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琿春市第八小學校根據國家教育改革的相關政策,在對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進行系統性分析的基礎上,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將體育和藝術教育及其功能融合起來,將課內外的體育活動和藝術活動結合起來,針對本校學生編制實施了極具學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并使其廣泛滲透到學校發展的各個進程中,從而促進了學校的特色發展。
一、以“和·遠”理念確定課程基調
創建于1986年的琿春市第八小學校前身是國有企業子弟學校,2004年劃歸地方。在此期間,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學校校舍陳舊,設施設備老化,師資力量也比較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校的發展。
2017年末,琿春市教育局投入1200余萬元修建的新校舍投入使用。環境的變化令人欣喜,但學校的教學氛圍和師資力量現狀仍亟待改善。當時,學校的學生來源很廣,以外來務工子女和留守兒童居多,學生家長大都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更談不上培養孩子的特長。
培養學生的特長不僅能發掘學生的潛能,而且能讓他們更專注、更自信。可是,當時筆者學校學生的體育、美育、特長培養完全依賴于學校,而學校這方面的教育資源卻相對匱乏。面對這一現實問題,學校不得不思考如何撬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杠桿,怎樣才能激發教育的活力。
理念引領是學校發展的靈魂,課程建構則是學校發展的根。2020年,學校領導班子運用SWOT態勢分析法對學校的課程建設現狀進行了全面梳理。經過綜合分析,學校意識到硬件條件落后形成的辦學困境客觀存在,并且很難在一段時間內得到快速改善,因而,學校需要從軟環境方面尋求突破。
達成了這樣的共識后,學校很快就踏上了艱難的課程改革之路。學校結合本校教師和學生的特質,在原有校園文化積淀的基礎上,從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和終身發展的角度出發,確立了“小學校大發展,小學生大格局”的發展思路和“辦‘和·遠教育,為學生生命成長奠基”的辦學理念。之后又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和而不同、志存高遠”的“和·遠”教育內涵。同時,學校還確立了立足本校,面向全市,把“和·遠”教育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力爭經過三年的努力,營造“和美校園、和雅德育、和趣課程、和智課堂、和慧教師、和遠學生”的“六和”校園特色文化發展目標,為學校的特色課程建設做好了頂層設計。
二、為學生快樂成長奠基的“和趣”課程體系
學校從學科思維方式入手,探究了體藝類課程所涉及的學科思維特點,確定了課程的思維導向和課程目標,深入研究了課程的內容和結構,以及體藝類課程的教學方式和課程評價方式,并將課程體系的重心放在學生課程體驗中的學習與成長上,以體現學科的特點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如圖1)。
學校的“和趣”課程體系主要由“體趣”課程、“文趣”課程、“藝趣”課程三個部分組成,課程倡導和諧、友愛、合作、公正和尊重的價值觀,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課程采用模塊化的組織方式,從實踐、融合、創新三個層面提供豐富多樣、易于操作的內容。課程模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1.強身健體,促進學生身心健? 康的“體趣”課程
“體趣”課程以傳統的民間體育表現項目為主線,涵蓋了足球、輪滑、跳繩、籃球等內容,將強身健體和表演娛樂融于一體,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和全面發展。
2.積累語言、內化語言的“文趣”課程
“文趣”課程主要以快板為載體,讓學生說童謠、說算理、說故事、說古詩等。同時依托快板社團將快板與語文、道法、綜合實踐等多學科融合,通過“快板說書”“快板創編”“快板說唱”等途徑,幫助學生積累和內化語言,掌握交流和溝通的技巧,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欣賞能力,從而使他們在學習中充分體會快板藝術的節奏韻味,在說唱中感受傳統文化帶來的無限樂趣。
3.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和家國情懷的“藝趣”課程
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要求。“藝趣”課程的創新旨在通過創編、創融、創造引導教師對語文、美術、音樂、綜合實踐、科學等學科課程進行整合,使課堂呈現出多學科、多樣態的豐富性,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藝術學科和其他文化學科的融合,實現了讓學生將學習視角從單一的知識學習轉變為跨學科學習,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引領學生走上了以“和趣”為主題的創新性學習之路。
三、體藝類校本課程的實施
學校體藝學科育人的“和趣”指的是體趣、文趣和藝趣,“體趣”課程、“文趣”課程和“藝趣”課程三大課程的實施策略并存交融,互動互補,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圖2)。
