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瑾,史亞偉,胡萬娟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江蘇 南京 210003
顳下頜關節強直是口腔頜面部的一種嚴重疾病,也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疾病之一。由于異常的纖維組織和骨組織在顳下頜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生長,最終會取代正常的關節結構,導致患者張口受限甚至完全無法張口,繼而導致咀嚼、吞咽和語言障礙,口腔衛生不佳,齲齒增加和心理健康問題[1-2]。顳下頜關節強直一般多發生于兒童時期,其主要致病因素為顳下頜關節創傷,而感染則為另一重要病因[3]。張口困難也被稱為張口受限,指開口小于正常或完全無法張口。臨床上,正常成年人的張口度可達3 指,即上下頜切牙盡可能張大時,可以達到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排豎列可以放入的高度。而臨床上,張口受限分度如下。(1)輕度張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緣間僅可置二橫指,2.0~2.5 cm;(2)中度張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緣間僅可置一橫指,1.0~2.0 cm;(3)重度張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緣間距不足一橫指,1.0 cm 以內;(4)完全性張口受限:完全不能張口,也稱牙關緊閉。選取2021 年11 月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收治的1 例雙側顳下頜關節強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該患者有營養不良、張口受限等健康問題,在接受營養專家和康復鍛煉組專家的特殊指導和治療后,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住院11 d,患者及其家屬滿意,康復出院。
該患者為女性,38歲,因“張口困難伴口腔衛生不佳30 年余”入院,患者在5 歲時因騎車摔倒致右側關節骨折,于當地醫院行“右側顳下頜關節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術后張口度逐漸減小,近年來不能張口。入院查體:體溫36 ℃,脈搏7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17/75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無明顯異常。專科檢查:(1)口外。頜面部左右不對稱,下頜明顯右偏,患者口角右側偏斜,患者右側抬眉稍弱。右側頜下見明顯長約5 cm 瘢痕,雙側顳下頜關節區無紅腫、右側壓痛、無彈響,張口度約0 cm,雙側頜下及頸部未及淋巴結腫大。(2)口內。牙列式:11~17, 21~27, 31~37, 41~47,咬合正常,口內異味明顯,口腔衛生一般。輔助檢查,CBCT 示右下頜骨升支見金屬結扎影,右側顳下頜關節骨性結構消失,融合成一團塊。入院后完善術前檢查與術前常規準備,擇期于2021 年11 月25 日在全麻下行“導航下右側顳下頜關節成形術+右側顳肌筋膜瓣轉移術+肌筋膜懸吊術+面神經松解解壓術+顳下頜關節病骨關節刨削術+右側顳下頜關節盤手術+深部腫物切除術+雙側下頜骨C 型截骨術+頜間結扎術”,術后予以抗炎補液等治療。于2021 年12 月4 日康復出院。
2.1.1 心理護理 本病例患者對手術缺乏正確的認識,受疾病的影響,存在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有研究[4]表明,在伴有開口受限的顳下頜關節疾患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不樂觀。在患者入院后,應及時評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再采取有效的護理應對措施。入院后,護士應熱情地接待患者及家屬,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主診醫生及病房環境,鼓勵患者積極交談,以聊天的形式介紹患者的疾病知識、疾病康復過程及疾病預后,并幫助患者及其家屬建立克服疾病的信心。在心理疏導過程中,責任護士應該友好、尊重患者、有足夠的耐心、肯定和鼓勵患者。運用換位思維,切實滿足患者的心理、精神、生理等多層面的需求。通過各種方法減輕焦慮、緊張、恐懼、不安等不良情緒,使患者處于最佳狀態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在疾病治療方面,臨床醫生對患者心理狀態的關注度較少,責任護士應多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面對手術,同時對手術效果應有一個理性的期望值。
