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勝
【關鍵詞】國際安全??地區沖突??安全赤字??戰略穩定
2023年國際安全形勢的發展變化,進一步印證了世界大變局的復雜性,霸權主義、零和博弈、地緣爭奪等強權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安全赤字持續加重,國際安全面臨重大挑戰。烏克蘭危機尚未進入政治解決的軌道,巴以沖突又燃起戰火,不僅顯著加劇了地區安全的緊張對抗,而且存在沖突外溢并失去控制的重大風險。軍事行動不斷向認知、網絡、金融、數字、智能等領域拓展,大國競爭進一步加劇,國際安全內部張力持續增加。與此同時,人類社會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需求不斷增長,在推進全球安全治理方面作出積極探索,努力推動構建廣泛參與、開放包容的多邊制度體系,以維護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2023年國際和地區安全局勢經歷復雜深刻變化,安全威脅繼續呈現出多樣化發展勢頭,以武力解決爭端的事態增多。東歐、中東、非洲等地區沖突和爭端此起彼伏、難以平息,全球范圍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有所增強。受美國強化大國戰略競爭和地區動蕩等因素影響,大國關系持續緊張。美國拜登政府在2022年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中,將中國定性為“唯一既具有戰略意圖,又擁有不斷增長能力以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對手”,[1]并在當年發布的《國防戰略》中,進一步將中國定位為“最重要戰略競爭對手”。[2]美國2023財年國防預算達到8579億美元,2024年預計將增加到8860億美元,[3]美國拜登政府和國會一致同意在國防預算上繼續加碼。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明確通過投資、結盟、競爭的途徑遏制競爭對手發展,無疑會惡化國際安全形勢,刺激其他國家加大軍事投入,甚至存在引發軍備競賽的巨大風險。
自2009年起,美國暫停執行《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部分條款;2023年11月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法令,正式撤銷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批準,美俄之間圍繞禁止核試驗問題進入新一輪博弈。[4]2023年11月7日,俄羅斯退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美國和北約隨后宣布暫停參與《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盡管上述舉措的實際影響還需跟蹤評估,但毫無疑問,國際軍控體系正遭受沖擊。大國之間應有必要的規則和條約來維持穩定關系,過于依賴威懾并非萬全之策,也將給全球戰略穩定帶來損害。

2023年11月22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集安組織)成員國外長理事會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召開。集安組織輪值主席國白俄羅斯外交部長阿列伊尼克當天表示,國際軍控機制遭到蓄意破壞,最新案例為北約宣布暫停參與《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

北約與俄羅斯關系持續緊張,特別是2023年北約吸納芬蘭后,這種緊張關系進一步加劇。美國分別與瑞典、芬蘭簽署防務協議,加快與北歐國家、北約盟國的軍事合作,加緊在北極地區的戰略部署,極力渲染“大國競爭”,以爭奪極地資源及戰略優勢。此外,從2023年11月開始,芬蘭逐步關閉與俄羅斯的所有邊境口岸,這一決定不但迎合了美國的需要,而且充滿地緣政治競爭屬性,進一步孤立了俄羅斯。在芬蘭作出上述決定后,挪威和愛沙尼亞均表態密切關注芬蘭的局勢動向,不排除也會關閉與俄羅斯接壤的邊境口岸。實際上,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后,包括波羅的海國家在內的大部分歐盟、北約國家與俄羅斯的雙邊關系,降到了冷戰結束以來的最低點。
拜登政府積極加強與盟友關系,在強調共同利益的同時淡化差異,但美國與其盟友仍然存在責任界定不明和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利用同盟是美國實現自身目標的一種手段,但其反復無常使盟友對美國的承諾難以保持持久和足夠信心,即便是美國的歐洲盟友也是如此。在烏克蘭危機刺激下,美歐之間的政策協調和行動配合雖還會持續,但雙方在防務責任分配、主要關注點等方面的內在矛盾并未消除。烏克蘭危機越是持久,歐洲國家越能體會到,追隨美國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身的安全關切,支持烏克蘭、制裁俄羅斯的一個副產品就是歐洲必須付出更為沉重的代價。利益需求的多樣化,將使同盟內部出現更多紛爭,這也是同盟困境的主要表現。
2023年,美國持續推進“印太戰略”,強調綜合運用軍事和非軍事手段,調動自身和盟友力量,形成“一體化威懾”和更大的戰略優勢。8月23日,美國、日本、韓國領導人在美國戴維營舉行會晤,隨后發表《戴維營原則》《磋商約定》《戴維營精神:美日韓聯合聲明》等成果文件,強調在地緣戰略競爭、氣候危機、烏克蘭局勢、核挑釁考驗等歷史轉折點,美日韓三國“需要團結一致、協調行動”。[5]近一個時期,部分歐洲國家介入亞太事務的動作日漸增多。2023年12月14日,英國、意大利和日本就聯合研發下一代隱形戰機簽署協議,即把英國主導的“暴風”戰斗機項目與日本的F-X戰斗機項目結合起來,研制第六代戰斗機。鑒于美國對印太地區尤其是中國關注度不斷上升,展示在這一地區的存在感,已成為英國等域外國家的一個重要動作。
