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麗 郭翠翠
[摘要]塑造積極網絡社會心態是提高網絡治理能力、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議題,同時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青年作為網絡使用主體,是網絡社會心態的重點研究對象。培育青年群體積極網絡社會心態迫在眉睫,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健全網絡監管制度機制,保障青年網絡社會需求;發揮網絡媒體作用,提高青年網絡社會認知;融合線上線下心理教育,調適青年網絡社會情緒;把握網絡輿情發展態勢,引導青年實施網絡利他社會行為;著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年網絡社會價值觀和認同感。綜合施策,全方位、多角度地培育青年積極向上的網絡社會心態。
[關鍵詞]培育;青年;網絡社會心態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3)06—0065—07
[作者簡介]王雙麗,女,兵團黨委黨校(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領導心理與社會心態;郭翠翠,女,蘭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盵2]建設網絡強國,已經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和戰略性問題。
網絡社會心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于網絡社會或網絡社會群體之中的網絡社會需求、網絡社會認知、網絡社會情緒、網絡社會價值觀以及網絡社會行為傾向的總和”[3],其本質上是建立在網絡社會中使用者之間共享的心理現實性,屬于內在的心理狀態,形成之后又會影響人們的網絡使用行為。網絡社會心態是提高網絡治理能力、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議題,同時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通過網絡社會心態不僅可以深入了解網絡社會發展,還可以折射現實社會現實發展狀況,所以網絡社會心態對網絡社會現實起著能動的反作用:團結或者分化人心,推進正向的價值取向或者傳輸負向的價值觀念,凝聚或者割裂群體關系等等,這是加強網絡社會治理不可忽視的關鍵著力點之一。[4]
2023年8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5]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較上年增長了2個百分點,30歲以下的青年網民占比仍然較高。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是社會進步和變革的重要推動力量,青年興則民族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促進青年更好地茁壯成長、更快地向上發展,是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青年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就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當前網絡社會心態研究的主要群體是青年,他們是網絡社會的主體,容易受到不同思潮影響,其網絡社會心態是否積極向上,事關國家整體社會心態是否良好,甚至會影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培育青年積極網絡社會心態至關重要。下面從網絡社會需要、網絡社會認知、網絡社會情緒、網絡社會行為以及網絡價值觀和認同感五個角度出發,為培育青年積極網絡社會心態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健全網絡監管制度機制,保障青年網絡社會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和信息安全牽涉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我們面臨的新的綜合性挑戰。”[6]青年群體處于一個自我意識覺醒、價值觀趨向成熟的重要階段,渴望增強自己的吸引力,獲得外界的注意力和關注。研究發現,青年在網絡上從事的活動主要有網絡交往、信息獲取、網絡娛樂和商務交易四類,其中網絡交往屬于普及率最高的網絡行為之一。[7][8]青年群體使用網絡的最主要目的是和他人進行溝通交往,而網絡交往的基礎是網絡信任感和網絡安全感,這是滿足網絡社會需要的基礎,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滿足青年網絡社會需求。