2.1.2 增加營養 與營養小組聯合,認真做好患者的身體狀況評估,術前通過營養風險篩查2002(NRS 2002)評分表對患者進行營養風險篩查,分值>3 分,存在營養不良的風險,應輔以營養支持治療[5]。患者因機械因素張口受限(開口度為0 cm)造成食物的攝入量不足,體重偏低,體質量指數(BMI)值為16.77 kg/m2。患者入院后,通過詢問患者的飲食習慣、飲食方式,聯合營養小組為患者制定合適的營養餐食,盡力改善患者術前的營養狀態,鼓勵患者進食營養豐富的食物,適當的增加體重。同時應囑患者鍛煉身體,增加機體免疫力。根據患者的開口度,選擇合適的營養方式和途徑,并對患者及家屬普及相關的營養知識[6]。
2.2.1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術后應予以患者心電監測,詳細監測和記錄患者生命體征以及術后的病情變化。該患者術后保留經鼻氣管插管,予以術后氣管插管護理常規,保持適當的體位,防止插管脫落。給予低流量的氧氣吸入,氧流量2 L/min。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及時有效地抽吸呼吸道、氣管插管內分泌物,以免造成氣管插管內堵塞,同時應注意嚴格的無菌操作及勿過度刺激[7]。檢查氣囊壓力,應定時放充氣囊。氣囊壓力監測頻率為每6 h1次,氣囊壓力維持在25~30 cmH2O 之間適宜。另外應避免充氣過多,以免壓迫氣道壁,引起氣管局部黏膜的血液供應受限,避免因黏膜缺血、缺氧導致壞死。如果氣囊充氣量不足,可能導致漏氣等情況出現。在護理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患者的皮膚狀況,防止壓瘡。要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態,護理治療過程中讓患者感到被重視。應密切觀察術區傷口有無滲血,腫脹,如有異常應及時向醫生匯報,及時處理[8]。
2.2.2 術后疼痛的護理 疼痛是一種復雜的感覺,伴隨著對身體有害的刺激而引起不愉快的情緒反應。疼痛通常伴隨著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尤其是術后創傷產生的疼痛對外科患者的破壞性更大,往往引起心率加速、血壓上升和呼吸困難等生理改變,嚴重的疼痛可以降低血壓,減弱心臟活動;疼痛引起睡眠差,不利于傷口的愈合。患者常常伴有焦慮、易怒和恐懼等情緒反應。樣本科室針對顳下頜關節強直患者術后多給予術后鎮痛泵預防疼痛,本病例患者在全麻術后同意使用鎮痛泵,但在使用鎮痛泵期間以及予以拔除鎮痛泵(48 h)后,均未主訴疼痛。因多數顳下頜關節患者術后會出現疼痛癥狀,且嚴重程度因人而異,責任護士應做好術后疼痛評估,并進行干預。應注意關節處的保暖,睡眠時可墊高頭部。護士可以采用播放音樂、播放電視等方法協助患者找到減輕痛苦的方法;對于無法忍受的疼痛,必要時可根據醫生的醫囑適當服用止疼片,并監測用藥后的反應。
2.2.3 術創與引流管的護理 患者術后第1 天開始,需給予醫用彈力繃帶頭帽和紗布,局部持續加壓10 d,可以加壓止血,促進傷口愈合。紗布團放置在耳道下緣前方1 cm,如加壓不正確,可能會出現局部滲血腫脹,不利于手術傷口愈合。彈性繃帶是手術后常用和不可缺少的一種包扎敷料。對于復雜的軟組織損傷,可消除死腔,減少出血,保護術區和傷口,預防外傷性涎瘺。管床護士應指導患者正確佩戴彈力繃帶頭帽。出院當天,應指導和評估患者及家屬是否可以正確的佩戴頭帽[9]。患者全麻術后留有兩個負壓引流管,本科室引流管在護理過程中班班交接,采用五步法。 一展開:沿切口平面展開引流管。二檢查:(1)管路及引流球標識。(2)查看負壓引流球開關(確認保持打開狀態)。(3)看引流液色、質。交班護士報告各管路引流量。三擠壓:分段式檢查管路通暢度。(1)近切口端:左手反折管路上段,右手向下方拉伸管路(引流球端),松開反折處,查看液柱是否波動。(2)近負壓球端:左手反折管路中段,右手向下方拉伸管路(引流球端),松開反折處,查看液柱是否波動。四探查:術區未覆蓋敷料者,輕輕按壓確認無皮下血腫。五整理:理順管路,勿折疊受壓,放回引流球,交代患者注意事項。術后2~3 d,醫師予以拔除術區留置的負壓引流管,拔除引流管后,仍需局部壓迫包扎5~7 d,以促進傷口愈合,責任護士需觀察松緊是否適中,是否影響呼吸,應做好拔管后的護理。
