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佳



很多同學從小很怕閱讀,在大家眼中那些閱讀文本就是由一個又一個、一行又一行、一堆又一堆的文字組成,硬生生地“躺在”那里看著自己,自己常常不認識它們,也讀不懂它們,真的應了那句“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面向著你,而你卻不認識我”。因此,很多同學討厭閱讀,甚至想方設法遠離閱讀,這也導致了語文成績一直上不去。那么,如何提升同學們的閱讀能力,讓大家讀通文本、讀懂文本,在語文考試和文本閱讀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筆者這里做一下簡要分析。
一、信息世界,當有閱讀的積累
當今世界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信息世界,只要一打開網絡,數不盡的信息便撲面而來,但它們是不是都是有益的呢?是不是都能為自己所用?其實是需要打幾個問號的。毫無疑問,我們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甄別,才能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為己所用,實現寫作素材和語言運用的積累。畢竟我們所學到的所有語言知識最終都是為溝通交流和表達自我服務。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閱讀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二、閱讀世界,當有閱讀的積極
古往今來,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都依賴閱讀的進行。文本閱讀中,個人吸取了前人的思想和文明,因此閱讀是文明的基石,更是傳遞文明的薪火,也是提高個人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在語文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注重自身閱讀習慣的培養,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學習潛能和主觀能動性,對自身后續各學科的知識學習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家不妨將亮麗的荷花比作閱讀技能的整體提升,那么閱讀習慣的自我養成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學習誠可貴,閱讀價更高”,要想閱讀立于不敗之地,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獲得更大的富足和自信,就要立足小學階段閱讀習慣的培養,努力提升閱讀技能。
三、關注注釋,開闊知識視野
一談及注釋,相信很多同學的第一反應是,它是詩歌和文言文的“專屬”。確實如此,畢竟詩歌和文言文距離當今時代較為遙遠,需要借助教材中的注釋去了解疑難詞語、地名,才能讀懂句子。除此之外,注釋的意義還體現在:
1.介紹寫作背景。有的閱讀文本的注釋會告訴我們所選文本的寫作背景,很自然地暗示了閱讀文本的思想主題。
2.介紹作者。閱讀文本一定要知道作者是誰,這是基本的素養。關注注釋中關于作者的介紹,能夠讓我們獲得對作者生平甚至寫作風格的認識:知道了作者,就會關注他所寫的若干作品,就能對其有深刻的體會。
3.獲得文化常識。我們閱讀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地域的文化特色,而處于不同地域的人是不懂(不太了解)的,因此,注釋無疑提供了一條獲取“異域文化”的最佳途徑。所以,在閱讀時要有意識地關注教材中的注釋,一點一滴地將閱讀習慣培養起來。
四、學會批注,獲取第一印象
實際上,注釋也屬于批注的一種。什么叫批注?其實就是在文本閱讀過程中,在文本的空白處對文章進行注解,作用是幫助自己掌握書中的內容。批注的種類有很多,比方說修辭賞析、關鍵句子理解等。該怎樣做批注呢?筆者建議,直接在原文做,獲得對文本的第一印象。以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的《白鷺》為例,見圖1。
圖1為修辭批注,就是我們閱讀時有意識地對文本中的修辭句式進行辨別和簡單賞析,記錄對閱讀文本的第一印象。也可以是對關鍵句子的理解,比方說下面的句子,見圖2。
“閱讀是心智的活動”,我們在閱讀時,總會有一些靈感和想法在腦海中迸發出來,如果不能及時把它記錄下來,就會錯過那一剎那的靈感,這是十分可惜的。因此,做批注就成了很重要的方法,及時記錄當時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深入分析文章時更有底氣。
五、掌握方法,提升有效閱讀
達爾文說過:“獲取最有價值的知識,還是取決于方法的得當?!遍喿x也是如此,也需要閱讀方法的加持;而且,在這個快節奏、高要求的社會里,我們的閱讀更要追求高效。為此,必須掌握適當的閱讀方法。站在小學生的視角來講,精讀和略讀是使用比較多的閱讀方法。
所謂精讀,是指深入地、細致地研讀文本。對于文本的精彩段落,要認真反復地閱讀,最好做到逐字逐句地深入鉆研,對重要的語句和章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做到透徹理解。比方說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的《鄉下人家》最后一個段落:“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弊鳛槿牡目偨Y段,很值得細細品讀。此段深刻表達了作者對鄉下農村的喜愛,試想一下,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當大家都在追求高樓大廈時,作者難得保持一份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難道不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嗎?精讀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體會文本的內涵,而略讀又稱跳讀或瀏覽,指的是快速閱讀文章以了解其內容大意的閱讀方法。換句話說,略讀是要求讀者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可跳過某些細節,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從而加快閱讀速度。這種方法一般針對的是篇幅較長的文章,或者一些情節雷同的章回,比方說《西游記》里唐僧被抓的故事情節基本雷同,完全可以略讀。這種閱讀方法,古人也非常推崇,如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孫權勸呂蒙讀書“當涉獵”,我們不妨嘗試一下。以上兩種閱讀方法追求的都是高效,更在于對文本的全面掌握,不管使用哪一種,都應該立足文本實際去選擇,才能成為有效的閱讀。
六、學會總結,整合閱讀信息
很多同學總是習慣閱讀一篇文章后就將其束之高閣,仿佛它已經是明日黃花“不忍堪摘”,其實這違背了閱讀的初衷,我們閱讀不就是為了有所收獲嗎?但是,如果一味地開展閱讀而不去總結,我們又如何獲得文本信息,如何實現字詞句篇的積累呢?也就是說,我們不但要開展文本閱讀,更要學會總結,整合那些我們已經閱讀了的信息。當然要實現“整理”,先要對文本進行梳理。梳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種,方法不在于多,在于精要。這里有一種簡單的梳理信息方法——時間軸方法,就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將文本的諸多信息放在一條時間軸上,這樣就能清晰看透、看懂文本。比方說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扁鵲治病》這篇文章,請看圖3。
通過這樣的時間軸,我們完整地將文本的故事梳理出來,還原了事件本貌。另外,我們還要對信息進行整合,實現閱讀信息的量的積累。比方說在《飛向藍天的恐龍》這篇文章中關于恐龍演化過程的那段概述,文本當中實在是太復雜,不夠有條理,我們不妨列表整合信息,如下表。
通過這樣的表格來匯總所有的信息,那么很自然地就能獲得對文本的全面認識。
進入新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撲面而來,這些信息有的價值觀正確,能夠對我們的成長有幫助意義;而有的卻是沒有價值的。如果不能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篩選有價值、有意義的,那么,這樣的閱讀也不是有效閱讀。因此,在閱讀被譽為“21世紀最重要的學習技能”的時代,只能從閱讀習慣的自我培養做起,所謂“九尺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點一滴從基礎做起,慢慢地形成自己的閱讀習慣,相信我們也能獲得良好閱讀技能的提升。那么,未來,我們將更有自信,以更從容的姿態面對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