(一)加強網絡監管的法治化建設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3年3月16日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從堅定不移走依法治網之路、夯實網絡空間法制基礎、保障網絡空間規范有序、捍衛網絡空間公平正義、提升全社會網絡法治意識和素養以及加強網絡法治國際交流合作六個方面,全面介紹了中國網絡法治建設情況。[9]一方面,提高青年網絡媒體素養的前提是加強網絡監管的法治化建設,強化合規性檢查,從源頭控制,線上線下緊密結合;同時可運用多種形式,加大網絡普法,例如可以拓展“互聯網+普法”新模式,積極運用各類青年高頻使用的網絡新媒體開展網上普法活動,采用互動式、服務式、場景式傳播,全面增強青年網民法治意識和網絡安全素養。另一方面,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威懾網絡失范行為,加大懲罰力度,特別是對青年群體認為排名較前的問題重點治理:網絡騷擾行為、違法有害信息、侵犯個人信息、網絡入侵攻擊以及利用網絡實施違法犯罪等。此外,還應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加強網絡正面報道宣傳,弘揚正能量,將網絡文化培育為積極、向上、健康、向善的,將網絡空間營造出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10]引導青年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實踐證明,法治是互聯網治理的基本方式。
(二)加大重點人群網絡安全保護措施
青少年網民在中國網民中的占比逐步增長,尤其是青年網民作為網絡世界的“原住民”,網絡使用程度高,是網絡世界中活躍的參與者、實踐者。作為重點對象,應綜合施策,構建網絡信任鏈,提高青年在網絡社會交往當中的人際信任水平,避免出現網絡不安全感和網絡信任危機。尤其應重點關注沉迷網絡游戲、網絡不良社交的青年,將其作為重點人群采取網絡安全保護措施,在積極完善數據保護法律法規的同時增大網絡安全意識宣傳力度,提升個人信息保護意識,降低網絡風險及其不確定感。加強網絡安全感建設可以正向提高網絡人際信任感,因此要加強青年群體正確使用社交網絡的方法以及網絡安全知識的普及,增強青年網絡安全意識,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才能避免網絡安全感越高則網絡信任越低的現狀繼續發展,從根本上降低網絡風險和不確定感,真正提高青年的網絡人際信任感和網絡安全感,提升法律風險防范意識。
(三)提供建言獻策網絡平臺連接現實
青年是網絡熱點的追隨者,參與討論熱情較高,也更易激起思想碰撞、情緒沖動,暢通建言獻策渠道,可以引導青年理性思考、有序參與,鼓勵提出可行性意見,化抱怨為思考,從“提出問題”轉變為“解決問題”,強化網絡利他行為和線下利他行為相互結合,連接虛擬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線上線下相互融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以點帶面,以被動變為主動,讓青年從旁觀者變為支持者、參與者、宣傳者??蓪炐憬ㄗh在主流網絡平臺公布,鼓勵青年發揮主體責任意識,做理性的建議者,而不是盲目的批判者。通過加強其正確使用網絡的方法和理性滿足表達的需求,增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任,可以降低網絡風險,增加網絡信任感與安全感。
二、發揮網絡媒體作用,提高青年網絡社會認知
網絡社會心態的“機制”是網絡社會認同,而網絡社會認知的核心是網絡社會思維,所以增強青年網絡社會認同的關鍵之處在于提高其網絡社會理性思維,達成社會共識,這也是青年群體成長和成熟的重要標志。可以從政治上著眼、從思想上入手、從青年群體特點出發,端正其歷史文化認知,充分利用各類社交媒體平臺,在網絡空間中突出中華文化特征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
(一)加強網絡媒體輿論引導,做好正面宣傳
充分發揮網絡媒體宣傳主渠道作用,增強網絡建設,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心態氛圍。大力培育青年群體不斷利用網絡資源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從中汲取養分,弘揚中國精神、民族精神以及時代精神。[11]一是在網絡媒體開展有利于維護國家形象的正面宣傳,充分激發青年的國家歸屬感、認同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彰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致力于實現富強國家、振興民族、為人民謀幸福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二是在網絡上開展有利于弘揚社會正能量的宣傳,激發青年的社會責任感。三是在網絡上開展有利于提升個人思想文化素養的宣傳,搜集青年相關的典型事跡,讓榜樣更加鮮活具體、貼近生活,用榜樣的力量觸動情感,促進知行合一。
(二)樹立官方媒體平臺權威,回應熱點關注
網絡信息來源極其復雜,同一問題會被多面解讀,價值取向多元,青年因辨別能力有限、過度概括的思維方式可能出現價值迷茫問題。社會熱點包括正面信息和負面信息,對于正面信息的回應要做到有理有據、客觀理性,避免過度煽情、空喊口號。而負面信息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一個負面新聞能夠在短期內迅速摧毀多個正面新聞帶來的積極性影響,因此對于負面信息的應對,要做到及時有效、直面回應、負中尋正、化負為正。一方面官方媒體針對負面輿論必須做到及時主動回應,而非被動等待熱點弱化,避免一味逃避回應而導致負面謠言真假難辨;另一方面負面信息和正面信息可以相互轉化,在客觀評論事件的基礎上相關媒體還應重點回應問題解決途徑并出臺相關政策,讓青年看到有關部門“做了什么”而不是“沒做什么”,通過及時采取對應措施消除錯誤觀點和思潮。
(三)發揮非官方媒體平臺作用,提供信息支持