實際上,在國際體系深度變遷、權力加快流散的時代背景下,強權政治和結盟對抗無疑將受到日益增多的限制,同盟內部成員國的利益訴求越來越難以匯聚。美國強化同盟體系放大和加劇了國家間的利益沖突,嚴重惡化了歐洲地區和亞太地區的安全形勢,使得國際和地區安全合作遭受嚴重沖擊。面對美國“印太戰略”帶來的壓力和沖擊,中國保持了足夠的戰略定力,避免陷入“新冷戰”的漩渦,使地區安全結構沒有撕裂且尚未形成陣營對立。保持大國關系的基本穩定,符合地區國家乃至整個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積極的對話溝通有利于促進大國關系可預期發展,應推動美國把“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系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發生沖突”等承諾落到實處。
2023年,持續的烏克蘭危機和再次爆發的巴以沖突加劇國際社會分裂,對國際安全形勢造成重要影響。
烏克蘭危機僵持不下,其背后的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美國在政治和軍事領域公開加大對烏克蘭的援助,通過同盟關系在烏克蘭開展代理人戰爭,但其結果并不明朗,且受到美國國內政治變化、盟國政策調整和俄羅斯堅決抵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烏克蘭危機使東歐地緣政治版圖進一步撕裂,給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諸多相關國家帶來沉重負擔。烏克蘭危機還表明,在當前的國際背景下,傳統軍事手段無法有效解決地緣矛盾,單純的軍事勝利難以轉變為政治經濟收益。
除了烏克蘭危機,新一輪巴以沖突也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發起代號“阿克薩洪水”的軍事行動,對以色列實施突然襲擊。隨后以色列宣布進入戰爭狀態,其國防軍對加沙地帶展開軍事行動。此輪巴以沖突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其中包括大量的婦女和兒童。巴以沖突的進程表明,加沙問題涉及巴以之間乃至中東地區長期以來存在的領土爭端、民族矛盾和宗教紛爭,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任何一方都無法獨自解決。美國從中東戰略收縮后,對當前中東地區紛亂繁雜的局面力不從心,其一直以來偏袒以色列的中東政策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挑戰。無論如何,沖突雙方都應盡快實現?;鹬箲?,為通過政治手段走向談判和沖突解決創造條件。巴以沖突給中東地區“和解潮”造成一定沖擊,但是從長期看,中東地緣政治趨緩符合地區國家的根本利益,也是相關國家的內在需求。
美國在烏克蘭危機和巴以沖突中的表現折射出,其維持霸權的努力越來越徒勞。盡管有美國和北約的支持,但烏克蘭在戰場上仍難以取得成功,并且面臨一旦失去外部援助就可能遭遇失敗的窘境。2023年10月,拜登提出的一項超過1000億美元的特別預算案(其中614億美元用于對烏援助)在參眾兩院均受挫。盡管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和白宮預算主任莎蘭達·揚均發出警告稱援烏資金即將告罄,但直到12月27日,美國國務院才宣布再向烏克蘭提供2.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與拜登此前提議的金額相去甚遠。在巴以問題上,國際社會最關心的是如何在“兩國方案”的基礎上實現公正持久的和平。美國一直希望通過推動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緩和關系,強化其地區同盟體系,維持對中東局勢的控制力,同時實現對伊朗和敘利亞的圍堵。然而,這與許多阿拉伯國家在發展同以色列關系時奉行的“先巴以再阿以”進而爭取實現地區和平的主張背道而馳。特別是本輪巴以沖突爆發后,美國立即承諾向以色列提供“大規模、前所未有的”軍事援助的舉動遭到阿拉伯國家的普遍質疑。美國一味偏袒以色列,對公正解決巴以沖突和落實“兩國方案”仍僅僅停留在表態層面,漠視巴勒斯坦的主權和生存權,無疑給中東安全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巴以沖突的根源是雙方的歷史積怨,但也與作為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美國中東政策失衡緊密相關。
在烏克蘭危機和巴以沖突中,戰爭形態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一方面,傳統的軍事手段仍在發揮作用,對抗雙方在陣地戰和街區攻防中爭奪激烈;另一方面,先進的軍事技術和裝備也得到更多的應用。美國和北約的軍事援助,尤其是情報信息支持不僅使烏克蘭得以穩住陣腳,也給俄羅斯造成很大麻煩。俄羅斯也在嘗試利用信息技術干擾對方,努力提升自身武器打擊的精準度,多次動用高超音速武器打擊烏克蘭重要的軍事目標。盡管烏克蘭海軍在沖突早期就遭受嚴重損失,但成功利用無人艇大大限制了俄羅斯黑海艦隊的活動范圍;作為回應,俄羅斯也在發展無人艇開展針對性作戰。無人裝備和人工智能日漸廣泛運用,代表了軍事革命的一種重要趨向。

巴以沖突外溢波及國際海運。圖為2023年12月12日,也門海岸護衛隊在紅海南部的曼德海峽附近巡邏。
近年來,太空、網絡、人工智能等諸多領域新興科技持續取得突破,軍事安全空間正在不斷向這些新領域延展,軍事斗爭領域也由三維空間向多維空間、由有形領域向無形領域拓展,制信息權、制太空權、制數據權以及智能領域的主導地位將成為贏得戰爭新的關鍵要素。與此相關聯,軍事力量體系也在發生革命性變化。新型領域成為新質戰斗力的主要載體,是軍事力量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增長空間,也是傳統軍事力量發揮作用的倍增器,在當前及未來戰爭中將發揮十分關鍵的牽引作用。一些趨勢已經顯現,如具備必要的網絡攻防能力已經成為一國展開軍事體系對抗的基礎性決定性條件,無人作戰系統極大提升了軍事行動的智能化水平,高超音速武器將作為實施戰略打擊的重要力量。隨著新型領域重要性上升和新型力量的快速發展,新的軍種和兵種將不斷涌現,并融入軍事力量體系之中。例如,網軍、天軍甚至將發展成為比傳統軍種更為關鍵和重要的軍種,成為主體作戰力量;而無人機部隊、機器人部隊、智能化作戰部隊等力量形式也會應運而生,并經過危機和沖突檢驗后得到快速發展。
