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對培育學生創新、實踐及綜合素養要求更高。項目式學習應用于高中生物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鍛煉他們獨立思考與協作能力,培養問題意識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本文剖析其優勢并闡述應用原則,期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塑造其良好思維品質與科學精神。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至關重要。教師需緊密圍繞教學目標,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精心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這些問題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進而有效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
(一)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
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光合作用等重要知識點的深刻理解至關重要,而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思維活躍度。例如,在 “光合作用” 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問:“同學們,你們是否留意到我們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糧食等植物在生長時會吸收二氧化碳呢?” 接著讓學生依據教師提供的圖片展開分析,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光合作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設置以下問題:“綠色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為什么要不斷地吸收二氧化碳呢?”“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是怎樣將吸收的二氧化碳轉化并釋放氧氣的呢?” 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植物進行該過程的原因。同時,教師可讓學生觀察綠色植物中哪些部位能夠釋放氧氣,并引導學生對這些部位進行分析。
(二)根據教學實際,設計問題情境
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需依據實際狀況設計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分析并解決問題。例如,在 “光合作用” 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你了解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的具體過程嗎?”“綠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的詳細過程是怎樣的?”“綠色植物能夠制造哪些有機物呢?”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獨立思考與探究問題,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理解光合作用的相關原理,讓學生掌握光合作用的知識要點。
探究性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實驗與思考,有效提升其生物課堂參與度,助力學生深入理解和熟練掌握生物知識。例如,在 “植物的生命活動” 教學中,這種教學活動的實施主要從根、莖、葉三個方面展開深入探究。首先,針對根部的探究,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植物根部與葉片,拋出關鍵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隨后安排實驗讓學生直觀感知洋蔥和黃瓜在水中的細胞變化,從而明確根在植物生命活動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關鍵作用,并進一步引導學生繪制表格分析根、莖、葉關系,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鞏固知識并提升知識運用能力。其次,在莖部的探究環節,教師展示黃瓜莖與洋蔥的相關實驗,引導學生觀察現象、思考問題,使學生了解莖的支撐、運輸等重要功能以及細胞結構與物質運輸的聯系。最后,對于葉部的探究,教師先讓學生觀察綠色植物,提出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相關問題后展示實驗,再組織小組討論如何利用生物知識促進植物生長,促使學生在討論與實踐中深化知識理解,明晰植物器官間關系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聯,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
(一)觀察根部
通過實驗,學生可以觀察到洋蔥和黃瓜在水中的變化:洋蔥中的細胞由于失去了水分而變得干癟,黃瓜中的細胞則仍保持原有狀態,沒有出現干癟的現象。通過這一實驗,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到植物的根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等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是植物生命活動的基礎。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繪制一張表格,讓學生分析植物根、莖、葉之間的關系。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根、莖、葉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繪制一張表格:

在學生對這一表格進行分析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植物根、莖、葉之間是什么關系?根又是如何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等營養物質的?”學生通過回答這一問題,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并且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二)觀察莖部
莖的作用主要有支撐和運輸物質,并且能通過輸送水分和營養物質保障植物的生長發育。教師可向學生展示一個簡單實驗:把黃瓜的莖切開后,用鑷子夾取一部分置于水中,接著觀察黃瓜莖上長出的葉子。教師可提問:“黃瓜莖上長出葉子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經觀察會發現,黃瓜莖上長出的葉子由諸多細胞構成,且這些細胞間存在一定空隙。在黃瓜莖上長出的葉子中,部分細胞間縫隙較大,部分則較小。教師還可向學生展示洋蔥這種特殊植物。將洋蔥切開后,向其中滴入幾滴清水,觀察水滴入后洋蔥的變化。學生通過觀察可知,水滴入后洋蔥出現很多白色物質,這些物質逐漸從洋蔥擴散到水中,隨后變成一些氣泡。學生通過觀察這些氣泡明白,洋蔥中存在細胞間縫隙,且這些縫隙能為植物輸送水分和營養物質。
(三)觀察葉
葉作為植物的關鍵器官,主要承擔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其對植物生命活動的各個環節均產生重要影響。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綠色植物,隨后提問:“經觀察可知,植物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發生于同一器官,那么二者究竟存在何種關系?” 接著,教師向學生展示若干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關的實驗。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我們應怎樣運用生物知識推動植物生長?” 借助這一問題的提出與小組討論,學生能夠進一步深化對生物知識的掌握,進而更有效地解決自身在學習過程中遭遇的問題。同時,學生在小組討論進程中,還可進一步明晰不同植物器官之間的關聯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內在聯系。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動手實驗,不但能夠強化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養自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評價時,小組合作探究用自評、互評和師評,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采用自評與互評結合。教師應強化評價活動設計,依學生表現定標準并及時反饋,結合學生日常及項目學習收獲綜合評價。
(一)項目式學習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對比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雖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知識,但與社會發展脫節。隨著教育改革,教師嘗試項目式學習提升課堂效率。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轉變為組織者等角色,學生可依興趣選課題研究,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加深對知識理解,強化團隊合作意識。項目式學習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依學生情況分組,更多學生參與合作探究,而傳統教學以課本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項目式學習的優勢
1.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相較傳統生物教學而言,項目式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進程中領略生物知識的魅力,進而主動、自主地展開探究,更有效地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2.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項目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需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掌握生物知識與技能。因此,項目式學習中,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確保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情境中,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3.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項目式學習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在此過程中,教師可設置兼具挑戰性與創新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收獲成功的體驗,進而極大地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
4.更有助于促進教師提升教學水平。項目式學習要求教師必須提升自身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將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先進的教育技術融入教學實踐,如此才能培育出契合新時代與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5.更有助于強化課堂教學效果。項目式學習能夠將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融合于教學活動中,全方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的角色與作用
教師作為學生生物項目式學習的引導者與組織者,在項目式學習中需擔當好以下角色:首先,教師應做好指導和輔助工作,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確保項目式學習活動順利推進。其次,教師要履行監督與評價職能,督促學生認真完成項目式學習任務。最后,教師應承擔資源與信息的整合任務,為學生提供項目式學習所需的材料及資源。
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可設計如下活動:首先,教師需選擇合適的題目。生物項目式學習的題目應具備較強的綜合性、實踐性與開放性,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項目式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項目式學習的教學方法多樣,如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問題解決法等。最后,教師要對項目式學習進行合理引導,使學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與創造力。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項目式學習的應用已取得一定成效,且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它切實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緊密相連,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師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需進一步總結經驗,依據學生的學習反饋和教學實際情況,持續改進項目式學習的設計與實施。在項目選擇上更加精準,教學引導上更加科學,評價方式上更加完善,從而充分發揮項目式學習的優勢。通過不斷的努力與探索,促使項目式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愈發成熟,真正實現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目標,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生物學基礎,也為高中生物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撐與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