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燕 徐秀軍
【關鍵詞】世界經濟??貿易投資 “去風險化”政策 歧視性區域主義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明顯不足,并且面臨很多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世界經濟總體處于下行通道。從世界經濟的趨勢性變化來看,2024年世界經濟仍將處于重塑增長動力的進程之中,積極因素在累積,但下行壓力猶存。
2023年仍是動蕩、分化和變革的一年,在各種因素相互交織影響下,世界經濟下行成為意料之中的趨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0%,較2022年下降0.5個百分點。同期,發達經濟體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增長率僅為1.5%,較2022年下降1.1個百分點。得益于中國經濟的提振作用,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幅度較小,增長率為4.0%,較2022年僅下降0.1個百分點。其中,中國經濟增長率為5.4%,較2022年上升2.4個百分點。[1]
在就業和物價方面,2023年全球形勢較2022年有所改善。2023年5月,國際勞工組織(ILO)對全球失業人口的估計值進行了大幅修正,?2022年全球失業人口由此前估計的2.05億人下調至1.92億人;預計2023年進一步降至1.91億人,失業率為5.3%,較2022年下降0.1個百分點。[2]相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新冠疫情后的全球就業復蘇步伐更快。除低收入國家外,其他國家的失業率總體上已降至疫情前水平,一些國家的失業率甚至創過去數十年來新低。2023年10月,歐元區20國經季節性調整后的失業率為6.5%,保持歷史低位;美國失業率為3.9%,保持在較低水平;俄羅斯失業率進一步降至2.9%的極低水平。在主要發達經濟體持續收緊貨幣政策的背景下,全球通脹的嚴峻形勢大幅緩解。IMF估計,2023年全球平均通脹率為6.9%,較2022年下降1.8個百分點;年末通脹率為6.4%,較2022年下降2.5個百分點。[3]2023年11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2%,比上年的高點下降6.0個百分點;同期,歐元區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HICP)同比上漲2.4%,較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創2021年7月以來最低水平。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是推動物價回落的主要因素之一。IMF數據顯示,2023年11月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指數為164.45,較上年同期下降14.4%,較上年8月的高點則下降了32.0%。其中,燃料價格較上年同期下降26.1%。[4]但是,目前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通脹水平仍遠高于央行通脹目標,這意味著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雖然奏效但效果有限。

2023 年 8 月,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 AAA 下調至 AA+。圖為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紐NBNThGUcBNKvU8eccLz+1C31/wWESGdMVJ5oOw1db0Y=約總部。

在經濟下行和貨幣政策緊縮的背景下,全球債務風險高位累積。2023年以來,全球債務水平持續攀升,尤其是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債務規模屢創新高。2023年9月,國際金融協會(IIF)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債務增至創紀錄的307萬億美元,全球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連續兩個季度上升,達到336%。[5]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上升勢頭是在債務率連續7個季度下降之后出現的。2023年上半年,超過80%的新增債務來自發達國家,其中美國、日本、英國和法國的增幅最大。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已超過33萬億美元,并呈加速上升勢頭,有機構預測到2030年將超過50萬億美元。2023年8月,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從AAA下調至AA+,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二次信用評級被下調。在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持續緊縮等因素沖擊下,很多新興市場國家出現了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債務風險急劇上升。2023年以來,一些外債占比較高、經濟基本面和金融體系較為脆弱的新興市場國家面臨較高的債務違約風險,甚至部分國家已經出現債務危機。若通脹壓力繼續加大,發達經濟體的央行可能進一步加息,這將進一步推升全球債務風險并引發金融危機。
盡管疫情對全球貿易和投資活動的沖擊逐步消退,但國際貿易與投資增長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全球貿易投資增長乏力。2023年10月,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預測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同比增長0.8%,相比4月1.7%的預測值顯著下調。[6]WTO還警告,全球供應鏈分化跡象開始顯現,并將持續對全球貿易造成威脅。2023年上半年,作為全球供應鏈活動指標的中間產品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占比為48.5%,比前三年的平均值低2.5個百分點;美國的亞洲雙邊合作伙伴在對其零部件貿易中的占比為38%,較2022年同期下降5個百分點。全球投資增長形勢更不容樂觀。2023年7月,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布的《2023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額同比下降12%至1.3萬億美元,其中流入發達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額下降37%至3780億美元,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額則增長4%至9160億美元,2023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額或進一步下降。[7]
