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林 馬利云
摘 要:夸美紐斯崇尚自然教學法則,其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包含了教育要遵守適當時機、遵循從普遍到特殊的自然法則、適應學生身心的自然發展三個方面。在夸美紐斯看來,自然教育有利于提高學校辦學質量、改善教師的教學方法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夸美紐斯的自然教育觀給當今小學德育帶來了以下啟示:道德教育要趁早,從兒童時期抓起;德育智育兩頭抓,德育為先;教師要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
關鍵詞:夸美紐斯 自然教育觀 小學德育 教學啟示
在教育領域,夸美紐斯首次提出了教育適應自然的理念,他認為秩序是萬事萬物的靈魂,世界的和諧與穩定是由秩序來維護的。在夸美紐斯看來,教育是“一種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1],而藝術追隨自然是當時歐洲的主流思潮。夸美紐斯所說的“秩序”就是指自然界中的普遍規律,而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為人同其他生命有限的生物一樣,是合乎自然秩序的[2],所以人類的教育活動理應遵循自然法則。夸美紐斯以自然教育觀為根本性的指導原則,通過類比的方法不斷論證完善其觀點,推演出了一系列教學規則和教學方法。
基礎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夸美紐斯的自然教育觀用到道德教育方面,教師不僅可以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而且可以建立更加優良的教育秩序,同時,也能為教育學生找到良好的德育契機。德育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居于首位;而“教育遵循自然”原則更是對學校管理以及學生健康成長起著導向作用,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推動著小學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一、夸美紐斯的自然教育觀
(一)教育要遵守適當的時機
夸美紐斯提出,教育應從兒童時期開始。夸美紐斯將人的兒童時期、青年時期、成年時期和老年時期分別比作春、夏、秋、冬。春天萬物生長,吸收養分,人類應該遵循自然法則,在人生的“春天”吸收養分才能茁壯成長。夸美紐斯還將一天中的早晨、正午、黃昏、夜間與自然四季相聯系,強調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夸美紐斯還運用了園丁、建筑家等諸多類比,體現出人類對自然的模仿也是遵循自然規律的。
夸美紐斯不失時機地強調抓住教育時機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嬌弱的時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長硬以后,就不容易改變了”[3]。所以要使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要遵守自然時機,要從少年時期開始培養,在最合適的時間給予孩子教育。對教育者來說,學科體系的設置也應符合自然科學規律,要選擇適合學生的內容進行教學,那些超出了學生理解范圍的東西不能超前教給學生,否則就是揠苗助長,違背自然規律。
(二)教育要遵循從普遍到特殊的自然法則
自然在它的形成進程中是從普遍到特殊的。[4]如一個雕刻家要雕刻一個作品,定然是先將大理石打磨出一個大致的輪廓,然后再細細勾勒雕刻出人的眼睛、鼻子、毛發等,由一般到個別,從普遍到特殊。同樣,教育也應遵循從普遍到特殊的自然法則。
教育要遵循從普遍到特殊的自然法則,適用于任何學科。在學習者剛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教育者應該闡明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讓學習者對某一事物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和了解;然后是發展他們的知識,正如一棵樹的成長是在主干的基礎上伸展其枝丫;最后,教育者就可以系統地將一門學科的詳細內容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學習它的獨特與奇妙之處。這就是夸美紐斯自然教育觀念所闡述的教育要遵循從普遍到特殊的自然法則。夸美紐斯的自然教育觀認為,學校沒有提前將完整的知識領域的一般輪廓呈現給學生,就詳細教授各個學科的知識內容的做法是錯誤的,學生在徹底了解整個學科體系以及知識的關聯性之前,是不可能精通知識的。
(三)教育要適應學生身心的自然發展
夸美紐斯認為,教育者在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要遵循自然中的秩序,同時也要使教育方法適應學生身心自然發展的規律。自然不強迫任何事物去進行非它自己的成熟了的力量所驅使的事[5],因而教育者也不應該教授學生那些與他們的年齡、智力和能力還不相符合的知識,否則就會阻礙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違背學生身心自然發展的規則。
