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越
摘 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高校學生選擇自主創業逐漸成為一種流行趨勢。為充分發揮高校優勢、加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出雙創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模式。通過分析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和“雙創”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意義,提出了協同育人模式構建策略,包括創新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方式、搭建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平臺、健全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工作機制。
關鍵詞:雙創背景 高校輔導員 協同育人 模式探究
近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直是熱門話題,各地高校紛紛開展了“雙創”教育活動。然而很多高校由于缺乏專業的教師隊伍,且創新創業教育內容不夠完善,導致學生的自主創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如何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學生日常教育中,真正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思想指導已經成為我國各高校著重關注的問題。在“雙創”背景下,高校學生所面臨的教育環境及精神條件均出現了較大的改變,學校作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場所,需要重視育人模式的創新,從而為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優秀人才打下堅實基礎。在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日常培養過程中,輔導員作為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潛力的重要指導人員,其教育觀念、行為方式至關重要。但是隨著學生對創新創業活動內容的深入了解,對輔導員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要求也逐漸嚴格,如果僅依靠輔導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將難以培養社會所需的具有綜合能力的人才。[1]因此,在“雙創”背景下,提出如何構建輔導員協同育人模式,以協同共振效應來更好地發揮高校育人合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
國家一再強調創新的重要性,關鍵在于人才,人才的培養又依托于教育,所以創新創業教育對國家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國家大力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當下,各地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同時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創新教育是一種為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技能所開展的教學活動。與傳統教育相比,創新教育更重視開拓學生個人思維,并非掌握理論知識。創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開展一系列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活動,學生由求職者角色轉換成職業創造者角色,所以創業教育不僅僅是為學生灌輸枯燥的創業知識,更是要提升學生自身的能力。由此可知,這兩種類型的教育活動都具有一定差異,但其本質上是相同的,他們都強調一種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也就是重視學生首創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可以將創新創業教育當作一個整體的范疇進行研究。與廣義上的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內涵相比,這種整體教育活動蘊含著豐富的創新精神與創業意識,是二者深入融合的重要體現。所以,為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國家大力號召發揚“雙創”精神,全國各高校應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彰顯時代精神。
二、“雙創”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的意義
在國家大力推進“雙創”活動的背景下,各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順利進行離不開輔導員的協同育人工作。首先,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主體往往是高校學生,所以無論是輔導員還是班主任抑或是專業教師,他們的工作在本質上存在一定的重合。如果這三支隊伍可以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就會有利于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而培養綜合型人才也是國家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條件之一,所以高校輔導員的協同育人模式對學生教育的創新有著重要意
義。[2]
要想做好綜合型人才的培養,首要任務就是進行協同育人工作。此外,配套相應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資源,可以進一步提升協同育人工作的實施效果。協同育人工作的開展不僅能夠保障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性,還可以推動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發展。其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需要集體協作,并不是某一個人就能完成的。輔導員、班主任及專業教師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時,所具有的能力及側重點均不一致,如果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打造協同育人模式,會對高校學生的教育互補產生重要意義,從而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多角度的幫助。最后,創新創業教育是在“雙創”背景下被單獨定義并發展起來的[3],與傳統教育之間存在很大差距,不僅學生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而且很多高校仍未具有專業性的師資隊伍,導致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較為薄弱。如果可以開展協同育人工作,各個主體教師互通有無,那么學校可以清晰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進度,這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情況有目的地為每個學生制定個性化教學計劃,促使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可以高效展開。由此可見,輔導員協同育人模式可以滿足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對保障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效果有著重要意義。綜上,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可以使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這不僅提升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效果,更滿足了社會對綜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三、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模式構建策略
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雙創”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的基礎上,筆者提出協同育人模式構建策略,具體內容如下。
(一)創新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方式
