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毅穎
統計數據顯示,2000-2022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年均增速為10.64%,其中原煤、原油、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生產總量的年均增速分別為9.91%、1.95%、18.45%、19.99%(見圖1)。從能源投資看,2023年1-11月份,我國主要發電企業電源工程總投資達到了7713億元,同比上升了39.6%。其中,太陽能發電達到3209億元,同比增長60.5%;核電774億元,同比增長45.3%;風電2020億元,同比增長33.7%。電網工程完成投資4458億元,同比增長5.9%。從能源加工轉換效率看,2016年至2021年,發電及電站供熱總效率、煉焦總效率均有所提高,分別從44.6%、92.8%增長至47.1%、93.1%;煉焦總效率則略有下降,從96.4%降低到95.3%。從人均能源生產量看,我國人均能源生產量穩步提升,從2016年的2493千克標準煤增長至2021年的3024千克標準煤;人均原煤生產量、人均電力生產量分別從2016年的2458千克、4419千瓦小時,增長至2021年的2921千克、6043千瓦小時。

圖1 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及構成
我國煤炭資源較為豐富,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見圖2)。近年來,煤炭消費占比呈下降態勢,2018年煤炭消費占比首次降到60%以內,2022年煤炭消費占比繼續下降至56.2%。同時,2013-2019年,石油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平穩上升,從17.1%增長至19.0%,此后開始逐年降低,2022年降至17.9%。同時,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趨于上升,從2018年的7.6%、14.5%,增長至2022年的8.4%、17.5%。分行業看,2021年制造業能源消費總量為293065萬噸標準煤,占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84.08%,占全部能源消費總量的55.73%;從制造業細分行業來看,能源消費總量較高的行業為黑色金屬治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治煉和壓延加工業。從人均能源消費量看,2013-2021年,人均能源消費量逐年增長,從3058千克標準煤上升至3724千克標準煤,其中人均石油消費量、人均電力消費量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人均煤炭消費量整體表現為波動式的下降。

圖2 能源消費總量及構成
一是可再生能源規模不斷增長。2023年1-9月,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新增加1.72億千瓦,同比增長93%,占新增裝機的76%。其中,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新增裝機分別為788萬千瓦、3348萬千瓦、12894萬千瓦、207萬千瓦。二是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占比穩步提升。截至2023年9月,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已達到13.84億千瓦,同比提高了20%,已超過了火電裝機,約為國內總裝機的49.6%。三是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逐步提高。2023年1-9月,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總計為2.07萬億千瓦時,相當于全國發電量的31.3%。其中,風電和光伏發電總計1.0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3%,并且超越了同期城鄉居民的生活用電量。
2023年12月5日,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發布《全球能源包容公正韌性轉型——方案與實踐》,提出全球能源轉型現階段已進入攻堅期,需建立安全、經濟、智慧、綠色和開放的能源體系。當前,能源轉型還面臨著減排與安全、效率與公平、減緩與適應等矛盾。優化能源結構需從能源供給和能源消費兩個方向實現低碳轉型,即構建“風光水火儲”互補的能源生產體系,以及創建“電氫冷熱氣”互濟的能源消費體系。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除了發展綠色金融為符合標準的綠色低碳項目提供資金,還需要發展轉型金融,支持高能耗、高排放行業的低碳轉型。
從能源供給端看,電力系統呈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的“雙高”特征:可再生能源對于能源轉型日益重要,需積極推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項目建設,以提升清潔能源供給能力;電力電子設備的普及與電力系統轉型升級密切相關,在可再生能源集成和電網智能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促使電力電子設備比例上升。與此同時,用電需求呈現冬、夏“雙峰”特征。
為適應“雙高”“雙峰”特征,電力系統可采取智能電網技術、儲能系統應用、可再生能源整合、能效技術推廣、分布式能源調度、彈性電價制度、電網基礎設施升級和政策支持等綜合措施。通過提高電網靈活性、利用儲能系統平衡用電波動、加強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動能效提升和制定靈活電價政策,電力系統可更有效地適應季節性用電差異,實現更穩定、可持續的能源供應。
從能源消費端看,《中國電氣化年度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2年我國終端能源消費量中,以電能形式存在的能源約占比27%,能源消費以一次能源為主。目前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的特征明顯,能源替代和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應用仍待時日,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升,能源利用率也有提升空間。