2023年上半年,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發布新版《國家軍事戰略》,渲染大國競爭和對抗,提出了美軍聯合部隊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強調綜合威懾、塑造態勢、建立優勢的重要性,以確保美軍保持有效威懾的同時,快速形成未來作戰優勢。[6]近期美軍不斷強化高端戰爭準備,充分推進科技創新和尖端武器發展,探索新型作戰理念,創新指揮控制模式,開展大規模演習,力圖搶占軍事領域的制高點。在更大范圍內,國際軍事競爭也在向更廣闊領域發展。尤其需要關注的是,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驅動力量,軍事智能化變革正在拉開帷幕,只有正確評估和應對軍事智能化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才能占領世界軍事革命制高點。近年來正在發生的廣泛而深刻的軍事變革,不僅體現在軍事科技、武器裝備的突飛猛進,也反映在軍事理論不斷創新以及軍事制度的深刻變革上。為此,世界主要國家都在探索研究信息化乃至智能化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敢于創新和突破,努力跟蹤軍事革命發展潮流,推動軍事理論和實踐不斷發展。
新的作戰領域和作戰樣式也應該是軍事發展的重點。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以及之前的敘利亞戰爭,無一不反映出戰爭形態的變化,尤其不可忽視的是,所謂的“混合戰爭”已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特點,也印證了一個時期以來國內外有關“混合戰爭”的討論,顯示出軍事斗爭向更寬闊領域和空間拓展的重要趨勢。外層空間和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主要大國軍事競爭的新疆域,由此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網絡攻防和太空攻防很可能成為未來戰爭的重要作戰樣式,這樣的趨勢在當前的一些局部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
2023年充斥著緊張、暴力和不安全感,但國際安全局勢總體上沒有失去控制,大國之間既存在利益沖突,也存在協調合作。
2023年3月,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接受西班牙《世界報》采訪時指出,如果美國和中國發生第二次冷戰,將比第一次冷戰危險得多,在防止災難性沖突方面,兩國有著最低限度的共同義務。[7]中美關系一度跌至自建交以來的最低谷,但總體仍可控,雙方都持有必要的戰略力量來維持彼此關系的基本穩定。只要中美關系沒有發生根本動搖,雙方最終還是要回歸協調與合作。2023年11月15日的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使兩國關系在持續緊張之后出現緩和趨勢,雙方在特定事務上開展了有限的協調合作。在世界大變局深度展開、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中美關系的好壞將決定世界局勢的走向。
然而,極端主義仍在一些地區和國家盛行,恐怖主義活動居高不下,這些現實充分說明在現有國際體系中存在著復雜程度、深刻程度超出一般想象的矛盾和沖突。應對全球性和跨國性的威脅挑戰,需要更多國家共同努力和貢獻,積極推進國際安全秩序變革,才能實現世界范圍的可持續安全。歷史發展將進一步證明,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具有主宰所有國際事務、壟斷一切發展機會的條件,霸道不得人心也會傷及自身。推動國際安全秩序構建和創新,實現制度供給與安全需求的有效平衡,構成國際合作具有潛力的發展方向。
沙特與伊朗實現和解是中東地區安全合作乃至國際安全治理中的重要進展。2023年3月,中國、沙特、伊朗發布聯合聲明,沙特和伊朗達成協議,包括同意恢復雙方外交關系,在對方重開使館和代表機構并互派大使,探討加強雙邊關系。三國表示愿意盡一切努力,加強國際和地區安全。沙特和伊朗“北京和解”標志著這兩個因歷史問題、地緣關系、教派沖突等一系列復雜因素而對立的中東國家,重新迎來發展睦鄰友好關系的新機遇。中國在沙伊和解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中國追求開放條件下的國家安全。改革開放推動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進入可預期的良性互動進程,更多的國家和人民將會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式現代化所能帶來的收益,感受到中國是維護國際安全和全球戰略穩定的重要力量,也是促進地區和世界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2023年2月21日,中國正式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倡導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全球安全倡議堅持開放包容原則,為國際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公共產品。全球安全倡議明確強調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這些原則相得益彰,將理論性與實踐性緊密結合起來,構成了一個完整體系。全球安全倡議順應國際社會的普遍愿望,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提供了一條實現可持續安全的創新理念和有效途徑。