青年的認知水平差異較大,可能存在沒有支持性根據就做出結論、僅根據事件片段就形成結論的固有認知思維模式,所以自媒體平臺在做好宣傳知識、通報權威信息之外,更應做好信息來源審核、網絡安全監管以及對一些負面信息及時解疑釋惑的工作,減少各種非正式渠道信息的干擾。一方面,要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構建積極的網絡社會心態,準確傳達黨中央、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決策,進行科學宣傳和解讀,結合時態、考慮傳達對象的認知困惑,對政策進行科學解讀,避免因認知水平不一而誤解相關政策,影響政府形象。另一方面,非官方媒體也應及時對各類謠言進行澄清,同時也要警惕以正面信息包裝的謠言,可參考在微博、微信平臺開通辟謠專欄,引導青年關注官方權威網絡平臺,增強自我辨別能力,不信謠、不傳謠。
三、融合線上線下心理教育,調適青年網絡社會情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親善友愛的社會心態”[12]的要求,結合當前青年在心理健康和網絡使用行為方面存在的問題,網絡社會心態亟須得到有效調節和改善。網絡情緒是網絡社會心態的核心要素,網絡情緒表達是網絡社會心態最普遍的“表達”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相互疊加影響,產生強大的社會力量。它不僅構成了網絡社會心態的動力機制,同時也構成了網絡社會運行的凝聚和調控機制,具有網絡社會信號、聯結動力、調節行為、團結水平等重要功能。[13]因此要融合線上線下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打造全方位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及時調節負面網絡情緒,改善不良網絡使用方式。
(一)定期測評及時把握網絡心理動態
應對青年網絡情緒、情感和網絡心理狀況等動態變化展開系統化、常態化調研,可借助網絡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作為輔助工具,充分了解青年群體的心理動態。[14]一是建立權威的心理服務網站,免費提供心理狀況網絡測試,并定期通過不同渠道調查青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對于在政府部門、企業、村鎮等固定單位工作生活,以及在大中小學工作學習的青年,定期進行網絡心理狀況普查;同時對其他散落的青年以給予小額紅包回報的網絡調查方式進行普查,為有心理援助需求的對象及時提供幫助。二是搭建網絡心理檔案管理系統,全方位及時掌握青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充分利用大數據網絡心理平臺,及時把握青年心理動態,進行心理預警。三是要重視網絡心理建設與心理疏導,根據青年個體差異性和群體特點,靈活運用多種心理技術,可以以個體、團體和家庭為單位進行網絡成癮等行為的危機干預和預防,嘗試多角度、多方法的有效整合,規范正確的網絡使用行為。
(二)建立完善網絡社會心理服務體系
建立網絡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完善網絡社會心態調適、疏導以及與現實社會心態平衡等工作體系,滿足社會情緒在網絡空間中的表達交流通道規范,避免不良心態通過網絡傳播蔓延,從而引導網絡社會心態全方位良性發展。此外還要兼顧主觀和客觀,通過增強青年的心理調控功能,推動其主觀心理世界的和諧建設,為網絡社會心態的培育提供豐厚的心靈滋養。青年網絡使用行為能夠對其網絡社會情感支持產生較大的影響,從網絡上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認同感和歸屬感就會越強,青年就越傾向于在網絡空間實施利他行為,更有利于營造和諧、穩定、友愛、互助的良好網絡氛圍,促進生成積極網絡社會心態。所以應當構建網絡社會心理服務系統,由政府主導推進,形成主動性、廣覆蓋、多層次特點的全方位線上線下結合的社會支持系統。建構心理知識網絡科普宣傳、推廣網絡心理測評、線上心理服務培訓、網絡心理咨詢服務、網絡心理危機干預、網絡心理保障和評估六大網絡社會心理服務體系。
(三)提升主觀幸福感和積極情感教育
網絡情感支持和現實情感支持一樣,有利于提升青年主觀幸福感,網絡信息支持有助于減弱消極情感。只有擁有高水平主觀幸福感和積極情感才能使青年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心,更有信心地去探索周圍的環境,接受新鮮的事物,接近新的目標,擁有平和、向上的積極心態,增強社會歸屬感、實現社會接受、社會整合、社會貢獻和社會一致性等。[15]“幸福智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即獲取幸福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去培養和習得的。應當以人為本,加強對青年的網絡人文關懷,通過各種形式的網絡教育,如加強線上幸福感和積極情感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幫助青年保持心理健康,促進積極情緒,提升幸福感。
四、把握網絡輿情發展態勢,引導青年網絡社會行為