教育面向的是自然的人。大自然是有順序性的,人的身心發展也是有階段性的,這也決定了教育不能違背人的自然發展規律。夸美紐斯的自然教育觀要求教育者必須按照自然適應性原則和學生每一階段身心發展的不同特征,制訂不同的教育目標、選擇不同的教育內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施以符合不同學生身心自然發展規律的教育。教育只有真正把握了個體發展的內在規律性,才能正確地指導教學實踐,教師才能在施教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夸美紐斯自然教育觀的價值
(一)有利于完善學校的教學體制
“改良學校的基礎應當是萬物的嚴謹秩序”[6],從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出發,夸美紐斯首次明確提出了班級授課制和學年制。他系統地將一個人的學習時期分為界限分明的四個階段,即嬰兒時期、兒童時期、少年時期和青年時期,并提出不同階段應有不同的學校——分別是母育學校、國語學校、拉丁語學校或高等學校、大學與旅行——與之相匹配。
夸美紐斯將這四個時期以及四種學校比作一年的四季,各級學校均為六個學年,每一學年分為四個學季,他認為教育應從每年一定的時間開始。夸美紐斯還規定了學科劃分的規律,細化到每天的學習時間和休息時間的比例,他認為在這一方面,教育仍應當追隨自然的法則,這對于學校教學體制的改革和完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夸美紐斯看來,班級授課制是讓一個教師能夠同時教育很多孩子的最合宜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教師的教學是以學校這一整體為立場,將不同資質的孩子組合到不同的班級,面向全體施教,這不僅有利于激發教師對工作的興趣,而且能夠使學生之間互相激勵,更有利于學校的管理以及教學體制的完善。
(二)有利于改善教師的教學方法
夸美紐斯以“遵循自然”為根本原則,提出了他獨到的教學方法——道德教學法、語文教學法、科學教學法、藝術教學法等,對教師改善自身教學方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 道德教學法
為使人類能夠公正地把學校作為“人類的鍛煉所”,夸美紐斯系統地闡述了形成道德藝術的十六條基本原則。他要求教師應當首先將“持重”“節制”“堅忍”“正直”這些德行培養起來,這為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夸美紐斯看來,孩子們的德行是需要訓練的,學校必須提供自然的良好環境使兒童不被邪惡所侵襲。道德教學法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而且有利于更好地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
2. 語文教學法
夸美紐斯從語言的自然規則中,總結出語文教學法,他認為“學習語文,并非因為它們本身是博學或智慧的一部分,而是因為它們是一種手段,可使我們獲得知識,并把知識傳授給別人”[7]。語文學習以啟智為主,教師教學時不應抱著要讓學生掌握所有知識的心態,而是應當以學生的興趣為主,在他們的能力范圍內傳授他們渴望知道的事物。夸美紐斯的自然教育思想有利于教師找到一種通用于一切語文教學的方法,激發兒童的自然本性與學習興趣。
3. 科學教學法
夸美紐斯對探索科學的青年提出了四條必須遵循的自然規則。他以鏡子和磨盤類比,深刻闡述了感知與科學的重要性,指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將一切事物放到孩子的感官面前。教師教授知識的時候不應只是照本宣科,而應該讓孩子們親自接觸自然的事物,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去感知,用心靈去切身體悟知識的力量。
4. 藝術教學法
夸美紐斯強調藝術所應尋求的是一種能夠領導人去實際應用自然力量的方法,他指出藝術教學需要遵循三種方法,即材料的正確利用、熟練的指導和經常實踐,并提出了十一條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遵守的自然規則,這有利于教師重視實踐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學會利用榜樣的力量輔助教學,在孩子們模仿之初就給予他們一個完整的、準確的模型或范本,將自然的教誨與規則也一并教授給孩子們,綜合分析教與學的藝術。
(三)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夸美紐斯的自然教育觀所闡述的教育適應自然,還包括教育必須適應兒童本身的自然,即兒童身心的特點。[8]以一只小鳥的發展為例,在幼鳥剛破殼而出的時候,雌鳥不會馬上讓它自己去覓食;在鳥兒羽毛還未長全時,雌鳥也不會直接將它拋出巢外,讓它去飛。這是因為自然會遵循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一步一步使之前進。