此外,全球金融市場波動,主要表現在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2023年10月末,美元指數升至106.7,較上年末上升3.1%;11月末回落至103.5,與上年末持平。2023年以來,很多國家貨幣匯率出現進一步下跌。2023年10月末,美元對俄羅斯盧布匯率為1∶93.24,美元對日元匯率為1∶151.69,對人民幣匯率為1∶7.18,較上年末盧布、日元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分別下跌24.6%、13.6%和3.0%。全球股票市場更加分化與震蕩,在阿根廷、委內瑞拉、埃及、美國等股市大幅上漲的同時,泰國、芬蘭等國股市則出現了較大幅度下跌。
2023年世界經濟總體呈下行態勢,一些新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涌現,一些新情況和新變化值得關注。總體來看,2023年世界經濟運行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五個方面。
盡管遭受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嚴重沖擊,但世界經濟雙速增長格局并未改變。2023年10月,IMF估計數據顯示,2023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速比發達經濟體高2.5個百分點,速差較上年擴大1個百分點;預計未來5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的年均經濟增速為4.0%,比發達經濟體高2.3個百分點。在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兩大群體內部,經濟增長分化有所加劇。在金磚國家中,2023年中國、俄羅斯和巴西經濟增速分別較上年上升2.4、4.3和0.2個百分點至5.4%、2.2%和3.1%,而印度和南非經濟增速則分別較上年下降0.9和1.0個百分點至6.3%和0.9%。在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總體大幅下降的同時,美國、日本經濟則表現出較強韌性。2023年歐元區經濟增速預計為0.7%,同比下降2.6個百分點。得益于較低的失業率、積極的財政政策、供應鏈內遷、勞動生產率提升等因素,美國經濟短期內表現向好。2023年前三季度美國GDP同比增長2.4%,高于2022年全年水平。2023年日本經濟增長表現超出市場預期,預計增速2.0%,同比上升1個百分點。全球經濟增長分化意味著各國經濟政策導向不同的目標與任務,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難度持續增加。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下,以新興技術為基礎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涌現,人工智能(AI)技術日益廣泛的應用對世界經濟與社會帶來的顛覆性影響初見端倪。企業爭先恐后地將人工智能領域每一項新的突破應用于生產,從同聲傳譯、私人助理和無人駕駛到監控設備和致命性自主武器等,無不因人工智能而發生深刻變革。與此同時,人們對人工智能固化社會歧視、引發大規模失業、違反戰爭準則等問題表示嚴重關切。隨著能夠產生自主思想的機器與全球商業金融和戰爭之間互相作用,國際社會對人工智能的擔憂與日俱增。如主要大國不設法限制人工智能的影響力,這種瘋狂競賽有可能導致災難。目前,ChatGPT成為世界上用戶數量增長最快的人工智能產品,并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圖像、視頻、編程、語音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ChatGPT于人類究竟是敵是友,仍有待觀察。2023年10月,中國適時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強調各國應在人工智能治理領域加強信息交流和技術合作,共同做好風險防范,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標準規范,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在經濟全球化遭受重大挑戰時,區域經濟合作成為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替代選擇。然而,IMF的研究發現,歧視性區域主義正在興起,尤其是在沖突時期,區域貿易協定可能會“筑高圍墻”以抵制外部世界,而不是降低內部的“圍墻”。[8]該研究進一步指出歧視性區域主義的具體表現,例如在補貼項目中提出本地成分要求,并對非區域貿易伙伴進行出口限制;建立嚴格的產品原產地制度,以降低區域外價值成分為代價來提高生產中本區域的價值成分。雖然在紙面上沒有歧視性條款,但這些做法背離了多邊貿易規則的精神,因而會增加一體化成本和降低貿易效率。此外,歧視性區域主義也可能催生提高勞工和環境標準、采用國內而非全球標準以及出于“國家安全”考慮重新調整供應鏈等非貿易目標。2023年3月,美國和日本簽署了一項關于電動汽車電池所需的關鍵礦產貿易協議,對鋰、鈷、錳、鎳和石墨等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礦物不征收出口關稅,并使日本能夠享受美方提供的電動車稅收抵免政策,而在電動汽車電池領域有重要影響力的其他國家則仍在被限制之列。同年5月,以美國為首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14個參與國貿易部長簽署了供應鏈協議,旨在深化美國與印太地區合作伙伴的經濟合作,并提高美國的全球競爭力。這項被拜登政府吹捧為“全球第一個多邊供應鏈協議”的彈性供應鏈協議不僅不對部分區域成員開放,還對協定內容保密,是歧視性區域主義在亞太區域的具體表現。由此可見,在加強與伙伴國聯系的同時卻與非伙伴國家漸行漸遠,已成為一些大國推進區域合作的政策選擇。