一是技術升級與創新。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如綠色冶金技術、碳捕獲與利用技術等),升級和優化生產設備,推動工業生產過程的清潔化和高效化,以提高整體能源利用效率。推進再電氣化進程,將依托于傳統化石燃料的一次能源切換到依靠電能的二次能源。二是可再生能源應用與循環經濟。推動可再生能源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同時,通過物質循環利用、廢棄物再利用以及推動循環經濟,最大程度減少資源浪費,達到減排效果。
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可為電力行業升級提供支持資金。通過提供金融支持,可推動電力調度系統智能化建設,提升響應性和效率,更好適應迅速變化的能源格局。同時,有助于促進配電網數字化水平的提升,使配電網更為智能和可控。此外,金融活水還可支持儲能系統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支持低碳園區發展,引導整個電力行業朝著更為環保和可持續的方向邁進。提供金融支持的具體路徑包括投貸聯動、碳資產質押貸款、創新金融服務、打造綠色金融產業鏈等。
一是投貸聯動。支持可再生能源核心技術突破,實現傳統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結合,拓寬新能源企業融資渠道。二是碳資產質押貸款。推廣普及碳資產質押融資產品,將碳配額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作為擔保資源,幫助新能源企業盤活碳資產,促使企業把節能減排納入決策因素,增強減排動力。三是“金融+科技+數據”創新金融服務。整合金融科技與資金支持,發展鄉村屋頂分布式光伏設備貸款,幫助小微企業降低用電成本,節省運營開支。四是打造綠色金融產業鏈。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延伸產業鏈上下游,搭建綜合性綠色金融生態平臺,實現產業鏈綠色發展,構建更緊密的綠色金融產業鏈生態系統。
國際銀行業為能源部門的投資組合設定了階段性減碳目標。荷蘭國際集團在2021年制定了能源融資組合指標,推動上游企業提前實現油氣減排目標。同時,荷蘭國際集團設定了短期目標,即到2025年,碳排放量相比2019年降低12%。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設置加權平均碳強度指標,為油氣、電力和汽車制造業投資組合制定了2030年減排目標。例如,到2030年,與2019年相比,油氣生產和煉油業務的碳強度將降低35%,與燃燒相關的最終用途的碳強度將降低15%。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針對石油、天然氣、金屬、采礦和電力等領域制訂了碳減排目標,并在煤炭開發領域實行絕對融資減排目標,到2030年,需較2020年減排85%;對于煤炭開采以外的行業,基于企業收入設置碳減排目標,到2030年,油氣和電力行業的碳排放量將較2020年分別減少30%和63%。
對化石能源領域設置更為嚴格的準入限制條件,推動產業進行轉型升級。高盛集團更新融資框架,不再為多個燃煤或石油產業提供融資。2020年,花旗集團宣布,分階段減少動力煤產業的信貸敞口。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和法國農業信貸銀行(Credit Agricole)宣布,于2030年前終止向經合組織及歐盟地區的煤炭產業提供資金;而對于全球其他地區的煤炭行業則計劃到2040年停止提供資金。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采取了一系列嚴格的措施,規定最遲在2025年停止為全球的動力煤開采業務融資。
提高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多樣性,推動化石能源的清潔利用。自2015年起,在持續十年的時間內,法國巴黎銀行的可再生能源融資從70億歐元增加到178億歐元,提供了多種融資支持工具。美國銀行自2020年起,在可持續能源和水域清潔等領域的年投資額將達1000億美元,并計劃到2030年至少撥款4450億美元用于低碳轉型及可持續發展活動,如清潔氫生產、廢棄物轉制能源以及CCS技術等。巴克萊銀行決定到2030年,為新能源行業(如太陽能、風能等技術創新及存儲系統建設等項目)提供1000億英鎊支持。法國農業信貸銀行發放1000億歐元可持續債券并提供200億歐元的貸款,專注應用于能源轉型。
優化風險管理流程,加強金融科技應用。各國銀行加強對敏感行業的審查力度,評估能源轉型領域融資組合的風險敞口。花旗集團運用資本轉型評估工具PACTA,評估其在能源行業的貸款組合風險;同時,加強對煤電行業客戶的審查,評估其與碳排放相關的情況,分析企業在進行低碳轉型時可能存在的機遇與壓力。瑞士信貸集團對相關行業進行試點壓力測試,包括了多個變量如產能、價格和生產率等。
1.綠色信貸
近年來,我國綠色信貸規模穩健增長,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截至2022年12月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為22.03萬億元,同比增加了38.5%。其中,用于直接或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綠色貸款達到了8.62萬億元和6.08萬億元,占全部綠色貸款的66.7%;就貸款投向來看,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綠色升級以及節能環保等產業的綠色貸款余額分別為5.68萬億元、9.82萬億元和3.08萬億元,年增長率分別是34.9%、32.8%和59.1%。分行業看,電力、熱力、燃氣和水生產與供應業的綠色貸款余額高達5.62萬億元,同比上升了27.4%。綠色貸款保持增量擴面的趨勢,金融機構為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的重點企業和項目提供了更多的低成本資金,支持能源結構調整和清潔能源產業發展。
2.綠色債券
近年來,綠色債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21-2022年,我國境內外綠色債券新增發行規模分別為7532.1億元和9839億元,同比增長170.3%和30.6%。綠色債券的募集資金投向通常具有明確規定,并且表現出資金投向相對集中的特點。Wind數據顯示,2022年,《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包含的六大支持領域(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綠色服務)中,清潔能源產業是最主要的資金投向,占募集資金的30.3%,主要投入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項目的開發與運行中。除此之外,綠色債券市場在產品創新方面也展現出蓬勃活力,為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和能源改造提升項目提供了更為多元化的資金支持手段。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在2021年推出了碳中和債券,專門支持具有碳排放效益的綠色項目。2021年和2022年,碳中和債券的新增發行量分別為2566億元和2122億元,為清潔能源、低碳化改造等領域注入了更多資金,支持實現“雙碳”目標。