兒童的身心發展也是循序漸進的,每個階段都會展現出不同的特點,夸美紐斯認為,假如學校將一切教學工作都按照兒童的自然發展去安排,那么兒童就會擁有屬于自己的自然能量,這種能量會通過學習不斷增長。夸美紐斯并不否認人與人在才智上的差異性,但他更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更強調教師的巨大作用。教師如果能夠細心觀察、感知每個兒童的差異,并且根據自然規律在最恰當的時候給予他們最合適的教育,就會大大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對兒童的正確教育不是知識灌輸,而是使他們親身感悟自然世界。
三、夸美紐斯自然教育觀對當今小學德育的啟示
(一)道德教育要趁早,從兒童時期抓起
人類是自然理性的動物,但在夸美紐斯看來,兒童的行為方式不是那么審慎與理性的,因為他們是有自然的天性的。夸美紐斯說:“最好在心靈還很清新,沒有養成把精力分散到形形色色的事務上面的習慣以前,就使它去專心探求智慧;教育開始得愈遲,它便愈難得到支持,因為那時心靈已經被別的事情占住了。”[9]因而要使孩子真正成為自己的行為的主人,就應從兒童時期重視道德教育。
教師要盡早培養孩子持重、節制、堅忍、正直、樂于助人等品行,并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在小學道德教育中,紀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一個學生偷拿別人的東西不歸還,那教師就應當對其施以懲戒,告訴他(她)這么做是不對的,使他(她)能夠認識錯誤并改正自己的行為;倘若教師對于違反紀律的學生不加以約束,學生就會走向無德的深淵。中國民間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警語,行為規范要從幼年時期開始,過了一定的年限,錯失教育良機,再來約束孩子,恐怕為時已晚。教師在對孩童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應適當對他們施行約束,使之符合規范,他們只有能夠真正學會支配自己的感情,理性看待自己的言行,才能更好地接受其他教導。
(二)德育智育兩頭抓,德育為先
夸美紐斯認為,德育和智育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學校教育應該德育智育兩頭抓,如果只教學問而不談品行,這種教育終究是失敗的。
夸美紐斯還主張德育優先的教學準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因而學校不能只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道德教育。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教師好比自然的園丁,將道德的種子深埋在學生的心靈之中,在教學中不斷孕育滋養;如果一個孩子做了違反道德的事情,教師就必須給予適當的懲罰,“修剪”掉枯枝敗葉,使他(她)下次不會再犯同樣的過錯。
(三)教師應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
夸美紐斯指出,在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榜樣比教條更具說服力。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無論是其走路說話,還是行為習慣,很大一部分都是他們在幼年時期模仿身邊大人的模樣而表現出來的,他們像猿猴一樣,喜歡去模仿他們所見的一切,不論是好是壞。在家里,兒童模仿的對象是父母;在學校,兒童模仿的對象是老師。所以夸美紐斯強調“在做其他事情以前,先要運用教師的力量使德行變和諧”[10],意在申明:一是教師自身首先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二是教師應運用自己的一切力量將德行教學示范放在首位,先要使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有知識的人。
教師的榜樣作用還應體現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當為學生樹立身邊的榜樣。駿馬有敵手要賽過或有先導馬可追隨的時候,才是它跑得最快的時候[11],因此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給予那些做好事、品行端正的學生充分的表揚,將他們列為同學們學習的榜樣和標兵。
四、結語
小學階段是兒童身心發展的起始階段和為人生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所學習到的品德將影響其一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因而抓住兒童自然生長的關鍵時期,盡早進行道德教育尤為關鍵。學校的德育工作應該遵循自然規律,教師應秉承自然主義教育觀念對學生進行施教,在最合適的時機給予他們最符合其身心自然發展規律的教育,發揮榜樣作用,培養道德與智慧兼備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3] [4] [5] [6] [7] [9] [10] [11] [捷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70,27,76,89,54,139,82,31.
[2] [8] 高杰. 夸美紐斯教育思想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