2023年6月6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伊朗副外長比格德利(前右一)、沙特副外交大臣優素福(前右二)等出席伊朗駐沙特阿拉伯大使館復館儀式。
國際安全治理遭遇嚴重挑戰,但也面臨新的機遇。在世界大變局中,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重新確立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圍繞國際秩序及相關制度安排的博弈仍將持續并趨于激烈。然而,國際秩序只有具備更廣泛的包容性和基本的公正性,才能促進全球政治的發展進步?!巴苿訕嫿ㄈ祟惷\共同體,是建設一個持久和平世界的必由之路?!盵8]目前國際安全局勢中動蕩和不安全感的增加,也從反向說明需要對原有秩序不合理和不充分的安排實行變革創新,以便維護戰略穩定、實現共同安全。全球安全倡議為破解全球和地區安全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也為實現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的有機統一找到了可行的途徑和方法。
大國就要有大國的責任和擔當。展望新一年,中國將與外部世界展開更為積極的戰略互動,推動新型國際關系發展,力所能及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同時注重創新國家發展模式、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奠定牢固基礎,為緩解和消除全球治理赤字提供新的動力,推進國際合作破解安全難題。近年來,中國還注重加大力度建設性地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并以此牽引大國關系尤其是中美關系的發展方向。盡管當前全球化出現反復乃至局部倒退,加強全球治理和區域整合仍是各國共同面臨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務。霸權興替已經過時,謀求維持原有霸權優勢,抑或爭當新的霸主,都將適得其反,甚至遭受歷史懲罰。在大變局之下,亂象增多風險加劇,但是,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與發展的需求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更加顯著而迫切,國際安全在遭遇重大挑戰的同時也開啟了新的合作空間。
[1]?“Bide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hypes?‘China?challenge’?full?of?outdated?confrontational?mentality,”?Global?Times,?October?14,?2022,?http://eng.chinamil.com.cn/OPINIONS_209196/Opinions_209197/10192053.html.
[2]?“National?Defense?Strategy,”?U.S.?Defense?Statement,?October?27,?2022,?https://www.defense.gov/National-Defense-Strategy/.
[3]?“Statement?from?President?Joe?Biden?on?H.R.?2670,?National?Defense?Authorization?Act?for?Fiscal?Year?2024,”?The?White?House,?December?12,?2023,?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3/12/22/statement-from-president-joe-biden-on-h-r-2670-national-defense-authorization-act-for-fiscal-year-2024/.
[4]?《普京簽署法律撤銷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中國新聞網,2023年11月2日,https://www.chinanews.com/gj/2023/11-02/10105172.shtml。
[5]?“The?Spirit?of?Camp?David:?Joint?Statement?of?Japan,?the?Republic?of?Korea,?and?the?United?States,”?The?White?House,?August?18,?2023,?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3/08/18/?the-?spirit-of-camp-david-joint-statement-of-japan-the-republic-of-korea-and-the-united-states/.
[6]?《美新版軍事戰略渲染大國對抗》,人民網,2023年6月19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n1/2023/0619/c1011-40016991.html。
[7]?《基辛格談中美關系:中美之間爆發新冷戰對全世界都將是災難》,中華網,2023年3月28日,https://military.china.com/news/13004177/20230328/44758499.html。
[8]?江時學:《建設持久和平的世界:必要性、基本途徑及中國的貢獻》,載《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3年第6期,第17頁。

2023年8月28日,以“共建網絡安全,共治網絡空間”為主題的首屆網絡空間安全(天津)高峰論壇在天津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