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
甘肅酒泉,東風革命烈士陵園。這里長眠著1位元帥、13位將軍和760余名為中國航天事業獻身的官兵及科研工作者。
往西南眺望,7公里處,酒泉衛星發射中心96號點位,“五、四、三、二、一,點火!”
2023年7月12日9時,隨著一聲巨響,“朱雀”尾部噴射藍色火焰,直沖云霄,第三次叩問太空。12分鐘后,火箭到達預定軌道,朱雀二號遙二成為全球首枚成功發射入軌的液氧甲烷運載火箭。
那一刻,現場的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淚水奪眶而出。“這是民營航天公司向英烈的一次致敬。”公司CEO張昌武說。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安排給企業的“服務管家”馬朝目睹了這一切,長舒一口氣:“這也是我們對民營航天的一次傾力支持。”
亦莊有條“火箭大街”
航天事業,被看作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進行技術攻關,產業壁壘極高。2015年,國家提出“軍民融合”產業政策,鼓勵民營企業進入航天領域展開商業化產業化建設。
亦莊——北京經開區,這個225平方公里的區域,逐漸集聚起國內70%的民營火箭公司。
為什么是北京經開區?
這既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往西6公里,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所在地,“春江水暖鴨先知”,這里產業氛圍濃厚、人才聚集效應愈加放大;
更得益于一系列因勢利導的創新政策:亦麒麟人才政策幾乎覆蓋所有專業技術人員;“免審即享”的資金補貼惠及各類創新型企業;產業專班為重點企業一對一服務……
“民營企業進行科技創新‘九死一生’,我們必須涵養適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土壤,吸引最有競爭力的人才。”北京經開區工委副書記、組織人事部部長于淼說。
創新的力量一旦聚合,就會迸發巨大潛力。航天產業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一枚中小型火箭,就對應數百家供應商,這些供應商分散在多個省市,協同攻關成本巨大。若將上下游企業聚集一處,能極大提高生產效率。
為此,北京經開區倡議轄區企業展開合作,給予產業鏈協作補貼。榮華南路附近逐漸衍生出一條要素相對齊備的航天產業鏈——在這里創業的人們更愿稱之為“火箭大街”。
2017年,藍箭航天來到亦莊。他們從5個人、不足百平方米起步,一步步蹚出民營火箭生產、制造、審批、發射的全流程。3年后,他們發射了第一枚固體運載火箭朱雀一號,但離成功入軌“只差一點”。
復盤時,研發團隊提出,企業基本要素已經齊備,我們能不能彎道超車,研發液體火箭?經管專業出身的張昌武算了一筆經濟賬:“如果研發液氧甲烷火箭,全箭零部件種類降低50%;電氣成本降低80%;推進劑更是只有傳統液氧液氫推進劑的1/30,發射成本低、可復用,能破解國家‘星多箭少’的難題。”
反復衡量后,藍箭航天作出一個看似大膽,實則極富遠見的決定——將研發重點從固體火箭轉向液氧甲烷火箭。
藍箭航天有了再搏蒼穹的底氣
新舊理念一旦碰撞,爭議也隨之而來。
造液氧甲烷火箭,伴隨的是幾何級上升的研發難度。僅研發出穩定、可靠的發動機,就至少要在試車臺上試點火10萬次。連試車臺都靠租借的民營企業,憑什么造液體火箭?