目前,我國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主要采用輔導員與專業教師相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4],雖然這種育人模式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有一定幫助,但仍存在不足。高校應該更加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關于學生在生活上的困難與問題仍缺乏有效管理,所以在“雙創”背景下,要想充分發揮高校協同育人工作的效力,需要創新協同育人方式,打造一個由輔導員、班主任及專業教師組成的教育模式。[5]該模式中,每一位教師均發揮自身優勢,且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共同育人。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關鍵,將輔導員、班主任及專業教師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全新的整體,不僅能夠體現高校協同育人模式的高效率與高價值,還可以產生“1+1+1>3”的育人效果。[6]從教育實踐角度出發,在高校日常的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無論是協同育人模式中的哪一個主體教師,他們工作的根本目標都是提升學生創新能力。但在日常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面臨的工作環境具有多變性,且每一支隊伍的側重點均有較大差異性。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三者不開展協同育人工作,不僅會使日常教育工作變得較為煩瑣,而且教育目標與工作方向也會出現分歧,從而拖延教育活動的速率與步調。所以通過整合輔導員、班主任與專業教師這三支隊伍來創新高校協同育人方式,是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效果的一個關鍵部分。
因此,高校需要在組織輔導員、班主任及專業教師協同育人的過程中,明確教育目的,引導三支隊伍深入了解協同育人的理念,并要求三者清晰掌握自身的角色定位。其中對學生進行學業指導的是專業教師,負責學生就業管理及生活指導的是班主任,輔導員負責輔助班主任做好學生的學習規劃、學風建設等。所以無論是哪一個主體教師,都需要切實提升自身育人能力,同時明確彼此之間的合作關系,只有三者相互扶持,才能充分發揮出各自的育人力量,保證創新創業教育取得實效。
(二)搭建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平臺
平臺是一個重要的載體,可以激勵多方主體之間的互動,實現多方主體共贏。因此,高校在構建輔導員協同育人模式時,需要建立一個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網絡交流平臺,以提高每個主體工作的實效性。在此平臺上,輔導員、班主任及專業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生活情況。交流平臺的建立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互通[7-8],促進了高校輔導員、班主任和專業教師之間的工作研究。三者也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況進行探討,以幫助學生達到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高效培養。
首先輔導員、班主任與專業教師可以通過平臺組織沙龍活動[9],與嚴肅的會議相比,沙龍活動氣氛更加輕松,使各主體之間可以自由交流,共同成長,可以提升這三個隊伍之間的凝聚力,更好地發揮出協同育人的效力。同時,通過該平臺,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培訓活動,邀請校外相關專家進行協同育人工作的專題培訓,從而提高教師教育能力。最后,本文提出的搭建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平臺可以突破線下育人的時空限制,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實現全方位的網絡教育。
(三)健全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工作機制
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工作如果想要發揮出最大的協同效應,必須建立必要的工作機制。[10]
首先是領導管理機制。在高校輔導員、班主任及專業教師整合時期,各方工作內容同中有異,為充分發揮各個主體的優勢,需要成立一個由校方帶領合理的領導小組協調三支隊伍解決協同育人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保證每一支隊伍在育人工作中的效率與質量,實現理想的協同育人效果。
其次是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融合機制。[11]高校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各個主體教師不僅需要為學生傳授理論知識,還需要定期提供與理論知識相配套的實踐教育活動。為實現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后實踐活動互通,高校需要建立一個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相融合的機制,根據每學期階段性的理論知識內容,定期為學生提供形式豐富、內容多樣的課后實踐教學,并通過理論考試與實踐考核相結合的方式來評價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效果,確保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模式可以實現預期的目標。
最后是經費保障機制。[12]為提升協同育人工作的水平,高校可以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該制度的實施需要大量經費的支持,如課時費、激勵經費、科研經費等,獎懲制度可以有效調動這三支隊伍的積極性。因此,高校要重視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協同育人工作平穩運行。
高校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同時,需要定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而在此期間,無論是提升硬件設施,還是研究專項課題,都離不開經費的支持,設置經費保障機制可以促進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工作的良性循環。因此,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是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模式能夠成功實施的重要保障。
四、結語
國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視,各地高校須加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的開展。在為社會培養具有綜合型能力的學生時,輔導員、班主任及專業教師作為教育的主要力量,其協同育人的工作合力將影響著高校的教育水平。本文針對“雙創”背景下高校教育存在的師資隊伍缺乏、工作機制缺失等問題,深入探討了一系列輔導員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策略,爭取為社會發展培養出創新創業型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浩.茶文化視域下高職輔導員與思政教師雙育人模式創新實踐研究[J].福建茶葉,2021(11):172-173.
[2] 李杰.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15):73-77.
[3] 陳偉民,譚曉蘭.精準供給視域下高校雙創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研究[J].教育探索,2022(5):36-39.
[4] 費志勇.應用型高校雙創教育與勞動教育協同育人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4):51-53.
[5] 伍俊暉,黃小東,蔡麗.技能型社會建設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創新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15):71-74.
[6] 李根.“雙減”背景下家校協同育人的創新實踐[J].教學與管理,2022(20):26-28.
[7] 賀永平.家校社協同育人背景下開放學校建設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21(15):37-40.
[8] 李鵬,凌會俠,劉美珍.“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1(21):97-99.
[9] 王賢德.“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協同育人的困惑、澄明及實踐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2(2):28-33.
[10] 齊彥磊,周洪宇.“雙減”背景下家校社協同育人遭遇的困境及其應對[J].中國電化教育,2022(11):32-36,67.
[11] 顧理瀾,李剛,張生,等.“雙減”背景下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協同育人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22(4):10-17.
[12] 田賢鵬,姜淑杰.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學科協同育人:內涵特征、邏輯演變與路徑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22(21):35-42.