3.綠色保險
能源行業低碳轉型的不斷推進為綠色保險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實踐空間。近年來,我國保險業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更加強調履行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承諾。保險公司充分發揮在負債端和資產端的專業優勢,不斷創新保險產品和服務,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在負債端,保險公司通過精細化的風險管理和科學的定價機制,為投保人提供保障。在確保保單穩健運作的基礎上,為企業應對氣候風險、環境風險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創新性的保險產品設計(如氣候保險和環境責任險等),保險公司不僅為個體和企業提供了更廣泛全面的保障,也促進了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經濟發展。
在資產端,保險公司積極探索具有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投資方向,為投資者提供更具可持續性的回報。通過優化投資組合,加大對綠色新興產業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支持,將更多資本引導至具備良好環境和社會效益的領域。同時,通過創新綠色保險服務(如提供節能減排咨詢、環境風險評估等),為客戶提供更加全面和專業的保險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更好地管理和降低環境風險,樹立履行環保責任的良好形象。
轉型金融延伸了綠色金融的支持范圍,滿足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行業的轉型融資需求,可加快綠色低碳轉型進程。從2021年開始,我國推出了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SLL)、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LB)、轉型債券以及低碳轉型(掛鉤)債券等轉型金融產品,豐富了傳統能源行業在用能結構調整、低碳化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升級等轉型需求方面的投融資路徑。2022年,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關于開展轉型債券相關創新試點的通知》,開啟轉型債券試點工作;上交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2號——特定品種公司債券(2022年修訂)》,新增“低碳轉型公司債券”品種。
1.金融機構的轉型債券發行和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例如,中國銀行制定并發布了《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轉型債券管理聲明(2023年版)》,轉型債券發行參考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發布的《氣候轉型融資手冊》(2023年版),《綠色債券原則》(2021年版)以及《可持續發展債券指引》(2021年版);需遵循可持續金融國際平臺(IPSF)發布的《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或者《歐盟可持續活動分類法》,或者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行業認證標準中相關行業經濟活動分類和技術指標;遵守“避免碳鎖定”原則及“無重大損害”原則1“避免碳鎖定”原則是指避免社會出現對化石能源高度依賴的狀態;“無重大損害”原則是指被納入支持范圍的項目對環境、氣候、生物多樣性等可持續目標都不能造成重大損害。。轉型債券募集資金將用于支持已經投放或未來即將投放的合格項目。又如,中國建設銀行發布《中國建設銀行轉型債券框架》,明確該框架所提及的“轉型金融”指:符合國際指引或標準的轉型金融,即根據各國家及地區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路徑,通過技術改造及設備升級等手段支持傳統行業減少污染、實現向低碳或零碳轉型的轉型金融。
2.轉型金融產品不斷豐富。一是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SLL)。2021年5月,國內推出了首批7只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截至2021年底,共21家主體成功落地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25只,貸款期限以3年為主,借款人涵蓋制造業、融資租賃、地產、電力、漿紙等多個行業,借款人利率多與二氧化碳減排、單位能耗、ESG等環境類指標相掛鉤。二是轉型類債券。根據Wind數據,截至2022年末,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分別為58只、742億元。2022年,共有21家主體發行33只、389億元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同比增速分別為32%、10%。截至2022年底,總計發行4只低碳轉型債券、17只低碳轉型相關債券以及10只轉型債券,債券募集的資金分別為27億元、214億元和49.3億元。
3.轉型金融產品的應用場景持續擴展。2023年4月,郵儲銀行在南寧市落地“碳減排支持工具+可持續發展掛鉤+數字人民幣貸款”場景業務,貸款利率與融資人在約定期間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容量掛鉤,以此激勵企業通過采用先進技術及高效設備等方式主動推進碳減排。2021年5月,大唐國際發行發行期限為3年、債券規模為20億元的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以單位火力發電平均供電煤耗作為關鍵績效指標(KPI),支持企業實現平均供電煤耗的下降。