網絡輿論是社會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中直觀的體現,社會心態是網絡輿論生成的前提,而網絡語言或者網絡行為又是網絡社會心態外化的表達。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網絡社會心態內含著網絡社會主流話語體系的主張;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網絡社會心態又凸顯著現實世界社會輿論的整體訴求。網絡輿情發展態勢的引導要實現現實世界和網絡虛擬空間的良性互動,重視青年群體的網絡傳播力量意義深遠。因此必須得適應網絡媒介多樣變化的形勢,去引導青年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善于辯證思維,運用全面而又發展、區別而又聯系的觀點去看待、分析以及解決問題,著重培養青年的網絡辯證思維能力、分析網絡信息思考能力、判斷網絡行為抉擇能力。[16]
(一)發揮網絡監管疏導功能
要在加強對傳統媒體特別是報紙、電視等媒介的監管和引導的基礎上,強化媒介從業人員尤其青年的行業自律意識和媒介責任意識[17]。加強網絡等新型融媒體建設,訓練輿論引導的網絡化思維,及時關注社會心態變化,做好網絡輿情的監察、研判和疏導。對網絡輿情的干預以疏導為主,重視民意,但網民宣泄心態傳播具有急速性等特點,不能禁止也不能放任。因此要關注青年在網絡世界中對現實事態的態度和網絡情緒發展態勢,避免發生網絡輿情事件。在網絡輿情的應對過程中,對已出現的非理性言論采取必要的監控和應對措施,將矛盾化解在基層。通過大數據加強對青年群體網絡輿情信息的收集,及時分析和研判輿情發展態勢,通過反饋來引導網絡宣傳工作,加強網絡防范意識等途徑,同時還可將參與線上志愿服務作為引導青年群體參與輿情疏通的一個重要渠道,增強青年社會團結和社會凝聚的力量,避免出現“社會疏離感”或“孤獨無力感”。
(二)引導輿情朝向積極理性方向
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在一些社會事件中表現出的愛國情懷、責任意識、奉獻精神讓大學生感到自豪、感動、溫暖;小部分道德意識淡薄、自私自利的行為在網絡平臺被放大利用,個別負面情緒宣泄,如抱怨、憤怒、失望情緒伴隨產生。青年處于價值觀塑造階段,看待事物易理想化、片面化,在網絡輿論大潮中一些人缺乏獨立思考,他們的熱情、善良、同情、正義感容易被利用??赏ㄟ^網絡名人效應,借助有影響力的網絡平臺上的權威代表、意見領袖對網絡輿情進行正向引導,及時辟謠,引導青年網民在面對網絡負面事件時,能夠及時鑒別真偽,防止出現過激話語和負面情緒,提出建設性意見,而非盲目批判以顯示自我見解獨到。
應該鼓勵青年在網絡中更多地去關注正面而積極向上的事件,引導他們通過正確使用網絡,對自我有清晰而正確的認知,學會用自我改變而影響他人,形成人人自我監督的良好的網絡氛圍。這樣即使在面對網絡負面事件時,青年也能因為擁有的良好自尊水平,更傾向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去解決問題或主動向他人求助,避免陷入自怨自艾、消極退避等負面情緒,沉溺于網絡游戲或者短視頻等虛擬社交平臺中無法自拔。從根本上有效引導青年群體對網絡輿情討論的情感傾向性并避免出現認知偏差,使輿情朝向積極方向發展。促使青年積極探索自我價值,發揮主觀能動性,規范網絡社會行為,勇擔時代責任,促進思想成熟成長,實現自我全面發展。
五、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升華青年網絡價值觀和認同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18]通過網絡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全新的途徑,它不僅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能消除面對面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可能存在的心理戒備,這也是加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一項重要性的基礎工作。因此可以利用網絡信息反饋的即時性,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牢牢把握青年教育對象的所思所想,使思想價值引導無處不在。全方位利用網絡形式對青年群體進行愛國主義、社會責任感、道德修養、文化素養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教育,加強青年的網絡認同感和價值觀,尤其是著力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積極社會心態培育中的主導作用,幫助青年早立志、立大志,從內心深處厚植對黨的信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19]
(一)網絡愛國主義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20]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21]青年網民的情緒多變、情感豐富,但大多只停留于感動等淺層感受,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升華青年愛國情感、堅定信仰,將青年網民在網絡空間中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心理認同上升為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價值認同,建構在網絡虛擬空間和現實真實世界中具有普遍認同的價值共識和一致的基本行為準則。