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龍巖剪紙作為龍巖的特色名片,有著獨特的內涵與魅力。依托龍巖剪紙開展幼兒園美育教育能取得更理想的效果,促進幼兒審美素養及能力的更好發展。立足于幼兒園教育實際,從價值、現狀、原則、路徑四個方面入手,闡述與探討依托龍巖剪紙開展幼兒園美育教育的實踐,旨在充分發揮龍巖剪紙的藝術價值,給予幼兒美的熏陶與啟迪,創新與優化幼兒園美術的教育形式及內容,切實落實美育教育目標。
【關鍵詞】龍巖剪紙;幼兒園;美育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龍巖學院面向龍巖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龍巖東肖剪紙藝術融入幼兒園美育課程實踐探索”(項目編號:2022JCJY2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袁婷婷(1985—),女,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東肖中心幼兒園。
剪紙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的傳統民間工藝。其內涵深刻、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與明珠。剪紙的歷史已有一千五百多年,龍巖剪紙的歷史也有一百多年。龍巖剪紙蘊含了龍巖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信息,其用一種特定的美術語言傳達著祝福與希望,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正因如此,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重視。將龍巖剪紙這一本身就極具美感的傳統文化形式融入幼兒園美育教育之中,能起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奠定幼兒身心健康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基礎[1]。
一、依托龍巖剪紙開展幼兒園美育教育的價值
(一)教師方面
美育是幼兒園教育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塑造幼兒品性、培養其行為習慣等有著積極的影響與作用。在依托龍巖剪紙開展幼兒園美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跳出“舒適圈”,加強學習,大膽創新,積極付諸實踐,不斷深入思考,如:思考如何將龍巖剪紙這一文化形式呈現給幼兒,以便讓幼兒能理解、能操作;思考融入龍巖剪紙之后應取得的教育效果,通過何種方式對教育效果進行科學、合理評價,以便從中不斷發現問題、尋找癥結、探索后續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等等。可以說,將龍巖剪紙融入幼兒園美育教育實踐的過程,是教師不斷學習、進步與成長的過程,這對于教師優化美育指導策略、提升文化素養、推動自身專業化發展大有裨益。
(二)幼兒方面
美育以培養審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對藝術的興趣為主要任務。良好的美育教育對于幼兒保持身心健康,培養與發展認識美、感知美、體驗美的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是幼兒獲得長遠發展的重要支撐。正因如此,美育教育才顯得格外重要[2]。將龍巖剪紙融入幼兒園美育教育實踐中,有助于進一步優化實際的教育效果,奠定幼兒可持續發展的有力基礎。例如,以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為形象的龍巖剪紙作品,象征著堅強、敦厚等一系列優秀品格,有利于讓幼兒在觀看與鑒賞中感知其蘊含著的美好寓意,實現運動會與龍巖剪紙的完美融合。幼兒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他們進行關于龍巖剪紙的教育,有利于讓傳承家鄉文化的意識與信念在他們心中扎根,促使他們從小就熱愛包括家鄉優秀傳統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優質的龍巖剪紙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具體的龍巖剪紙的技巧及方法傳授,都能對幼兒進行美的熏陶,促使其身心、品性、習慣等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三)文化方面
龍巖剪紙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積淀、發展的龍巖的文化形式之一,反映了當地的人民群眾秉承著的文化精神。每一幅龍巖剪紙作品,都彰顯著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節奏日益加快的當下,對地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與發展有助于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機與活力,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3]。