“我們的液氧甲烷發動機,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研發總經理戴政說,提著這樣一口氣,藍箭航天想做自己的試車臺。
但談何容易!首先,人從哪里來?張昉曾參與國家某重點型號火箭試車臺建設,現在必須來抓總。“我們這支團隊,常常要以一當三,這樣的情況下,大家成長極快。”張昉說。
更大的壓力,來自資金。僅造一個試車臺,公司至少要投入1.5億元,剩下的錢只夠支付3個月工資。“即使這樣,我們也要押上家底去干。”張昌武想法堅定,開始多方籌措資金。
經開區送來及時雨——依據政策,為企業留抵退稅上億元,公司賬上資金“活”了起來。
2018年,他們鎖定浙江湖州美女山的一個廢棄礦坑作為試車臺建設基地。11月底的湖州,陰雨連綿。6名工程師顧不得寒冷,每天與時間賽跑。建筑工人休息了,他們上手接著干;下雪地滑,他們協助司機將載重20噸的液氧槽罐車推至山頂。從搭建到交付使用,團隊把工期縮短10個月,省下了1000萬元成本。
動力推進、工藝制造等環節,也在夜以繼日地攻堅。2019年1月的一天,研發人員發現,發動機噴管冷卻槽道積碳,難以清洗,反復嘗試未果。項目負責人袁宇無意中看到,路邊餐館正用超聲波機清洗小龍蝦。他靈光一現,超聲波能將液體分解成更小顆粒,正好清理積碳!袁宇硬著頭皮找到老板,“我們是造火箭的,發動機出了故障,借你們機器救救急,行不?”一聽他是造火箭的,老板爽快答應了。“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它掂出了航天事業在國人心中的地位。”袁宇說。
人才就是在這樣的攻堅克難中成長的。而對于培養人才,藍箭航天不遺余力。
袁宇曾提到,自己的一個研發設想,公司曾撥付1500萬資金去驗證。“成立以來,藍箭航天將資金七成投入到了研發中,這樣的研發優先導向,讓我們把技術護城墻筑得高高的。”戰略研究部總經理劉媛媛說。
“高筑墻”的堅持逐漸收到效果,公司形成了人才虹吸效應,完成了整箭全系統人才儲備,帶動一批產業鏈企業進行技術升級。“這也是我們扶持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初衷。”北京經開區汽車和智能制造產業專班副主任曾敏說。一企一策、一事一議,專班對企業的幫扶始終如一。
一枚中小型火箭造價約為3000萬元,連續發射失敗對民營企業來說,是致命打擊。為讓民營公司繼續輕裝前行,北京經開區首創“首發不保、二發保半、逐次遞增”階梯式參保方式,幫助民營火箭公司擺脫了自己“保不起”、保險公司不愿保的窘境。
火箭帶著“保險”上天,藍箭航天有了再搏蒼穹的底氣。
每次發射,都是對浩瀚宇宙的一次叩問
歷時兩年研發,2022年12月14日,藍箭航天朱雀二號進行首次發射,火箭成功入軌。然而780.88秒后,火箭偏離軌道飛出大氣層200余公里,發射再次失敗。
控制室里,鴉雀無聲。一名技術人員在朋友圈發布一張漆黑夜色的圖片:“如若我心。”
每次發射,都是航天人對浩瀚宇宙的一次叩問。研發團隊通宵未眠,進行技術歸零,鎖定問題出在一次因資金緊張而舍棄的測試上。
正當技術人員復現問題時,藍箭航天又遭遇了一場更大的危機——火箭接連發射失利,有投資人提出,創始人回購股權。這對資金鏈已異常緊張的公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2023年1月初,得知北京經開區設立100億元政府投資引導基金,藍箭航天仿佛看到一線曙光。他們發出求助函,希望得到支持。
為此,北京經開區領導班子緊急動議,評估風險。2023年5月,班子一致決定注資1.5億元——這是領導班子冒著極大風險作出的決定,但也說明他們對企業充滿信心。
有了北京經開區的“背書”,藍箭航天渡過了此次危機,有知名投資機構甚至提出跟投。
這給公司上下打了一劑強心針。他們集中精力排故、改進、試驗,通過發動機地面試車復現故障,改進低壓殼體強度、裕度。
測試完畢。一切正常,只待東風。
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號發射成功。
戴政手機里,至今保留一張截圖——一家全球知名火箭企業為朱雀二號發出推特,“我有理由相信,中國民營航天已走進國際視野。”
經此一役,藍箭航天名聲大噪,資本紛至沓來,有的還開出豐厚物質條件,卻被張昌武婉拒了,“企業要走得更遠,離不開優質沃土。”
最近,汽車和智能制造產業專班有了新的打算。復盤藍箭航天曲折的發射經歷,他們感到,測試環節是每個企業繞不開的難題。“僅推進劑儲物箱的一次靜力試驗就要花數千萬元,更何況整箭測試,這遠非初創企業能承受。”馬朝補充道,“走訪中我們發現,很多企業排隊數月才能租到測試實驗室,耽誤了研發進度。”
投資建設共性技術平臺,打造商業航天聚集區。在北京經開區,一個更加健康的航天產業生態圈,正從藍圖變為現實。
2023年12月9日7時許,朱雀二號遙三火箭攜帶3顆衛星,發射成功。也正是這天,張昌武在朋友圈寫下:“再抬頭,天已破曉。”
“朱雀”,這只寓意不斷進取的古代神鳥,正帶著國人的航天夢想,飛向蒼穹。
編者手記: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中國人的航天夢想由來已久。現在,全國70%的民營航天企業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夢想開始的地方。
人與城,共成就。在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指引下,經開區通過精準實施產業扶持政策,一對一服務重點企業,涵養了適宜民營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土壤,吸引人才集聚,逐夢蒼穹。
不僅是航天產業。近年來,北京經開區形成了“中國芯”“網聯車”“創新藥”“智能造”四大主導產業集群,聚集產業人才超40萬人,人才貢獻率達68.7%。人才釋放的內生動力,讓經開區用0.35%的土地貢獻著全市近30%的工業增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