引導青年通過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深刻認識到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二)網絡社會責任感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青年提出殷切希望:“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熱誠關愛他人,多做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的實事好事,以實際行動促進社會進步?!盵22]青年群體心理容易產生思想波動和觀念動搖,是塑造價值觀的良好時機,所以要利用好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培養青年社會責任感,鼓勵青年勇擔時代重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不息。一是鼓勵青年積極參與網絡公益慈善;二是鼓勵青年積極參與網絡志愿服務,例如提供線上心理疏導、救援知識咨詢、網絡謠言澄清等網絡志愿服務;三是鼓勵青年積極參與網絡文化傳播等網絡社會事務,宣傳祖國自然風光、人文風貌、風土人情等,提升社會責任感與時代擔當感。虛擬社會和真實社會的交往可以相依共存,并且網絡活動會影響現實活動,因此引導青年在網絡空間多采取網絡利他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價值觀混亂、心態失衡狀況出現的概率,使得青年在現實世界中更傾向于通過奮斗實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國家、民族、人民作出貢獻,推動向積極社會心態的根本轉變。
(三)網絡道德修養教育
網絡不僅從時空上改變著人們的認知與思維模式,也在深刻地影響著傳統的道德信息交流方式、道德評價標準,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人們的道德心理與行為方式。網絡道德作為現實社會道德現象在網絡虛擬空間中的特殊形態,具有開放性、自律性和多元性的特點。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使得青年網絡道德意識較為淡薄,道德觀念趨于弱化,對網絡社會中違反道德規范的網絡行為也較為寬容,亟需加強青年網絡道德教育、制定網絡道德行為規范和維護網絡秩序。加強青年網絡道德修養,對凈化網絡道德環境、提升青年對網絡的信任有著積極的影響,有助于形成和維護網絡空間中人與人之間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而且還能減少網絡欺負、網絡詐騙等行為的出現,增加網絡利他、網絡援助、共享信息、線上合作等親社會行為。一是提高青年的網絡道德自律能力,和現實社會中道德行為更多地帶有被動、他律的特征不同,網絡具備虛擬性特征,使得在網絡空間中道德的約束力具有模糊性,道德輿論的影響力明顯降低,所以網絡道德行為動力更多地依賴于道德自律能力。可以通過提高青年的責任感、尊重、誠實、信任和感情移入來激發網絡空間道德行為。二是開設計算機、人工智能、網絡倫理道德等相關課程,加強青年網絡道德建設,促進網絡道德行為。三是加大對青年網絡道德心理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力度,從根本上去構建適用于網絡環境的道德行為規范,為網絡道德環境凈化和健康網絡社會心態的建構提供支持。
(四)網絡文化素養教育
網絡文化素養是一個人在網絡空間中所體現的文化水平、身心狀態、價值取向、審美能力的綜合體現,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考量指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23]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中華民族獨有的文明和強大的凝聚力,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情感歸因[24]。提升青年網絡文化素養是增強國家歸屬感和認同感的重要途徑。在網絡空間中,可以將線上資源作為有效載體,把握網絡話語體系方向,多角度全方位構建并展現中華文化共同性,鼓勵青年利用線上教育資源公開、網絡學術資源免費開放、廣電節目公益展播等機會豐富學識,讓中華文化通過實物實景實事得到充分展現、直抵人心。避免青年因沉溺網絡而長久追劇、打游戲和被低俗文化影響而導致內心無聊空虛、浮躁不安,在復雜的信息中迷失方向;為青年如何正確使用互聯網,有效利用網絡資源提供指引,將網絡作為一種工具和媒介,來提升青年自我文化水平、調整身心狀態、實現自我價值、提高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引導青年將牢固的理想信念、健康的價值認知、堅定的網絡文化自信轉化為良好的網絡社會心態。
綜上所述,我們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網絡文化培育為基礎,以網絡實踐養成為關鍵,以綜合治網為保障,以網絡共建共享為目標,在網絡空間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文明理念,培育文明風尚,營造更加清朗的網絡空間,更好涵育廣大青年愛國情懷、道德情操和網絡素養,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凝聚強大精神力量[25],培育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網絡社會心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20-122.