2.2.4 飲食護理 患者術后應加強營養,以免影響術后傷口愈合。因此,應給予患者個體化營養指導,改善患者營養狀況,促進傷口愈合,促進康復。術后1 個月內指導患者食用半流質飲食,避免進食需要大幅度咀嚼的硬食物,盡量避免牙齒咬合,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營養豐富的易消化飲食,少量多餐。1個月后可進軟食,3個月后恢復正常。食物的溫度不宜太燙,進食后應立即使用漱口水,保持口腔清潔。在圍手術期間,應用NRS 2002 評分表,配合個體化營養支持治療,能夠顯著減少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避免因營養不良而導致預后不良情況的發生[10]。
2.2.5 用藥護理 患者術后可能會造成面神經受損,表現為抬眉、閉眼障礙。應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和過度用眼,可滴眼藥水緩解不適。術后可能出現耳前麻木的癥狀,這是因為手術牽拉導致耳顳神經損傷引起的,神經的恢復需要時間,一般在術后6 個月~1 年麻木癥狀會明顯減輕或消失。日常生活中注意術區保暖,遵醫囑服用營養神經類藥物甲鈷胺片1個月。
2.2.6 佩戴頜墊 術前需要關節科取模,制作頜墊。從術后1 d 起應遵醫囑佩戴頜墊,將頜墊置于上下牙列,可改變上下頜的垂直距離,從而緩解關節區的壓力,調節咬合關系,緩解疼痛。切勿用力咬牙,需24 h 佩戴(除吃飯,刷牙時可取下)。頜墊每天可用涼水清洗保持干凈。需要佩戴3 個月。3 個月后來院復診,由醫生決定是否繼續佩戴,半年后進行正畸治療。
正常人開口度為3.7~4.0 cm,大約為三橫指,該患者開口度為0 cm,術后張口功能鍛煉是康復的重點。臨床實踐證明,輔以術后張口訓練對于保持術后遠期療效十分重要,正確的張口康復訓練可以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張口度,減少張口受限和關節強直的復發,應堅持有效的張口功能鍛煉。患者術后1 周,應視創口愈合情況進行張口功能鍛煉。張口功能鍛煉包括被動張口訓練和主動開口訓練。患者用大拇指抵住上牙咬合面,食指抵于下牙咬合面,作比心手勢,緩慢撐開下頜,有規律地行張、閉口運動,輔以下頜前伸-后縮運動訓練、側頜運動訓練及下頜抗阻訓練,使張口度逐漸增大。 等訓練一段時間后,可轉為患者主動用力,手指給阻力的抗阻開閉口練習,以不引起疼痛和持續酸脹為宜。再輔以使用開口器的被動張口訓練。張口訓練需循序漸進,手術后一周開始,每次操作時間為30 min,每天至少3 次,持續6 個月以上。使用金屬開口器時,開口器前端需用紗布包裹,以減少對牙齒的磨損,防止牙齒松動及脫落;訓練過程中也不能過度張口,以免造成關節脫位。責任護士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定期評估功能情況,并在患者主動參與的前提下,不斷調整訓練方法和強度。遵循康復訓練原則:因人而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全面康復,主觀能動。
患者術后傷口愈合良好,心理狀態佳。在責任護士的有效指導下,患者及其家屬均能準確掌握張口功能鍛煉方法,對治療和護理效果滿意,入院后11 d 遵醫囑予以出院。患者出院時,責任護士應告知患者術后1 月、3 月、6月、12月需帶核磁片門診復查,微信掃描添加醫師聯系方式,如有問題可通過小程序及時咨詢。同時,責任護士可以通過小程序與患者進行交流,觀察術后張口練習情況,了解患者的張口情況并可進行相關的指導。
綜合性護理干預對解決該患者護理問題具有較理想的效果,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有利于取得患者的認可,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顳下頜關節強直患者大多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在所有的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以良好的形象,貼切的語言,熱情真誠的態度去對待患者,基于馬斯洛的人類基本需要層次論,夯實基礎護理,滿足患者的基本要求,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有助于患者的治療與康復。通過綜合性護理干預,制定個體化營養指導,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告知患者及家屬保證營養需求的重要性。出院后,責任護士應向患者及家屬強調張口功能鍛煉應堅持不懈。每月通過電話或小程序了解患者張口功能鍛煉的情況,如果鍛煉效果不理想,應立即分析原因及時處理。顳下頜關節強直術口腔頜面外科中一項復雜且高風險的手術。因此,在治療護理過程中,本科室結合顳下頜關節強直護理中的臨床情況,進行完善的護理操作規程。通過完善的制度,實施科學的、規范的護理工作,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效果,促進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