一是逐步完善綠色金融及轉型金融標準。2018年9月,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綠色金融標準工作組正式成立,建立的六個小組研究六大類別綠色金融標準,包括通用的綠色金融基礎標準、綠色信用評級評估標準、綠色金融產品服務標準、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標準、綠色金融統計與共享標準以及綠色金融風險管理與保障標準。《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指導意見》《綠色信貸指引》《綠色信貸統計制度》《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陸續出臺,綠色產業指導目錄持續更新。2022年,湖州發布轉型金融發展路線圖,同步推出《轉型金融支持目錄(2022年版)》,推動區域碳密集型行業低碳轉型。
二是強化碳核算和環境信息披露要求。健全企業碳核算體系,完善金融機構碳核算方法學,提高金融機構碳核算數據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擴大環境信息披露主體范圍,強化對碳排放量和碳減排量等能耗信息的披露要求,分步實現金融機構環境信息強制披露。證監會將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劃分為三個階段:2017年末,修訂上市公司定期報告內容及格式準則,鼓勵其自愿披露;2018年開始,強制規定重點排污單位進行環境信息披露,未披露的則需要做出解釋;2020年12月前,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
三是加強政策協同。通過貼息、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手段增強企業轉型意愿,推動融資擔保創新,加大對轉型項目的擔保增信力度。提升財政預算額度,對碳減排貢獻較大的能源項目給予支持,激勵將滿足條件的重大清潔低碳能源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支持范圍,充分發揮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基礎設施領域的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的引導支持作用。
四是強化數據基礎設施建設。貫通數據資源,整合電、熱、氣、煤、油等企業的能耗及資產類基礎數據,開發金融需求對接平臺,實現項目清單智能推送。完善并動態更新全國清潔低碳能源資源數據庫,融合全產業鏈信息,提升能源領域數字化水平。強化氣象監測、資源評估及預測預報等技術的創新能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的資源普查、項目開發以及電力系統運行監測等。
一是降低資金獲取成本。發展綠色股權基金投資、市場化綠色債轉股等綠色金融業務,降低企業財務成本,緩解企業流動性壓力;通過綠色債轉股等股權融資業務,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健全碳市場交易機制,明確登記、交易、結算等各項制度,研究與碳排放權掛鉤的金融產品,增強碳市場流動性。
二是滿足多元化融資需求。開發符合新能源企業特點的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供應鏈金融等服務;開發天氣指數保險、災害保險等綠色保險產品;探索碳金融服務,推出碳排權質押貸款、碳基金、碳債券等產品,推出碳期貨、碳期權、碳遠期等金融衍生品。
三是支持綠色低碳領域的技術創新與應用。發揮金融機構在投資引導方面的作用,著眼于關鍵核心技術(如新型電力系統、氫能、儲能、動力電池等),推動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為企業提供廣泛的資金來源和低成本的融資途徑。在科技企業初創期,通過提供多元化融資工具,包括股權、債權投資等,協助企業降低財務成本、提升技術水平,并為企業關鍵技術成果的商業化和規模化應用提供支持,助力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
一是完善轉型金融標準分類。厘定轉型金融定義并制定轉型金融支持項目目錄或指引,指導和規范轉型金融活動。參考歐盟、經合組織(OECD)、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等機構的轉型金融相關概念和分類標準,制定覆蓋高碳行業特別是傳統能源行業的轉型金融支持項目目錄或指引。目錄應劃分產業及細分產業、支持項目和技術標準等,兼顧針對性、適應性和靈活性等原則,能源產業可進一步細分為節能改造類、能效提升類、能源互聯網類項目等。
二是構建低碳轉型績效評價體系及激勵機制。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產品在設計時需構建可持續發展績效指標(SPT)。為評估轉型金融產品在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效果,需建立更為精細且靈活的評估體系,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綜合反映企業的轉型成效。加強信息披露,披露指標覆蓋環境、社會責任和治理等多個方面,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加投資者和社會對企業的了解。此外,鼓勵企業設定符合實際情況的環境目標,包括能源消耗、碳排放和資源利用效率等,確保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對環境可持續性產生積極影響。此外,為激勵金融機構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設計合理的激勵機制,以優惠利率、貸款條件和獎勵措施等手段促使企業更積極地參與到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轉型金融配套服務機制的完善有望推動企業朝著更可持續的方向邁進,同時也能夠提升金融機構在社會責任履行中的積極性。
三是創新轉型金融產品。根據轉型主體、轉型階段、資金用途等不同,研究開發有針對性的轉型金融產品,綜合利用信貸、債券、股權投資、信托等多樣化工具為轉型活動提供金融支持。鼓勵發展私募股權(PE)、風險投資(VC)、并購基金、債轉股等風險包容性較大的金融產品,豐富轉型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