2023年以來,歐美等發達經濟體推出所謂的“去風險化”政策。2023年5月,在日本廣島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發表聯合聲明稱,要增強經濟韌性,就必須“去風險化”,實現“多樣化”,因此將單獨或集體采取措施,投資于自身的“經濟活力”,降低對關鍵供應鏈的過度依賴。G7同時宣稱,不尋求“脫鉤”,也不尋求政策內傾,無意阻礙中國經濟發展。6月,歐洲理事會就對華戰略發布了一項新決定,重申其目標是“去風險化”而非“脫鉤”,強調歐盟將繼續降低供應鏈等領域的關鍵依賴性和脆弱性,并在必要和適當的情況下“去風險化”和實現“多樣化”。7月,為響應歐洲理事會的決定,德國政府發布首份“中國戰略”文件,將中國定位為“合作伙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強調德國“迫切需要去風險”并提出關鍵技術出口管制等具體的“去風險”“降依賴”舉措。這些所謂“去風險化”政策的實質是升級版的“規鎖”戰略,其目的是在地緣上圍堵、在規則上鉗制、在發展上阻滯、在形象上“妖魔化”非西方大國,并且在實質上使全球經濟走向“脫鉤”。2023年10月,IMF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主要經濟體“去風險化”策略的負面影響將波及中國以外的地區,而中國開展全面改革可產生巨大的正面溢出效應。[9]美國學界的最新研究也指出,中美兩國經濟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要想將兩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完全解除或者將民用經濟與軍事經濟分割開來而不給美國造成傷害是不可能的,并且美國過度強調“去風險化”將危及全球經濟。[10]這種為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和快速壓制競爭對手的“去風險化”政策將使大國關系背離合作共贏,甚至越過零和博弈走向即便損害自身利益也要消耗對手的負和博弈。

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圖為2023年1月11日拍攝的位于湖北武漢經開區智能網聯和電動汽車產業園的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廠一角。

2023年8月30日,“中外運??凇陛喚従忨傠x山東青島港,駛向印度欽奈港。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豐碩成果,在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與60多個國家標準化機構以及國際和區域組織簽署了100多份標準化合作文件,與40多個國家簽署了產能合作文件,與140多個共建國家簽署了文化和旅游領域合作文件,與近90個共建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0余份農漁業合作文件,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2023年10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功舉辦,來自151個國家和41個國際組織的代表來華參會,共同開啟共建“一帶一路”金色十年新征程。在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宣布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展務實合作、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等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中國提出的八項行動與論壇期間各方共達成的458項成果,將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和促進全球共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在外部沖擊和內部動能轉換等因素推動下,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變革期,并呈現出一些影響深遠的趨勢性變化。具體來說,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頻繁對外挑起“貿易戰”,阻礙多邊貿易機制正常運行,并聯合盟友推行“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政策,嚴重干擾正常的國際經貿往來。在區域層面,一些機制和規則日益封閉,加速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重構。特別是由美國牽頭的“印太經濟框架”下各領域協定的達成與落實,將成為加劇區域經濟競爭與對抗以及全球經濟碎片化的推手。在全球層面,多邊貿易體制的功能進一步弱化。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強調所謂“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體系”重要性的同時,卻破壞和干擾以WTO規則為代表的多邊規則。盡管國際社會對2024年WTO第13屆部長級會議重建多邊貿易規則體系充滿期待,但要想取得實質性成果還需各方付出更多努力。在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下,全球經濟將經歷“再全球化”進程,即全球規則因大國博弈升級而面臨改革和重塑,全球資源面臨重新配置,全球分工體系面臨系統性重組。
在全球技術創新中,信息和數字是技術突破最多的領域之一。隨著數字技術應用日益廣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推動數字經濟和貿易快速增長。2023年10月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3年)》顯示,2022年美國、中國、德國、日本、韓國五國的數字經濟總量達31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6%,較經濟整體增速高5.4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占GDP的比例為58%,較2016年提升約11個百分點。其中,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比2016年增加4.1萬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4.2%,是五國數字經濟總體年均復合增長率的1.6倍。[11]同時,數字技術直接帶動電子商務發展,跨境數字服務貿易也呈現快速增長勢頭。2022年全球數字服務貿易額達3.82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9%。[12]數字技術將成為重塑全球經濟動力的重要依托,數字經濟與數字貿易的發展前景廣闊,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數字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將為全球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