二、依托龍巖剪紙開展幼兒園美育教育的現狀
(一)教師開展的剪紙活動質量亟待提升
隨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教師們開始有意識地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參考藝術領域的教材開展剪紙活動,如讓小班幼兒沿線剪,讓中班、大班幼兒進行對稱剪,或在節日到來之際結合網絡資源組織開展剪紙活動。但部分教師不重視對剪紙藝術的呈現技法和文化內涵的教學,或采用的美育教育形式較為單一,以致幼兒的剪紙作品創作存在隨意性、缺乏新意,剪紙活動流于形式,幼兒園美育教育的實際效果受到極大的影響。
(二)教師對融合剪紙的美育認知存在偏差
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對園內26名教師進行的關于融合剪紙的美育教育實施路徑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7名教師選擇藝術活動,有12名教師選擇藝術活動和班級環境創設,有3名教師選擇藝術活動、科學活動、班級環境創設,有4名教師選擇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活動、一日生活滲透、班級環境創設。另外,在園內開展融合剪紙的美育課題研討活動時,筆者發現所有教師都將融合剪紙的美育活動定位為藝術手工活動,并且無論是對活動目標的制訂、活動環節的設計,還是研討時的評課重點,都傾向于關注幼兒對剪紙技能的掌握或剪紙技法的引導,而忽視剪紙藝術在審美感知、情感表達、愿望寄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依托龍巖剪紙開展幼兒園美育教育的原則
(一)通俗易懂原則
在依托龍巖剪紙的幼兒園美育教育實踐中,教師應當堅持通俗易懂這一基本原則,即用簡單、淺顯且便于幼兒理解的語言,將有關龍巖剪紙的內容呈現出來。例如,龍巖剪紙的基本類型、表現方法和技巧等知識較為抽象、復雜,若教師不加思考、直接灌輸給幼兒,幼兒往往難以理解,而且也難以感知龍巖剪紙的特色、激發對龍巖剪紙的熱愛之情。對此,教師需要思索如何將抽象的內容以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如何將復雜的專業術語以簡單的語言描述出來。幼兒感興趣、能聽懂、樂意學,才能在感知龍巖剪紙文化魅力的同時,得到美的熏陶。
(二)循序漸進原則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遵循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依托龍巖剪紙對幼兒進行美育教育同樣也應遵循這一原則。教師應當放平心態,不驕不躁,客觀認識幼兒接受教育并從中獲得熏陶的過程。教師只有依托龍巖剪紙循序漸進開展美育教育,如從幼兒的審美感知開始,讓幼兒獲得審美體驗、激發進行審美表現的欲望,再進行審美創造,才能逐步對幼兒身心產生積極影響,才會切實取得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4]。
(三)因材施教原則
同一班級內,不同幼兒之間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不同之處;而同一所幼兒園內,小班、中班、大班幼兒在認知、理解能力等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就決定了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應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即根據所教幼兒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有所區別的教育教學策略[5]。在依托龍巖剪紙對幼兒進行美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能會發現有的幼兒一開始就對龍巖剪紙格外感興趣,能跟著教師的節奏與步伐積極進行學習,但也有幼兒起初對其并不感興趣,提不起學習與探索的熱情。針對后者,教師便需要提供恰當的引導與幫助,以對話的形式了解他們心中的真實想法,通過剪紙皮影表演或有關剪紙的繪本閱讀等讓他們對龍巖剪紙進行全面感知,從而積極主動地融入剪紙藝術活動中。可以說,堅持因材施教這一原則,對于依托龍巖剪紙開展的美育教育實踐活動有著保障作用。
四、依托龍巖剪紙開展幼兒園美育教育的路徑
(一)講練結合,提升教師素養
1.“走出去”,深化認知
筆者所在的幼兒園(以下簡稱“幼兒園”)組織教師前往龍巖巧頭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鄭笑容老師家中拜訪取經,了解龍巖巧頭傳統剪紙作品在不同民俗活動中象征的寓意,感受人們通過剪紙作品寄寓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加深對剪紙文化內涵和美育價值的系統認知;前往龍巖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林紅纓老師的剪紙作坊,直觀感知龍巖剪紙從原先單純的民俗形態向反映現實生活的美術形態的轉變,認識到剪紙文化正在逐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2.“請進來”,提高水平
