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清
摘 要: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帶來了教育的數字化改革,也使文旅行業的人才需求發生了重大結構性變化。本研究開展了數字化時代旅游教育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探索,在系統分析旅游人才培養現狀的基礎上,以鄭州旅游職業學院旅游人才培養為例,從構建全方位數字化支撐體系、加快專業數字化升級改造、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智慧旅游實踐教學體系、提升師生數字化素養、搭建立體化服務平臺等六個方面進行創新實踐,為數字化時代的旅游人才培養積累了經驗。
關鍵詞:數字化時代;旅游人才培養;創新
作為培養旅游專業人才主陣地的高校要加快現代化旅游人才培養,就必須主動適應產業新動能、新趨勢,牢牢抓住產業網絡化、數字化變革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數字化時代帶來的新變革
(一)數字化教育改革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已成為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推動力。借助數字化思維和方法,推動數字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新模式、開發新產品,促進新技術支持教育教學創新,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的共識。數字中國是新時代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新戰略,也在積極推動著教育教學不斷在技術應用上實現新突破。
(二)數字技術的應用催生文旅產業的變革發展
隨著以“強通用性、強交互性、高集智性和高增值性”為特征的數字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為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更多技術支持,衍生出了智慧旅游新場景,為文旅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近年,隨著VR、AR、5G等數字技術在文旅產業的廣泛應用,使各類傳統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活”了起來,誕生了數字博物館、虛擬現實景區、“云旅游”“云研學”“數字文創”等一大批新業態、新模式,而數字化新型供應鏈的產生,也正在逐漸改變文旅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數字技術正在深刻改變游客的行為與體驗,線上文旅消費成為新熱點、新趨勢,游客對沉浸式和交互式的體驗更加青睞,游客在吃、住、行、游、購、娛等各個環節的行為與體驗也在發生變化。
(三)數字文旅發展倒逼旅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在數字化技術的推動下,文旅產業發展對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既懂文化專業知識和旅游專業知識,又懂數字化方面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作為離生產、服務一線最近的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適應產業發展這一深刻變革,同步跟上其發展的步伐,加快培養復合型數字化旅游人才,為數字文旅產業發展提供人力支撐。建設以數字化為支撐的高質量教育環境,提升旅游專業學生的數字化意識和相關技能,已經成為增強旅游職業教育適應性、應對數字化時代文旅產業變革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數字化時代的旅游人才培養現狀
綜觀整個旅游行業,畢業生“就業難”和企業“用工荒”問題并存,旅游產業人才供需失衡已經成為普遍的現象。一方面是旅游專業學生難以找到對口且滿意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是旅游企業難以招到所需要并滿意的人才。相關職業院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與行業發展脫節、實踐教學條件滯后、教學手段落后、旅游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更加突出。旅游院校需要緊跟時代發展,主動與市場需求對接,和旅游行業發展同頻共振,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加快教材更新改版,鼓勵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提升實踐教學能力。
三、數字化時代旅游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
鄭州旅游職業學院創辦于1985年,是河南省最早成立的一所公辦旅游類高職院校。辦學38年來已經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旅產業輸送了10萬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近年,為了適應文旅產業的升級變革,增強旅游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學校致力于推進教學改革,著力解決旅游類專業的數字化升級改造、專業課程內容與智慧旅游技術的銜接、學生數字化技能實訓能力的提升等問題。
(一)強化頂層設計,構建全方位數字化支撐體系
