是“共同”,這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實際而始終秉持的基本立場,也應該貫穿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過程;關鍵是“團結奮斗”,這是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意味著全國各族人民要牢牢地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投身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內容和目標是“繁榮發展”,即共同繁榮、共同發展,“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必然要求“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因此要統籌考量民族地區面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因地制宜確定民族地區發展的道路,增強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競爭力,不斷縮小各民族地區的差距,堅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確保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同時,通過堅持“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價值遵循,還有利于增加各民族之間的信任,穩固良好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從而有助于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強大的精神合力,使中國式現代化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結語
新時代,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我國民族工作的主線,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中國共產黨基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實際而形成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與國家的理論創新。為了切實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仍然需要加強對包括《起源》在內的所有馬克思主義民族與國家理論經典著作的研究和解讀,并且不斷地將馬克思主義民族與國家理論的研究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國家和國家民族的現實需要和實踐發展相結合,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與國家理論的創新發展。
責任編輯:張彥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5頁。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1頁。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1頁。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15頁。
4候惠新:《研究民族起源理論問題的指南——學習〈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中關于民族理論的一些體會》,載《新疆社會科學》1984年第3期。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82頁。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78頁。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78頁。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82頁。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14頁。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頁。
2王希恩:《國家起源與民族聚合》,載《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1嚴慶:《政治認同視角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考》,載《北方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
2李義天:《共同體與政治團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3頁。
3威爾· 金里卡:《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與公民權》,鄧紅風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3年版,第480頁。
4郝時遠:《類族辯物:“民族”與“族群”概念之中西對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63頁。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89頁。
2張三南:《也談對馬克思恩格斯民族國家論述的誤解——兼就民族國家相關問題與馬德普、杜孝珍教授商榷》,載《世界民族》2021年第3期,第1-10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6頁。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頁。
1郝時遠:《重讀斯大林民族(нация)定義——讀書筆記之一:斯大林民族定義及其理論來源》,載《世界民族》2003年第4期,第1-8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225頁。
4郝時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理論性與實踐性》,載《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1郝時遠:《各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民族》,載《中國民族》2020年第10期。
2韓艷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民族國家建設的理論創新》,載《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