暴風雨、熱浪、洪水和干旱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德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指出,2023年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氣候變化不僅直接威脅人類健康,還對人類生活、生產方式帶來深遠影響,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各國的必然選擇。值得注意的是,氣候變化對發展中國家帶來更大挑戰。世界銀行發布的《國別氣候與發展報告》顯示,全球實施低碳發展戰略的平均成本約為GDP的1.4%,但低收入國家的成本超過GDP的5%。[13]發展中國家沒有機會像發達國家那樣,先以高碳密集型方式發展再進行治理和脫碳。為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平衡發展,世界各國都在探索利用技術創新、制度變革和產業轉型等手段減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一些發達經濟體越來越熱衷于從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的角度看待國家間經貿關系,并賦予正常的經貿關系濃重的政治色彩,在內外場合鼓吹經濟安全威脅。例如,在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等經貿合作機制中,人權、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以及政治制度等問題被作為重要內容加以考慮,并以此作為塑造成員凝聚力和限制其他成員的手段。同時,出于政治因素考慮,某些國家蓄意阻撓WTO、IMF、世界銀行等機制改革進程,在二十國集團(G20)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等全球和區域經濟治理平臺炒作政治議題,導致這些機制維護全球經濟秩序的功能不僅得不到有效發揮,還淪為少數國家搞地緣政治博弈和打壓競爭對手的工具甚至武器。隨著國家間經濟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主要大國間的博弈不斷升級,作為資源配置主要原則的經濟邏輯退居其次,權力邏輯逐漸占據上風,此時大國博弈的戰略目標主要表現為尋求與競爭對手拉開更大距離。
越來越多的國家著手實施“去美元化”方案,表現為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放棄使用美元而轉用本幣結算,在外匯儲備中降低美元份額,并開始思考美元的替代貨幣。IMF數據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美元儲備占全球已報告外匯儲備的比例為58.36%,為1995年該機構統計該數據以來的最低水平,較2001年第二季度的高點下降14.3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歐元和人民幣的競爭力提升。2020年7月,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就7500億歐元“復蘇基金”達成一致,決定發行泛歐主權債券,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財政短板開始進入補齊期,逐步使歐洲成為除美國以外一種新的無風險資產的所有者。2022年5月,IMF將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中的權重由10.92%上調至12.28%,反映出對人民幣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認可。2023年9月,人民幣作為全球貨幣在貿易融資市場的份額達5.80%,首次超過份額為5.43%的歐元,位居第二。[14]盡管“去美元化”進程加速,但是真正實現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仍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目前,全球通脹問題得到階段性緩解,但導致全球經濟下行的短期和長期因素依然很多,同時推動全球經濟趨勢向好的因素仍然存在。
影響全球經濟下行的因素主要包括:美歐等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的緊縮效應逐步顯現,發達國家金融系統承受力與穩定性受到挑戰,政府或企業違約風險不斷攀升,企業和國家層面的供應鏈持續調整,貿易保護主義與資源民族主義依然盛行,大國博弈日益轉向各方受損的負和博弈,主要經濟體勞動力供給逐漸減少,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與穩定的影響充滿不確定性,全球經濟去碳成本依然過高,疫情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以及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等地緣政治沖突多點爆發等。這些因素的發展演化都可能給全球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并損害全球經濟增長動力。全球經濟向好趨勢主要來自一些發展基礎好、潛力大的新興經濟體,同時這些經濟體在引領全球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2023年10月1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下調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至2.9%。圖為發布會現場。