學校層面成立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科學制定建設規劃,統籌推進學校數字化、信息化建設。先后投入1.5億元資金,進一步完善了學校的信息化基礎設施,打通了校內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和上網認證平臺,師生使用同一賬號上網,增強了師生上網的體驗感;搭建了一網通辦平臺,教務、財務、資產、人事、圖書等業務系統與一網通辦平臺集成,應用系統間實現數據共享;建設了“智慧化”教室,引進了“智能型”教學平臺,開發了“信息化”教學資源庫,編寫了“活頁式”教材,打造了“場景化”實訓基地。數字化支撐體系改造和升級,為教師教育教學、創新教學方式提供了智能環境支撐。
(二)優化專業結構,加快專業數字化升級改造
學校對接鄭州市四大前沿產業中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設了智慧旅游技術應用、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對接旅游行業新業態,新增了定制旅行管理與服務、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工藝美術品設計、茶藝與茶文化等專業。服務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調整優化了婚慶服務與管理、西式烹飪工藝、中西面點工藝等專業。同時,依托省“雙高計劃”建設的有利契機,以大數據為牽引,推動專業改造與數字化升級,全面推進專業群建設,通過專業群平臺建構復合知識體系,豐富專業基礎知識,貫通大數據、智能化、新媒體等知識,提升學生知識素養,提升數字化時代人才培養的適用性。
(三)重構課程體系,強化學生復合型能力培養
學校鼓勵各專業打破固有的課程架構,對接行業發展變化,構建與技術迭代相對應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旅游管理專業群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重構專業群課程體系,按照“菜單式、模塊化、開放型”的原則,設計“職業通用能力、旅游服務能力、崗位特定能力、行業拓展能力”四大課程模塊,形成“四能力”模塊課程體系,用跨界融合的思維重塑知識結構,實現創新型、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職業通用能力”模塊的英語、管理學、旅游禮儀等課程突出通識化教學,“旅游服務能力”模塊的智慧旅游概論、中國歷史文化、旅游策劃實務、大數據技術應用等課程突出文旅融合、智慧旅游技術專業能力培養,“崗位特定能力”模塊的智慧景區管理、旅行社數字運營與管理、導游實務與原理、旅游新媒體營銷等課程突出創新創業、數字消費場景洞察能力培養,“行業拓展能力”模塊的導游詞撰寫與講解、短視頻制作、研學課程設計、定制產品視覺傳達等課程突出融合、跨界、數字化能力培養。
(四)構建智慧旅游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學生數字化應用能力培養
近年,學校加強高水平數字化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建成了旅游大數據分析實訓室、智慧旅游景區實訓室、VR導游實訓室、智慧酒店實訓室、旅游新媒體營銷實訓室等,開發了由近40個實訓系統組成的數字文旅教學虛擬仿真實訓平臺。與國內知名品牌文旅企業深度合作,以旅游與文化、旅游與科技融合的理念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構建數字化虛擬仿真實訓教學場景,不斷提升數字化技能實訓條件和水平,強化訓練學生的旅游基礎服務技能和跨界思維能力、智慧化服務能力、新媒體營銷能力和跨界資源整合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素養。
(五)推進課堂教學信息化改革,助推師生數字化素養提升
學校構建了以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測量與評價體系,營造“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智慧學習環境,以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為基礎,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黃河旅游文化等特色課程依據課程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對學生的課程學習開展精準“畫像”,推動人才培養的數字化轉型。模擬導游課程利用線上教學平臺,通過連線方式將企業專家請進課堂,實現遠程交互式教學。
(六)搭建立體化服務平臺,促進就業工作水平提升
學校創新就業服務方式,著力構建以信息化手段為載體、專項服務活動為補充的廣覆蓋、多層次、立體式就業信息發布平臺,持續推進就業創業工作的“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學校積極探索促進就業創業工作的方法和渠道,建立了覆蓋全體畢業生的學校、學院、班級三級微信群、QQ群,充分利用騰訊會議、釘釘等專業平臺,以線上為主陣地有序推進就業創業工作開展。組織網上“訪企拓崗”行動,開展“直播帶崗”活動,發布就業招聘信息,舉辦河南省線上旅游人才交流大會和校園網絡招聘會,為畢業生提供便捷化的就業服務;與第三方專業公司合作,收集、分析各類就業創業數據,為就業創業工作和人才培養改革提供大數據支撐。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文旅產業的變革發展對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職業院校應主動結合時代背景,立足市場需求,創新人才培養觀念和方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過程,建設智慧化的教學和實訓場景,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培養能夠為旅游行業所用、適應數字化時代發展的專業人才,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2]張忠華.數字中國戰略與中國式教育數字化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