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永吉

2023年7月,由上海宋慶齡研究會編撰的《宋慶齡與中國共產黨史事編年(1921—1981)》(中國中福會出版社,2023年7月第1版)出版了。這是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誕辰130周年的最好讀物。
1893年1月27日,宋慶齡生于上海。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后,宋慶齡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全國婦聯名譽主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等職,她是民革中央第一屆名譽主席。1981年5月16日,宋慶齡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她是第一、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宋慶齡是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戰士,杰出的國際社會活動家,保衛世界和平久經考驗的前驅,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
編撰者在大黨史框架下詳盡記述了宋慶齡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為推進民主革命事業,維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英勇斗爭,她團結海內外進步人士,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為推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促進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努力。根據統一格式和體例,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和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進行艱辛探索時期、“文化大革命”內亂時期和偉大歷史轉折時期四個階段,進行大量的補充、考證和核對工作,形成了近50萬字的“宋慶齡與中國共產黨”歷史讀本。
本書既是編年體文獻資料工具書,同時也是專題史事編年。編撰者在充分發掘利用數十年宋慶齡研究成果基礎上,先后拜訪眾多著名研究中國近代史、中共黨史、新中國史,以及研究宋慶齡的專家,并先后赴西安、延安、重慶、北京等史跡地挖掘史料、尋訪調研。他們主動到宋慶齡陵園管理處、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上海中山學社等相關單位和研究機構進行專項主題調研。他們將《毛澤東年譜》《周恩來年譜》《周恩來選集》《周恩來書信選集》《宋慶齡年譜》《宋慶齡選集》《宋慶齡書信集》等文獻資料中涉及宋慶齡與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事件專門提煉出來,將《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史》中與主題相關的史事單獨整理出來,作為編撰底本依據,查詢德國波茨坦國家檔案館、宋慶齡陵園管理處、延安革命紀念館等所藏的檔案。同時,充分擷取了尚未公開的203卷中國福利會英文歷史檔案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將收錄在《復興文庫》大型叢書中的37篇宋慶齡珍貴歷史文獻作為參考內容,為進一步深化宋慶齡研究,豐富了資料,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走近歷史的靜水深海,總能強烈地感受到宋慶齡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看到的是宋慶齡矢志不渝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品格、“永遠和黨在一起”的堅定信念、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的真摯情懷,還有她熱愛祖國、奉獻祖國的崇高精神和胸懷天下、維護和平的博大胸襟。
從歷史紀事中,感悟正義和進步的力量。
本書凸顯了宏闊歷史場景,展現眾多重要人物的鮮活形象。宋慶齡是孫中山先生的夫人,是國民黨內也是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享有崇高聲望的人物。宋慶齡多方營救牛蘭夫婦,營救陳賡、廖承志,救援“七君子”,都取得成效。
1931年9月,宋慶齡接受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采訪,向他介紹了孫中山的政治主張及革命性質,也解釋了她為何支持中國共產黨的事業。她相信,“共產黨取得勝利,是必然的,因為它代表人民,愛護人民,為人民謀福利”。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誠摯邀請宋慶齡共籌大業,并希望她“對如何建設新中國予以指導”。宋慶齡在復毛澤東、周恩來的函中說:“我的精神是永遠跟隨著你們的事業?!彼谥袊嗣裾螀f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和平與富強的新中國”。1949年10月1日,宋慶齡與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參加開國大典,共同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宋慶齡的人生選擇,代表了中國人民的選擇,反映了時代的潮流和歷史的必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歷史潮流前進的積極意義。
從歷史紀事中,感佩宋慶齡勇于斗爭的大無畏精神。
1929年8月1日是國際反戰日,宋慶齡打電報給“國際反帝大同盟”,強烈譴責蔣介石政府的倒行逆施。面對代表蔣介石前來游說的戴季陶,宋慶齡憤怒指出蔣介石政府妄肆屠殺革命青年的反革命事實。之后,宋慶齡在上海發表《告中國人民》一文,嚴正指出:羅登賢等革命者的被捕,是蔣介石政府與帝國主義分子狼狽為奸,壓迫反帝抗日戰士的鮮明例證,并呼吁中國人民團結一致保護被捕的革命者。當蔣介石堅持要殺害紅軍將領陳賡時,宋慶齡堅決阻止并面斥他“忘恩負義”。皖南事變發生后,宋慶齡嚴厲斥責國民黨當局破壞團結抗戰。她撰寫《中國需要更多的民主》一文,旗幟鮮明地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新中國成立后,宋慶齡發表《只有一個中國》一文。文章強調:“中國只有一個。那就是由中國人民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建立的中國?!蔽恼陆衣读嗣绹鲋埠椭С质Y介石集團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并指出美國的對華政策是造成遠東地區緊張局勢的主要原因。她還闡明了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原則立場,嚴正宣告臺灣問題“純屬中國的內政”,“中國絕不容忍對其內政進行如此粗暴的干涉。這已不是任人宰割的舊中國了,這是一個新的中國。它在保衛自己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是無所畏懼的”。