[3]余建華. 網絡社會心態何以可能[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6-21.
[4]劉璐,謝耘耕. 當前網絡社會心態的新態勢與引導研究[J]. 新聞界,2018(10):75-81+100.
[5]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EB/OL].[2023-08-28]. 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6]周甄武,王倩茹. 論習近平的網絡安全觀[J].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6):14-20.
[7]Tsitsika, A.K. , Tzavela, E.C. , Janikian, M., Olafsson, K. Iordache, A., ... Richardson, C.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in Adolescence:Patterns of Use in Six European Countries and Links With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 2004(1),141-147.
[8]Vignavic,J.A.,& Thompson, L.F.Computer-mediated cross-cultural collaboration: attributing communication errors to the person versus the situ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 2010(2), 265-276.
[9]新華社. 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EB/OL].[2023-03-06]. http://www.cac.gov.cn/2023-03/16/c_1680605020289829.htm.
[10]胡伯項. 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文化底蘊[J]. 理論導報,2018(2):37-38.
[11]袁北星,李元嘉. 中國共產黨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的探索實踐與理論創新[J]. 政策,2016(7):29-32.
[12]習近平. 全面深入做好新時代政法各項工作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N] .人民日報,2019-01-17(001).
[13]鄧志強. 青年網絡信任現狀與發生機制[J]. 青年發展論壇,2020(2):65-74.
[14]莫青平. 網絡社會心態調適與引導策略[J]. 人民論壇,2020(19):114-115.
[15]李宏利,張雷. 進化觀點下的幸福研究[J]. 心理科學進展,2010(7):1046-1051.
[16]馮剛,孫貝. 青年理性平和社會心態培育的邏輯與實踐進路[J].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1-7.
[17]劉建華. 從“失衡”到“怨恨”:轉型時期邊疆民族地區民眾社會心態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51-56.
[18]《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9):12.
[19]習近平.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 中國共青團,2022(10):1-5.
[20]劉躍進. 從“七一”講話“兩個結合”看經典閱讀的當代意義[J]. 新閱讀,2022(1):29-33.
[20]鐘啟東. 習近平鑄魂育人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7.
[22]習近平. 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3-05-05(002).
[23]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 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好新疆[N] . 人民日報,2022-07-16.
[24]葉瑩. 云南各民族共同性的歷史形成與強化路徑[J]. 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4):69-77.
[25]廣泛匯聚向上向善力量 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N]. 人民日報,2021-11-20(001).
責任編輯:張洋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重點調研課題“促進兵團干部擔當作為的心理激勵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3DXXTZDDYKT101)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