1.“體趣”課程實施策略
一方面,學校充分整合了教師、家長、社區志愿者及大學區人力資源的優勢,使其共同參與到“體趣”課程的開發建設中,多方位、多渠道地挖掘課程資源,為學生營造積極向上、輕松愉快的“體趣”課程氛圍。
另一方面,在“體趣”課程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注意力分散的學生,教師通過游戲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對沉默寡言的學生,則通過團體活動和合作學習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例如在花樣跳繩課程中,教師增加了動手實踐環節,鼓勵學生通過跳繩練習學習運動技巧,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此外,教師還通過設置個人和團體活動、比賽和游戲環節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借助多樣性和趣味性教學深化他們對運動技巧和規則的理解。
2.“文趣”課程實施策略
學校的“文趣”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教師首先通過講解歷史文化等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快板說書”“華彩燈籠”“書法”的來歷和發展歷程,強化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感受,豐富他們的文化知識,引導他們熱愛和保護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同時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深入剖析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以提高他們的藝術表達能力。
例如對“快板說書”的設計,學校會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分層分級開展教學。一、二年級學生識字量少,音樂基礎薄弱,學校就從興趣培養入手;三年級學生結合兒歌、唐詩進行單手打擊訓練;四年級學生逐漸學習雙手協調打擊,并鼓勵他們將順口溜、校園歌曲等編成快板;五年級學生要在雙手敲擊的基礎上,學會運用加花的方式豐富表現內容,并能以“數來寶”“小快板”的形式進行傳唱;六年級學生可以自編、自導、自演,讓他們將搜集到的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手抄報等,并以多種形式展示在快板節目中。
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教育科研課題現場結題會上,學校的千人快板表演震驚四座。學生們整齊劃一的動作、清脆響亮的誦讀充分展示了學校“文趣”課程的累累碩果。家長們看到后拉著校長的手激動地說:“感謝學校為我們的孩子提供了學習特長的機會,要不然他們哪有機會站在舞臺上啊!”家長們的認可,更加堅定了學校繼續開展這些特色課程的信心和決心。
3.“藝趣”課程實施策略
在“藝趣”課程的實施上,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建立了適合自己的課程框架,將核心課程和輔助課程相結合,制訂了科學、合理、完整的藝術課程設置方案。課程尤其突出了“實踐”和“創造”兩大特色,鼓勵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大膽動手實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百人手卷鋼琴齊奏、千人快板操及古箏、民族舞、非洲鼓、國韻硬筆書法、簡筆畫、剪紙、禪繞畫等組成的“藝趣”課程群,都是在通過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培養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想象力和創造力。
學校還結合藝術教育的特點和實踐性要求,引導教師讓學生通過現場表演、口頭問答等形式對課程學習效果進行考查,以便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與此同時,學校又組織開展了“親子實踐”主題活動,邀請學生家長全程參與活動,依托家校共育這一載體,以快板、跳繩、文藝表演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活動中,學校邀請家長們上臺為學生頒獎,讓他們與孩子一起分享成功和喜悅。校長還為家長們詳細解讀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規劃,以贏得家長們的理解和支持。
歷經兩年多的深入探索和教學實踐,學校的體藝類校本課程真正實現了全員性和普及性。現在學生們變得更加陽光、自信、開朗,也煥發出了兒童的本真和活力。在琿春市委、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在學校“和·遠”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有了較大提升,體藝類校本課程特色化讓琿春八小的學子們真正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增加體藝類校本課程的數量,豐富課程的類型,不斷調整課程結構,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和多樣化學習需求,從而堅守教育本真,辦好新時代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