鑒此,2024年世界經濟依然存在一定下行空間。2023年6月,世界銀行預計2024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2.4%,較1月預測值下調0.3個百分點。9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測數據顯示,2024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2.7%,較2023年低0.3個百分點。10月,IMF預測數據顯示,2024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2.9%,較2023年下降0.1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率為1.4%,美國為1.5%,歐元區為1.2%,日本為1%;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率與2023年持平,為4%,其中,中國為4.6%,印度為6.3%,巴西為1.5%,俄羅斯為1.1%,南非為1.8%。
總體來看,影響2024年世界經濟形勢的因素很多,其中關鍵變量之一在于世界主要經濟體能否攜手應對各種全球經濟挑戰。特別是美國大選帶來的美國對外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將直接影響全球經濟政策和國際合作環境,全球經濟風險和挑戰或將因此而顯著增加。根據目前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和世界經濟形勢,2024年世界經濟仍將行進在中低速增長軌道上,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世界經濟增長率為2.7%。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仍將顯著高于發達經濟體,并且不排除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出現經濟大幅波動導致世界經濟增速顯著下降的可能性。
本文是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工作站(項目批準號:2022GZZH01)的階段性成果
[1]?IMF,?“World?Economic?Outlook:?Navigating?Global?Divergences,”?October?2023,?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Issues/2023/10/10/world-economic-outlook-october-2023.
[2]?ILO,?“ILO?Monitor?on?the?World?of?Work,”?May?31,?2023,?https://www.ilo.org/global/publications/books/WCMS_883341/lang--en/index.htm.
[3]同[1]。
[4]?IMF,?“Primary?Commodity?Prices,”?December?8,?2023,?https://www.imf.org/en/Research/commodity-prices.
[5]?IIF,?“Global?Debt?Monitor?In?Search?of?Sustainability,”?September?19,?2023,?https://www.iif.com/portals/0/Files/content/Global%20Debt%20Monitor_Sept2023_vf.pdf.
[6]?WTO,?Global?Trade?Outlook?and?Statistics:?Update,?Geneva:?WTO,?2023,?p.1.
[7]?UNCTAD,?World?Investment?Report?2023:?Investing?in?Sustainable?Energy?for?All,?Geneva:?United?Nations,?2023,?p.2.
[8]?Michele?Ruta,?“The?Rise?of?Discriminatory?Regionalism,”?Finance?&?Development,?June?2023,?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fandd/issues/2023/06/the-rise-of-discriminatory-regionalism-michele-ruta.
[9]?Diego?Cerdeiro,?et?al.,?“Harm?from?‘De-risking’?Strategies?would?Reverberate?Beyond?China,”?October?2023,?https://www.imf.org/en/Blogs/Articles/2023/10/17/harm-from-de-risking-strategies-would-reverberate-beyond-china.
[10]?Henry?Farrell,?Abraham?Newman,?“The?New?Economic?Security?State:?How?De-risking?will?Remake?Geopolitics,”?Foreign?Affairs,?Vol.?102,?No.?6,?2023,?pp.106-120.
[11]?蘇曉:《〈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3年)〉發布 主要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持續提速》,載《人民郵電》2023年7月10日,第3版?。
[12]?孫瑜:《〈數字貿易發展與合作報告2023〉發布》,載《科技日報》2023年9月4日,第1版。
[13]?World?Bank?Group,?Climate?and?Development:?An?Agenda?for?Action?-?Emerging?Insights?from?World?Bank?Group?2021-22?Country?Climate?and?Development?Reports,?Washington,?DC:?The?World?Bank?Group,?2022,?p.7.
[14]?SWIFT,?“RMB?Tracker:?Monthly?Reporting?and?Statistics?on?Renminbi?(RMB)?Progress?Towards?Becoming?an?International?Currency,”?October?2023,?https://www.swift.com/sites/default/files/files/rmb-tracker_october-2023_final_as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