幼兒園邀請林紅纓老師入園對全體教師開展剪紙培訓,增強教師對剪紙文化的認同感,幫助教師通過現場實操初步掌握剪紙的基礎技法,提升融合剪紙的美育教育質量。
3.“練起來”,促進成長
幼兒園將龍巖剪紙技藝納入教師每月崗位練兵項目,引導教師將簡單的陽剪作品創作、傳統紋樣的陰剪技法難點逐個突破,將剪紙傳統紋樣進行組合并運用于每月剪紙練兵主題的作品之中,逐步提升教師的剪紙技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有機融合,拓展實施路徑
1.將剪紙作品融入幼兒一日活動環境
教師可以用有關二十四節氣、十二生肖的經典剪紙作品裝飾園內走廊過道、樓梯文化墻、美工區等幼兒目光所及之處,將龍巖鞋花剪紙作為幼兒拖鞋柜上指引單的元素,積極營造剪紙藝術氛圍,通過環境的隱性熏陶,讓幼兒對剪紙藝術形成審美感知,感受剪紙中鏤空的藝術魅力,了解用剪紙來表現生活的藝術形式。
2.將剪紙文化融入節慶活動
教師可以以節日為載體,通過滲透剪紙文化豐富幼兒一日生活,如鼓勵幼兒在春節剪窗花以裝飾窗戶,在元宵節剪燈籠圖案的剪紙以布置班級與家庭環境,在三八婦女節剪蝴蝶結、連衣裙圖案的剪紙送給媽媽,在植樹節剪松樹圖案的剪紙作為種植活動標志,在兒童節把自己喜歡的禮物圖案剪出來貼在班級的“成長樹”上,在端午節剪粽子、小船、菖蒲圖案的剪紙寄寓安康……
3.將剪紙資源融入多領域活動
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和發揮剪紙藝術活動中潛在的美育價值,引導幼兒感受生活中各種事物的美好,如:讓幼兒從剪紙作品線條、圖案的對稱性和紋樣的規律中,領略數學領域對稱與有規律排序的魅力;帶領幼兒在悠揚的樂曲聲中體驗剪紙過程,領略指尖下的愜意生活;引導幼兒在剪紙活動中通過與同伴的互助合作,學會謙讓、分享,感受團結協作的快樂;讓幼兒在剪紙時及時整理桌面上的物品,養成保持環境整潔的習慣;引導幼兒在剪紙活動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自己或同伴的剪紙作品的審美感知,進一步激發他們進行審美表現的熱情。
4.將剪紙活動融入幼兒發展過程
教師可以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動作發展水平,選擇適合各年齡段幼兒的剪紙內容,制訂剪紙活動目標,有的放矢地開展剪紙活動。小班幼兒的手部肌肉的靈活性不足,所以前期的活動內容可以以撕紙、碎片剪和短線剪、長線剪、弧線剪等簡單的線條剪為主,以此引導幼兒體驗剪紙樂趣,逐步提升幼兒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小剪刀手中拿,大拇指哥哥住一間,食指中指弟弟住另一間,合攏張開咔嚓嚓,剪的紙片像雪花”等兒歌,幫助幼兒掌握剪刀的正確使用方法。中班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和手部肌肉已經得到一定的鍛煉,他們在掌握連續開合剪、轉紙不轉剪刀的方法的基礎上,能夠在線條的輔助下剪出陽剪作品,在陽剪基礎上進行對折對稱剪,將陰陽剪結合。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嘗試將剪紙作品與生活事物進行聯系,通過欣賞民間剪紙作品《竹報平安》《大吉大利》等,感受剪紙傳統紋樣的鏤空魅力以及作品的美好寓意。大班幼兒手部精細動作得到進一步發展,能夠熟練使用剪刀。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鼓勵幼兒用剪紙的藝術形式對這些事物進行審美表現與創作,并嘗試用簡單的鏤空紋樣進行裝飾,在完成作品后與同伴相互分享交流,從而獲得一系列的審美體驗。
結語
一張張薄薄的紙,經過琢磨和裁剪,便能傳遞出美好的祝福。引導幼兒階段的孩子接觸與了解龍巖剪紙,近距離感受龍巖剪紙這一用紙和剪刀來抒發情感的藝術形式,可促使其感知龍巖剪紙文化的獨特魅力,形成傳承龍巖剪紙工藝的意識,獲得精神層面的愉悅。在日后的教育實踐中,筆者將進一步立足實際,積極探索依托龍巖剪紙開展幼兒園美育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此推動幼兒審美素養與能力的發展,讓彰顯著龍巖人民精氣神和智慧的剪紙文化更好地得到推廣與普及。
【參考文獻】
[1]關秀鳳.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幼兒園美育教育活動初探[J].當代教研論叢,2017(11):135,137.
[2]成麟琳.具身視域下的農村幼兒園“親土美育”研究[J].江西教育,2022(24):90-91.
[3]姚麗娜.鄉土文化資源與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有效融合[J].小學生(中旬刊),2021(4):103.
[4]朱丹.讓鄉土之“美”盡情綻放:鄉土資源融入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實踐研究[J].知識窗(教師版),2021(2):85.
[5]洪淑青.如何運用鄉土文化資源開展美育課程實踐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1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