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岳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紀念郵票(資料圖)
一枚枚郵票,方寸之間,記錄時代、見證時代,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位于北京市東城區貢院西街六號的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可謂一座豐富的文化寶庫。郵政郵票文物陳列為觀眾提供視覺和思想的滋養。近日,中國郵政文史中心(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黨委書記、主任(館長)張力揚接受本刊專訪,講述小小郵票如何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出貢獻。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著力打造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精品陳列,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教育功能。館內常設有“郵票館”“郵政館”“特展廳”和“珍寶館”等展區,內容涵蓋中外郵票、古代郵驛和近現代郵政史,還展示異彩紛呈的各國郵票。
自2007年開館以來,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圍繞國家大事,舉辦了百余場主題鮮明的展覽,讓郵票文物在展覽中活起來。其中,特展廳不斷更新專題,配合國家重大節日和重要活動進行宣傳,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2023年9月7日,中國郵政發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紀念郵票,隨即加入“郵票講述‘一帶一路故事”郵展中。該郵展精心遴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發行的代表性郵票,講述體現在郵票上的共同繁榮故事。“郵展旨在以集郵文化為載體講好‘一帶一路故事,展現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文化風貌,發揮郵票在國家貿易暢通和民心相通方面的獨特作用。”張力揚說。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要節點,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策劃相應特展。2018年,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年大型展覽》中,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用郵票反映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2019年世界集郵展覽上推出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郵票展”,展出了新中國發行的4668枚郵票,成為整場亮點,呈現出史詩般的魅力;2021年,策劃“牢記初心使命? 奮進新的征程”主題郵票展,用郵票講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激發參觀者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凝聚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斗的強大力量。一次次展覽策劃中,郵票的意義和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和升華。
郵票被譽為“國家名片”,銘記歷史,傳承文化。據張力揚介紹,為了讓集郵文化更多地融入百姓生活,提高公眾文化修養,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用內外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等多種途徑讓郵票活躍在大眾視野。
館內,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提升公眾科學文化素質,把博物館打造成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特配講解員普及郵票知識,帶活展覽人氣,助力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
館外,與國家版本館等多館聯動。國家版本館作為“十四五”規劃的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將近7000枚郵票藏品送至版本館舉辦“中國郵票”展,進入新時代國家文化的神圣殿堂。近年來,博物館還在武漢、蘭州、酒泉、唐山、呼和浩特、昆明、恩施等地出展,讓更多群眾有機會學習郵票知識,在潛移默化中汲取中華文化的營養。
博物館還開通了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開設網上虛擬展廳,為公眾提供了全新的線上服務和觀展體驗,發揮了博物館公共教育職能。利用新媒體技術,“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微信公眾號設置了“逛·郵博”“賞·珍品”“享·服務”三大欄目,做到閉館不閉展,提升了博物館的服務功能。

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出的《從方寸郵票間看黨史》節目片頭(館方供圖)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立足行業,面向社會,以獨有的文化資源發揮宣教功能。為使郵票的信息傳播效果更佳、觀眾觀展互動感更強,不斷拓寬傳播渠道,提升傳播力、影響力。
一方面,充分利用多種媒體,拓寬宣傳途徑。博物館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制播出了專題片《信物百年——全套蘇維埃郵政郵票》、3集系列節目《從方寸郵票間看黨史》等一批精品視頻,傳承中國郵政“忠貞不渝、使命必達”的紅色基因,贏得觀眾的紛紛點贊和好評;在新華網播出的微視頻《郵票里的70年記憶》,累計觀看超2000萬人次;在光明網推出“史觀北京”博物館直播活動,在線觀看約300萬人次……與媒體的互動讓郵票故事從展柜進入屏幕,走入千家萬戶。
另一方面,做精《集郵博覽》雜志。《集郵博覽》是宣傳集郵文化的重要載體,依托館藏的豐富資源,探索出一條業務發展的新模式,發行量逐年攀高,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此外,還推出了《中國郵票年鑒》等特刊,出品優質紙質刊物。隨著電視、移動終端、紙質媒體等多渠道宣傳手段并舉,郵政郵票影響力不斷擴大。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展陳的郵政郵票內容具有國家級、世界性、歷史久、服務眾的特點。傳郵萬里,國脈所系,郵政聯通世界和千家萬戶。我們發揮資源優勢,貫徹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努力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張力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