從歷史紀事中,感懷宋慶齡為解放區人民所做的大量艱苦工作。
抗日戰爭期間,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向世界宣傳艱苦卓絕的中國抗戰,宣傳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英勇斗爭,為中國抗日爭取了大量國際援助,并想方設法沖破封鎖,將募集來的大量款項和醫療器械、藥品等物資送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援助建立國際和平醫院。她先后介紹國際友人馬海德、埃德加·斯諾、白求恩、柯棣華等到抗日根據地工作。
解放戰爭期間,宋慶齡領導中國福利基金會全力支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她致函海外朋友:“中國福利基金會繼續把捐款和物資贈給華北八所國際和平醫院和他們的四十所分院、白求恩醫學院、藥廠、孤兒院和實驗農場。雖然目前的內戰使運輸既困難又危險,然而已有數噸手術器械、藥物、醫學書籍、種子和農業書籍、兒童的衣服,通過中國福利基金會轉給上述單位了?!彼€致函古巴華僑民主同盟,呼吁海外華僑繼續對中國提供援助。
周恩來曾致函感謝宋慶齡,開篇深情寫道:“親愛的夫人,我們回到延安已將一月,延安的朋友們都惦記著您,感謝您為解放區人民所做的工作。”“我們很敬佩你的能力?!粌H解放區,全中國人民都會感到驕傲,因為有您這樣一個永遠為人民服務的領導者。”
從歷史紀事中,感知宋慶齡與國際友人的無數感人篇章。
宋慶齡從特定的視角,追念國際友人為支持和幫助中國作出的杰出貢獻。國際友人的感人事跡和精神風范,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將永遠銘記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心中。
宋慶齡十分懷念獻身于中國革命事業的外籍醫生們。她曾為《外科解剖刀就是劍——白求恩大夫的故事》一書作序,稱贊白求恩是一位世界英雄,“新中國永遠不會忘記白求恩大夫。他是那些幫助我們獲得自由的人中的一位”。宋慶齡曾致函柯棣華親屬,信中高度評價柯棣華大夫同白求恩大夫一樣,“為了同一個理想——為了各國人民謀求解放和取得締造與決定未來權利的共同斗爭——而在那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的名字“永遠不會被我們這些屬于各種不同國籍的人忘記”。
宋慶齡長期與幫助中國革命工作的西方記者有書信往來。她曾致函埃德加·斯諾:“生命是短促的,而歷史是悠久的,歷史肯定是沿著一個方向——向著人民為和平與社會主義斗爭的最后勝利的道路前進的?!卑5录印に怪Z去世后,宋慶齡發表《紀念埃德加·斯諾》一文,深切懷念這位“致力于中美兩國人民友好的不知疲倦的活動家”。宋慶齡也曾致函詹姆斯·貝特蘭,希望他來中國訪問,并表示:“我們不會忘記你在幫助中國革命工作時所經受的磨難和艱辛,特別是我回想起我們將醫藥物資運往內地時的艱苦旅行。”宋慶齡還為《斯特朗在中國》一書題序,指出:“斯特朗的熱情和智慧,增強了我同邪惡作斗爭的力量,更堅定了我為中國革命走自己應該走的道路的決心?!?/p>
從歷史紀事中,感受宋慶齡關懷兒童和少年的愛心。
在加強少年兒童教育方面,宋慶齡提出了“締造未來”的思想,開創了少兒教育“實驗性”“示范性”事業,她所領導的中國福利會建立的托兒所、幼兒園、少年宮、兒童藝術劇院,為兒童的培養教育提供科學示范。“兒童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的希望,是我們國家最寶貴的財富?!彼粲跞鐣С稚倌陜和乃囎髌返膭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少年兒童文藝創作的行列”,“各有關部門把大力培養少年兒童文學作家、藝術家的工作提上比較重要的議事日程”。
宋慶齡多次在《人民日報》《兒童時代》《少年文藝》等報刊上發表題詞,希望廣大少年兒童“練好身體,學好功課,熱愛勞動,將來才能更好地建設祖國,保衛祖國”。宋慶齡曾為慶?!傲弧眹H兒童節題詞說:“新中國的兒童是幸福的。這幸福是你們的長輩用血汗創造出來的,你們絕不能滿足于享福,要用你們的勞動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幸福?!彼螒c齡生前最后一篇文章是發表于《人民日報》的《愿小樹苗健康成長》一文,文中熱切期望孩子們“成長為棟梁之材,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堅強接班人,為創造更高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超過前人的巨大貢獻”。
1981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報告會,宋慶齡因病未能出席,她在病榻上寫下賀信:“我不能參加這次大會,但我關懷熱愛兒童和少年的心和你們一起跳動?!彼螒c齡多次公開發表文章強調,關懷愛護兒童是“每一個公民對國家應盡的責任”,“家庭、學校、文藝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在供給兒童精神食糧方面應當發揮各自作用,號召全社會共同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身心健康的人”。她號召全社會“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只要我們不斷地關心這年輕的一代,不斷地用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用中國革命的優秀傳統去培養和教育他們,他們就一定能夠把我們祖國和民族的希望的火炬接過來,傳下去”。
宋慶齡的崇高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我們要秉承宋慶齡“永遠和黨在一起”的信念,為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為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書在“大歷史觀”下、全景式展示宋慶齡與中國共產黨以及國際友人的重要交往交流,特別是宋慶齡在關鍵歷史時刻的重大抉擇,以及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所作的重要貢獻,也為研究宋慶齡、研究宋慶齡與中國共產黨提供了一個獨特而嶄新的視角。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